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與魯迅,「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兩大旗手,兩人都曾經希望用「新文化的力量」改變四萬萬國人的舊國民性,然後在國民性改造的基礎上,改變中國的命運。
魯迅
魯迅(1881年-1936年),名周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中國翻譯文學的開拓者。魯迅先生在書法方面也頗有建樹,我們看看他的書法:
魯迅對毛筆書法情有獨鍾,雖然他也說鋼筆寫起字來到底快些並在南京、日本學習時用過鋼筆,但終究還是改用毛筆。
魯迅早年書風如何,現在已難考辨。李小龍、小舟二先生認為魯迅在三味書屋時期最流行的習字範本是歐體,而壽鏡吾先生又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因此他選用的範帖「大約應該是歐陽詢法書」。考之《魯迅手稿全集·日記第一冊》,1912年大多數字都狹長秀挺,略似歐陽詢行書,魯迅的歐書為底當是可信。
魯迅在北京寄寓紹興會館,他在《吶喊》自序中說「許多年,我便寓在這裡抄古碑」,足見其對古代碑帖之用功。1917年魯迅書風基本體格確定後,多年裡文稿小字變化並不大,只是愈後更顯隨意、用筆也更圓融些。
看完魯迅,咱們看看胡校長的。
胡適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適之,徽州人。曾任北京大學校長、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
胡適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於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五四運動的核心人物,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書法、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白話文學史》《胡適文存》《嘗試集》《中國哲學史大綱》等書。進入正題,看胡適書法:
中國近現代史上,很少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專業書法家,但是,卻出現了一批國學功底深厚、兼融中西、橫跨古今的大學者大文人,如王國維、章太炎、沈尹默、梁啓超、于右任、魯迅、胡適、錢玄同、馬一浮、董作賓、丁文江、白蕉、謝無量、陸維釗等,這些學者文人,對書法都有很精深的造詣,他們並不以書法名世,然而,他們的書法卻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文化內蘊和文獻收藏價值。胡適也是裡面的佼佼者。
胡適娟秀字體,灑脫、圓潤、穩健、凝練,也是理想化的體現。他在自己的書法創作中,極力地追求內心的舒緩、超脫與釋然,追求個體的自由與放達,這些都是在現實的政治社會中難以實現的。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