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玄同的「四十而不惑」,與魯迅亦敵亦友,怒罵皆文章!

2020-12-13 文眼看世界

1929年5月25日,魯迅與錢玄同正式決裂,二人雖然沒有發生過正面衝突,但公開或私密的言論攻訐,卻是持續不斷。

1930年10月2日,孫伏園在自己主編的《京報副刊》第287號發表《呈疑古玄同先生》,其中寫道:「疑玄同先生在《新青年》上著論,以為凡四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槍斃的了,那時胡適之先生同他訂約,說『到你四十歲生日,我將贈你一首新詩,題曰手槍。」

孔子曰,四十而不惑。吾友某君則雲,人到了四十歲便可以槍斃。這裡的「吾友某君」指的就是錢玄同。由此可知,錢玄同的口頭禪「人到了四十歲便可以槍斃」,並不是他自己的原創思想,而是直接來自日本古僧吉田兼好,只不過採用了一種更加通俗的表達方式。

周作人所謂「如見一個社會棟梁高談女權或社會改革,卻照例納妾等等,那有如無產首領浸在高貴的溫泉裡命令大眾衝鋒」,指的是不久前在上海展開文藝論戰的魯迅與成仿吾。這次論戰的結果,是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奉魯迅為左聯即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盟主,同時派遣成仿吾到國外遊學。所謂「納妾」,指的是魯迅沒有與原配妻子朱安正式離婚便與許廣平過上了同居生活。

對於魯迅的左轉,錢玄同與周作人都是持反對態度的。1930年8月19日,錢玄同在致周作人信中,就是用「左翼公」和「左公」來稱呼魯迅的。

1932年11月7日,錢玄同在日記中寫道:「購得魯迅之《三閒集》與《二心集》,躺床閱之,實在感到他的無聊、無賴、無恥。」

魯迅的《準風月談》出版後,錢玄同又在日記中留下這樣的記錄:「購得新出版之魯迅《準風月談》,總是那一套,冷酷尖酸之拌嘴,罵街,有何意思。」

1933年4月17日,48歲的周作人為《周作人書信》的出版,在寫給李小峰的「序信」中再一次借用吉田兼好的話語,攻擊魯迅及《兩地書》說:「沒有辦法,這原不是情書,不會有什麼好看的。這又不是宣言書,別無什麼新鮮話可講。反正只是幾封給朋友的信,現在不過附在這集裡再給未知的朋友們看看罷了。」

魯迅一方採取的反擊策略,基本上是避周作人之重而就錢玄同之輕。在1932年12月29日的日記中,魯迅寫道:「曇。上午寄紹興朱宅泉八十。午後為夢禪及白頻寫《教授雜詠》各一首,其一云:作法不自斃,悠然過四十。何妨賭肥頭,抵當辯證法。其二云:可憐織女星,化為馬郎婦。烏鵲疑不來,迢迢牛奶路。」

所謂「寄紹興朱宅泉八十」,就是給原配妻子朱安的紹興娘家寄去80元錢,由此可知,已經與許廣平在上海同居的魯迅,依然承認朱安和她的娘家親戚。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魯迅全集》,把這兩首詩收入《集外集拾遺》並分別加寫註解,說是前一首詩「系影射錢玄同的,錢玄同早年曾戲說:『四十歲以上的人都應該槍斃。』又據說他在北京大學曾說過『頭可斷,辯證法不可開課』的話。」

1934年1月15日是周作人舊曆五十大壽的日子,他不僅在八道灣家中設壽宴五席招待親朋好友,而且專門寫作了兩首打油詩,先以《五十誕辰自詠稿》為題發表在當年2月的《現代》雜誌4卷4期;然後又以《五秩自壽詩》為題刊登在林語堂主編的《人間世》創刊號中。詩稿發表後,沈尹默、劉半農、林語堂、蔡元培、沈兼士、錢玄同、胡適等人紛紛唱和,從而引起左翼文化界的魯迅、胡風、廖沫沙等人的嚴重關注和強烈不滿。

同年4月30日,魯迅在致曹聚仁信中表態說:「周作人自壽詩,誠有諷世之意,然此種微辭,已為今之青年所不憭,群公相和,則多近於肉麻,於是火上添油,遂成眾矢之的,而不作此等攻擊文字,此外近日亦無可言。此亦『古已有之』,文人美女,必負亡國之責,近似亦有人覺國之將亡,已在卸責於清流或輿論矣。」

到1935年5月20日,重病纏身的魯迅採用敖者的署名,在《太白》半月刊2卷5期發表短文《死所》,其中再一次提到錢玄同:「今年,北平的馬廉教授正在教書,驟然中風,在教室裡逝去了,疑玄同教授便從此不上課,怕步馬廉教授的後塵。但死在教室裡的教授,其實比死在家裡的著實少。『你還不怕,仍舊坐在家裡嗎?』」

「敖者」就是《鑄劍》中以同歸於盡的極端方式替少年眉間尺包辦復仇的「黑色的人」宴之敖者,魯迅在這篇文章中針對老朋友、老同學錢玄同所要表現的,正是他在《我來說「持中」的真相》中已經聲明過的「報仇雪恨,《春秋》之義也」。

相比之下,胡適與錢玄同之間圍繞著同一個話題,卻留下了善意互動的一段佳話。

1926年9月12日是錢玄同的40大壽,由於「三一八」慘案的爆發,北京政學兩界的著名人士紛紛南下,錢玄同自然沒有心情拿自己的40大壽大做文章,遠在國外的胡適也沒有閒暇寫作他的《手槍》詩。到了第二年,錢玄同在周作人、孫伏園等人的鼓動下,要在《語絲》周刊舉辦「成仁周年紀念」。1927年8月11日,胡適從上海給錢玄同寫信,信中錄入了「援筆陳詞」的一首《亡友錢玄同先生成仁周年紀念歌》:

該死的錢玄同,怎會至今未死!/一生專殺古人,去年輪著自己。/可惜刀子不快,又嫌投水可恥。/這樣那樣遲疑,過了九月十二。/可惜我不在場,不曾來監斬你。/今年忽然來信,要作「成仁紀念」。/這個倒也不難,請先讀《封神傳》。/回家先挖一坑,好好睡在裡面。/用草蓋在身上,腳前點燈一盞。/草上再撒把米,瞞得閻王鬼判。/瞞得四方學者,哀悼成仁大典。/今年九月十二,到處念經拜懺。/度你早早升天,免在地獄搗亂。

1930年12月4日,被免除教育部長職務的蔣夢麟,在蔡元培、胡適、傅斯年、丁文江等人的強力支持下調任北大校長。胡適隨後也返回北平就任北大文學院院長,再一次與錢玄同、周作人、劉半農等《新青年》同人成為北大同事。

晚年錢玄同與胡適之間最為重要的合作是1933年12月執筆書寫由胡適為大青山抗日陣亡將士公墓撰稿的白話碑文《中華民國華北軍第七軍團第五十九軍抗日戰死將士墓碑》,這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塊採用新式標點符號分段刻寫的白話碑文,其中寫道:「這裡長眠的是二百零三個中國好男子!他們把他們的生命獻給了他們的祖國,我們和我們的子孫來這裡憑弔敬禮的,要想想我們應該用什麼報答他們的血!」

相關焦點

  • 錢玄同與魯迅,從知己到路人
    魯迅為使譯文更符合古漢語的訓詁,勤向太炎先生請教。這樣,「《域外小說集》不僅文筆雅訓,且多古言古字,與林紓所譯之小說絕異」。這給錢玄同留下深刻印象。  回國後,魯迅先在紹興,後受蔡元培之邀供職於教育部,錢玄同則在北京執鞭教學。  1917年1月,陳獨秀出任北大文科學長,將《新青年》由上海帶至北平。陳獨秀早慕魯迅的大名,很想讓他加入《新青年》行列,以壯刊物之聲色。
  • 胡適導演「悼念活人錢玄同」鬧劇,魯迅也來起鬨,男主:呵呵一笑
    錢玄同讀了,只是呵呵一笑。後來1932年左右,魯迅也曾因為錢玄同討厭辯證法課,借這個話寫過一首諷刺詩:「作法不自斃,悠然過四十。何妨賭肥頭,抵當辯證法」。魯迅這麼諷刺錢玄同,固然是因為他和錢玄同觀念不同,但多少還是讓人覺得過分了些。想當年,魯迅之所以能用「魯迅」的名字名滿天下,那還要感謝錢玄同呢!1918年,還是錢玄同勸告魯迅寫的《狂人日記》。
  • 錢玄同小傳:我鼓勵魯迅寫出狂人日記,推行國語羅馬字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錢玄同小傳:我鼓勵魯迅寫出狂人日記,推行國語羅馬字【1939年1月17日】79年前的今天,推行普通話,簡化漢字的先驅錢玄同病逝錢玄同拜章太炎為師,與黃侃、魯迅、周作人等人結識,加入同盟會。【鼓勵魯迅寫出《狂人日記》】1910年(23歲),回國後任中學教員。1913年到北京,在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授,長達二十餘年,同時長期在國立北京大學兼課。
  • 錢玄同邀魯迅為《新青年》寫稿 贊其翻譯忠實
    錢玄同讀了《域外小說集》,認為「他們思想超卓,文章淵懿,取材謹嚴,翻譯忠實,故造句選辭,十分矜慎」。  他印象很深,魯迅為使翻譯的文章更符合漢字的訓釋,特意向章太炎先生討教,「以期用字妥帖。」這樣,「《域外小說集》不僅文筆雅訓,且多古言古字,與林紓所譯之小說絕異。」  回國後,魯迅在教育部供職,錢玄同則執鞭教學。
  • 錢玄同:「人到四十就該死,不死也該槍斃」胡適:「怎麼還不死」
    新文化運動發表言論當我們去認識錢玄同後來的一些似乎過於興奮或不應付的話語時,就不難理解這種現象造成的原因。而且,學者學者和錢玄同一樣,本身也有點"高傲"。他們口中的一些話似乎具有有所不同的深意,例如錢玄同曾說:"人到40歲就死了,不死就要槍決。"。他說人到四十歲就會死,他是人嗎?
  • 民國大師稱:人過四十該槍斃!四十歲生日那天,眾人都來看熱鬧
    世間萬物皆有可愛之處,河海映明月,山川藏碧波,處處皆是精彩。而這精彩世界最為動人的,便是一個個自得其樂的生靈。而生在這世間,人人皆平凡,但同時,人人皆是那麼不凡,每個人都有把人生過得精彩紛呈的權利,沒有人可以去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和一個人的價值。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深層含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大成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問,三十歲時能夠自立於世,四十歲時明白許多道理,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四十不惑」,大部分理解的是到了四十歲,很多事情經歷過,看開了,也不再糾結迷惑。那又何來的「五十而知天命」呢?四十不就知道了?
  • 殘酷賽制「亦敵亦友」登場
    記者許逸群/臺北報導ETtoday大型廚藝選秀節目《料理之王》明(27日)晚間9點將播出第5集,上演「亦敵亦友」合作賽,隨機配對2位參賽選手組隊,並與其他選手組成的隊伍PK。▲《料理之王》本周將上演「亦敵亦友」賽制。(圖/ETtoday)本集邀請在兩岸三地走紅,近年也主持料理美食節目的朱孝天擔任飛行導師。
  • 四十不惑—飛雲說
    不少世人皆認為四十不惑就是指:我到了四十,就什麼都知道了,不用學習了。我卻覺不然,學習是終生的。四十不惑所指有二:一,不再迷惑外物;二,內心不再迷惑。四十了,也不會再輕易被外物所迷惑了,世上金錢美女的陷阱比比皆是,很多人墜入其中而被騙得傾家蕩產,傳肖、P2P、數字幣害了多少人,而這些人往往還都不傻,只是被外物所迷惑。
  • 湯志輝丨錢玄同致沈兼士未刊信札四封考釋
    這裡透露一個重要信息,錢玄同想以研究化學的方法來研究文字形,也就說文字的字形諸如一些符號,表示一種意思。還提到魯迅也贊成此一觀點。此期,錢玄同常至魯迅處閒談,有時談至深夜。錢玄同勸魯迅寫小說,加入新文化運動。從該信看來,關於文字學的問題,也是他們談及的內容之一。信中「我請它(他)把已見到的寫一點給我。」此前,錢玄同就給魯迅去信,希望魯迅將知道的關於此類文字學材料告知他。
  • 男人四十不惑
    ,生死不惑。看不破生死,無以言不惑。於一個人來說,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於所有生靈來說,生為群體的延續,死是更替的形式。所以,託生於一己,那是小我,總不免對死的恐懼;寓生於族類,可成大我,然後有赴死的從容。    男人四十,真偽不惑。外物本身並無真假,只有表現形式的繁簡;惑是未發現的真實,偽是被遮掩的真實;偽惑的存在,只是自己的目光不夠透亮,或者出了偏差。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孔子「四十不惑」是說自己學術的通融和做人的原則信念,已經非常明白了。
  •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世間萬物變化紛紜,人生命運更是不可捉摸。「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後漢書·種暠傳》記載,種暠在承光宮監護太子時,中常侍高梵要把太子接到宮中。
  • 四十不惑與男人四十一枝花
    ,女人四十「牛屎粑」!新娘笑道:「我最喜歡堂哥這種年齡的男人,思想成熟、處世圓潤、有故事、有深度……」溫公道:「子曰『四十不惑』,吾伊始!」意思就是說,孔子說男人「四十不惑」,我才剛剛開始!言外之意就是說他會越來越吸引新娘。
  • 四十不惑 不惑的我們
    四十不惑《不惑》全文每段歲月都有它的意義每串足跡 都是歷史站在時間的埡口無數次追根尋底想弄清每一件事想看透每一個人可日子過著過著才發現答案早就藏在了時光裡子曰:四十而不惑不再糾結於人來人往成敗得失不再侷促於塵世喧囂輕重緩急不惑之年有人把平凡做到極致有人把小家精心編織有人倔強地不懼挑戰有人大膽地走出舒適去看一看外面世界去尋一尋那個遠方
  • 你真的知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含義嗎?
    現實中,想必不少人把「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  可「三十而立」的「立」到底是什麼含義呢?「四十而不惑」的「惑」又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孔子的人生正經的談下。
  • 為什麼說四十不惑?
    為什麼四十不惑?一成功過,也失敗過;判斷對過,也判斷錯過;機會抓住過,也失去過;驕傲過,也自卑過;信任過,也被出賣過;感恩過,也被背叛過。…人生總是經歷各種磨練中成長,當一切都經歷過,四十歲,人生好戲才剛剛開始!人生才剛剛拉開序幕!以前過的,是生活。以後過的,才是人生。而對有些人來說可能一生也就這樣了。二為什麼說四十不惑呢?
  • 四十而不惑?你真的不惑了麼?
    「四十而不惑」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三十歲,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做事合於禮,事事能夠考慮周,身體狀況也最好;到了四十歲,不再為外物所迷惑;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懂得自然的規律法則;六十歲的時候自己可以聽得進不同意見;七十歲的時候可以從心所欲的幹任何事情,不會幹出出格的事。
  • 四十而不惑之解析
    讀過孔子《論語·為政篇》中的第4章的朋友對裡面的內容應該記憶猶新,我們一起先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今天重點談談「四十而不惑」,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探討一下孔子此句話背後蘊藏的道理。「惑」是什麼?惑就是「迷惑」,那「四十而不惑」就是告誡人們在四十歲這個年齡的時候學會不要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而不是人到了四十歲就不會被外界迷惑這麼簡單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