如何解析大腦的結構和神經作用機理?

2020-12-17 我是天邊飄過一朵雲

解析大腦的結構在現代計算機出現之前就開始了。神經科學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首解析大腦的壯歌。19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研究神經系統結構」的卡米洛·高爾基(Camilo Golgi,1843-1926)和聖地牙哥·拉蒙一卡哈爾(Santiago Ramony Cajal,1852-1934)。他們提出神經元染色法,並繪製了大量精美的生物神經網絡圖譜,沿用至今。

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生物神經網絡的基本單元。對於它的功能,1943年,麥卡洛克和皮茨想像成「全或無」的邏輯開關。但是,生物神經元真是這樣嗎?這個問題在1939年就有人思考,而且不止思考,還「擼起袖子說幹就幹」。但神經元那麼小,擼袖子有什麼用!剛剛博士後出站回到劍橋大學的阿蘭·霍奇金(Alan Hodgkin,1914-1998)和他的博士後安德魯·赫胥黎(Andrew Huxley,1917-2012)腦子急轉彎:找個大神經元!他們選中了大西洋槍烏賊的巨神經元:軸突和耳機線差不多,插入0.1毫米的電極綽綽有餘!他們自製工具,很快就測到這個神經元的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實驗結果發表在Nature上。恰在此時,二戰爆發,兩人棄筆從戎。直到1946年,也就是馮·諾依曼在給維納的信中想到「藉助『顯微鏡』……在細胞層次上更深入地認識神經機制」的那一年,霍奇金和赫胥黎重新拿起膜片鉗,又花了6年時間,精細測量神經元傳遞電信號(神經脈衝,更準確地稱為「動作電位」)的動態過程,並給出了精確描述這一動力學過程的微分方程,稱為霍奇金-赫胥黎方程(Hodgkin-Huxley方程,簡稱HH方程)。HH模型對不同類型的神經元具有通用性,1963年,兩人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接下來是解析神經突觸,這一歷史重任轉到中國人肩上。中國現代神經科學奠基人馮德培(1907-1995)和張香桐(1907-2007)對神經可塑性研究做出了傑出貢獻。在霍奇金-赫胥黎方程發表的1952年,張香桐就發現樹突具有電興奮性,樹突上的突觸可能對神經元的興奮精細調節起重要作用。1992年,國際神經網絡學會授予張香桐終身成就獎,評價他「……為樹突電流在神經整合中起重要作用這一概念提供了直接證據……這一卓越成就,為我們將來發展使用微分方程和連續時間變數的神經網絡,而不再使用數字脈衝邏輯的電子計算機奠定了基礎」。1998年,託斯迪克斯(Tsodyks)和享利·馬克拉姆(Henry Markram,1962-)等構建了神經突觸計算模型。同年,畢國強和蒲慕明提出了神經突觸脈衝時間依賴的可塑性機制(Spike-Timing Dependent Plasticity,STDP):反覆出現的突觸前脈衝有助於緊隨其後產生的突觸後動作電位並將導致長期增強,相反的時間關係將導致長期抑制。2000年,宋森等給出了STDP的數學模型。2016年,蒲慕明院士因為發現「……神經細胞如何依據對現實世界的體驗,建立新連接或者改變原有連接強度」,獲得美國神經學學會格魯伯神經科學獎。

神經突觸雖然微小,但對越來越精密的探測儀器來說,並無突破不了的障礙。人類全身神經突觸數量達到百萬億,神經元數量達到千億。雖然龐大繁雜,但仍然是一個複雜度有限的物理結構。2008年,美國工程院把「大腦反向工程」列為本世紀14個重大工程問題之一。2013年以來,歐洲「人類大腦計劃」以及美、日、韓和我國的「腦計劃」相繼登場,都把大腦結構圖譜繪製作為重要內容。2014年,華中科技大學「單細胞分辨的全腦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技術與儀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並被歐洲「人類大腦計劃」用作鼠腦仿真的基礎數據。2016年3月,美國情報高級研究計劃署(IARPA)啟動大腦皮層網絡機器智能(MICrONS)計劃,對1立方毫米的大腦皮層進行反向工程,並運用這些發現改善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算法。2016年4月,全球腦計劃研討會(Global Brain Workshop 2016)提出,需要應對3大挑戰,第一個挑戰就是繪製大腦結構圖譜:「在10年內,希望能夠完成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動物大腦的解析:果蠅、斑馬魚、鼠、狨猴,並將開發出大型腦圖譜繪製分析工具。」仿佛是為了證明這個預測,2016年9月8日,日本東海大學宣布繪製出包括十多萬個神經元的果蠅大腦神經網絡三維模型。

我國已經將「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列為「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這一平臺融合光、聲、電、磁、核素、電子等成像範式,提供從埃米到米、從微秒到小時跨越10個空間與時間尺度的解析能力,將分步驟實現多種模式動物大腦的高精度動態解析。

相關焦點

  • Nature:顏寧等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及工作機理
    GLUT1幾乎存在於人體每一個細胞中,是紅細胞和血腦屏障等上皮細胞的主要葡萄糖轉運蛋白,對於維持血糖濃度的穩定和大腦供能起關鍵作用。在已知的人類遺傳疾病中,導致GLUT1功能異常的突變會影響葡萄糖的正常吸收,導致大腦萎縮、智力低下、發育遲緩、癲癇等一系列疾病。
  • 自閉症特刊:ASD的神經影像學——貫穿一生的大腦結構和功能
    >儘管人們已為揭示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病因和致病機理做了巨大努力,但目前仍未見具有明確治療意義的重大突破。在這期《The Lancet Neurology》關於ASD的四篇系列文章中,Daniel和 Matthew闡述了遺傳學發現如何有助於對ASD病理生理學和臨床管理的理解;Christine及其同事著眼於整個生命周期的大腦結構和功能,討論了ASD中神經影像學發現的臨床相關性;John和Tony思考了病因和症狀結構如何有助於ASD診斷的「改革」;而Meng-Chuan
  • 過程數據形成機理解析(總結)
    過程數據形成機理解析(上)過程數據形成機理解析(中)過程數據形成機理解析(下)為什麼過程數據經常不正態最早由A.棣莫弗在求二項分布的漸近公式中得到,C.F.高斯在研究測量誤差時從另一個角度導出了它,P.S.拉普拉斯和高斯研究了它的性質。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
    該結構是目前報導的最高解析度的剪接體結構,首次展示了剪接體狀態轉變過程中的「動力驅動」蛋白——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其重塑的結構基礎,並結合大量生化實驗,闡明了Prp2在前體信使RNA上單向移動的分子機理,回答了Spp2如何通過將Prp2錨定在剪接體上輔助其發揮重塑剪接體的功能等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第一篇文章報導了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冷凍電鏡)解析的酵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第二篇文章在此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分析,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這一研究成果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 研究揭示糖轉運蛋白結構與機理
    ,並且運用生化手段對其工作機理進行了研究。但是葡萄糖無法自由通過由膦脂雙分子層構成的疏水細胞膜,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入需要藉助於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其中一類屬於主要協同轉運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簡稱MFS),是大腦、神經系統、紅細胞、各個器官中最重要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s,簡稱GLUT)。
  • 周杰實驗室在PNAS發文解析紫黴素Viomycin抑制蛋白質翻譯的作用機理
    出現抗生素耐藥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病原體可以對自身結構進行突變。核糖體是抗生素的天然靶標,臨床上一半以上的抗生素藥物作用於核糖體,通過抑制蛋白質翻譯起到抗菌效果。因此,闡明目前重要抗生素的結合位點及其作用機理有助於臨床上使用的抗生素藥物的改造和新型抗菌藥物的研發。紫黴素(Viomycin)(圖1A)是靶向核糖體的環狀多肽抗生素,是臨床上廣泛用於治療肺結核疾病的重要藥物。
  • 孫飛課題組解析線粒體膜間磷脂酸PA轉運精細分子機理
    該工作以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線粒體膜間磷脂酸(PA)轉運複合物Ups1/Mdm35研究對象,解析了兩種不同的Apo結構以及底物DHPA結合態晶體結構。通過結構分析,結合全原子分子動力學模擬和體外生化實驗,詳細闡明了Ups1/Mdm35轉運PA的動力學過程及其分子機理並提出了工作模型。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解析T細胞受體複合物結構
    文章審稿人對此給予高度評價:「該研究工作代表了細胞適應性免疫的分子機理研究的一個重要裡程碑。」T細胞是脊椎動物適應性免疫系統的關鍵細胞,在病毒感染、癌症以及自體免疫疾病中起著關鍵作用。黃志偉教授用一個生動比喻解釋了T細胞免疫反應:「T細胞相當於人體內的警察,用來發現和殺死病原感染細胞或者腫瘤細胞。
  • 中國科學家率先解析生命信息載體結構奧秘
    DNA的雙螺旋結構,揭開了遺傳信息如何傳遞這個「生命之謎」。因此,目前對於30nm染色質纖維這一超分子複合體的組裝和調控機理的研究還十分有限,對於30nm染色質纖維的精細結構及其結構模型的理解都還十分不確定並具有很大爭議。
  • Cell:科學家解析幼年大腦如何形成畢生的記憶
    研究者Jin說道,當沉默蠕蟲機體的特殊神經元,並且重複進行學習試驗時,我們就可以確定每一個神經細胞如何促成記憶形成的過程,相關試驗結果表明,介導兩種類型記憶的神經迴路是相似但卻並不相同,許多神經元都是銘記過程和成體學習過程所必須的,但名為AIB和RIM的細胞卻對於蠕蟲幼蟲期的銘記記憶形成非常關鍵。
  • TCS:如何描述大腦區域的功能?大腦圖譜的過去、現在、未來 | 唧唧堂論文解析
    年發表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上的綜述《如何描述大腦區域的功能(How to Characterize the Function of a Brain Region)》的解析。
  • 金納米糰簇結構「聖杯」被科學家解析
    央廣網合肥12月12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閆楠)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伍志鯤研究員課題組與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金榮超教授合作,近期通過精選配體,構築適當的團簇間/內弱相互作用力,生長出高質量的單晶,成功解析出Au144(SR)60團簇的結構。
  • 施一公課題組又發Science,再次解析世界首個知之甚少的結構!
    該結構第一次展示了人源次要剪接體的組成、以及對稀有內含子(U12依賴型內含子)的識別機理,首次揭示了次要剪接體的催化中心以及活性位點,並且通過結構解析鑑定了次要剪接體的全新蛋白組分、揭示了它們對次要剪接體及罕見內含子剪接的重要作用等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
  • 澱粉樣蛋白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人胰澱素組裝結構的STM圖像(左)、核心片段長度統計圖(中)及組裝結構示意圖(右)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科研人員利用掃描隧道顯微技術(STM)對2型糖尿病相關的澱粉樣蛋白——胰澱素的組裝和聚集結構進行研究,確定了澱粉樣蛋白組裝和聚集的核心片段及摺疊位點,並討論了突變引起的聚集趨勢的變化與核心片段之間的關聯。
  • 中美高校學者聯手解密大腦奧妙關鍵一環
    中新社合肥11月6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畢國強教授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解開了抑制性神經突觸一種組織規則的秘密,這種精確解析是解密大腦奧秘的一個關鍵環節。
  • 中科院固體所AFM: 強磁場下異質結構製備及其儲能機理研究
    如果能夠通過實現2D 1T-MoS2和2D Ti3C2MXene的「強強聯合」,製備出兩種材料的異質結構,勢必獲得性能更加優異的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研究結果表明,採用強磁場水熱法可以成功製備出高度穩定的1T-MoS2/Ti3C2 MXene 異質結構;由於Ti3C2 MXene 高導電性從而實現了該異質結構的快速充放電特性;由於1T-MoS2高的比電容從而實現了該異質結構的高比電容特性;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協同效應,該異質結構實現了1+1>2的比電容值,其原因在於異質結構提供了額外的空間,並通過雙電層電容機理存儲額外的電荷所致
  • 染色質著絲粒區核小體組裝結構機理研究獲進展
    該項工作對染色質著絲粒區核小體組裝的結構機理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染色質著絲粒區的核小體有著特殊的組成,其中含有組蛋白H3的變異體CENP-A是重要標誌,而組蛋白伴侶HJURP對CENP-A在著絲粒上的定位以及核小體組裝至關重要。該成果解析了HJURP與CENP-A以及組蛋白H4複合體的三維晶體結構。
  • 前沿綜述:大腦結構網絡、功能網絡和網絡控制中的物理學
    Nature reviews Physics 一篇綜述文章,從大腦的結構網絡、功能網絡和網絡控制的角度,梳理了物理學在腦科學研究中的進展。本文是對這篇綜述的概述。腦結構網絡的測量和模擬文中作者提出一些腦網絡結構的特徵,以及能夠解釋這些特徵的網絡生成模型(Generative Model)。如描述大腦中,解剖層面上的功能分區現象的社區結構(Community Structure)[3]。這種結構表示腦網絡可被分割成具有特定認知功能的次級網絡,社區中節點很密集,社區之間很稀疏。
  • 科學家首次解析葉綠素合成關鍵酶3D結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3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外相關單位,首次解析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英文簡稱LPOR)的三維晶體結構,揭開了光合作用終極能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