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語言學界公認的事實。
怎麼個「變態」法?
那可以和漢語對比:
如圖,漢語的陳述句和一般疑問句的語序(word order)完全相同。
只需在陳述句末尾添加一個「嗎」字,我們就得到疑問句。
甚至很多時候都不加「嗎」字,全憑語氣和語調。
一般疑問句(general question/yes-no question)必須以助動詞開始。
換句話說,疑問句有一種特定的語序:主語和謂語動詞交換位置。
謂語動詞被破格前置到句首。
為防止我們對概念疑惑,我特別補充說明:
全世界,在955種語言裡,只有2%的語言和英語一樣:用語序的變化來形成疑問句。
也就是不到20種語言。
超過50%的語言和漢語一樣「操作」:在陳述句末尾添加question particle(疑問句小品詞),如「嗎」。
以上是一個全球性的語料庫WALS的研究結論。
如圖,2005年,牛津大學出版社曾發行了WALS的初次研究成果。
這個2%的數據顯示出英語的「非常態」和「非主流」。
僅指在疑問句的構成方式方面。
答:好。
我的標準很簡單:語言的目的是交流。
● 對說話者(speaker)來說,它不好。因為麻煩。
● 對聽話者(listener)來說,它好。因為明確。
設想:
● 場景1:
說話者說出第1個單詞are,聽話者就知道他要提問。
● 場景2:
說話者說到最後1個字「嗎」,聽話者才知道他要提問。
哪個場景裡交流效率更高?
我想每個讀者會有自己的答案。
我們一起來「重新發現」母語。
漢語真的完全沒有類似「機關」嗎?
此句為電影《功夫》(周星馳主演)的臺詞。
此句為電影《賭神》(周潤發主演)的臺詞。
漢語喜歡隨便省略主語。
其中3個句子,我們依據內在邏輯,補齊了主語。
這4個句子的共同特點:「是不是」在句首。
我們可以將「是不是」看作漢語一般疑問句的符號!
因為即便我們省略「是不是」,這些句子的含義完全不受影響。
你看:
那為何我們又常多此一舉,非用「是不是」開啟一句話?
答:開門見山,開宗明義,讓聽話者知道我們的提問意圖。
它僅僅只有符號功能,而不是整句含義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可見,任何語言都(可能)存在和英語一樣的設置:將助動詞(或類似助動詞的元素:是不是)前置到句首,來形成一般疑問句。
再次對比:
● 場景1
● 場景2
哪個場景裡溝通效率更高?
這2個疑問句的符號,「是不是」和「嗎」,一首一尾,誰更好用?
英語的「變態」方式完全能在漢語裡找到對應。
英語把句中本有的助動詞前置。
而漢語卻硬接了一個「外掛」、一個「動詞組」。
所以,當我們用英語表達這些句子時,句首的助動詞都不一樣。
這些助動詞都是整句含義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第1個和第4個英語句子尤其難。
因為它們對應的陳述句的謂語部分並沒有助動詞。
我們需要自行「腦補」出助動詞。
但這些都可以留待將來,我們透徹理解了時態後再打磨。
另外,我們不嚴謹的大漢語還允許「是不是」隨便流動。
可見,「是不是」除了出現在句首,也常出現在句中或句尾。
這使它更像一個符號。
不管它出現在什麼位置,我們都可以肯定它所屬的句子是個一般疑問句。
(註:通常,緊跟在「是不是」後面的元素是被強調的元素。)
而英語的一般疑問句則不能這樣靈活,而是規範地、固定地將助動詞置於句首。
即使在一種最簡單的英語一般疑問句裡,這個原則仍適用。
即主語+系動詞+表語結構的句子。
這時,英語一般疑問句只需將系動詞置於句首。
而這時,漢語一般疑問句則習慣將「是不是」這個符號置於句中,而非句首。
同時,漢語還有自己的句末「寶藏」:嗎、吧、啊。
答:只有母語能給我們真切的感受。
知識無法被傳授,而只能被感受。
當我們充分「感受」了母語的語法現象,才能過渡到「理解」類似的英語語法現象。
語言的首要的、核心的目的都是人際之間的信息交換。
它只是一個工具、一個媒介。
所以它必然追求溝通效率,漢語和英語都是如此。
意識到了這種共性,我們將深刻理解很多英語語法現象的成因和原理。
(本文完)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