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擔任駐美大使,逐字反駁蔣介石來電,蔣介石:我是小學生嗎?

2020-12-27 蕭武

外界一直有個說法,認為在抗戰艱難之際,胡博士銜命赴美,爭取美國援助,對中國抗戰功莫大焉。他的粉絲也特別喜歡吹捧他這個貢獻。其實事實完全相反,他對爭取美國援助毫無貢獻,有貢獻的是陳光甫和宋子文。

抗戰開始後,胡博士在國內參加低調俱樂部,主張投降,因為他覺得中國對日本毫無取勝機會,投降苟且偷生,以待將來,也許還有機會,不投降就只能玉石俱焚了。他這種主張影響還挺大,不少人喜歡聽他這一套。

當時中美關係其實並不密切,中國駐美大使館還是北洋時期留下來的,總共就三個人,也沒多少業務,基本上就是照轉,把國內來的轉給美國,把美國來的轉到國內,其它就沒什麼事兒了。

抗戰開始之後,常公覺得這樣不行,要加強對美外交關係,找一個熟悉美國的人去當駐美大使。他覺得,既然胡博士在美國讀過書,影響又大,在美國應該是有很多人脈的吧?於是就把胡博士派到美國當大使去了。同時還給他配了幾個助手,全是當時國內著名的教授,組成了一個小班子。

然而這時候,常公派到德國和蘇聯的大師,都是他覺得比較能幹的官員,派到美國去的卻是幾個教授。為啥有這個區別呢?因為常公對美國支援中國抗戰沒有抱太大希望,主要的希望都寄托在當時和中國關係不錯的德國和蘇聯頭上,所以在大師的人選上就更加慎重,對駐美大使人選就比較隨意。

常公的本意是,胡適到美國之後,要發揮特長,儘量在美國宣傳中國抗戰的正義性,爭取美國人民的支持,推動美國援助中國抗戰。這方面其實胡博士完成得還是不錯的,到了美國,他就到處巡迴演講,談笑風生,收名譽博士頭銜,忙得不亦樂乎。這段時間算是胡博士和常公各得其所,配合默契的一段時間。

但過了一年多,情況就有點變化了,常公希望能夠從美國爭取一些援助。所以,常公經常給胡博士發一些指示,希望他在美國做這個做那個,但胡博士接到命令之後,不是考慮怎麼實施,而是根據他在美國閱讀報章雜誌時做的剪報,條分縷析,反駁常公的種種要求。而且,經常像寫演講稿或者論文一樣,引經據典,長篇大論,搞得常公摸不著頭腦。有時候,乾脆就像老師批改學生作業一樣,逐字逐句的分析和批駁蔣介石的來電。

即便是會見美國國務院和外交部的官員,胡博士也更喜歡像學者會面一樣,不談具體事務,而是引經據典,高談闊論,不著邊際。所以,胡博士擔任駐美大使期間,對溝通中美關係也沒什麼太大實質性的幫助,尤其是應付華盛頓的外交官僚們,胡博士太嫩了,很輕易就被別人敷衍過去了,一事無成。

對於影響美國人民,爭取美國人民和政府同情、支持中國抗戰,胡博士也進行了反駁。他認為,這是幹擾美國的民主體制的正常運行,美國的體制是世界上最好的政治體制,美國人民一定會做出最正確的選擇,不需要中國人去影響和教育。至於抗戰,中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美國援助。

常公還希望,胡適到美國之後,最好能通過他的人脈,建立一個院外的遊說渠道,同時再建立一個常公和羅斯福之間的私人聯繫渠道。但胡博士對這兩個俗務毫無興趣,實際上是他也不具備這個能力,因為他本來在美國也沒有什麼人脈關係,尤其是政界,影響力更是談不上。

常公為了表示加強中美關係,讓胡博士轉告羅斯福,請羅斯福派一個人到中國來充當顧問。常公的本意是,希望羅斯福派一個他信得過的人來,常住中國,充當中美兩國元首之間的私人聯絡通道。但胡博士沒有理解這個意思,導致羅斯福下令選擇一個了解中國、對中國有深入研究、能夠幫助中國的人,最後美國也給常公派來一個教授,拉鐵摩爾。

拉鐵摩爾是中國邊疆研究的專家,享譽學界,但讓他充任常公的顧問,這就超出他的能力範圍了。來中國之後,常公也很快發現,拉鐵摩爾和白宮完全不熟悉,連外圍都算不上,派他來,純屬羅斯福敷衍自己。所以,一年聘期一到,常公就沒有再續聘了,讓拉鐵摩爾拿了高額薪水,趕緊回美國去了。

蔣介石派胡適當駐美大使,糊弄美國人,羅斯福派拉鐵摩爾給蔣介石當顧問,糊弄蔣介石,不知道的人,還以為羅斯福這是故意的,其實完全是胡適沒有理解常公的意思,也沒有表達清楚。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美國一度主張對日妥協,蔣介石要求胡適竭力說服美國不要妥協,不要支持日本,而應該支持中國,但胡適拒絕服從命令,並且再次復電,對蔣介石的來電逐字逐句的進行了分析和批駁。

過了一段時間,常公實在無法忍受胡博士這種袖手談心性的辦外交方式,於是改派孔祥熙推薦的陳光甫去美國,專門負責爭取美國援助,效率馬上就提高了很多。後來因為陳光甫辭職,又改派他的大舅哥宋子文赴美,後來接替胡博士擔任駐美大使,主要任務就是負責爭取美援,成效十分顯著。

所以,常公對胡博士擔任駐美大使期間的工作非常不滿。作為一個寫日記的人,常公給我們留下了他對胡博士的評論,順手摘抄幾段:

1941年11月28日:此次美國對倭態度之強化,全自於自我態度之堅定與決心之堅毅,尤在於不稍延遲時間,得心應手,窮理致知,乃得於千鈞一髮時旋轉於頃刻也,而內子力助於內,子文輔佐於外,最為有力,否則如胡適者,則未有不失敗也。

11月30日:妻雲,無論商家與住室,若無家主與老闆娘時刻貫注全神,管理業務,則必不成其言。以鑑於歷次外交部與駐美大使胡適對其使命與任務之成敗幾乎毫不在意而發也,此等官僚與政客無膽無能,而不願為國家略費心神,凡事只聽其成敗,是誠可痛可悲之至也。因之無論家與國,皆必須有主,而且必須全賴其主者自身之努力奮鬥,其他皆不可靠也。

參考:齊錫生: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在抗戰初期在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

蔣介石日記(中國社科院抄本)

相關焦點

  • 胡適與蔣介石交往檔案解密
    出任駐美大使   1935年蔣介石為裝飾門面,有意搜羅一些專家學者進入政府或準政府機構,組建所謂「人才內閣」,如吸收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為政府高級諮詢機構——國防設計委員會的秘書長,同時在此機構掛牌的有胡適、丁文江、蔣夢麟、陶孟和、楊振聲等人。從這時起,胡適便從體制外的批評者轉變為體制內的建言者了。  抗戰開始前,蔣有意讓胡適出任駐美大使。
  • 從胡適與蔣介石的一張合影說起,蔣介石對他高度評價
    胡適恰恰相反,他的照片,我收藏近百張,其青年時期,偏於嚴肅,眼中的焦灼與迷惘像陰霾一樣揮之不去;中年以後,不論在何種場合,與何人合影,大都神態從容,襟懷灑落,從他臉上,你可以讀出什麼叫清雅,什麼叫坦蕩,這不僅緣於年齡和閱歷的增進,更緣於修為和思想的通達。胡適與蔣介石這張合影,流布甚廣。
  • 晚年胡適:美國、臺灣與蔣介石——專訪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
    除了駐美大使、北大校長以及晚年擔任的「中研院院長」三個職務外,他一生都是在野的身份。他參與創辦了《每周評論》、《努力》、《新月》和《獨立評論》,以及最後的《自由中國》,也都秉承了這種獨立身份。他對國民黨是寄予希望的。他認為,在當時的政局之下,他與國民黨的結合有更多的改造中國的機會。
  • 民國絕密檔案現世 披露蔣介石對香港問題的態度
    2005年,蔣氏後人宣布,把《蔣介石日記》、《蔣經國日記》暫存胡佛研究所50年,至此,四大家族檔案文獻和日記皆入胡佛。  吳景平是民國史專家,也是國內少數幾位多次進入胡佛研究所研究這些檔案的學者之一。「從2004年起,復旦與胡佛開展合作。」吳景平說,「我每年要在胡佛呆兩個月,對文獻進行研究、整理,並提出出版計劃。」
  • 胡適為何始終未與蔣介石分道揚鑣
    ,胡適不得不從心底裡--或者說從文化心理的深處--感到既然是國家諍臣、政府諍友,就有從道義上全力支持蔣介石的義務。,胡適為何在國共兩黨的爭鬥中始終堅定不移站在國民黨這邊,做蔣介石的諍友?想當初,蔣介石在發動清黨反共的"四·一二"政變時,胡適的好友、時任商務印書館經理的高夢旦寫信給他:"時局混亂已極,國共與北方鼎足而三,兵禍黨獄,幾成恐怖世界,言論尤不能自由。吾兄性好發表意見,此處時勢,甚易招忌,如在日本有講授機會或可研究哲學史材料,少住數月,實為最好之事,尚望三思。"
  • 林語堂:不滿胡適宋子文「磕頭式外交」,上書蔣介石
    1938年,胡適出任中國駐美大使,成為中國在美的官方發言人。1940 年,蔣介石又派宋子文作為他的個人特使赴華盛頓。珍珠港事件以後,宋子文被任命為外交部長,停留在華盛頓為美援做遊說工作。另外,蔣介石還派熊式輝將軍率領中國軍事代表團赴美參與同盟國的戰略策劃。
  • 美特使訪華直指蔣介石是中共的"運輸大隊長"圖
    宴席上,霍夫曼語出驚人,對孫科刺激甚大,以致孫科向蔣介石打了辭職報告。     孫科告訴霍夫曼,他知道這個院長不好做,因蔣介石非要他幹,他推辭不掉,只好硬著頭皮幹。     孫科一說完,霍夫曼直言不諱地說:「蔣委員長讓這個當院長,讓那個當院長,為何不讓胡適先生做院長?
  • 「端納」有何才能,先後擔任孫中山、張學良、蔣介石的私人顧問
    他先給張學良充當私人顧問,後來又成為蔣介石的私人顧問,他到底有什麼才能,能得到兩位認為的青睞。端納與蔣介石第一次見面端納,在遇到蔣介石之前,在中國將近30年,先後擔任過,孫中山、袁世凱、張作霖、張學良的私人顧問。
  • 當年,北大清華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要追隨蔣介石去臺灣?
    在那段時間,影響力比較大的知識分子有胡適、梅貽琦、林微因、梁啓超、陳寅恪。對於這些頂級知識分子來說,新中國的成立就代表他們必須要快速決定自己的去與留。除了胡適和梅貽琦,其他三位都選擇留在共產黨,那麼為何胡適和梅貽琦會選擇離開大陸前往臺灣呢?胡適當時是北京大學的校長,而梅貽琦則是清華大學的校長,這兩所學校都是國內最頂尖的學校,而兩位校長卻選擇了離開。
  • 她一生囂張跋扈,丈夫是軍委主席,半夜在臥室扇駐美大使兩個耳光
    宋美齡的丈夫是蔣介石作為民國時期的重要人物和長期的軍事政治核心,蔣介石曾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如:國民黨主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民政府主席、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民國總統等。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蔣介石、第一夫人宋美齡,均為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自從宋美齡與蔣介石結婚以來,她作為第一夫人一直活躍於政治、外交領域。
  • 美國大使和蔣介石通話,被稱呼為渠道的龍王,沒說完就被掛斷
    美國大使和蔣介石通話,被稱呼為渠道的龍王,沒說完就被掛斷我們都知道蔣介石一貫親近美國政府,在抗戰時期,希望美國出手援助,而美國為了減輕太平洋戰場的壓力,也確實做了不少幫助;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和美國就走得更近了,這個時候他們的敵人已經由日本轉變成了中共和蘇共了
  • 吳國楨與蔣介石交惡的臺前幕後
    1921年赴美留學。1926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1927年,進入國民政府外交部工作,由此正式步入政壇。吳國楨精明能幹,堅決反共,深受蔣介石器重。又由於有留美背景,也頗得宋美齡和美國政府青睞,被歸為所謂的「夫人派」,因此他在仕途上屢獲拔擢,官運亨通。先後擔任湖北省財政廳長,委員長侍從室秘書。1932年,吳國楨以未滿而立之年出任漢口市長。
  • 二戰時德國曾想拉攏蔣介石合攻印度被拒絕
    南京陷落前後,德國大使陶德曼應日方要求,出面調停中日戰爭,為蔣介石否決。1940年10月1日,桂永清電告蔣介石,聽說德國擬妥中日和議方案,要中國承認偽滿,日方擬撤退華中、華南日軍,與中國經濟合作。6日,納粹第二號頭子戈林自前線返回柏林,密約桂永清談話。戈林盛讚「日本優點」,指出中國軍事、政治、經濟弱點及蔣介石困難情形,認為「如日本集中全力,專向中國主力及所在地不斷攻擊,則早已收效」。桂永清當即告以中國「抗戰必勝之原因」。戈林稱:「日本為我同盟國,中國為我好友。
  • 胡適:新舊之「中庸」
    3月1日,蔣介石親臨弔唁現場,瞻仰胡適遺容,與遺體告別。6月27日,蔣介石又頒布「國民政府」褒揚令,表彰胡適一生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有蓋棺論定之意,頌詞如下:  「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沈潛道義,浚瀹新知。學識宏通,令聞卓著。首倡國語文學,對於普及教育,發揚民智,收次甚宏。嗣講學於寇深患急之地,團結學人,危身明志,正氣凜然。
  • 汪精衛公開投靠日本,蔣介石制定了多少應對措施,結果如何
    那麼在國內,蔣介石制定哪些應對措施,效果如何呢!蔣介石得知汪精衛逃離重慶之後,最初的態度是「痛惜」,一直希望汪精衛能回頭。然而不久,蔣介石在龍雲的口中得知,汪精衛出逃的真是意圖之後,對汪精衛的態度,逐漸變得謹慎起來。汪精衛是國民黨元老,蔣介石擔心他的出走,會對黨、政、軍、地方產生不良的後果,乃至影響中國「援華制日」的外交政策。
  • 胡適到底是什麼人?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創辦《獨立評論》,支持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並發表"全盤西化「主張。1938年任國民黨政府駐美大使。1942年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顧問,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8年去美國,後去臺灣。1962年病死。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丶《白話文學史》(上卷)和《胡適文存》等。
  • 學人遊記|陳劍:走近胡適——參觀胡適紀念館有感
    胡適的批評引起了激烈的反彈,即遭受到國民黨一D專制的黨文化的全力圍堵,雜誌沒收,文章被禁。胡適於1932年與蔣介石正式來往,也在以後獲得了蔣的某些信任,並在抗戰期間擔任駐美大使,代表中國尋求美國的支持。但即使是在信任、合作期間,胡適始終沒有放棄對蔣及其威權體制的批評。
  • 楊天石:蔣介石與史迪威為何水火不容
    蔣認為這是美方「置我中國危急於不顧,心殊憤激」,他在「強忍」之下,仍然責問道:「羅斯福總統來電明言已令將美國空軍第十軍由印度調來中國作戰,想令出必行,豈容擅改!」「倘英、美以為中國抗戰實力尚有保持之必要,絕不應一再無視中國之利益如此。蓋中國最近所受之待遇,不啻在英美心目中已失其存在矣。」[44]事後,宋美齡、宋子文都提出質問,史迪威「狠狠地反駁了他們」。
  • 胡適隨蔣介石赴臺為何會將兒子留在大陸
    據時任北大教授兼東方文學系主任的季羨林回憶,當解放軍包圍北平郊區時:「我到校長辦公室去見胡適,商談什麼問題。忽然闖進來一個人——我現在忘記是誰了,告訴胡適說解放區的廣播電臺昨天夜裡有專門給胡適的一段廣播,勸他不要跟著蔣介石集團逃跑,將來讓他當北京大學校長兼北京圖書館館長。我們在座的人聽了這個消息,都非常感興趣,都想看一看胡適怎樣反應。
  • 他一生拿了35個博士學位,敢和蔣介石叫板
    他一生拿了35個博士學位,敢和蔣介石叫板,一生最怕的,卻是自己的老婆,張愛玲說:胡適和江冬秀的婚姻是罕見的幸福的包辦婚姻。曹誠英、徐芳、洛維茨、韋蓮司都在胡適的生命裡留下足跡,甚至曹誠英還懷孕,胡適鼓起勇氣和江冬秀攤牌,誰知江冬秀奉上一把菜刀「離婚可以,先殺了我和兩個兒子」聽聞此話,胡適乖乖的打消了自己的念頭,從此再也沒有提離婚兩字,兩個人在一起結婚,是否幸福,實際上也是源於夫妻兩人在婚姻中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