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多次譏諷胡適,為什麼胡適不還嘴,還對魯迅贊口不絕

2020-12-11 大大大紅袍子

魯迅不但會寫文章,而且會罵人,在他看來,不管是文章,還是罵人,都是要罵醒麻木的中國人,所以民國的很多大師都被他罵過。

在這些作品中,胡適多次被魯迅諷刺。不過,有趣的是,胡適為什麼不但罵人,而且對魯迅推崇備至呢?

說的是,魯迅和胡適也是志趣相投,有過蜜月期。一九一七年,胡適學成回國後,在北大任哲學教授,那時胡適才二十六歲,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在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剛剛起步的時候,胡適立即提出了「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主張。

與此同時,胡適也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論》等著作,並將新文化運動再次推向了高潮。

對胡適主張的觀點,魯迅既深信不疑,又緊跟其後,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他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這本小說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胡適更是給了他很高的評價和讚揚,並把魯迅當作「白話文學運動中的一員」。他倆因文相識,又志同道合,因而成為朋友。

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五年,魯迅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胡適,日記中也多次提及魯迅。另外,他們還互相通信,互相贈書…雙方的交往十分密切。另外,兩人在文學創作上,也是相得益彰,而在學術研究上,更是從不敷衍。尤其在有分歧的時候,雙方從不遮遮掩掩,相反,開門見山地指出,而對方也會因此慎重考慮。

不僅因為對魯迅的崇敬,甚至連他的兄弟周作人,都深陷胡適之眼。有一次,他在日記中寫到:「周氏兄弟最可愛,才華橫溢。豫才(魯迅)兼具賞鑑力和創造力,而啟明(周作人)卻缺乏賞鑑力和創造力。」

然而,友誼之船說翻就翻。一九二一年,胡適接到溥儀的電話,本來,在紫禁城安裝了新的電話。由於胡適提倡新文化運動,在當時很有名氣,溥儀非常崇拜他。因此溥儀打來的第一個電話就是給胡適的,而溥儀仍然通過電話邀請溥儀去宮中玩。儘管胡適喝了不少洋墨水,但他對儒家文化的骨子裡還是有較深的影響,他認為溥儀是來召見他的,所以經過莊士敦謹慎地與溥儀見面。

原來事情很簡單,可是關於「胡博士見皇帝」的消息,卻還是在北京城內傳開了。一方面,那些遺老遺少們視胡適為共和之後的「新思潮人物」,他們害怕尊貴的皇帝會受到胡適的影響。另外一方面,新思想人士認為溥儀是舊社會的一個標誌,早該把他清理乾淨了。因此,他們認為胡適是知識分子,居然去拜見溥儀,這簡直是奴性的表現。

當時社會上說什麼都有,不過傳得最多的,還是說胡適要當帝師。魯迅聽了以後,不置可否,但胡適很看不起他,另外,溫良性格的胡適,在發展新文化運動的過程中,思想也發生了變化。在他看來,這個運動應該通過改良來完成,而魯迅認為,只有革命才能使新文化徹底繁榮。

一九二四年,北京女師大事件,徹底讓魯迅和胡適反目。魯迅認為學生驅驅女校長楊蔭榆的運動是一種正義的、進步的行為,因而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不但在一定條件下幫助女學生,而且還在報紙上大肆抨擊楊蔭榆和章士釗。沒想到胡適對此發表了一篇題為《呼喊救不了中國》的文章,認為學生還是應該回到研究生院,好好學習,這當然是反對學生運動的意思。

魯迅因此認為胡適也是北洋政府的一個部門,所以他在罵楊蔭榆等人時,也多次以無名之名嘲諷胡適。胡適不但不生氣,竟給魯迅寫信,希望他能結束這場鬥爭。

胡適沒有料到,他的這封信適得其反,竟使他與魯迅的關係徹底破裂。一九三一年,胡適又被蔣中正召入。各大報紙刊出這條消息後,魯迅冷笑起來,於是他在《知難而退》一書中翻出了胡適的舊帳:中國一向的老一套,當皇帝做皇帝做皇帝,當皇帝做皇帝,當皇帝做皇帝,當皇帝做皇帝,都得跟文人學士扳一下一下。作牢靠的時候是「偃武修文」,粉飾粉飾;作倒黴的時候是又一次以為自己真有「治國平天下」之道。我們的胡適之博士,過去曾在宣統皇帝遜位遜坐得無聊時,就有這樣一件事。醫生說,「他叫我先生,我就叫他皇帝!」

九.一八事變後,胡適在《北平通稿》中寫道:「光靠武力徵服中國還不夠,日本完全徵服中國只有一條方法,那就是——徵服中國人民的心。」

魯迅對此大發雷霆,立即在《出賣靈魂的秘訣》中大肆抨擊胡適,並挖苦說:「胡適先生不愧是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

在魯迅死前,他曾對胡適進行過不少諷刺。但無論魯迅怎麼罵,胡適還是不作聲。事實上,當時很多知識分子也不了解胡適的所作所為,但在他寫給周作人的一封信中,他們找到了答案。胡適在信中寫道:「生平對君家昆弟,惟有最誠摯的愛慕,種種疏衛與人事變動,此意從不減分。」可見,正是這種「誠摯的愛慕」,使胡適保持沉默。

更有甚者,魯迅的三弟周建人,由於文化程度低,長時間沒有工作,在家中頗受妻子羽太芳子和嫂嫂羽太信子的欺壓。胡適知道這件事後,毫不吝嗇地為他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謀了一份工作。

在魯迅死後,有人對他的文章進行惡意攻擊,胡適又一次站出來主持公道。不但是對居心叵測者的批評,更是堅決維護魯迅在文壇的威信。一直到胡適老去,對魯迅仍有許多讚美之詞。

相關焦點

  • 魯迅罵胡適10年,為啥胡適從不還口?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說到魯迅,相信很多人不陌生,在中國近代史上,魯迅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位作家,當然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揭露社會的黑暗以及作品中所傳達的力量。熟悉中國近代史的讀者,應該知道魯迅與胡適在文學成就方面有著非常高的造詣。
  • 魯迅先生罵胡適「不愧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胡適怎麼看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從這年(1918年)開始,胡適與魯迅間的交集漸漸多了起來,二人除了不時通信,偶爾約飯外,還常以《新青年》為陣地,相互作文呼應,彼此聲援向來「堅決革命」的魯迅先生當然不同意這樣的說法,於是在1933年3月26日寫了一篇題為《出賣靈魂的秘訣》的文章,文中以魯迅先生一貫犀利的筆鋒,以極為譏諷的語氣稱「胡適博士不愧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早在1925年,他就辛辣嘲弄胡博士「蒙著公正的皮」的醜態令人作嘔(魯迅《答KS君》,1925年8月28日),人家幾次致信也不回復。去世前兩年,他還痛罵胡適,說他是為虎作倀卻又標榜仁義道德的「幫忙文人」,「不但騙人,還騙了自己」(魯迅《王道詩話》,1933年3月5日),對昔日「小夥伴」的文字鞭撻那真是洗髓伐毛矣。
  • 魯迅曾經公開譏諷胡適,為何他從來不還口呢
    第三,對於這兩個人的「交鋒」,不應該歸結為個人性格的差異,也不能以誰更有「風度」來評判。一,魯迅和胡適,曾是「一個戰壕裡的戰友」。這個「戰壕」,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陳獨秀、胡適和李大釗,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
  • 魯迅罵了胡適10多年,為啥他從來不還口?胡適:因為他是我們的人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也是一位特別會「罵人」的人,而且他罵起人來,是一針見血、毫不留情,他便是魯迅,當年魯迅罵了胡適10多年,胡適硬是沒有還過嘴,甚至還在魯迅出書時,大力誇讚魯迅,後來魯迅去世,胡適還積極地幫他出版作品,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魯迅胡適點評
    淺談胡魯方法論(駱慧敏)我十分認同作者的觀點,無論是新時代,抑或是舊時代,我們既需要胡適,又需要魯迅。
  • 胡適與魯迅在古典文學研究間的借重與援手
    胡適在寫這篇《〈西遊記〉考證》的同時,魯迅也正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大約胡適向魯迅詢問某些問題,魯迅便將手中的資料抄錄給他:「適之先生:關於《西遊記》作者事跡的材料,現在錄奉五紙,可以不必寄還。」(《魯迅全集》十一卷410頁)這些資料對胡適有很多助益。
  • 魯迅和胡適,誰的字更好?
    胡適與魯迅,「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兩大旗手,兩人都曾經希望用「新文化的力量」改變四萬萬國人的舊國民性,然後在國民性改造的基礎上,改變中國的命運。 胡適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
  • ...的傳奇愛情 魯迅胡適錢鍾書沈從文都走了 他們的子女如今在哪裡
    說到民國的文壇伉儷,很多人都能信手捏來,就算不知道具體的細節,也能說出幾對極有名氣的來,比如魯迅和張兆和,胡適和江冬秀,還有錢鍾書和楊絳,沈從文和張兆和。如今,我們早已只能從他們的文字中去追尋其深邃思想和生活軌跡,支離破碎之中,倒還能嗅到那個時代的陳年味道。
  • 與魯迅胡適相比,林語堂的文化之旅更凸顯跨國性
    與魯迅胡適相比,林語堂的文化之旅更凸顯跨國性 《林語堂傳》努力勾勒出一個全面的林語堂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攝影報導>關於林語堂,不少人是通過魯迅的文章,知道他與魯迅關係不睦,甚至「吵架」。錢鎖橋教授認為,林語堂為中國全球時代現代性之路鋪墊了新的範式,相比魯迅和胡適的知識遺產,林語堂的心路歷程在三個層面上尤為突出。首先,和胡適、魯迅一樣,林語堂視「批評」為現代知識分子標識。但作為一個自由主義批評家,林語堂捍衛「賽先生」最為得力、最為堅定、最為雄辯。再者,作為新文化運動倡導者之一,林語堂遠沒有像胡適、魯迅那樣反傳統。
  • 魯迅、胡適他們竟然為此吵了100年
    魯迅、胡適他們竟然為此吵了100年。魯迅嚴肅發問:孫悟空的原型是誰?我們都知道《西遊記》的作者是明朝時期的吳承恩,從他成書到民國已經經過了數百年的歷史,但是就是沒有一個人提出"孫悟空"到底姓甚名誰的問題,難道是古人都沒有好奇心?還是大家都知道悟空是誰?
  • 胡適導演「悼念活人錢玄同」鬧劇,魯迅也來起鬨,男主:呵呵一笑
    胡適和錢玄同,在新文化運動中是一個戰壕的親密戰友,何以胡適會作出這樣的歌呢?胡適做這首歌的緣由,是源自錢玄同曾經說過一句出了名的話「人到四十就該死,不死也該槍斃」。這話怎麼來的呢?到了第二年,大概胡適還覺得這個「紀念活動」不夠成功,就在錢玄同41歲生日時,又寫了上面那首打油詩。錢玄同讀了,只是呵呵一笑。
  • 【新國民·新國家·新世界】王人博:如何側身面對魯迅和胡適 是個...
    大家都知道,魯迅已經從中學的語文課本裡面滾蛋了,而胡適本人在官方的正式文本裡也沒有一個正當的表述和闡釋,所以我們今天如何側身面對這兩個人物,本身就是個問題。而且這倆人很有意思,雖然都是中國近代以來被強烈符號化了的,但是他們的生命樣態又呈現得完全不一樣。
  • 罵徐志摩,懟胡適郭沫若,「平頭哥」魯迅為何越罵越讓人敬佩?
    民國時期新舊思想、東西方思想大碰撞,誕生了很多文化大咖,其中魯迅以愛憎分明、嘴炮無敵而著稱,他不吝惜讚揚他看來值得讚揚的事物,同時也毫不留情地抨擊他看來需要抨擊的不滿。
  • 民國電梯不能隨便坐,魯迅、胡適等名家都遇到過乘電梯遭拒的尷尬
    魯迅晚年住在上海,與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有些交往,也就有了拜訪這位洋人的機會。當時,史沫特萊住在上海相當講究的華懋飯店。一次,魯迅穿著平常的衣服去拜訪她。看門人上下一打量,直截了當地說:「走後門去!」這家飯店的後門是為運東西和供下人們用的。魯迅繞了一個圈子,從後門進去。
  • 面對諾貝爾獎推選,魯迅堅決反對,胡適模稜兩可
    1927年,瑞典文學院擬提名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委託臺靜農去信徵詢魯迅的意見。9月25日,魯迅回信說:「我很抱歉,我不願意如此。諾貝爾賞金,梁啓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
  • 胡適可愛 正因為他「不深刻」
    最近讀手頭一本邵建的《胡適與魯迅——20世紀的兩個知識分子》,總會笑出來。為什麼呢?我的感覺,他將這本書寫得比較合乎學術的「公允」,比如第一部分在大致描述這兩位知識分子時,說的話還算中正平和,自身的情緒也沒有透過文字跳出來,但越到後面,就越是藏不住自己的情感態度。當然,我也不是說邵建是一個「主題先行」者,他的研究和表達方式,都是合乎嚴謹的學術著作的研究規範的。
  • 胡適:聰明的極致,是厚道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在民國的文人裡,胡適的厚道是出了名的。他不像魯迅那樣尖刻,不似徐志摩那樣多情,也不像錢鍾書那般驕傲,他寬厚、善良、真誠。
  • 「葉公超」胡適抱怨:魯迅生前吐痰都不會吐你頭上,你還這麼捧他
    魯迅去世後,上述傳言中、因為懶而被錢鍾書批評的葉公超,把魯迅所有作品找來、通宵達旦地閱讀,然後寫了《關於非戰士的魯迅》和《魯迅》兩文發表。其所謂「非戰士的魯迅」,是指從事學術研究和從事小說創作的魯迅,是對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戰士一面的補充。
  • 魯迅生前罵遍眾人,胡適被罵得最多,卻沒罵過蔣介石,這是為何?
    他的有些話語說好聽點是批評,說難聽點就是罵,文人罵人,既罵到位了,又不見一個髒字,這就是文人的本事,這其中又以魯迅最為見長。魯迅先生在文章裡指名道姓嘲諷罵過的人是不分階級的,上到軍閥吳佩孚段祺瑞等,下到一眾文人胡適郭沫若等,只要是魯迅覺得這事不地道,即使是自己的親弟弟周作人也會被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