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1928年9月12日錢玄同41歲壽辰的時候,胡適做了一首題為「亡友錢玄同先生成仁周年紀念歌」的歌,歌中是這麼寫的:
「該死的錢玄同,怎會至今未死!一生專殺古人,去年輪著自己。可惜刀子不快,又嫌投水可恥,這樣那樣遲疑,過了九月十二。可惜我不在場,不曾來監斬你。今年忽然來信,要做「成仁紀念」。這個倒也不難,請先讀《封神傳》。回家先挖一坑,好好睡在裡面,用草蓋在身上,腳前點燈一盞。草上再撒把米,瞞得閻王鬼判,瞞得四方學者,哀悼成仁大典。今年九月十二,到處念經拜懺,度你早早升天,免在地獄搗亂。」
胡適和錢玄同,在新文化運動中是一個戰壕的親密戰友,何以胡適會作出這樣的歌呢?
胡適做這首歌的緣由,是源自錢玄同曾經說過一句出了名的話「人到四十就該死,不死也該槍斃」。
這話怎麼來的呢?
原來,錢玄同是民國時期的憤青,和他的老師章太炎、師兄黃侃一個脾氣,都有一股子恃才傲物的勁兒,經常言語過激。這句話,原是他在五四文化運動時,怒懟封建遺老們的保守思想的。
錢玄同40歲生日前夕,胡適等著名文人想起了這位好友曾說過的這句話,都等著看笑話,結果發現錢大先生活得很滋潤,根本沒有槍斃自己的想法。
於是,他們就打算為這句話搞個紀念活動,在當時的《語絲周刊》上「惡搞」了個專號,集體發表賀詞集《錢玄同先生成仁專刊》。後來,因為當時北方政治氣氛緊張,《語絲周刊》沒發出來,被南方某雜誌刊登了出來。
錢玄同的很多親友和學生看到了,都信以為真,於是紛紛發函悼念,表達哀思,結果就上演了一場「悼念活人」的鬧劇。
到了第二年,大概胡適還覺得這個「紀念活動」不夠成功,就在錢玄同41歲生日時,又寫了上面那首打油詩。
錢玄同讀了,只是呵呵一笑。
後來1932年左右,魯迅也曾因為錢玄同討厭辯證法課,借這個話寫過一首諷刺詩:
「作法不自斃,悠然過四十。何妨賭肥頭,抵當辯證法」。
魯迅這麼諷刺錢玄同,固然是因為他和錢玄同觀念不同,但多少還是讓人覺得過分了些。想當年,魯迅之所以能用「魯迅」的名字名滿天下,那還要感謝錢玄同呢!
1918年,還是錢玄同勸告魯迅寫的《狂人日記》。魯迅在《自敘傳略》中說:
「初做小說是在1918年,因為我的朋友錢玄同的勸告,做來登在《新青年》上用的。這時才用『魯迅』的筆名。」
別看錢玄同對維護舊學的保守派們總是言語偏激,但對總是諷刺他的魯迅,他卻並不記恨在心。
1936年10月19日,魯迅病逝於上海。錢玄同專門發表了一篇《我對於周豫才君之追憶與略評》。
文章回憶了他與魯迅的交往,他在文中說:「周氏兄弟的思想,是國內數一數二。」
他還說,魯迅「治學最為謹言」,「絕無好名之心」,「有極犀利的眼光,能抉發中國社會的痼疾,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等小說及《新青年》中他的《隨感錄》所描寫所論述的皆是。這種文章,如良醫開脈案,作對症發藥之根據,於改革社會是有極大的用處的。」
對於魯迅的短處,他講得也頗為客觀。他說魯迅有三個短處:多疑、輕信和遷怒。
而魯迅所提倡的「小品文」和「幽默」文學,他則有所擔心。他認為這種深刻冷峭的文風的發展,容易將青年引導到「冷酷」和「頹廢」的路上去。
相對來講,錢玄同對魯迅還是蠻厚道的,並不像他對自己的師兄黃侃那般,動不動就一句「混帳」懟回去。
大師們之間的嘴仗,實在是扯不清。有文化罵起人來也就是不一樣:「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民國亂成一團粥,擋不住讀書人的亂中找樂。不過,也恰恰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才有了有趣的歷史。
後記: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錢玄同(1887年9月12日-1939年1月17日),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魯迅是老大哥,和錢玄同同是「80後」,胡適是「90後」。原來,那個時代,90後就開始「肆無忌憚」地調侃80後了.....
(本文結束)
傾一生之力,讀經典好書,寫有厚度的文字,過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謝您的關注。
作者簡介:杜豆豆,IT從業20餘年,曾先後研修英語、計算機、美學和心理學專業。早年創過業,後就職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現工作於某研究院。書痴一枚,閒時碼碼字。兼任多家平臺籤約作者,簡書會員合伙人,萬卷好書工作室、萬卷好書讀書會創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