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玫瑰花引發的中外戰爭 和愛情有關嗎
來自網絡
花朵的明豔誰都喜歡欣賞,但花朵也能引發戰爭嗎?那麼小編就和大家談談中外由於玫瑰花引發的戰爭,他們和愛情或者女人有關嗎?
首先是世界著名的「薔薇戰爭」:薔薇戰爭(又稱玫瑰戰爭;英語: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發生斷續的內戰。
兩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約克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第四子的後裔、蘭開斯特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第三子的後裔。玫瑰戰爭是約克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五代、第六代繼承人對蘭開斯特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四代、第五代繼承人的王位戰爭。
"玫瑰戰爭"一名並未被使用於當時,而是在16世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標誌戰爭的開始後才成為普遍用語。此名稱源於兩個家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薔薇Rosa gallica和約克的白薔薇Rosa ×alba。
戰爭最終以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與約克的伊莉莎白聯姻為結束,也結束了法國金雀花王朝在英格蘭的統治,開啟了新的威爾斯人都鐸王朝的統治。 也標記著在英格蘭中世紀時期的結束並走向新的文藝復興時代。
為了紀念這次戰爭,英格蘭以玫瑰(這裡玫瑰實為歐洲古老薔薇)為國花,並把皇室徽章改為紅白薔薇。
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以倫敦坦普花園的兩朵玫瑰被拔標誌戰爭的開始。
該戰爭大部分由馬上騎士和他們的封建隨從組成的軍隊所進行。蘭開斯特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國家的北部和西部,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南部和東部。
薔薇戰爭的歷史意義:薔薇戰爭雖然是封建主集團之間的混戰,但它對英國政治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經過這次戰爭,英國舊的封建貴族互相殘殺殆盡。在每一次戰役之後,獲勝者都匆忙處死戰敗者,奪取他們的領地和財產,新貴族在戰爭中發展起來。這使得封建關係削弱而資本主義關係得到加強。新的都鐸王朝在新貴族和市民支持下得到鞏固。這自然加速了英吉利民族國家的形成。有專家指出,薔薇戰爭客觀上加速了英國工業化的進程。
那麼,在中國也有關於玫瑰花引發的戰爭。
春秋時期齊桓公是個很牛的人物,當時齊國國力最強,齊桓公自然是傲視諸侯,是春秋的霸主。蔡國是個小國,為了巴結齊國,蔡國國君把漂亮的女兒嫁給了齊桓公。蔡姬年輕漂亮又很調皮,齊桓公覺得自己是遇到了真的愛情。
蔡姑娘是個水靈靈調皮的女孩子。一次和齊桓公一起坐船出遊,蔡姑娘從小就在水裡長大,頗通水性,簡直就是浪裏白條,而齊桓公就是旱鴨子一個。調皮的蔡姑娘就把船搖得天翻地覆,搞得齊桓公戰戰兢兢汗不敢出幾欲先走。
齊桓公不高興且不解風情,就和蔡姬吵了一架。蔡姬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跑回娘家向蔡侯告狀。蔡侯也很生氣後果也很嚴重,頭腦一熱,老子的女兒還不伺候你這個老頭了,算了找個更年輕的高富帥吧,就把女兒改嫁給了楚國的國君。這下子捅了馬蜂窩,很沒有面子的齊桓公,派兵滅了蔡國。然後轉而攻打楚國。理由是,楚國沒有向周朝進貢白茅,於是楚國上下沒命地挖白茅,進貢給齊國,齊桓公這才罷休。這是一場由夫妻吵架而引起的國際間的玫瑰戰爭!
可見,夫妻和諧是多麼重要!「家和萬事興」還是頗具道理的!
薔薇戰戰爭最終以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與約克的伊莉莎白聯姻為結束,以倫敦坦普花園的兩朵玫瑰被拔標誌戰爭的開始,戰爭開始表面好像和愛情無關,但結果卻以聯姻和好為戰爭的終止狀態;而中國這則關於玫瑰的戰爭,是一種比喻,將美女蔡姬比喻成玫瑰花,而之間的戰爭確確實實是因為夫妻關係不合引發,所以無論什麼表面以花朵命名的戰爭大都離不開女人,或者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