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人類觸覺作用原理和聽覺相似

2020-12-20 搜狐網
科學家發現人類觸覺作用原理和聽覺很相似。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當你走進一間黑暗的房間裡,你的第一反應是找電燈開關。你的手沿著牆壁滑動,從門框摸到牆,從上摸到下,直到你找到開關的金屬或塑料板。在這個過程中,你用你的觸覺在腦海裡形成牆面的圖像,以便更好地猜測開關的位置。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助理教授斯利曼•本斯麥艾(Sliman Bensmaia)和他的同事們近日研究發現,皮膚對振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這些振動產生相應的振幅,同時,神經把信息從受體傳入大腦。就像耳膜的振動頻率傳送聲音的信息一樣。

  研究人員使用所謂的正弦波(sinusoidal waves)研究皮膚振動的傳入反應。正弦波這種完全均勻的振動可以在實驗室中產生,但通過觸摸在皮膚上產生的振動比較混亂和不穩定。

  在這項研究中,斯利曼•本斯麥艾和他的團隊使用了一個振動馬達,它可以產生他們想要的任何複雜的振動。在第一個實驗中,他們記錄了獼猴對多種頻率的反應,獼猴的觸覺神經系統與人類的極為類似。在第二個實驗中,當人類受試者被固定在振動馬達上的一個探頭接觸到他們的皮膚時,研究人員記錄兩個特定頻率的相似性和不同點。

  該研究團隊對獼猴記錄的數據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不僅神經以振蕩頻率振動,而且他們也預測人類受試者根據獼猴對相同頻率的神經元反應也會感覺到振動。(尚力)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解析人類觸覺作用原理 竟和聽覺相似(圖)
    科學家發現人類觸覺作用原理和聽覺很相似點擊進入中國網海洋頻道>>在這個過程中,你用你的觸覺在腦海裡形成牆面的圖像,以便更好地猜測開關的位置。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助理教授斯利曼本斯麥艾(Sliman Bensmaia)和他的同事們近日研究發現,皮膚對振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這些振動產生相應的振幅,同時,神經把信息從受體傳入大腦。就像耳膜的振動頻率傳送聲音的信息一樣。
  • Piezo蛋白的故事:觸覺、聽覺和本體感覺背後的觸感機制
    他的團隊對這名女孩以及另一名症狀相似的女孩[1]做了基因測序,發現了一個名為「PIEZO2」的基因的突變。他們的運氣很不錯:就在幾年前,研究人員探究細胞感知觸摸的機制時,發現該基因編碼了一種壓敏蛋白[2]。
  • 除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外,人類還有14-20種感覺
    舉例而言:你以為人類只有五種感覺嗎?錯了。科學家告訴我們,人類的感覺種類遠遠不止五種,但他們尚未給出確切數目。大多數相關專家認為,人類大約有14-20種感覺——具體數量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感覺」。最簡單的定義也許是:感覺是身體觀察自身或外界的渠道。除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外,你聽說過「本體感受」嗎?閉上眼睛,把手指舉到鼻子前面。
  • 觸覺敏感度與聽覺有關
    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PLoS Biology )的一項 研究 發現,觸覺的敏感度是可遺傳的,它與聽覺也有著明顯的關聯。德國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的蓋理·盧因(Gary Lewin)和同事們,為100對健康的異卵雙胞胎和同卵雙胞胎進行了觸覺測量。他們使用2種方法來測試手指的敏感度:查看雙胞胎們的手指對高頻振動的反應,以及手指辨認出微小摩擦方向的能力。
  • 人類的大腦和鳥類有幾分相似?
    鳥類的DVR和弓狀皮質與哺乳動物新皮質、海馬和杏仁核的某些板層非常相似,其核團間聯繫也與哺乳動物感覺柱和運動柱之間的連接如出一轍,它們都具有端腦的輸入和輸出功能,且其丘腦和端腦的聽覺、視覺和觸覺通路在細胞、迴路、網絡和基因水平上也具有古老的同源性。在發育過程中,這些同源神經元和迴路的漸進性演化導致了哺乳動物端腦結構的巨變。1.
  • 如何讓機器人具備像人類一樣的觸覺?
    科學家並不這麼想,他們想讓機器人能進化出「觸覺」。外媒近日刊文,對觸覺學的發展現狀,及其與機器人技術的融合前景進行了詳細介紹。以下為文章全文:在工廠和倉庫,機器人在力量和精度上通常都勝過人類。人工智慧軟體可以駕駛汽車,可以戰勝西洋棋大師,還能在《危險邊緣》智力問答節目中完勝人類選手。
  • 重大發現!科學家利用傳感器使機器人的指尖產生觸覺
    他們將深度學習技術應用於具有傳感功能的機器人指尖,並發現該技術可以幫助機器人推斷出有關周圍環境的更多信息。據悉,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當控制機器人與周圍環境進行物理交互時,可以實現人為地重新創造觸摸感。與機器人相比,人類之間的觸感是不經意的,通過觸摸就能感知物品的形狀,然而這背後的計算極其複雜。
  • 挑戰教科書的研究:人類「高速痛覺受體」被發現,原來不比觸覺慢
    舊的觀念認為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不同,處理痛覺比觸覺慢。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到目前為止,科學界普遍認為人類大腦傳遞觸覺神經信號比痛覺神經信號更快。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速度上的差異是由於觸覺信號通過一層厚厚的髓鞘穿過神經。而傳遞痛覺信號的神經元要麼沒有髓鞘,要麼只有薄薄一層髓鞘。髓鞘是神經周圍起保護作用的脂質絕緣層,幫助神經更快地傳導信號。
  • 科學家發現「第2地球」?環境和地球非常相似,科學家卻有些擔憂
    文/仗劍走天涯科學家發現「第二地球」?環境和地球非常相似,科學家卻有些擔憂在宇宙太空中有很多的星球,但是這些星球和人類所生存的地球相比都是有著很大差距的。人類能生存在地球上看似是一種偶然,可其實蘊含著必然。不過人類真的除了可以生存在地球上,就不能夠去往太空中的其他星球嗎?其實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人都是不相信的。
  • 英媒:英國科學家創建出「萬有觸覺定律」模型
    參考消息網10月13日報導英媒稱,科學家們利用地震波創建了一種觸覺通用尺度,為打造具有高度真實感的虛擬實境鋪平道路。據英國《獨立報》網站10月12日報導,伯明罕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接觸感受器進行數學建模,推導出「萬有觸覺定律」。
  • 研究發現:指紋的水分調節機制加強了人類的觸覺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人類指紋有一種自我調節水分的機制,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手機掉落,而且可以幫助科學家開發更好的假肢、機器人設備和虛擬實境環境。包括人類、猴子和猿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在手腳上進化出了表皮脊,其汗腺密度高於身體其他地方。
  • 科學家發現黑猩猩與人類在社交選擇中的相似點
    科學家發現黑猩猩與人類在社交選擇中的相似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3 14:41:07 美國密西根大學Zarin P.
  • 人類複雜的觸覺 | 獵雲網
    模擬人類觸覺是機器人行業發展的難題觸覺是要比想像中還要複雜的一個感官。人類一系列的器官允許我們感受壓力、剪切力、溫度和具有明顯精度區分的振動。(德國的研究人員聲稱,浣熊擁有動物世界裡最複雜的大腦,這讓他們可以在黑暗裡能夠產生觸覺衝動。)研究表明,我們的觸覺比之前所公認的還要好上幾個數量級。
  • 機器人與觸覺傳感技術的碰撞,一文初探人類與機器人的觸覺傳感
    觸覺將壓力、振動、疼痛、溫度等多種感覺信息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幫助人類感知周圍環境,避免潛在的傷害。研究表明,與視覺和聽覺相比,人類的觸覺在處理物體的物質特徵和細節形狀方面更勝一籌。與人類一樣,機器人的觸摸傳感(Touch Sensing)能夠幫助機器人理解現實世界中物體的交互行為,這些行為取決於其重量和剛度,取決於觸摸時表面的感覺、接觸時的變形情況以及被推動時的移動方式。
  • 人類第六感首次被證實!科學家說是因為人腦有這個能力
    如今,最新研究發現,人類竟然也有這種感應能力。3月19日,加州理工學院的團隊在神經科學雜誌《eNeuro》上發表研究,證實人腦能感應到磁場,會對磁場變化作出強烈反應,這是人類「第六感」磁感首次被證實。研究表明,受試者只有在實驗磁場和環境磁場方向一致時大腦才會作出反應。
  • 你是哪種學習類型的人 視覺聽覺還是觸覺?
    摘要:學生的學習類型大致分為三種,視覺學習型,聽覺學習型,觸覺學習型……     學生的學習類型大致分為三種,視覺學習型,聽覺學習型,觸覺學習型……  首先是視覺學習型的人,佔到人群總數的三分之一。
  • 新一波感覺統合(觸覺、聽覺和視覺)訓練模塊或方法
    第一觸覺訓練:①瑞士球按摩:讓學生身心放鬆地仰臥或俯臥在瑞士球上,老師或家長輔助移動,或兒童躺在地面,老師推動瑞士球,從孩子身上輕壓過去,可側重胸部、腹部、背部及四肢的按摩,尤其是腿至腳踝部位的關節。強化各部位觸覺,提高協調能力,促進感統系統發展。
  • 英國科學家在果蠅中發現與人相似的衰老基因
    英國科學家在果蠅中發現與人相似的衰老基因 2008年05月14日 09:01 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表評論   英國牛津大學和開放大學的研究者在果蠅中發現一種與人類衰老基因
  • 自閉症或與觸覺缺陷有關
    原標題:自閉症或與觸覺缺陷有關   該發現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了線索 日前對小鼠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自閉症或相關疾病患者表現出的社交障礙及高度焦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緣於皮膚觸覺神經的損傷。美國《細胞》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提出,一些自閉症症狀與四肢、皮膚等人體外周神經系統的缺陷有關。   自閉症一般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通常表現為溝通技巧和社會互動中的重複行為和缺陷。
  • 新型AI「光指」能看見力的大小,無盲點定位觸覺,精度近人類手指
    機器人在視覺和聽覺方面已經處在不斷進化的階段,但是對於觸覺、嗅覺和味覺,它們幾乎「一無所知」。如果之後要和機器人做朋友,我們當然不希望在和它們握手或者擁抱的時候被擠壓骨折。聰明的機器人需要觸覺。人類皮膚能感知觸覺、痛覺、熱覺等多種感覺,其中觸覺感知最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