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見,夏志清其時的心情應該是忐忑的。胡適的決定可能會改變他的一生。可貴的是,胡適這時沒有徇私情而是實事求是,儘管他不熟悉夏志清而且不喜歡他教會學校出身的背景,但並沒有否決評審委員會的決定。
雖然如此,這件事當年在北大還是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成為北方學府中的大新聞。其時夏志清少年得志,雖受委屈,心胸倒也豁達。他對抗議的人一個也不認識,但卻也了無嫌隙,那戰亂動蕩的年代人們對出國和獎學金望眼欲穿的渴望是不難理解的。
但這件事的影響還是深遠的,而且傳播很廣;以至於事過幾十年,夏志清的老朋友宋淇回憶起當年聽說後為此抱不平時還說道「當年遠在上海經商的我都略有所聞,雲李國欽獎學金為一『洋場惡少』僥倖取去,遂使一講師落空。他們太小覷志清了。他來自洋場則有之,滿腹才華,何來惡少之名?」當然,這件事也刺激了夏志清,使他立志以後要幹出一番天地事業,讓所有人心服口服。這「所有人」 其實也包括了胡適。
因為校長胡適雖然主持正義而且堅持尊重考試和評審委員會的意見。但骨子裡他並不看好夏志清。而且胡適雖沒有目之為僥倖,但對夏志清的學殖和修養是懷疑的。因此,在決定賦予他出國留學資質並發放獎學金以後,卻在其他方面顯示出了對他的低估。這對剛剛遭受群起而攻和諷刺奚落的夏志清而言,仍然是個不小的刺激和心結。
據夏志清回憶,被批准授予獎學金後,他需要推薦信去申報美國大學。當然,英國名家燕卜蓀願意幫他寫推薦信,可推薦信需要不止一封。當時北大教授多無國際聲望,只有做過駐美大使的胡適在美國有號召力。既然他為此事主持過公道而且又是學校主管,夏志清當然希望他能夠給自己寫封有分量的推薦信。
沒想到這次見胡適的經驗卻讓他此後記憶了很多年,以至於到胡適逝世後他都沒能忘記,可見此事對他刺激之深。據夏志清回憶,當年去校長室見胡適,他本身有點拘謹,但胡適很開朗,他有點像是為自己點中的舉人加冕的「座師」的感覺,心情剛開始很愉快。但旋即發生了變化。——公正地說,起因應該是來自胡適的偏見。
胡適跟夏志清見面時先問他畢業學校。夏志清回憶道:聽說是滬江「他臉就一沉,透露出很大的失望。我那時還不知道胡校長偏見如此之深,好像全國最優秀的學生,都應該是北大、清華、南開才是正路。後來適之先生在紐約見到唐德剛,知道他是中央大學學士,也不免有些失望。但無論如何,中大也是國立大學,再加上德剛兄是他的安徽小同鄉,情形到底不同……」 這是一大誤會。
接著胡適又告誡夏志清他討厭艾略特和龐德這兩位現代派叛徒。暗示他到美國不要受這類歪風邪氣影響。沒想到夏志清卻是艾略特的粉絲,而究其實胡適的觀點卻不合時宜:在1920-30年代這兩位現代派詩人不太為正統派待見,但胡適講此話時美國大學已經公認艾略特是二十世紀英美文學的大宗師了。胡適從政後就幾乎沒時間真正關心過文學,但他卻不吝好為人師,嘮叨著諄諄告誡晚輩,卻沒想到自己的嘮叨已成九斤老太。這又抵消了一部分夏志清對他的尊敬。
更令夏志清不能理解的是,曾經是中國文學革命大宗師和新詩人的胡適當年也是造反派起家,現在功成名後就居然保守到落伍,看不起別國以此成名的大師和詩人。這件事對夏志清刺激不淺。因為他原來心目中的大師境界有點狹隘,而且胡適這幾十年不讀文學書與學界脫節卻振振有詞的態度讓他對這位「大宗師」的學問和落伍有了更深的感觸。
胡適畢竟是胡適,雖然前面漏了怯,但他還是很有風度地給夏志清寫了推薦信,辦妥了手續。但他的態度卻深深地刺激了年輕的夏志清。特別是,他不推薦夏志清去他心儀的美國名校哈佛和耶魯,認為那些學校太難、門檻太高,甚至主觀認為用李氏只有兩年時間的獎學金,夏志清不能夠在那裡拿到學位;而只願意推薦他去選上一個比較普通好讀些的小大學進修,以便不使這次獎學金榮譽落空。
夏志清當然為此大受刺激而且感到委屈。這樣,差強人意,夏志清後來又去謁見胡適拿信及辦手續。胡適順便介紹了夏志清到紐約去取獎學金款項及拜訪華美協進社社長孟治,而且給他寫了介紹便條。
這裡又有一個小小的插曲。胡適介紹夏志清去紐約拜訪孟治時在介紹信上寫他是「講師」 ,其實那時候夏志清只是個助教。當時北大教職員制度是助教上頭是 「教員」 ,而教員上頭才是講師。連夏志清的哥哥夏濟安當時的頭銜還只是個教員,而胡適在寫推薦信時居然把他 「連升兩級,從助教跳成講師」 。在胡適,這當然是一種江湖手段,讓夏志清去拜訪時有面子而且抬高李氏獎學金的榮譽,可這些對涉世未深的夏志清來說是個震撼,原來他景仰的學者和校長居然這麼世故,為了 「面子」 而在不必作假的事情上作假。
夏志清是個細心的人,雖然胡適的輕視且不願薦他去名校讀書讓他傷心,而且寫信「作假」又讓他學者形象打了折扣,但夏志清抵美後還是遵囑去了紐約,並保留了胡適給他的介紹信作為紀念。感謝他的細心,使我們在大半個世紀以後的今天仍然能夠鉤沉出這段當年的情節和短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