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8日電 題:安倍政經分離思維將影響中日經貿合作
中新社記者 石巖
時近日本戰敗投降日,種種跡象表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或不會在8月15日當天參拜靖國神社,但也不會阻止其閣僚以個人身份前往參拜。有關專家分析,這進一步顯示出安倍對華政策的政經分離思維,而這一思維將持續影響中日經貿合作關係。
「安倍選擇不參拜,來自美國方面的壓力是重要因素。」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金柏松對中新社記者分析,「與此同時,擔心惹怒中韓等相關國家,從而失去該地區的巨大市場,也是安倍所忌憚的。」
在金柏松看來,身為鷹派政客的安倍是「真心想參拜」,只是由於現實因素的制約才不得不忍痛按下此念。正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日本專家柯蒂斯所稱,「安倍的腦袋裡是務實和現實主義的,內心卻情緒化」。
中國外交學院教授周永生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說到底,安倍就是繼承了過去日本政府對中國政經分離的政策。」
據報導,安倍曾在多個場合承認,在日本經濟復甦的過程中,中國將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在打破中日政治關係僵局上未見實質性動作。在日前訪問菲律賓時,安倍提出要「努力使日中關係回到戰略互惠關係的原點」,要與中國進行「沒有先決條件的對話」,但上述提議因故意撇開釣魚島等核心問題而毫無意外地遭到北京方面的冷遇。
「安倍所期望的結果,就是重溫中日之間曾經一度出現的政冷經熱的狀態。那時中日政治關係儘管不睦,但日本仍然藉助中國市場大大獲益。」周永生分析。
然而,這一如意算盤未必時時算得準。「現在不如小泉時代,中國消費者的心理及消費行為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日本右翼勢力的行為極易對中國國內消費者產生更大的影響。」金柏松指出。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持續推進及自身製造業的發展,曾經一度風靡中國的日本產品的不可替代性大大降低。如在此前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主權爭端持續發酵時,一度風頭強勁的日系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便被德系車大量蠶食,這一頹勢直到目前尚未根本逆轉。擁有更多選擇權和購買力的中國消費者給日本製造上了結結實實的一課。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政冷經熱」時期的中日關係歷史問題相比,當前兩國之間的爭端涉及主權及領土這一國家根本利益,在巨大的民意基礎壓力下,這個政治關係難題若不能妥善化解,兩國經濟關係是很難「一枝獨秀」的。
「事實上,按照國際慣例,大國之間沒有單純的經濟關係。」金柏松指出,「政經不分離是趨勢,政經分離是不正常的現象。不正常的政治遲早會拖經濟後腿。」
上述觀點早已被事實證明。在此前由日本「購島」鬧劇引發的中國國內反日情緒,已經對日本在華企業及中日經貿關係構成了極大的影響。去年全年,中日雙邊貿易出現了3.9%的負增長,日本作為中國內地第四大貿易夥伴的位置被香港取而代之。這一頹勢延續至今年上半年,中日雙邊貿易總值同比下降9.3%。輿論普遍認為,由釣魚島爭端觸發的政治僵局是中日貿易總值持續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為中日政治僵局的另一個「犧牲品」,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進程也備受拖累。由於日本與中韓的島嶼之爭加劇,原定於去年11月舉行的中日韓自貿區首輪談判,直至今年3月才得以舉行。相較於中韓自貿區,缺乏高層溝通及戰略互信的中日韓自貿區進展緩慢。
當前,儘管受「安倍經濟學」的提振,日本經濟近期有所好轉,但明年的形勢仍舊是未知。事實上,國際社會普遍擔憂,被「安倍經濟學」透支的日本經濟存在巨大泡沫風險。在此形勢下,安倍仍固守政經分離的思維,無疑將自絕於巨大的中國市場,不僅不利於對華經濟合作的推進,更有可能影響元氣未完全恢復的日本經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