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施一公課題組又發Science,再次解析世界首個知之甚少的結構!

2021-02-15 紅燒學術






題圖來源:網絡

來源:西湖大學、清華大學

北京時間2021年1月29日,西湖大學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發表題為《激活狀態的人源次要剪接體的結構》(Structure of the Activated Human Minor Spliceosome)的科研論文,是剪接體結構與機理研究的又一個重大突破。

圖1  施一公研究組最新《科學》長文

在這篇論文中,他們首次報導了迄今整體研究知之甚少的次要剪接體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展示了在剪接反應中的一個關鍵構象——激活態次要剪接體(activated minor spliceosome,定義為「次要Bact複合物」),整體解析度高達2.9埃。

該結構第一次展示了人源次要剪接體的組成、以及對稀有內含子(U12依賴型內含子)的識別機理,首次揭示了次要剪接體的催化中心以及活性位點,並且通過結構解析鑑定了次要剪接體的全新蛋白組分、揭示了它們對次要剪接體及罕見內含子剪接的重要作用等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

此次重大突破,使施一公研究組在繼2015年首次解析世界上第一個剪接體結構、2017年解析第一個人源剪接體結構之後,再次成為世界上首個解析了次要剪接體高解析度三維結構的團隊。

截至2019年統計,施一公團隊在酵母中一共解析了10個不同狀態的剪接體高分辨的三維結構,成果全部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科學》和《細胞》(Science 7篇,Cell 3篇),從組裝到被激活,從發生兩步轉酯反應發生到剪接體的解聚,這10個狀態的剪接體完整覆蓋了剪接通路,首次將剪接體介導的RNA剪接過程完整的串聯起來,為理解RNA剪接的分子機理提供了最清晰、最全面的結構信息。

施一公團隊首次解析

世界上第一個剪接體結構

2017年5月12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研究組於《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人源剪接體的原子解析度結構》(An Atomic Structure of the Human Spliceosome)。

這是第一個高解析度的人源剪接體結構,也是首次在近原子解析度尺度上觀察到酵母以外、來自高等生物的剪接體結構,進一步揭示了剪接體的組裝和工作機理,為理解高等生物的RNA剪接過程提供了重要基礎。

施一公研究組利用修飾過的pre-mRNA,在體外進行人源剪接體的組裝,把剪接反應鎖定在了第一步反應之後與第二步反應之前的狀態,即C*狀態。由於人源剪接體非常不穩定,研究人員使用化學交聯劑在溫和的條件下對剪接體進行固定,成功獲得了穩定的人源剪接體樣品,並採用單顆粒冷凍電鏡重構出了3.8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圖1)。

在高等生物中,一段又一段的遺傳密碼埋在核酸分子中。其中,「無效」的遺傳信息不具有翻譯功能,被稱為內含子,而可以被核糖體翻譯的有效遺傳信息叫做外顯子。把這些遺傳密碼中「無效」的內含子「剪」出來,「有效」的外顯子「接」到一起的過程叫做RNA剪接,它是生命體解讀遺傳密碼的核心步驟。負責執行這一步驟的就是細胞核內複雜精密的分子機器——剪接體。每個細胞對於每一條剪接前的基因信使——前體信使RNA的剪接在時空上是非常精準的。剪掉誰,剪掉多長,什麼時候剪,按照什麼順序把外顯子拼接起來,每一個「操作」都是可能改變細胞命運的關鍵問題。一步走錯,結果千差萬別,基因的表達和傳遞也會因此出現錯誤,於是就導致了人類某些先天遺傳疾病以及後天疑難雜症的出現。研究發現,人類的遺傳疾病大約有35%都是因為剪接異常造成的。從1977年首次發現RNA剪接至本世紀初,科學家們通過免疫沉澱、基因敲除、交聯質譜、建立體外剪接反應系統等研究手段,初步建立起剪接體的組裝、激活與解聚的發生過程,以及蛋白與蛋白、蛋白與核酸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調控等複雜的RNA剪接調控網絡。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在對高等真核生物內含子序列的研究分析中,發現了一類非經典的內含子剪接序列(5』剪接位點為AT,3』剪接位點為AC),一種全新的剪接體開始逐漸進入科學家的視野。在隨後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逐漸確定了這個全新剪接體的核酸組成,其中U11、U12、U4atac、U6atac四種新的snRNA參與該類內含子的識別與剪接。由於這種非經典的內含子佔比不足百分之一,該類內含子被稱作稀有內含子,而因其特殊的剪接位點及識別該位點的特殊snRNA組分,該類內含子又被命名為AT-AC內含子(AT-AC intron)或U12依賴型內含子(U12-type intron),催化該類內含子剪接的這種全新剪接體被命名為次要剪接體(minor spliceosome)。儘管由次要剪接體進行剪接的稀有內含子含量極低,但是這些基因卻與許多重要的細胞基本生命活動密切相關,比如DNA的複製與修復、RNA轉錄與翻譯等等。然而,對於U12依賴型內含子以及次要剪接體的研究卻發展緩慢,次要剪接體的蛋白組成、重塑調控等等關鍵的科學問題,一直沒有答案。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如何捕獲並純化次要剪接體,是領域內面臨的一個巨大難題。施一公研究組一直致力於剪接體的三維結構與RNA剪接分子機理的研究,自2015年報導了第一個剪接體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後,相繼解析了釀酒酵母和人源主要剪接體(major spliceosome)的全部已被鑑定的基本構象。這些已解析的剪接體覆蓋了整個RNA剪接循環,從分子層面揭示了剪接體催化RNA剪接兩步反應的工作機理,同時為理解剪接體的組裝、激活和解聚等過程的發生提供結構依據,首次將剪接體介導的RNA剪接過程完整的串聯起來,為理解RNA剪接的分子機理提供了最清晰、最全面的結構信息(圖2)。與此同時,施一公研究組也將目光聚焦在了研究更為匱乏的次要剪接體研究領域。(圖片來源: Wan et.al, 2020, Annu Rev Biochem)在沒有任何次要剪接體的捕獲與純化等相關文獻的情況下,摸索並建立次要剪接體的捕獲與純化方法迫在眉睫。施一公研究組的白蕊博士與萬蕊雪博士,長期從事剪接體的純化與結構研究工作,並積累了大量剪接體結構研究的經驗。

白蕊博士與萬蕊雪博士

在此研究經驗基礎之上,結合次要剪接體識別位點的特異性,研究組首次設計出一條全新的U12依賴型的pre-mRNA。通過改良前人的體外剪接反應實驗條件,成功地確定了該U12依賴型的pre-mRNA具有極高的特異性與剪接的高效性。由於次要剪接體的含量極低,如何進一步獲得性質良好的次要剪接體樣品,成為本文研究的第二大難點。

白蕊和萬蕊雪在原有的剪接體純化基礎之上,進一步探索與改良,最終首次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次要剪接體捕獲與純化方法,成功獲得了處於激活態的次要剪接體的蛋白樣品,隨後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重構出了世界上首個次要剪接體的冷凍電鏡結構,整體解析度為2.9埃,並搭建了第一個次要剪接體的原子模型,其中包含了4條RNA和45個蛋白(圖3)。

圖3 人源次要剪接體的三維結構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西湖學者萬蕊雪博士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白蕊和西湖學者萬蕊雪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王琳參與了部分生化研究;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生徐魁、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張強鋒研究員為結構模型的搭建提供了幫助;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主管雷建林博士為冷凍電鏡數據收集提供了幫助。

電鏡數據採集於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計算工作得到清華大學高性能計算平臺、國家蛋白質設施實驗技術中心(北京)的支持。本項研究成果來自於西湖實驗室,獲得了西湖教育基金會、北京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清華)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1/01/27/science.abg0879

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7)30487-7

本文轉自:學術那些事兒

涵蓋數學、物理學、自然、地理等近百部豆瓣高分紀錄片,關注少年數學家,這裡都給你整理好啦

相關焦點

  • ...教授課題組關於枸杞多糖結構解析及神經營養和修復活性的研究成果
    近日,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江蘇省中藥資源產業化協同創新中心段金廒教授課題組在多糖領域權威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雜誌(IF 7.182,JCR分區:Q1)發表了題為「An acidic heteropolysaccharide from Lycii fructus:
  • ...研究院徐彥輝課題組解析人源BAF複合物結合核小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北京時間1月31日,《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徐彥輝課題組題為《人源BAF複合物結合核小體的結構》(「Structure of Nucleosome-bound human BAF Complex」)的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
  • 讀博7年,終以一作發Science畢業的蘭大博士,近日再登Science!
    厚積薄發,近日,馬天瓊再次利用該研究報導的新方法,和同事合作,以第二作者身份發了篇Science研究,將COF化學推向了新的價態。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為教授課題組的馬天瓊博士是該文章的第一作者。該項研究首次實現了共價有機框架材料大尺寸單晶的生長和結構解析,將「共價組裝有序結構」的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不僅突破了共價有機框架材料領域發展的長期瓶頸,也為動態共價化學的理論和應用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實例。馬天瓊也靠此於2018年獲得蘭州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 公衛·速遞 | CELL重磅發布: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結構
    公衛·速遞 | CELL重磅發布: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結構 2020-08-19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多個團隊研究了多種生物的核糖體,包括人類核糖體的首個高清模型。X射線晶體衍射的研究成果遠遠落後於LMB的Venki Ramakrishnan實驗室,Venki獲得了2009年的諾獎。Venki表示,對於大分子來說,低溫電子顯微鏡遠比X射線晶體衍射要實用。這幾年,低溫電子顯微鏡的相關文章有很多:2015年一年,這個技術就用於100多個分子的結構研究。
  • Science亮點 | 遺傳互作圖譜新應用:蛋白複合體結構鑑定
    通過對RNA聚合酶II 53個點突變進行了6000對定量基因互作分析,解析了RNA聚合酶II亞基之間和其他蛋白複合體間在特定位點間功能上的相關性。這一項工作實現在胺基酸序列上利用基因互作技術分析蛋白結構和功能。
  • ...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
    北京時間11月27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研究成果(圖1)。由於剪接體高度的動態性和複雜性,獲得不同狀態的剪接體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被公認為世界難題。在這種巨大的挑戰下,研究組迎難而上,經過7年的努力,終於在2015年在全世界首次報導了裂殖酵母剪接體3.6埃的高解析度結構,首次展示了剪接體催化中心近原子解析度的結構。這一重大研究成果對RNA剪接機理的研究產生革命性影響。
  • Science|童亮課題組等揭示histone pre-mRNA 3'端加工的分子機制
    但至今對於HCC/mCF 如何催化切割pre-mRNA以及與輔助蛋白之間如何互作的分子機制依然知之甚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童亮研究組曾在2006年解析了核酸內切酶CPSF73 閉合狀態的晶體結構【2】,並且多年來一直從事對 pre-mRNA 不同類型3』端加工機器的結構生物學研究。
  • 生命學院楊茂君課題組合作報導CLC-7/Ostm1轉運蛋白複合物的結構和...
    清華新聞網8月20日電 8月12日,清華大學楊茂君教授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揚研究員課題組以及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劉志強教授課題組合作在《該研究首次解析了CLC家族蛋白與輔助亞基的複合物結構,並且通過結構分析和電生理試驗,詳盡闡明了CLC-7/Ostm1複合物的門控機制,研究結論將為骨硬化病臨床治療策略的研發提供新的思路。
  • Science:解析出嗜熱棲熱菌V/A-ATP酶的三維結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結構生物學者Leonid Sazanov和博士後研究員Long Zhou如今解析出V/A-ATP酶家族代表性成員的首個原子結構,填補了這些必不可少的分子機器的進化樹上的空白。利用最新的低溫電鏡(cryo-EM)方法獲得的這些結果揭示了這種酶的結構類似於渦輪機或水磨機。
  • 上海科技大學關於肥胖症靶點Science發表最新成果
    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在肥胖症藥物靶點研究上獲重要突破,首次解析人源黑皮質素受體4(Melanocortin-4 Receptor,MC4R)與環形多肽配體SHU9119複合物2.8埃解析度的晶體結構。
  • 生命科學學院季雄課題組在RNA聚合酶與染色質三維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該項研究中,作者運用改造的特異蛋白泛素化瞬時降解系統(degron),結合其實驗室稍早前開發的高效的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技術BAT Hi-C(Bridge linker-Alul-Tn5Hi-C, 2020年1月1日 發表於 Methods 雜誌, Huang et al., 2020),系統闡述RNA聚合酶I/II/III(Pol I/II/III)對哺乳動物細胞染色質高級結構的直接和間接調控並且表明染色質三維結構相對穩定
  • 中國學者一天發了三篇Science
    分別是來自於杜克大學徐伯均課題組,科羅拉多大學尹曉波、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盧柯院士課題組。copper with extremely fine grains /極細晶粒銅多晶中的約束最小界面結構》的文章,課題組描述了被動輻射冷卻材料的使用,該材料利用大氣窗口以紅外輻射方式將熱釋放到寒冷的太空。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
    北京時間11月27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研究成果(圖1)。由於剪接體高度的動態性和複雜性,獲得不同狀態的剪接體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被公認為世界難題。在這種巨大的挑戰下,研究組迎難而上,經過7年的努力,終於在2015年在全世界首次報導了裂殖酵母剪接體3.6埃的高解析度結構,首次展示了剪接體催化中心近原子解析度的結構。這一重大研究成果對RNA剪接機理的研究產生革命性影響。
  • 打破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的博士,近日發Nature
    這個打破西南交大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近日又一作發Nature的漂亮的博士小姐姐又有著怎樣的科研之路與感悟?楊倩由於出色的英文基礎與專業知識,順利拿到了這一資格,並獲得了國家留學基金委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當年9月,楊倩便前往曼徹斯特大學Andre Geim(安德烈·海姆)教授課題組進行聯合培養,開始了在英國的求學時光。
  • Science Advances 北大錢偉強/清華孫前文組揭示了植物中新的R-loop結構識別器--Alba複合物!
    然而,如何識別細胞R環仍然知之甚少。近日,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錢偉強課題組和清華大學孫前文課題組題為「ALBA protein complex reads genic R-loops to maintain genome stability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論文。
  • 蛋白質結構解析六十年
    本文簡要回顧了蛋白質結構解析的重大歷史事件,並總結了蛋白質結構解析的常用方法和結構分析方向。通過了解蛋白質結構,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生物體的蛋白的理化特性,以及其相關聯的化學反應途徑及其機制,對於我們認識生物世界和研發治療方法和藥物都起著關鍵作用。在即將召開的2015高解析度成像與生物醫學應用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學者將會進一步討論相關議題。
  • Science:解析MC4R的三維結構,助力開發治療抗肥胖新藥物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z8995。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創始主任、南加州大學麥可遜聚合生物科學中心Bridge研究所主任Raymond Stevens對作為闡明G蛋白偶聯受體(GPCR)結構的更大努力的一部分的MC4R感興趣,其中MC4R是G蛋白偶聯受體的一員。
  • 【人民日報】我國科學家解析出NPC1蛋白結構
    近日,清華大學顏寧課題組與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組高福院士課題組合作的一項最新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NPC1蛋白的清晰結構,並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過程,從而為幹預、治療罕見遺傳疾病「尼曼—皮克病」和伊波拉病毒打開了新大門。
  • ...學院李學義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於國際知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
    智力發育障礙,俗稱智障或弱智,是一種常見的腦發育障礙性疾病,患兒在理解、學習和應用日常生活技能方面存在困難,部分患者可完全喪失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智障還通常是自閉症等其它常見腦發育障礙性疾病的主要伴發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