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安倍政經分離思維將影響中日經貿合作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8月8日電 題:安倍政經分離思維將影響中日經貿合作

  中新社記者 石巖

  時近日本戰敗投降日,種種跡象表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或不會在8月15日當天參拜靖國神社,但也不會阻止其閣僚以個人身份前往參拜。有關專家分析,這進一步顯示出安倍對華政策的政經分離思維,而這一思維將持續影響中日經貿合作關係。

  「安倍選擇不參拜,來自美國方面的壓力是重要因素。」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金柏松對中新社記者分析,「與此同時,擔心惹怒中韓等相關國家,從而失去該地區的巨大市場,也是安倍所忌憚的。」

  在金柏松看來,身為鷹派政客的安倍是「真心想參拜」,只是由於現實因素的制約才不得不忍痛按下此念。正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日本專家柯蒂斯所稱,「安倍的腦袋裡是務實和現實主義的,內心卻情緒化」。

  中國外交學院教授周永生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說到底,安倍就是繼承了過去日本政府對中國政經分離的政策。」

  據報導,安倍曾在多個場合承認,在日本經濟復甦的過程中,中國將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在打破中日政治關係僵局上未見實質性動作。在日前訪問菲律賓時,安倍提出要「努力使日中關係回到戰略互惠關係的原點」,要與中國進行「沒有先決條件的對話」,但上述提議因故意撇開釣魚島等核心問題而毫無意外地遭到北京方面的冷遇。

  「安倍所期望的結果,就是重溫中日之間曾經一度出現的政冷經熱的狀態。那時中日政治關係儘管不睦,但日本仍然藉助中國市場大大獲益。」周永生分析。

  然而,這一如意算盤未必時時算得準。「現在不如小泉時代,中國消費者的心理及消費行為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日本右翼勢力的行為極易對中國國內消費者產生更大的影響。」金柏松指出。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持續推進及自身製造業的發展,曾經一度風靡中國的日本產品的不可替代性大大降低。如在此前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主權爭端持續發酵時,一度風頭強勁的日系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便被德系車大量蠶食,這一頹勢直到目前尚未根本逆轉。擁有更多選擇權和購買力的中國消費者給日本製造上了結結實實的一課。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政冷經熱」時期的中日關係歷史問題相比,當前兩國之間的爭端涉及主權及領土這一國家根本利益,在巨大的民意基礎壓力下,這個政治關係難題若不能妥善化解,兩國經濟關係是很難「一枝獨秀」的。

  「事實上,按照國際慣例,大國之間沒有單純的經濟關係。」金柏松指出,「政經不分離是趨勢,政經分離是不正常的現象。不正常的政治遲早會拖經濟後腿。」

  上述觀點早已被事實證明。在此前由日本「購島」鬧劇引發的中國國內反日情緒,已經對日本在華企業及中日經貿關係構成了極大的影響。去年全年,中日雙邊貿易出現了3.9%的負增長,日本作為中國內地第四大貿易夥伴的位置被香港取而代之。這一頹勢延續至今年上半年,中日雙邊貿易總值同比下降9.3%。輿論普遍認為,由釣魚島爭端觸發的政治僵局是中日貿易總值持續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為中日政治僵局的另一個「犧牲品」,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進程也備受拖累。由於日本與中韓的島嶼之爭加劇,原定於去年11月舉行的中日韓自貿區首輪談判,直至今年3月才得以舉行。相較於中韓自貿區,缺乏高層溝通及戰略互信的中日韓自貿區進展緩慢。

  當前,儘管受「安倍經濟學」的提振,日本經濟近期有所好轉,但明年的形勢仍舊是未知。事實上,國際社會普遍擔憂,被「安倍經濟學」透支的日本經濟存在巨大泡沫風險。在此形勢下,安倍仍固守政經分離的思維,無疑將自絕於巨大的中國市場,不僅不利於對華經濟合作的推進,更有可能影響元氣未完全恢復的日本經濟。(完)

相關焦點

  • 中日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前景廣闊
    2017年11月習近平主席出席在越南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再次與安倍會談,雙方就開展「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再次進行磋商。2017年12月在東京召開的「日中CEO峰會」,發表了將在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經濟帶構架下亞洲基礎設施開發方面進行緊密合作的聯合聲明,安倍首相在會上致辭表示針對「一帶一路」可以大力合作。
  • 中日經貿合作進入上升通道
    他強調,中日經濟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廣闊。希望日方本著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的精神,努力營造良好氛圍,給兩國民眾和企業以良好預期,為拓展互利合作、重啟有關對話機制以及推動東亞地區合作夯實基礎。               「一帶一路」成兩國關係助推器       近期,日方包括安倍首相就「一帶一路」建設有一些積極表態。
  • 2015中日關係關鍵詞: 「合作而不是對抗」
    眾所周知,釣魚島問題和靖國神社問題,是影響中日關係的兩個關鍵問題。回顧過去一年,中日兩國圍繞這兩個關鍵問題的立場和態度的變化趨向,筆者認為在未來一年,中日關係將總體趨向緩和。特別是在2014年8月15日「戰歿者紀念日」前,安倍更是放出「將不去參拜」的風聲。在中日「四項原則共識」達成後,安倍雖然在電視節目中回答主持人是否將再去參拜靖國神社的提問時表示:「(四項原則共識)不包括對於個別事例的解釋和處理」,採取了「搪塞」的態度,但我們必須注意,「四項原則共識」明確寫道,「雙方本著『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就克服影響兩國關係政治障礙達成一些共識」。
  • 中日達成共識之際,「逮捕安倍」衝上日本熱搜?
    編輯:化蝶日前,在美國因大選自顧不暇的時候,由東協10國發起,包括中日韓澳等國加入的RCEP正式籤署,這個歷經數年的經貿組織再次拉近了亞洲各國的距離。這次的協議範圍要大於中日韓談判了18年未果的自貿協議,成為全球最大的自貿區,顯示出中日兩國對於自貿協議的需求。中日合作11月24日,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訪問日本,與日本外務大臣進行會談,這是新冠疫情以來兩國外交部部長首次線下交流。
  • 李克強總理訪日為中日經貿關係帶來新的亮點
    ——這些成果將為當前乃至今後的中日經貿合作帶來怎樣的影響?兩國經貿合作是否會迎來新的一輪高潮?張季風:至於中日之間,「堅冰」打破便是浩瀚的「大海」。我認為,中日經貿合作的空間幾乎覆蓋所有的領域。其中的重點領域主要就是體現在中日政府籤定的十項協議和備忘錄當中。
  • 中日合作對衝經濟逆全球化
    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籤署,再到五點共識、六項成果,中日經貿合作迎來新機遇。專家分析,伴隨RCEP逐步落地,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進程加快,未來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將更加便利,這將對逆全球化的潮流起到遏制作用,也將對全球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 呂克儉:變局中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中日經貿合作
    深入實施共建「一帶一路」,連續舉辦服貿會、進博會,正式實行《外商投資法》,新增一批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正式籤署RCEP協定,這些都將為兩國經貿合作帶來更多機遇。中日如何夯實已有基礎,在具體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對此,商務部亞洲司原司長、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呂克儉做出了分析。
  • 宮笠俐: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機遇、挑戰與應對方略
    2018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也是安倍首相時隔7年的首次正式訪華。為落實兩國5月份籤署的備忘錄,中日兩國在北京舉辦首屆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通過設立官民一體化廣泛參與的第三方市場合作機制,加強中日之間的經貿合作,中日雙邊關係開始重新步入正常軌道。第三方市場合作伴隨著中日關係的回暖成為兩國加強合作的嶄新領域。
  • 思維已陷入混亂,安倍的恐懼感在日益增強
    因為,從近一段時間以來安倍的言談舉止來看,怎麼看都不象是一個思維正常的人。他一邊顛倒黑白,為參拜靖國神社尋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和藉口,一邊又聲稱希望與中韓兩國領導人對話,甚至拋出了居心險惡的「中日類比英德論」。   如果安倍思維正常,又怎麼可能做出這種極其矛盾、極其可笑的舉動來呢?如果安倍思維正常,又怎麼可能將目前的中日關係比喻為當年的英德關係來呢?
  • 安倍首相破例會見「中日小大使」
    中青在線東京7月1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駐日本記者 張建墅)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訂40周年,也是「中日小大使」互訪交流10周年。中日兩國外交部門將今年的「中日小大使」互訪交流暨10周年紀念活動納入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紀念活動框架加以實施。
  • 安倍來了怎麼安排?聽聽華春瑩怎麼說
    由於此次安倍訪華是日本首相時隔7年正式訪華,因此引起了諸多媒體,尤其是來自日本媒體的關注。25日下午,在安倍抵達前舉行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來自日本NHK的記者就安倍訪華日程安排以及中方對其訪華的期待提問。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介紹稱,今天下午,兩國總理會共同參觀中日經貿合作的成果圖片展,並共同出席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招待會並致辭。
  • 發力對日經貿合作,大連明年欲舉辦中日博覽會
    11月7日,大連對日經貿合作推介交流會在國家會展中心舉行,匯聚了50多家日企與30多家中企。通過此次交流會,大連欲貫徹落實中央政府關於東北地區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和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的戰略部署,快推動中日(大連)地方發展合作示範區、中日合作大連國際生命科學走廊、太平灣合作創新區建設。
  • 中日關係面臨三大挑戰和三大機遇
    在新冠肺炎疫情未平、地區經貿合作取得重大進展、美國權力交接尚未完成的背景下,作為日本新內閣9月履新以來的首次中日高層面對面互動,雙方不僅再次確認穩定中日關係的戰略基調,更達成了五點重要共識和六項具體成果。未來兩國關係能否持續改善與發展,取決於雙方在當前複雜國際環境下的政治抉擇。總體上看,中日關係面臨以下三大挑戰與三大機遇。 首先,戰略互信仍有不足。
  • 川普訪日聚焦經貿合作
    原標題:川普訪日聚焦經貿合作 11月5日,美國總統川普開啟訪問日本的行程。據報導,川普將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經濟增長、經貿合作等問題進行會談,並發表文件。 此次川普對日本為期三天的訪問,是其當選總統後亞洲五國之行的首站。
  • 與蔡英文劃清政治界限 安倍小心呵護中日關係
    美國川普政府推翻前政府「經濟圍堵」中國的策略,毅然宣布退出TPP,在安倍看來,川普政府是靠不住的。資料圖:5月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東京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談。報導指出,從此次李克強總理赴日的一些細可以看出,安倍是有意修復中日關係的。日本媒體用了「特別待遇」「全程陪同」等字眼描述日本首相安倍陪同李克強的赴日之行,在李克強乘專機回國時,安倍將中國總理送到登機口舷梯口並握手送別,這在日本媒體看來是「從未有過的」。  而安倍在與李克強會談時,公開承諾日方將僅同臺灣保持民間往來。
  • 中日達成五點重要共識,「逮捕安倍」衝上熱搜,細思極恐
    兩人就中日關係以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地區問題進行了坦誠深入的溝通,達成五點重要共識和六項具體成果。用專家的話說,中日這份合作清單分量十足,涵蓋推進兩國經濟復甦,合作開展醫療藥物方面合作,支持對方舉辦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共同維護和強化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等方面,不僅有助於中日關係發展,也將為國際社會的繁榮與穩定做出積極貢獻。
  • 劉守英:稅收提供公共服務才是真正政經分離
    汪洋表示,農村改革要結合實際,在廣東經濟比較發達、城市化水平比較高、農村社會矛盾暴露得比較充分的地方,原則上要大力推廣政經分離改革;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等原因目前不宜進行政經分離改革的,則可自行運用它法。  劉守英指出,政經分離,要求政治權力不去控制經濟,讓經濟按規律生長,同時,讓政府以稅收來提供公共服務,讓「政」不會受到「經」的幹擾。
  • 川普打了臺灣牌、安倍現階段為何不打?臺灣學者解讀
    臺灣輔仁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何思慎日前受邀出席「展望後疫情時代之中日關係——兩岸三地之視野」論壇時表示,日本現在不打臺灣牌主要是希望避免在兩岸關係不和睦的情況下,犧牲中日之間的利益讓中日關係倒退;同時,美日同盟關係也限制住了日臺發展出安全合作關係。
  • 安倍稱"中日如一戰"系媒體曲解 翻譯是"臨時工"
    據日本《產經新聞》1月27日報導,正在印度訪問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6日在新德裡,就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期間與各國媒體人士進行的對話,向同行記者表示,有關「中日衝突可能性」的發言系英國媒體等的曲解,並強調「當時有許多同席人員,如果聽了(我的發言)的話,就會知道沒有任何問題」。
  • 高洪、吳限:中日關係的既往、現實與未來
    總體上講,從1972年實現邦交正常化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日雙方儘管在臺灣問題、 歷史問題、領土問題等方面產生過一些矛盾和摩擦,但以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和急速發展的經貿合作勢頭為背景,兩國關係經受住了國際形勢和各自國內政局變化的考驗,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都達到空前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