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學家通過嚴格的對比分析,發現宇宙和大腦確實驚人地相似

2020-12-14 老胡說科學

科學與靈性相容,這是一個深刻的精神來源。當我們認識到自己在浩瀚的宇宙和歲月的流逝中所處的位置,當我們領會到生命的複雜、美麗和微妙時,那種升華的感覺,那種欣喜和謙卑的結合,無疑是精神上的。——卡爾·薩根《惡魔出沒的世界》

在了解宇宙的過程中,正如薩根所描述的那樣,當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與更廣闊的萬物之間的聯繫時,我們感到了精神上的升華。就像當我們第一次知道我們是由星星的灰燼組成的(我體內的原子通過超新星傳播到永恆的太空中)。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將是另一個精神上的時刻:

充滿突觸連接的海馬鼠神經元(黃色)大腦中的一個神經元與星系團及其相連的物質和暗物質放在一起。相似之處一目了然。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大腦可能也是整個宇宙。但是這些圖像之間的相似性可能僅僅是一種不存在的錯覺(感知相似),但實際上並不存在。畢竟,考慮到兩者之間巨大的規模差異,它們怎麼會有相似之處呢?但是,如果除了大腦中的神經元網絡和宇宙中的星系網絡之間的視覺相似性,一種客觀的測量方法可以比較它們到底有多相似。這就是博洛尼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弗朗哥·瓦扎和維羅納大學的神經外科醫生阿爾貝託·費雷蒂在《物理前沿》上發表的發現。

人腦實際上是宇宙中已知的最複雜的結構之一。人腦中有大約800億個神經元,這些細胞處理來自感官的輸入,並通過神經系統向身體發送信號。神經元也是聯網的,通過軸子和樹突相互交流。神經元之間有大約100萬億個連接,形成了神經網絡,創造了你是誰。

宇宙也是聯網的。雖然我們可能認為空間是被大片「真空」隔開,但情況並非完全如此。我們用科學設備看到的宇宙被稱為「可觀測宇宙」,其直徑約為900億光年,包含數千億到數萬億個星系。這些星系,像我們的銀河系一樣,聚集了數十億顆恆星,它們自己也組成了星系團。我們的銀河系是「本星系群」的一部分,本星系群包括鄰近的仙女座星系和三角座星系以及其他50個星系。這些星系是室女座超星系團的一部分。星系群和星團之間的空間並不是空的,而是由普通物質和暗物質組成的,綿延數百萬光年。這樣,宇宙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星系團網絡,所有的星系團都相互連接,類似於大腦中的神經網絡。

宇宙中的宇宙

在神經科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合作下,這項尋找這兩個網絡可量化相似性的研究誕生了。使用來自這兩個學科的技術和工具,瓦茲和費拉提研究了這兩個網絡,發現除了視覺上的相似性之外,還有可量化的相似性。這些網絡具有可比性嗎?如果有,這意味著什麼?

研究人員使用了4微米厚的人類皮層(大腦的外層),負責處理語言、感覺信息、思維、記憶和意識。這些數據與計算機模擬的2500百萬秒差距厚的宇宙「切片」進行了比較(1秒差距約為3.26光年)。大腦和宇宙的切片在厚度上是相對可比的,因為兩者的大小相差27個數量級。

宇宙網絡和大腦樣本的放大倍數,分別為4倍,10倍和40倍。根據切片大小的不同,結構上的相似性並不總是很明顯。但在腦組織放大40倍後,研究人員開始看到結構上的相似性。40倍的放大倍數代表大腦中0.01-1.6毫米的比例,宇宙中1 -100百萬秒差距的距離。在這裡,神經元網絡看起來像星系團。此外,兩種技術可以客觀地測量和比較網絡的相似性。第一個是「網絡度中心性」,它度量給定網絡中網絡連接的長度和連接程度。神經元的核或中心的半徑比連接軸子和樹突的長度要小得多。第二種客觀比較兩個網絡的方法是「聚類係數」,它量化每個連接節點(神經元或星系團)的鄰近結構的數量,並將該結構與網絡中的一個隨機點進行比較。這種比較對比了兩個網絡中的組織性和隨機性。

上面圖層:放大我們樣本中三個網絡示例的節點間重建連接的細節(藍色線條,疊加在密度對比圖上)。藍色線條:各片的聚類係數和度中心性分布。運用這些技術,瓦茲和費拉提發現大腦和宇宙之間有「顯著的」相似之處。他們還發現,與其他生物和物理結構(包括樹枝、雲的形成動力學或水的湍流)相比,這些網絡更像彼此。這些其他結構在本質上是分形的。分形圖案是自我重複的,無論你觀察它們的尺度如何,它們看起來都是一樣的。相比之下,宇宙在小尺度和大尺度下看起來完全不同。同樣,在不同尺度下觀察,大腦也不再像神經網絡。就如何組織自身而言,規模本身可能對這些結構的創建很重要。

研究人員總結說,他們的發現暗示了一個事實,即儘管這兩個系統在空間尺度上存在巨大差異,但通過完全不同的物理過程的相互作用,可以產生相似的網絡配置,從而產生相似的複雜性和自組織能力。換句話說,像大腦和宇宙這樣的網絡可能擁有相似的結構,但在大小上完全不同,由不同的過程形成(引力和生物學)。

研究人員注意到大腦和宇宙網絡之間還有另外兩個有趣的相似之處。首先是成分比率。大腦77%是水,而同樣的宇宙網絡大約73%是暗能量。水和暗能量不是網絡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被認為是「被動式材料」或被動式能源。被動式材料/能源的存在和比例可能與這些網絡的形成有關。第二個令人著迷的相似之處是,繪製模擬宇宙模型所需的計算機數據量與人腦的理論記憶存儲極限相當。據估計,人腦的總存儲容量約為2.5 pb。理論上,人類可以將可觀測宇宙的大部分結構儲存在大腦中。或者,更令人驚訝的是,宇宙網絡理論上可以存儲人類一生經歷的數據。

除了相似之處,宇宙網絡和大腦之間也有不同之處。雖然使用的大腦樣本來自大腦皮層,但整個大腦並不是統一的。大腦的不同部分為不同的目的而構造,而宇宙的一個關鍵特徵是它在幾乎所有方向上的均勻性。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是用來傳輸感覺信息的,而宇宙中的連接只傳輸能量和物質。瓦茲和費拉提希望他們的研究能激發更強大算法的發展,從而發現大腦和宇宙之間更多的相似之處。也許我們會了解到,是什麼條件導致兩個由完全不同的過程產生的網絡如此相似。

我們聽過卡爾·薩根描述我們的身體是如何由恆星構成的。現在我們開始明白,我們的大腦可能也有類似的模式。一個完整的宇宙在你的頭腦中,一個宇宙中的宇宙,一個能夠延伸到另一個產生它的宇宙的宇宙。數以億計的神經元接觸著數以億計的星星,當然這是精神上的。

相關焦點

  • 滄海與一粟的相遇:科學家發現人腦與宇宙存在結構相似性
    宇宙的一個引人入勝之處是,相似的形狀和圖案總是能不經意間在最不相干的地方被發現。人類耳蝸和螺旋星系具有著類似的螺旋結構;閃電轉瞬即逝的痕跡中出現了與人類靜脈類似的走向;中子星外層和人類細胞細胞膜形態接近……而在一項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比對了人腦神經元網絡與宇宙網絡的形狀特點,並發現了二者在結構上的驚人類似。
  • 有一種觀點非常詭異,宇宙和人類大腦的結構竟然非常相似
    有一種觀點非常詭異,宇宙和人類大腦的結構竟然非常相似,比如星系就像大腦中的神經元,整個宇宙中的星雲和暗物質就像人腦中將神經元連接起來的網絡。難道神秘的宇宙竟是一個「人」的大腦?通過了解大腦,可以知道人和其他生物的大腦由單個神經元和間質細胞組成。神經元是大腦的工作體,是細胞中比例最高的部分。
  • 科學家發現部分鳥類大腦結構與靈長類相似,可...
    科學家發現部分鳥類大腦結構與靈長類相似,可產生初級意識  CHEN • 2020-09-30 10:02:11 來源:前瞻網
  • 研究繪製人類大腦和宇宙之間的奇形結構相似性
    你可能已經看到一個圖像,偶爾被分享周圍,顯示一個人類神經元和一個模擬的星系團,並排;兩者看起來驚人地相似。 這兩個系統都排列在定義良好的網絡中,節點(大腦中的神經元,宇宙中的星系)通過燈絲連接。 神經元和星系都有典型的比例半徑,只是燈絲長度的一小部分。節點之間的信息和能源流動只有每個系統質量和能量含量的25%左右。 此外,大腦的組成和宇宙的組成也有相似之處。大腦有77%的水。
  • 宇宙到底有多大?其結構與人類大腦極為相似,或許也有自己的意識
    實際上,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科學家們發現太陽系的面積正在不斷地增加中。也就是說,在冥王星以外的地方,還有更多的地方,那裡有更多的小行星,組成的小行星帶甚至比太陽系裡的小行星帶規模還要大。2012年8月25日,NASA發射的「旅行者1號」成功進入太陽圈,現在已經到了距離太陽211億公裡的地方。這意味著「旅行者1號」即將飛出太陽系,我們就能知道太陽繫到底有多大了。
  • 宇宙竟是大腦?
    這聽起來荒誕,但科學家們卻亮出證據告訴大眾,「超體「也許並非科幻,宇宙有可能真的是」大腦「! 2012年11月16日,《自然》雜誌在「科學報告」專欄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證明宇宙的成長過程和結構與大腦細胞的生成過程和結構幾乎一模一樣。
  • 幻覺宇宙:驚人的全息宇宙理論
    1982年,一件驚人的事發生了。在巴黎大學的一個物理實驗室裡,科學家發現,在特定的情況下,如果我們把基本粒子——比如說把電子——同時向相反的方向發射,它們在運動的時候能夠彼此互通信息!    不管彼此之間的距離多麼遙遠,不管它們是相隔10釐米還是10億公裡遠,它們似乎總是知道相對一方的同伴的運動方式,這體現在當一方受到幹擾而改變運動方向時,其同伴也會同時改變方向。
  • 科學家發現「第2地球」?環境和地球非常相似,科學家卻有些擔憂
    文/仗劍走天涯科學家發現「第二地球」?環境和地球非常相似,科學家卻有些擔憂在宇宙太空中有很多的星球,但是這些星球和人類所生存的地球相比都是有著很大差距的。人類能生存在地球上看似是一種偶然,可其實蘊含著必然。不過人類真的除了可以生存在地球上,就不能夠去往太空中的其他星球嗎?其實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人都是不相信的。
  • 科學家:意識的根源並不產生自大腦,而是高緯度宇宙的映射
    那個時期的科學家們發現,基於人腦生理學基礎所產生的「意識」這種東西,雖然在客觀上不能影響周圍的自然物質,卻可以在量子層面的存在上影響它自己。許多的量子過程本身,往往由客觀的「意識」認知來決定它的結果,意識認為它是某個樣子,它就會呈現某個樣子。顯然,這與傳統的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大相逕庭!
  • 人類的大腦和鳥類有幾分相似?
    在之後40年間的一系列研究中,我們在DVR下方的丘腦中發現了視覺、聽覺和觸覺通路,它們與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的傳入和傳出模式十分相似。我們發現了大量高密度的區域特異性細胞核團,它們具有丘腦的感覺傳入神經、中間神經元、以及與區域局部皮層相似的,界限分明的長程下行傳出神經。
  • 宇宙和大腦有多像?這些不可思議的事實令人深思
    1、腦細胞和星系群腦細胞(左) 宇宙星系群(右)《紐約時報》刊登的2張照片,一張是老鼠的腦細胞(左),一張是宇宙(右)。早期宇宙中星系互連關係,和大腦神經元相互連接,幾乎無法分辨兩張圖之間的不同,大腦細胞與整個宇宙擁有一樣的結構。
  • 將樹葉放大一億倍,科學家發現「第二宇宙」!
    十六世紀末,簡單的顯微鏡由兩個眼科商人製作而成,後來伽利略和列文虎克將顯微鏡應用於科學研究,他們首次觀察到昆蟲和大量肉眼看不見的動植物的「複眼」,一扇全新的大門明顯地向人類敞開,一個微觀世界的誕生。但植物的力量又是巨大的,他們用不屈不撓來應對萬變的生存策略,使他們成為地球上最大的種類,放大一片葉子之後,你就會發現,植物並不是靜止的,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其細胞內部也在不斷地移動,如果繼續放大,就會看到獨立的細胞,還有細胞內部的基因。
  • 科學家在繪製宇宙圖後發現,我們的宇宙有些奇怪!
    這些發現可能表明,我們對宇宙的理解有些奇怪,這可能需要一種新的物理學,或者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暗物質的理解。 新結果來自千度調查,即KiDS,該調查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型望遠鏡繪製了整個宇宙中物質的分布圖。到目前為止,根據對3100萬個星系的分析得出的星系外天空大約佔5%,而這些星系的飛行距離多達100億光年。
  • 科學家發現人類觸覺作用原理和聽覺相似
    科學家發現人類觸覺作用原理和聽覺很相似。在這個過程中,你用你的觸覺在腦海裡形成牆面的圖像,以便更好地猜測開關的位置。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助理教授斯利曼•本斯麥艾(Sliman Bensmaia)和他的同事們近日研究發現,皮膚對振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這些振動產生相應的振幅,同時,神經把信息從受體傳入大腦。就像耳膜的振動頻率傳送聲音的信息一樣。
  • 乾飯人的苦惱:科學家發現人的飢餓感和孤獨感非常相似
    乾飯人一詞最近在網絡上很火,意思是因飢餓而奮力吃飯的人,在搞笑之餘學術君今天也帶大家了解一下乾飯人的苦惱,研究表明當人們缺少食物和社交時,會產生 「飢餓」 和 「孤獨」 的感覺。飢餓讓人胃中空虛,孤獨讓人心中空虛,它們給人的感受是如此的相似。因此,很多人可能會贊同這樣一種觀點:社交和食物一樣,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 生物大腦結構為什麼這麼像宇宙結構宇宙網?科學家們正在研究這個問題
    在科普之前,大家先來猜猜,哪一個是生物的大腦突觸結構,哪個是宇宙網結構。大腦和宇宙,這兩個東西完全是兩回事,怎麼可能是相似的呢?但是你看到這張圖也許就不這麼認為了。科學家們希望可以用科學來解釋除了外觀相似之外,還有什麼能讓它們結合起來。
  • 法科學家發現大腦長期儲存記憶的區域
    新華網巴黎7月5日電(記者楊駿)法國波爾多大學科學家布盧諾·邦滕皮及其研究小組最近通過研究終於發現了大腦儲存並調出舊時記憶的區域。據稱,這一發現為今後人們有針對性地治療記憶退化病人提供了可能。  邦滕皮等人早先的研究表明,大腦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但這種作用只是暫時的,這一區域並不構成記憶最終的儲存地。
  • 讓你了解到宇宙的真實樣子,人類的大腦為什麼會像宇宙?
    下面來看看科學家描述的宇宙是什麼樣子的。太陽系所處的銀河系橫跨十萬光年的範圍,是一個擁有2500億到4000億顆恆星的螺旋型星系,太陽系處於銀河系靠外圍的其中一條旋臂上,星系中這數千億顆恆星大多都擁有自己的行星系統,人類發明無線電的時間不過才一百多年,人類的這些無線信號直到現在也只不過才跑了一百光年的範圍,可以說如果有地外文明在這個範圍以外是很難發現地球的,同時這也是人類至今沒有找到地外文明的主要原因
  • 網友發現電影《魔發奇緣》的劇情和疫情期人們的生活驚人地相似
    據英國《太陽報》當地時間3月20日報導,迪士尼影迷發現美國2010年出品的動畫電影《魔發奇緣》中描述的一位公主被迫與世隔絕的生活,這一劇情和當下各國政府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而採取「隔離」措施下,人們的生活十分相似。
  • 「第二宇宙」:科學家無意間將樹葉放大一億倍,看見了宇宙和星系
    文/玉濁清「第二宇宙」:科學家無意間將樹葉放大一億倍,看見了宇宙和星系人類世世代代居住在地球之上,他們依賴地球存活,可以說地球養育人類世代,如今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地球資源一度面臨匱乏的境地因此很多人都將目光移到了外太空,他們想要尋找第二地球,只是,人們在探索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中,並未找到所謂的第二地球,而有些「第二地球」並不適宜人類居住,雖然它們與地球的生態環境或許存在著部分的相似,只是他們沒有地球如此之好的宜居環境,以目前人類的科技而言,連太陽系都未能徵服,更別說遙遠的宇宙了,人類想要移居外太空,在短時間內來說是一個非常難以到達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