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四大名著》,其中《西遊記》以其奇幻的取經經歷和神通廣大的法術,受到了無數人的追捧,甚至,在近幾十年裡它還成為了最具有潛力的影視劇IP,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價值。
縱觀《西遊記》全文,人們最喜歡的還是強大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很多人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經典人物,人們卻對他的身世之謎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書中清清楚楚講到孫悟空來自於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女媧娘娘補天剩下的石頭當中。
但是,人們關心的是這樣一個傳奇猴子竟然有沒有原型?單單一個石頭裡蹦出來也確實難以服眾。孫悟空的原型是誰?魯迅、胡適他們竟然為此吵了100年。
魯迅嚴肅發問:孫悟空的原型是誰?
我們都知道《西遊記》的作者是明朝時期的吳承恩,從他成書到民國已經經過了數百年的歷史,但是就是沒有一個人提出"孫悟空"到底姓甚名誰的問題,難道是古人都沒有好奇心?還是大家都知道悟空是誰?
因此,到了魯迅先生的時候,他終於在自己的《中國小說史略》中嚴肅發問了:孫悟空究竟是何方神聖?原型是誰?
之後,他給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孫悟空就是無支祁。
無支祁是何方神聖,為什麼從來都沒有聽說過?別著急,無支祁其實也在小說中出現過。
唐朝時期有本書《古嶽瀆經》中這樣寫道;在某個地方有一個父母官,有一天一個漁民慌慌張張的說他在江蘇的河裡面發現了一條巨大的鐵鏈子,這條鐵鏈子又粗又長,不知道下面是什麼怪物。
這個父母官心想,在我的轄區裡竟然還有這等奇怪的事?於是他親自到了那個地方,然後下令徵調了當地五十多條耕牛,讓他們拖著鐵鏈拼命的往外拉,誰知道,隨著鐵鏈末端出來的竟然是一隻巨大的猿猴,這隻猿猴眼睛射出金光,很顯然他生氣了。
被拉上岸後這隻猿猴大吼一聲,周圍的群眾作鳥獸散,然後這隻猿猴一用力就把五十多條耕牛給拖回了水中,可想而知,這些牛可能就成為了他的午餐。
而這隻猴子就是無支祁,曾經在大禹治水的時候興風作浪、破壞莊稼,大禹看不下去就順便把它鎖在了這個地方,不過隨著時間的變遷,這支猴子最終變成了當地的水神。
而魯迅先生說他是孫悟空,根據的就是火眼金睛和被鎮壓的共同經歷,而且和大禹也有著某種聯繫,《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就是大禹治水的用具。
不過我們的胡適先生就不服了,他說:我懷疑這隻猴子可能不是國產的,而是印度進口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就連無支祁可能也是印度傳說的改編。
為什麼胡適先生說得如此有理有據?是因為印度經典《羅摩衍那》中描述的猴神哈奴曼和孫悟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他提出,印度的猴神也是經歷磨難幫助別人救人,而孫悟空幫助唐僧經歷磨難取得真經;哈奴曼曾經大鬧皇宮和城市,孫悟空大鬧天宮;哈奴曼能夠一躍千裡,而孫悟空也能夠憑著筋鬥雲翻個十萬八千裡;哈奴曼曾經背山救人,孫悟空也曾經背著大山追太陽。
由此可見,印度猴神哈奴曼和齊天大聖孫悟空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說不定倆猴以前可能還是親戚呢。
魯迅和胡適先生的說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有科學依據的,而且種種巧合之下似乎都將某頭對準了孫猴子並不是原創的。於是有學者表示,其實孫悟空可能不是猴子,而是一個"胡人"。
孫悟空原型是人?
眾所周知,唐僧在歷史中確有其人,當年玄奘大法師告別了唐王之後,一個人就牽著馬出了西域,而就在這裡唐玄奘遇到了一個特殊的人,他的名字叫做石磐陀,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胡人,而且他和原著中描繪的孫悟空還是有點相似的。
那就是他姓"石",從前面胡適先生和魯迅先生的結論是"猴神"、"無支祁"中,確實找到了猴子的共同點,但是都沒有說明白他們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而《西遊記》中所說的孫悟空是從石頭中蹦出來的!因此胡適和魯迅先生的結論就仿佛有一些站不跟腳了。
而石磐陀不一樣,他有具體的出處,歷史上記載他的國家叫做"石國",而且我們的唐玄奘就是看中了他能夠帶路做嚮導的作用,才最終決定把他收為弟子的,看到這裡是不是都恍然大悟,好像離齊天大聖又更近了一步?
如果這樣說還是有點牽強,那麼再加入時代背景呢?當時的故事都是通過說書人的口口相傳,而且唐僧的故事到明朝已經過去了不知幾個一百年,然後有人看到了唐僧取經的壁畫,裡面的石磐陀滿臉腮絡胡,整個人看上去就像個"毛球",那麼當時的人理解成為一隻猴子似乎也沒有多大的問題。
而且"石磐陀"跟隨唐僧後就是"胡僧",那麼在代代口傳的情況下變成"猢猻"也並不是不可能,同時這個石磐陀的性格跟我們熟悉的齊天大聖還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一開始非常的不服唐僧。
甚至有一次他害怕被唐朝的官兵們抓住,在一個晚上動了幾次念頭想要把唐僧一刀給宰了,不過最後還好沒下手,不然就讓我國的佛教損失一大高僧和一眾經典。
其實,不管《西遊記》的猴子到底是何許人也,他也已經徹底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和中華兒女的血液裡面,至於他的原型是誰,也就不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