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遊記|陳劍:走近胡適——參觀胡適紀念館有感

2021-02-08 學人Scholar


20世紀中國歷史,胡適是難以繞過去的人物。


應當怎樣評價胡適先生呢?學者、政論家?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領導者?甚或是民國的「罪魁」,GCD的死敵?


在20世紀下半葉,將近半個世紀,在中國大陸,胡適是被徹底否定的人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伴隨著中國社會的逐步開放,歷史畫面的一些圖像漸漸地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人們對胡適的評價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年輕時期的胡適


歷史本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卻在很長時期,中國的歷史,特別是近代史卻成為誠如先生所說的「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隨著人們對胡適認識愈益清晰,人們發現,從提倡白話文到批判舊禮教,從社會改造到追求民主理性,胡適幾乎成了20世紀上半葉各種新思潮的總匯。


因此,新文化運動所導致的種種結果,包括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似乎也都與胡適有一定關聯。


但即使是在歷史畫面逐漸清晰的今天,對胡適先生的評價,在海峽兩岸,或是海峽兩岸的不同團體機構,仍在兩極跳躍,或是「罪魁」,或是」巨匠」。


但如果我們能夠以理性歷史眼光看待胡適,就有可能超越左右,超越黨派,超越海峽,對其評價就容易趨於一致。


對胡適的認識,繞不開以下兩個問題


胡適與蔣介石,這是影響20世紀中國歷史的兩位人物。


從1932年的正式交往到1962年胡適逝世,胡適與蔣介石,30年的互動來往,對立與合作,共事與批評,信任與衝撞,幾乎構成了30年交往歷史。



倆人關係錯綜複雜,一言以蔽之,可謂「道不同而相為謀」。


1928年,南京政府取得了形式上的統一後,開始以D治國的歷史,胡適那時還沒有與蔣介石有任何往來。他在報刊上撰文,公開批評蔣介石的黨治,他這一期間的著述較為集中體現在其《人權論集》中。


他直接指斥蔣介石等:


生平從來不懂得什麼是民主,就應該到民主的私塾裡上學,好好用功進修一下。


胡適的批評引起了激烈的反彈,即遭受到國民黨一D專制的黨文化的全力圍堵,雜誌沒收,文章被禁。


胡適於1932年與蔣介石正式來往,也在以後獲得了蔣的某些信任,並在抗戰期間擔任駐美大使,代表中國尋求美國的支持。但即使是在信任、合作期間,胡適始終沒有放棄對蔣及其威權體制的批評。



▲胡適在美國當大使的日子


胡適以「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為一輩子的宗旨,認為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而做人卻要在有疑處不疑。與蔣介石的交往,一直沒有離開言論自由、民主憲政和保障人權等重大問題。


他不相信權威,不相信捷徑,不相信有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不相信社會主義,也不相信「知難行易」的三民主義。


他相信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相信有幾份證據,說幾分話;他相信,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新中國成立前夕,胡適既不願意留在中國大陸,也不願意追隨蔣介石到臺灣,他跑到美國當寓公去了。


我們可以設想,胡適如果留在大陸,1957年的坎是過不去的;即使能夠躲過1957年,是斷不能躲過文革。


直到1958年,經過友人勸說,胡適回到臺灣當了「中央研究院」的院長。


但即使回到臺灣,他仍然和蔣介石有著深刻的民主與專制的分歧與矛盾,並時時受到攻擊。


上個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發生的「雷震與《自由中國》」案,與胡適密切相關。胡適是雷震的摯友,也是《自由中國》的大力支持者和發行人,《自由中國》的辦刊宗旨就是胡適確定的:其宗旨就是向全體國民宣傳「自由」與「民主」的真實價值,促使整個中國成為「自由中國」。


1956年10月31日是蔣介石的70歲生日。《自由中國》特別出版「祝壽專號」,發表了胡適、雷震等人撰寫的十幾篇文章,批評蔣介石大權獨攬,要求限制「總統」權力、實行「責任內閣制」,取消軍隊中的國民黨組織等。這下大大觸怒了蔣介石和其代表的威權體制。


1960年9月4日,臺灣省警備司令部,以涉嫌叛亂為由,逮捕了雷震等人,籌組中的「中國民主黨」也胎死腹中。10月3日,臺灣當局判處雷震有期徒刑10年,出版了290期的《自由中國》雜誌也正式停刊。這就是轟動一時的雷震案與《自由中國》事件。


胡適一直主張在臺灣成立一個反對黨,以便有所制約。


1951年5月,胡適給蔣介石寫了一封長信,提出了對臺灣民主化的看法。他建議「國民黨自由分化,分成幾個獨立的新政黨」,而且也提及要「蔣先生辭去國民黨總裁」等。對此,蔣介石回信中贊成了他的部分觀點,卻對憲政和黨派問題避而不談。正是蔣的拒絕,胡適轉而支持雷震組建新黨,但卻超越了蔣介石所能承受的底線。


1960年,74歲的蔣介石面臨著一次重大的選擇——是退居幕後,還是違憲連任「總統」?


然而,蔣介石做出了繼續前臺執政的抉擇。胡適對蔣的戀棧不去十分不滿,他曾建議蔣,「給國家樹立一個合法的、和平的轉移政權的風範」,但蔣卻沒有接受胡的建議,也沒有意願要顯現出這樣風範。


胡適自詡為忠言直諫的書生,蔣介石對胡適也給予了禮遇和容忍,並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其批評和諷諫。


1958年,胡適從美國回臺灣就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蔣介石出席儀式並致詞,胡適當場表示異議,令蔣氣憤之至。在日記中,蔣批評胡適真是一個狂人,也是有生以來第二次遇到的難堪。


但蔣公還是有一些雅量的。胡適去世後,蔣介石出席追悼會,並親自寫了輓聯——

適之先生千古,

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

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近代以來中國存在著一股「全盤西化思潮」。


胡適是這股思想的「始作俑者」和代表人物,這似乎已成為當今人們共識。


在很長時期,「全盤西化」不僅是一個文化問題,更曾被說成是一個嚴重的、具有敵我矛盾性質的政治性罪名。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中國大陸的批胡適運動,到八九十年代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甚至在當下,批判各種反社會主義思潮,「全盤西化」都是最主要的罪名。每批判一次「全盤西化」,必把胡適拉出來陪綁打屁股。


胡適是「全盤西化論者」似乎已成為定論。但事實如何,需要專作一些探討。


胡適出道並成名於其提出的文學革命,進而推進了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胡適不是一個「全盤西化論者」。


1917年胡適在他用英文寫成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中,就明確反對用西方所謂「新文化」來全盤取代中國的「舊文化」。


新文化運動導致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究竟怎樣對待外來的西方文化,怎樣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如何處理好中西文化的關係等問題。


1929年,胡適在《中國基督教年鑑》用英文寫了一篇題為《中國今日的文化衝突》一文。胡適在回憶這件事時寫道:


這幾個月裡,我讀了各地雜誌報章上討論「中國本位文化」、「全盤西化」的爭論。因此我又想起了五六年前我最初討論這個文化問題時,因為用字不小心,引起了一點批評。

我指出中國人對於這個問題,曾有三派的主張: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選擇折衷,三是充分西化。我說,抗拒西化在今日已成為過去,沒人主張了。但所謂選擇折衷的議論,看去非常有理,其實骨子裡只是一種變相的保守論,所以我主張全盤的西化,一心一的走上世界化的路。


胡適的這篇文章,受到了潘光旦先生的批評。為此,胡適回應說:


我現在很誠懇地向各位文化討論者提議:為免除許多無謂的文字上或名詞上的爭論起見,與其說「全盤西化」,不如說「充分世界化」。「充分」在數量上即是「儘量」的意思,在精神上即是「用全力」的意思。


詳細地、深入淺出地說明了變「全盤西化」為「充分世界化」的三個理由。


胡適認為,數量上的嚴格「全盤西化」是不容易成立的。


胡適沒有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主張全盤西化,但他反對抱殘守缺,並強調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要有一套科學的方法。胡適更主張充分世界化,這是符合時代潮流的。


胡適是庚款留美第二批學生。他在康乃爾大學讀書5年,把那裡看作「第二故鄉」。


由於長期在美國學習,胡適對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式文化、美式民主有著強烈的親切感。


▲胡適的書房


但同時,胡適又是中華文化的一代宗師。所涉獵的學科有中國哲學、史學、文學等,在其所涉獵的學科,他都有著重大的貢獻。


——胡適對中華文化、特別是對中華傳統文化有過嚴厲的批評,但這種批評實際又是建立在對中華文化的熱愛的基礎上。


胡適的文化取向呈現出二元性的特點:既要向西方學習,擁抱西方文化的價值體系,又自覺悟或不自覺地依戀於傳統的價值,無法完全從傳統的網羅中衝破出來,學習西方的吶喊不時被回歸傳統的吆喝聲所校正和吞沒


胡適選擇「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為中國文化的根本出路,就其思想認識根源來看,實際與當時中國的貧困落後的時代背景有關。


正是中國的貧困落後,在一些人中形成了民族文化自卑心理。對中國的文化反思,加深了人們對中國文化「惰性」特徵的認識。就胡適的思想分析,實際是全力歡迎和接受西方的近代文化,讓中國的古老文化在與這一新文明的密切接觸和自由交流中,吸取新的成分,除去沉痾痼疾,創造出適應新時代的新文化。


胡適紀念館給參觀者提供的「胡適的精神」小冊子寫到:


在胡適的著作中,雖不乏對中國文化的嚴厲批評,和對西洋文明的熱烈讚揚,但這種種都絲毫不影響他對中國文化的依戀和愛護。他一生的終極關懷始終是中國文化的重建和再造。


從中國幾千年文化發展的歷史看,並對近代一百多年的歷史進行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從來就沒有全盤西化的基因,中國文化有著很強的過濾功能和對外來文化的改造功能。


對中國文化傳統稍有常識的人,都不會贊同全盤西化主張的。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卻曾經走過一段全盤西化的彎路。就是將一個德國人,即卡爾·馬克思在19世紀創立的一種學說全盤接受,不考慮時間地點和環境的變化,因而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毛澤東在1930年寫的《反對本本主義》一書中指出:


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踐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


1931年-1934年,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實際是全盤西化或者更確切表達是「全盤馬化」給中國革命帶來巨大損失,促使全黨深刻反思。在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上,中國共產黨人第一次獨立自主地提出和解決了中國革命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會議通過的決議,就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國情結合,按當下的說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特別需要注意的則是另一個傾向,即對人類政治文明的完全排斥或以「特殊國情」論而加以排斥。


「特殊國情」論並不新鮮,無非是說民眾文化程度不高,參政議政能力太低,容易「不明真相」,中國民眾需要被「代表」。


100多年前,清末的立憲派就對此種論點作了充分批判。


▲清末立憲派


實際上,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公民的民主意識、政治參與意識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近年來中國政治發展的若干實踐中,從村民自治的深化,到鄉鎮長直選、鄉鎮黨委書記競選,中國近年來基層民主紮實有效的推進,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民主從無序到有序說明,人類政治文明的普遍規律完全適用於中國,在這方面,中國不存在任何特殊。


區別只是在於,人類政治文明的普遍規律適用於中國,必須與中國國情結合,其表現形式與他國可能不盡相同。中共18大提出的,要「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而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必須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這應當看作是一個真理性的認識。


自由民主的理想體制,充滿寬容、深富人情味的文明社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起來的。


但如果不去做,民主也就永遠只能是一種理想。所謂高端民主和低端民主,實際是民主發展的不同階段。


即使被稱為民主國家的典範美國,其體制歷經兩百多年,到今天依然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問題是,民主可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不民主,或反民主,帶來的問題顯然與民主制度出現的問題不是同一層級,不是同一性質的問題,不可同日而語。


▲書桌前的胡適


胡適紀念館給參觀者提供的「胡適的精神」小冊子中還寫到:


胡適思想在今日依舊是所有獨裁和暴力的死敵。我們深信,只要中國人對自由,民主,理性,科學的追求不死,胡適思想就有它不死的時代意義。


胡適的名言警句中 ,有:


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也終會回歸;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


這樣的名言警句,在今天難道不促使你思考和回味?


胡適在中央研究院的同仁聯合撰寫了祭文,在對其一生的業績給予充分的褒獎後,祭文寫到:


我們懂得你的用心:你是要國人踐孔子「知恥近乎勇」的格言,你是和手創民國的中山先生一樣,要喚起這個知識、道德「都睡了覺的民族。

我們懂得你的刺耳警心的言論,不是對國家尊嚴的傷害,而是一個再造文明、復興民族的關鍵。


臺灣中央研究院為他們已故的院長撰寫了墓志銘。墓志銘內容是:


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慮工,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

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先生千古


2013年5月22日下午,下午3點至5點,雨水一直不停。整個紀念館除了館裡的工作人員外,只有筆者一位參觀者。也十分感謝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一位蘇姓小組,她為我提供了一把傘使我能夠在在雨中憑弔胡適。


在胡適與其夫人江冬秀合葬的墓前,也只有筆者一位憑弔者。筆者走近胡適,希望能與其交流。但短短的時間,筆者企圖讀懂一些胡適,但讀懂了嗎?讀懂多少呢?


相關焦點

  • 臺北胡適紀念館舉辦特展並開始推出新版《胡適全集》
    127歲誕辰日這一天,「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為籌備多時的主題特展「終身大事:胡適及其友人的婚姻人生」在臺北揭幕,並發表了新版《胡適全集》中的五冊書信集、八冊時論集。12月17日,「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為籌備多時的主題特展「終身大事:胡適及其友人的婚姻人生」在臺北揭幕,並發表了新版《胡適全集》中的五冊書信集、八冊時論集。圖為紀念館主任潘光哲(圖右站立者)為與會各界人士導覽。
  • 臺北訪書記:胡適紀念館賣的都是「白菜價」
    來之前,北大的一位老師提醒我,在「中研院」期間一定要去趟胡適紀念館看看,因為那裡常年售賣胡適著作,而且都是「白菜價」。於是5天上課期間,我騰出一個中午,去紀念館掃了一遍書,買了包括《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白話文學史》、《神會和尚遺集》、《史大林策略下的中國》、《丁文江的傳記》等。這批1980年代由胡適紀念館印行的書籍,近30年過去,居然還以當年的定價來賣。
  • 臺北拜謁胡適墓園記
    研究胡適,很多時候也是研究者與這位思想文化大師的對話過程,作為後學,研究中哪些話是對前賢的準確理解,又有哪些議論是對前賢的誤讀,甚至是謬傳。所以說,能夠在安葬胡適身軀的墓園,焚香禮拜,傾訴後學者的困惑,說說先生往生後人間世相中的情和理、美與醜、世態和國運,無疑是問學者才能獨享的純粹心靈之旅。胡適紀念館潘光哲館長的周全安排,滿足了我的心願。
  • ...裡還有更多|胡適留學日記|胡適|商務印書館|亞東圖書館|日記本|...
    圖/受訪者提供)還原歷史現場的《胡適留學日記》本刊記者/仇廣宇發於2020.9.14總第964期《中國新聞周刊》伴隨著由胡適的白話詩改編的歌曲《蘭花草》的旋律,商務印書館涵芬樓二層的展廳中正在展出一組新文化運動的手稿「遺產」,不時有觀眾走近展櫃觀看。
  • 席雲舒:胡適英文文獻的挖掘與整理
    論文寄過去之後,經過由復旦大學歷史系章清教授、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吳根友教授、安徽大學歷史系陸發春教授、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田彤教授、許小青教授、何卓恩教授等知名學者組成的初評專家委員會評審,歐陽哲生教授人在英國,也出具了書面評審意見,後來又經過臺灣地區「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主任潘光哲教授等專家複評、終評,最後把我的博士論文評為一等獎。
  • 胡適與羅爾綱
    每逢當我遇到他的客人時,他把我介紹後隨口便故意把我誇獎一兩句,使客人不致忽視我這個無名位的青年人……適之師愛護一個青年人的自尊心,體貼到這種地步,叫我一想就感激到流起淚來。」胡適作為一個大學者,如此感情細膩、善解人意,使羅爾綱非常感動:「我還不曾見過如此一個厚德君子之風,抱熱忱以鼓舞人,懷謙虛以禮下人,存慈愛以體恤人;使我置身其中,感覺到一種奮發的、淳厚的有如融融的春日般的安慰。」
  • 重讀胡適:胡適先生與白話文運動(下)
    導語:前文介紹了胡適關於白話文運動的哲學前提以及胡適在白話文運動中的主張,本文繼續介紹胡適關於白話文的主張以及對其的評價。胡適表示自己只是在文學體裁方面有所革新,而在文學內容則應首推周作人先生,他說:「我的同事周作人先生就認為光是主張由語言文體來產生文學是不夠的。新的文學必須有新的內容,他把這內容叫做人的文學。」後來胡適在其著作《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中明確指出,當時文學內容上的空白,主要是魯迅先生填補的。
  • 胡適到底是什麼人?
    1979年的辭海是這麼介紹胡適的:胡適(1891~1962) 現代學者。字適之,安徽績溪人。早年肄業上海中國公學,1910年赴美國,先後就學於康乃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為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學生。此文的作者還聲稱這是"幫助國人更全面認識了解胡適。"胡適究竟是什麼人?我的看法和上述觀點正好相反。在此不仿接過他的為"幫助國人更全面認識了解胡適"的話,本人在此也談談胡適,以正視聽。一丶胡適是反孫中山的急先鋒 1926年6月,廣東軍閥陳炯明勾結英帝和直系軍閥,背叛了孫中山,發動兵變。
  • 新文化運動105周年|胡適與《紅樓夢》研究
    他首先回顧了上個世紀初,蔡元培《石頭記索引》與胡適《紅樓夢考證》兩本著述所引發的新、舊紅學論爭並直言:「以胡適所代表的新文人和以蔡元培為代表的舊文人間的那場論爭非常激烈。而這場爭論到現在實際上仍然在延續,在當下紅學研究的爭論上,仍然打著胡適的烙印,也打著蔡元培的烙印,並沒有完全地去掉胡適的觀念,也沒有完全去掉蔡元培對紅學研究的觀念。」
  • 夏志清與胡適
    胡適的決定可能會改變他的一生。可貴的是,胡適這時沒有徇私情而是實事求是,儘管他不熟悉夏志清而且不喜歡他教會學校出身的背景,但並沒有否決評審委員會的決定。雖然如此,這件事當年在北大還是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成為北方學府中的大新聞。其時夏志清少年得志,雖受委屈,心胸倒也豁達。他對抗議的人一個也不認識,但卻也了無嫌隙,那戰亂動蕩的年代人們對出國和獎學金望眼欲穿的渴望是不難理解的。
  • 胡適的治學之道
    胡適(1891—1962),字適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胡適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等方面。他所倡導的「習慣重於方法」的讀書治學態度,他大力推崇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對於今人求知問學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如何定義胡適的本來面目?
    資助朋友方面,胡適在民國亦不作第二人想。林語堂經濟窘迫時,胡適慷慨解囊;陳之藩讀書清貧時,胡適雪中送炭;李敖窮困不堪時,胡適扶危濟困。馬敘倫討薪被打,胡適給聯繫醫院;劉半農生病,胡適給推薦協和;對待朋友層面,胡適本著「做人要在有疑處不疑」的原則,最善看人的優點。故胡適從不背後說人閒話,有些來跟胡適說他人閒話的,胡適嘗言:「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 看胡適思想的變遷史|新史料與新闡釋
    我從讀博士期間開始研究胡適思想,2013年以來,先後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研究》《魯迅研究月刊》《社會科學論壇》、臺灣的《東亞觀念史集刊》等學術期刊發表了40餘萬字胡適研究論文和胡適英文佚文的翻譯,這些已發表的文章中,一部分是我的博士論文《胡適「中國的文藝復興」思想研究》中的若干章節,一部分是針對專門問題研究的論文,還有一部分是對胡適英文佚文的初步研究。
  • 【大家】胡適與兩個山西人
    [摘要]張友漁與高叔康就是當時眾多受胡適影響從山西大學轉到北京大學的兩個山西人。作者:林建剛(騰訊·大家專欄作者)1960年11月17日,身在臺灣的胡適應山西人張慶恩的邀請,與毛子水、姚從吾等人一起赴晚宴。吃飯時,胡適聊到他民國八年曾到過山西,還在那裡做過演講。
  • 胡適與白話文
    胡適與白話文 胡適是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倡導者與實踐者。
  • 胡適:我從山中來
    幾十年後,胡適仍感動地稱母親為「我的嚴師,我的慈母」。父親過世時,胡適才3歲,但胡適上蒙館開蒙的幾部教材,都是父親生前為他編選訂就的:《學為人師》、《原學》和《律詩六鈔》。1917年12月30日結婚那天,胡適揮毫自題婚聯:三十夜大月亮廿七歲老新郎胡適結婚時已經27歲,剛剛受聘為北大教授,當稱老新郎;江冬秀28歲,更是老新娘了。
  • 王振忠:胡適的聖誕詩
    胡近仁與胡適在二十世紀前半期,「我的朋友胡適之」幾乎成了某些社交圈中的口頭禪。據說是因為胡適聲名藉甚,且為人溫文爾雅,交遊極廣,所以當時有不少人提起他,都喜歡稱「我的朋友胡適之」。及至晚近,研究胡適的學者甚至還鉤沉索隱,考證出有資格以胡適「朋友」自居者數十人。其中,當然多是民國時代的名儒碩彥。
  • 批判胡適思想,使胡適感慨40年傳播常識沒有白費,並拒絕返回大陸
    批判1954年大陸開始批判胡適思想運動,這是胡適思想的第一次集體亮相,參與批判的有胡適的朋友、同事、論敵、學生還有八竿子夠不著的一些人,批判的文章洋洋灑灑,一共收集了八大本,並在海外發行。爭取除了批判,大陸曾作過爭取胡適回國的努力。1956年9月,周恩來委託周鯁生通過在英國的胡適老友陳西瀅,向胡適轉達了意見說:大陸對胡適的批判主要針對他的思想,不針對個人。如果胡適回去,還是會受到歡迎,並且來去自由。
  • 陸小曼是不是胡適的情人
    唐德剛說胡適:「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羅爾綱說胡適:「我還不曾見過如此一個厚德君子之風。」胡適是一代人的偶像,在政治上文化上學問上毫無異議是公認的君子,但是在生活上女人方面離君子就太遠了。年輕時候的胡適也是上海灘的浪蕩公子,就像他自己在《藏暉室日記》中所寫:「我們打牌不賭錢,誰贏誰請吃雅敘園。
  • 胡適考證《紅樓夢》:弄清「著者」和「本子」
    然而,「開談」不朽的文學巨著《紅樓夢》,不能不提新紅學的奠基人胡適——正是胡適和新紅學派使《紅樓夢》還了「深刻地反映這個時代的本質」的真容。  在胡適之前,「鹹(豐)同(治)以來,紅學大盛」,但那時的「紅學」,並未視研究《紅樓夢》為一門嚴肅的學問。眾多「自相矜為紅學」的人,除了脂硯齋、畸笏叟等人,大多只是算《紅樓夢》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