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2020-12-12 環球網

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科學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在宇宙早期由幾個矮星系碰撞形成的,這些矮星系形成於130億年前。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

10月2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研究了118個遙遠的星系,發現其中大約20%的星系中恆星發出的紫外線被塵埃所遮蔽,這就意味著,這些星系中包含著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這一發現遠遠超出了此前的預期。

為何會有此現象?這些星系中的塵埃和重元素來自哪?此次發現是否意味著傳統理論需要改寫?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代代相傳的恆星「遺物」

科學家認為,宇宙早期星系中缺乏大量塵埃和重元素。為何有此推測?這要從它們的「身世」說起。

「大爆炸之後宇宙中包含的元素主要是氫、氦以及少量的鋰元素。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更重的元素,主要是恆星演化和死亡的過程中產生並釋放到星際空間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王嵐向記者表示。

第一代恆星死亡後,其生成的重元素散落在星際空間,在這其中誕生的下一代恆星便包含著這些重元素,並繼續生成新的重元素,就這麼一代代傳遞下去,宇宙中的重元素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加。

而恆星的誕生,並非是「勻速」的。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研究員劉成則表示,此前觀測表明,在宇宙早期,物質密度漲落較小,也缺乏恆星形成必需的冷氣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引力作用下,暗物質逐漸成團,冷氣體也隨之聚集起來,才為恆星和星系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星系之間的相互碰撞也促使恆星形成率越來越高,並在宇宙大爆炸後約30億年的時候達到峰值。「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宇宙正午』(cosmic noon),宇宙中一半左右的恆星和星系都是在這段時間內形成的。」劉成則說。

恆星的爆發式增長的確會帶來大量塵埃和重元素。但在此之前,並沒有足夠的時間以及物質基礎形成如此多的大質量恆星,因此科學家推測宇宙早期星系中並不包含大量塵埃以及重元素。

「此前,天文學家也在高紅移星系中發現過大量塵埃,不過這種例子極其罕見。而此次研究卻發現了大量的此類星系,進一步明確了大量塵埃和重元素可能在高紅移星系中存在。」劉成則補充道。

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

「事實上,這在當今宇宙中並不常見。」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助理研究員高揚表示,此次研究結果揭示了宇宙早期星系中,恆星或經歷了在短期內快速生成及死亡的「生死時速」。

高揚介紹說,在宇宙早期,由於塵埃比較少,輻射壓比較強,恆星本身需要更大的質量來抵抗輻射壓,所以在此時期誕生的恆星其實更趨向於大質量恆星。

在此前的一些研究中,科學家模擬出的第一代恆星就可能擁有巨大的質量,大約在一百倍太陽質量以上,質量相對較小的第一代恆星甚至有可能成群形成。然而,受限於設備水平以及數據支撐,這些仍然僅限於理論模型預測,缺乏實際的觀測證據。

如果宇宙早期真的可以形成大質量恆星,它們是否「心甘情願」死亡,給星系帶來大量塵埃和重元素?

「事實上,恆星的壽命主要取決於質量。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甚至有的大質量恆星,會在誕生後幾百萬年內死亡。」高揚表示,幾百萬年的時間聽起來雖然不短,但與宇宙約138億年的歷史相比,如彈指一揮間。

因此,宇宙早期星系的演化速度可能比我們預想的要快得多。如果此次研究結果能夠得以證實,對於研究宇宙早期星系的形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王嵐表示,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這一研究領域一直在發展,理論模型也在不斷完善。此次研究結果是否能夠推動星系演化模型的改進,還需要更多的觀測數據來支撐。

研究人員也表示,為了更多地了解這些遙遠的星系,未來希望能夠通過ALMA對單個星系進行更長時間的觀測,來確定這些塵埃在星系中的確切位置以及氣體是如何運動的;除此之外,還要把這些包含大量塵埃和重元素的星系與其他距離大致相同的星系進行比較,來找出它們是否具有某些特殊之處。

相關焦點

  • 獵犬座旋渦星系M94,一個正在經歷狂暴恆星誕生期的「星暴星系」
    獵犬座「星暴星系」M94按照天體系統等級從低到高,可以排列為行星天體系統、恆星天體系統、星系、總星系和宇宙。比如地球和月球就組成了一個「行星天體系統」,稱為「地月系」;太陽和圍繞太陽旋轉的眾多天體一起組成了「恆星天體系統」,稱為「太陽系」,而太陽系和其他眾多恆星天體系統一起共同屬於一個星系,那就是銀河系。目前,我們人類已經觀測到的星系超過100億個之多,預測整個宇宙中的星係數量可能在1000億個以上,這些銀河系以外的星系,都被稱為「河外星系」。
  • 宇宙剛出現時,空間內什麼都沒有,第一代星球是如何出現的?
    第一代恆星普遍都是「大質量」,這意味著它們的壽命都是非常短暫的,我們知道,現代科學研究認為,恆星的質量越大,壽命就越短,比方說太陽作為一顆質量較小的恆星,它的壽命可以達到100億年左右,但是大質量的恆星壽命,則普遍在數百萬年到一億年之間。
  • 星系形成最多恆星時是什麼樣子的?
    當大小相近的星系在宇宙中發生重大合併時,它們會從內部存在的氫氣和氦氣中形成新的恆星。這可能會導致恆星形成的速度大幅增加,就像我們在離我們3000萬光年遠的Henize 2-10星系中觀察到的那樣。看看宇宙中各種各樣的星系,你會發現一系列截然不同的故事。
  • 為什麼說我們看到遙遠的恆星和星系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樣子?
    比如太陽、月亮、北鬥七星等等,這些物體距離我們都很遠,有的有100光年以上,肉眼能夠看到最遠的恆星海山二有7500光年,最遠的星系仙女座星系有254萬光年。我們只要找到這些遠方的目標,一抬眼就可以看到。那麼這是我們的眼光很快,快過光速無數倍嗎?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的恆星形成?並不是所有星雲都進化成恆星
    在宇宙的最初幾十億年中,星系像新生嬰兒一樣成長-把氣體變成恆星,有時速度非常快。但是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龐大的星系,顯然已經完全停止了恆星的形成,結果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星系演化的看法。本·弗裡斯及其同事對這個「銀河」星系進行了跟進,該星系在更大的調查中被發現。該團隊使用位於夏威夷莫納克亞市Keck I望遠鏡上的MOSFIRE光譜儀拍攝了光譜,以估算星系的恆星質量及其恆星形成歷史。
  • ALMA看到迄今最遙遠恆星形成星系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的科學家稱,他們拍到了迄今用望遠鏡觀測到最遙遠恆星形成星系的首張圖像。這一名為MAMBO-9的星系距大爆炸9.7億年,意味著它形成於宇宙誕生後不久,因此,有望揭示宇宙早期歷史和「模樣」。
  • 天文學中的星座、星系、恆星系、行星系和星系旋臂,該怎樣區分?
    在天文學方面,有許多的名詞,比如星座、星系、恆星系、行星系和星系旋臂等等。「星座」的歷史十分久遠,是人類在地球上根據天空中恆星的位置排列情況,發揮想像與神話人物或器具相結合而進行命名。星系、恆星系和行星系都是指天體系統,是由於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和永恆運動,形成相互吸引、相互繞轉的運動系統。旋渦星系NGC 3370「星系」是指數量巨大的恆星系及星際塵埃組成的運行系統,我們地球所在的銀河系就是一個星系,銀河系的直徑大約為16萬光年,包含了大約1200億顆恆星,屬於巨型棒旋星系。
  • 科學家是怎麼計算一個恆星或一個星系離地球的距離的?
    圖註:太陽系最近的恆星,三重星系半人馬座阿爾法(α)A星,半人馬座阿爾法(α)B星和比鄰星,距離我們的距離大約40.7萬億公裡。宇宙浩瀚無比,為了方便計量星系間距離,天文學用光年來衡量星系間的距離。什麼是光年?
  • 每年經歷一次大爆發!仙女座星系的這顆恆星瘋了
    仙女座星系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大型星系,也是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星系,直徑約20萬光年。天文學家根據觀測推斷,數十億年後,仙女座星系將與銀河系相撞,最終合併成一個橢圓星系。凡此種種,使仙女座星系成為天文學家的重點觀測對象。
  • 最大的星系是什麼?這個星系能裝下幾千個銀河系,恆星數量百萬億
    最大的星系是什麼?這個星系能裝下幾千個銀河系,恆星數量百萬億星系這個詞不知道大家熟悉不熟悉呢,星系指的就是由塵埃以及恆星系所組成的運行系統。一個星系中包含了很多,比如我們熟悉的恆星,在宇宙當中,有無數的星系,星系和星系之間也有微妙的不同,不同的星系所包含恆星的數量也有所不同,有千萬顆的是矮星系,也有以兆計算的橢圓星系,每個星系都有一個質量中心。
  • 恆星都比行星大嗎?《自然》:小恆星比大行星小7倍的奇異星系
    ,太陽系有一顆恆星和八顆行星。放眼整個宇宙,大多數星系跟太陽系差不多,恆星的質量一般都比行星大,才能約束周圍的行星,共同構成一個星系。木星的質量雖大,卻也只有太陽的千分之一。宇宙中會不會有一些行星的體積比恆星還要大呢?
  • 第二章 恆星聚爆即時能動效應和星系形成
    引力制動波:落盤積吸開始時,盤面上下會集結有很多的散結、環結和球結成的場結剛體類行星物質,它們會以整體質點的形式成組團的被「原恆星」積吸。此時整個星系內溫度不高,這些行星類物質大都為冷氣態或冰質分子結團結構。「準行星」此時是按「介時溫度相態密度」分層積結的,一般是以「固-晶-液-氣」相態分子密度順序分層疊合聚結的球體;它們的外層都有冷氣態層(冷氣漿狀態)。
  • 宇宙最大的星系有多大?這個星系直徑之銀河系26倍,恆星數量更多
    這個星系直徑之銀河系26倍,恆星數量更多在宇宙的大家族裡,星系就如同家族之間區分的家庭,同時它也是這個宇宙最為基本的單位,而我們銀河系就是一個恆星聚集的小家庭,在銀河系裡大約存在2500顆恆星,而圍繞這些恆星運行的行星和小行星等其它天體,那就數不勝數,而這在宇宙之中,不過就以我們科技手段能夠觀測的星系,大約就有2萬億個
  • 瘋狂的仙女座星系M31N 2008-12a恆星 已爆發百萬年
    仙女座星系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大型星系,也是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星系,直徑約20萬光年,銀河系直徑是10~12萬光年。天文學家根據觀測推斷,數十億年後,仙女座星系將與銀河系相撞,最終合併成一個橢圓星系。仙女座對未來地球上的生命安全研究一直在論證中,使仙女座星系成為天文學家的重點觀測對象。
  • 星系考古學:天文學家利用恆星作為化石來研究銀河系
    我們的銀河系被認為擁有多達4000億顆恆星,當然其中之一就是我們自己的太陽。但是這些恆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何時形成的,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呢?了解我們銀河系中的恆星種群不僅可以揭示我們自己的家園,還可以揭示整個宇宙。所謂的星系考古學可以揭示出星系是如何形成的,並解釋了我們自己的一些有趣的複雜性。
  • 我們在晴朗夜空中看到的每一顆星星,是一顆恆星還是一個星系?
    我們在晴朗的夜空下看到的每一顆星星,絕大多數都是恆星。天上的星星並沒有上億顆。除了流星、人造衛星等,一般我們用肉眼可以在天空中看到大約6000~7000顆星星,其中90%以上都是恆星。由於每個人的視力不一樣,因此數據並不精確。
  • 科學家發現恆星形成時會把星系中的暗物質「吹走」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暗物質——構成所有物質27%的不可見物質——可以被加熱,並通過星系內部的過程移動。當新的恆星形成時,由此產生的風將氣體和塵埃推開,帶走星系中心的質量,並隨之帶走了支撐暗物質的大部分引力。
  • 最大的恆星是盾牌座UY,最大的星系是哪一個?它比銀河系大多少?
    比如宇宙中最普遍的天體恆星,有15%-20%都比太陽巨大,其中最巨大的盾牌座UY,體積是太陽的50億倍!目前來說,盾牌座UY就是人類發現的最大的恆星了,暫時沒有誰能超過它。那麼,宇宙中最大的星系又是哪一個呢?和太陽一樣,銀河系在它的「兄弟」之中,也算是體積比較大的一個了。
  • NASA哈勃望遠鏡拍下「星系煙火」 提前為獨立日獻禮
    (原標題:NASA哈勃望遠鏡拍下「星系煙火」 提前為獨立日獻禮)
  • 科學家發現39個「看不見」的巨型星系!
    宇宙早期的星系如何形成一直是科學家試圖破解的謎團。現有科學理論認為,在一片混沌的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質」首先匯聚起來,形成「腳手架」,隨後電磁輻射與物質相分離,物質慢慢聚集到暗物質「巨網」的細絲和節點上,逐漸形成恆星和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