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玄同小傳:我鼓勵魯迅寫出狂人日記,推行國語羅馬字

2020-12-13 萬象歷史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錢玄同小傳:我鼓勵魯迅寫出狂人日記,推行國語羅馬字

【1939年1月17日】79年前的今天,推行普通話,簡化漢字的先驅錢玄同病逝

錢玄同(1887年9月12日-1939年1月17日)浙江湖州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漢字改革的先驅。鼓勵魯迅寫成《狂人日記》。

【拜章太炎為師的憤青】

1887年9月12日,出生於今浙江湖州,父親是清朝同治年間進士。

1904年(17歲),剪掉辮子,與朋友共辦《湖州白話報》,封面上只寫「甲辰年」、不寫光緒三十年。

1906年,赴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拜章太炎為師,與黃侃、魯迅、周作人等人結識,加入同盟會。

【鼓勵魯迅寫出《狂人日記》】

1910年(23歲),回國後任中學教員。1913年到北京,在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授,長達二十餘年,同時長期在國立北京大學兼課。

1917年(30歲),他向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誌投稿,倡導文學革命,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揭幕人之一。隨後兩年,錢玄同是《新青年》的輪流編輯之一。

在這期間,他曾動員魯迅給《新青年》寫文章。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就是錢玄同催促他寫出的第一篇作品,並且第一次用「魯迅」作筆名。

【致力於國語運動】

1917年(30歲),錢玄同加入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致力國語運動。會長是蔡元培。該會宗旨是研究本國語言選定標準,以備教育界採用。他所著的《文字學音篇》是中國高等學校最早的音韻學教科書,數十年來,影響頗大。

1919年,他成為「國語統一籌備會」的常駐幹事。同年,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出版了《國音字典》,最終由教育部公布成為教育標準,其中錢玄同起了關鍵作用。

【國語羅馬字】

1922年(35歲),錢玄同提出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1925年,錢玄同與黎錦熙一起創辦《國語周刊》。「國語統一籌備會」於1928年改組為「籌備委員會」,於1935年又改組為「國語推行委員會」,他都一直任常務委員。

國語羅馬字由林語堂倡議,錢玄同、趙元任擬定,1928年9月26日由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

該方案使用複雜的拼寫規則來標示聲調,雖使用不廣,但直至今天在某些場合下仍被使用,如為區別山西與陝西,將陝西寫作Shaanxi。華人姓名也常用到,如陳省身(Shiing-Shen Chern)、馬英九(Ma Ying-jeou)、蔡英文(Tsai Ing-wen)等。

【推行簡化字】

1934年(47歲),錢玄同又提出《搜採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並自己起草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共2300多字。1935年,大學院公布了其中的324個字。這是歷史上由官方公布的第一批簡化漢字。為新中國推行「簡化字」立下先例。

不過,此次簡化卻引起了軒然大波。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尤為反對。戴季陶說:「簡化漢字十分荒謬,破壞了中國文化」,並三個月拒絕參加國民黨會議。1936年2月,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

【文字改革的先驅】

此外,錢玄同還倡導使用新式標點符號、阿拉伯數字、公元紀年法、漢字橫行書寫等。

可以說,建國以後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務: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錢玄同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做過很多堅實的奠基工作,稱得起是文字改革工作的前驅。

1939年1月17日(52歲),錢玄同忽然右腦部溢血,在北京的德國醫院逝世。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是他的兒子。

【四十歲該槍斃】

錢玄同說話喜歡直來直去,從不轉彎抹角。他以為中年以上人大都是固執而專制的,曾經激憤地說:「人到四十就該死,不死也該槍斃。」

但是他自己過了四十歲還沒有死。到了他四十一歲生日的時候,胡適便給他作了一首《亡友錢玄同先生成仁周年紀念歌》。內容是:

該死的錢玄同,怎麼至今未死。一生專殺古人,去年輪到自己。可惜刀子不快,又嫌投水可恥。這樣那樣遲疑,過了九月十二。可惜我不在場,不曾來監斬你。今年忽然來信,要作成仁紀念。這個倒也不難,請先讀封神傳。回家先挖一坑,好好睡在裡面。用草蓋在身上,腳前點燈一盞。草上再撒把米,瞞得閻王鬼判。騙得四方學者,哀悼成仁大典。年年九月十二,到處念經拜懺。度你早早升天,免在地獄搗亂。

相關焦點

  • 「人物」民國大師 新文化運動倡導者之錢玄同
    錢玄同早年留學日本,曾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五四」時期參加新文化運動,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議並參加擬制國語羅馬字拼音方案。20世紀初在日本留學。三十年代還為《世界日報》副刊《世界語之光》題寫刊名。著有《文字學音篇》《重論經今古文學問題》《古韻二十八部音讀之假定》《古音無邪紐證》等論文。
  • 錢玄同與魯迅,從知己到路人
    此時,作為「願意給它(《新青年》)當一名搖旗吶喊小卒」的錢玄同,已在《新青年》發表了很多戰鬥性的文章。  文學革命是錢玄同和陳獨秀共同努力的目標,讓這個陣營壯大發展,又是他們的願望和企求。其時,魯迅甚是沉默,在紹興會館內抄寫古碑文。  陳獨秀想到了魯迅,錢玄同更想到了魯迅,他對魯迅的了解畢竟要深入得多。
  • 簡介魯迅的《狂人日記》
    魯迅《狂人日記》 為何欲言又止,吞吐再三?在《 (吶喊)自序》中,魯迅說他曾以「鐵屋子」比喻拒絕「金心異」(錢玄同)的拉稿:「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人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雖然魯迅最後答應寫了,但「吶喊」還是有所保留。
  • 國語羅馬字,精英階層再造文明的失敗嘗試
    按照當時的認識,獨體漢字的字母形式違背世界文字的主流發展趨勢;他們還認為漢字極其落後,應予廢除,「與其造世界未有之新字,不如採用世界通行之字母」,全面採用羅馬字來拼寫漢語。於是,精英階層發起了「國語羅馬字運動」,這部分人士後來被稱為「國羅派」。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領袖蔡元培、陳獨秀、胡適、錢玄同、劉復(半農)等都是「國羅運動」的主要支持者或參與者。
  • 湯志輝丨錢玄同致沈兼士未刊信札四封考釋
    「現在我編(筆者註:缺,原信部分遺失),究化學的方法來研究文字形,如•×+之類,是表一種意思的記號。」原信中間部分遺失,但從信件前後,並結合錢玄同此段時間的日記,可知錢玄同正在編《文字學講義》。錢玄同勸魯迅寫小說,加入新文化運動。從該信看來,關於文字學的問題,也是他們談及的內容之一。信中「我請它(他)把已見到的寫一點給我。」此前,錢玄同就給魯迅去信,希望魯迅將知道的關於此類文字學材料告知他。1918年12月11日在致魯迅信中說:「搗了半天鬼,費了三張紙,正經話一句也沒有說,現在趕緊說罷。你那天同我談的烏龜身上的字,有許多的新發明:如¦¦彡表示動蕩之類。
  • 錢玄同邀魯迅為《新青年》寫稿 贊其翻譯忠實
    錢玄同讀了《域外小說集》,認為「他們思想超卓,文章淵懿,取材謹嚴,翻譯忠實,故造句選辭,十分矜慎」。  他印象很深,魯迅為使翻譯的文章更符合漢字的訓釋,特意向章太炎先生討教,「以期用字妥帖。」這樣,「《域外小說集》不僅文筆雅訓,且多古言古字,與林紓所譯之小說絕異。」  回國後,魯迅在教育部供職,錢玄同則執鞭教學。
  • 錢玄同的婚姻是父母包辦,朋友勸他找情婦,他的一句話說得真好
    文/徐永超01、我是不找情人的錢玄同(1887—1939),原名錢夏,字德潛,浙江吳興(今湖州)人。新文化運動主將,文字改革的倡導者。所以我自己拼著犧牲,只救青年,只救孩子!"錢玄同身上,有著截然相反的兩面。一方面,他是恭敬謙和的孝悌子弟,是"綱常名教中的完人";另一方面,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闖將,錢玄同的言論激進大膽,常常語出驚人。他高喊:"欲廢孔學,欲剿滅道教,唯有將中國書籍一概束之高閣之一法。何以故?因中國書籍千分之一百九十九,都是這兩類書之故。"
  • 月光穿過一百年——紀念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
    從1917年9月30日中秋節的這一晚開始,周樹人的日記裡開始出現「錢玄同來」的記錄。到這年年底,有案可查的「錢玄同來」有4次,而12月23日的記錄略有特別,專門記為「晚錢玄同來談」。一字之別,寫日記的人在這個「談」字裡應是著意刻下了對某些特殊話題的記憶。
  • 胡適導演「悼念活人錢玄同」鬧劇,魯迅也來起鬨,男主:呵呵一笑
    錢玄同讀了,只是呵呵一笑。後來1932年左右,魯迅也曾因為錢玄同討厭辯證法課,借這個話寫過一首諷刺詩:「作法不自斃,悠然過四十。何妨賭肥頭,抵當辯證法」。魯迅這麼諷刺錢玄同,固然是因為他和錢玄同觀念不同,但多少還是讓人覺得過分了些。想當年,魯迅之所以能用「魯迅」的名字名滿天下,那還要感謝錢玄同呢!1918年,還是錢玄同勸告魯迅寫的《狂人日記》。
  • 文壇舊事:《狂人日記》的原型是章太炎嗎?
    章太炎是魯迅的老師,1916年7月,雙方在北京見了最後一面,1918年5月15日,《狂人日記》正式發表。周作人說,狂人原型是魯迅得過瘋病的阮氏表兄,可小說中狂人那張揚的個性、犀利的思想,令人很難不聯想到章太炎。狂人真是章太炎嗎?為何《狂人日記》後,章太炎與魯迅不再往來?
  • 魯迅《狂人日記》中「吃人」究竟什麼意思?
    魯迅《狂人日記》發表於1918年5月15日,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作為中國新文學開山之作,誕生伊始,就引起了熱切關注,在此後近一個世紀的變遷中,對於它的不同理解和闡釋從未間斷,甚至形成所謂的"狂人學史"。
  • 魯迅《狂人日記》希伯來語版將在以色列出版
    魯迅《狂人日記》希伯來語版翻譯出版籤約儀式在特拉維夫大學舉行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孫伶俐):近日,以色列獨立文學出版社九條命出版社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特拉維夫大學籤署協議,將在以色列出版魯迅經典作品《狂人日記》希伯來語版,由《
  • .| 1918年4月18日那個夜晚,魯迅是怎麼寫出《狂人日記》的?
    每篇文章2500字。每篇都集焦在一個具體的歷史時刻,講述一個獨特的故事,並彼此闡明,以散點輻射的方式探索文學史的邊界。王德威在川大文學的創作者除了被動地被敘述,被記錄,被評價之外,他們自己也受主編之邀,進入到文學史的寫作當中。餘華寫了他在華東師大的翻牆故事。莫言寫了今天讀寫長篇小說的意義。
  • 【《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
    例如明清時期大量傳教士來華,為了學習漢字和傳教的需要,開始系統地用拉丁字母將漢字注音;如1605年(明萬曆三十三年)利瑪竇的《西字奇蹟》當中用羅馬字母為漢字注音的四篇文章,則被認為是歷史上第一個用羅馬字拼寫漢語的方案;1626年(明天啟六年)金尼閣出版的《西儒耳目資》,則又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予以修正,成為首部幫助西洋人學習漢語、漢字的羅馬字注音字彙。
  • 魯迅的《狂人日記》人盡皆知,但是主人公昆仲的原型,卻鮮為人知
    魯迅的《狂人日記》人盡皆知,但是主人公昆仲的原型,卻鮮為人知魯迅的《狂人日記》就是一個典型。很多人以為《狂人日記》只是魯迅用來攻擊封建思想、封建文化、封建禮教的利器,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其實不然。《狂人日記》不僅有人物原型,這個人還是魯迅的表兄,名字叫做阮久孫。
  • 魯迅的《狂人日記》竟然被這網站查出了96個語法錯誤?
    眾所周知,魯迅是中國近代文學史第一個用白話文寫小說的,因此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當時魯迅的小說,肯定存在很多語法、語序的錯誤。我們就用魯迅的《 狂人日記 》來測試下,這個校對工具到底有沒有用吧。世超節選了《 狂人日記 》的前兩段,把它丟進了寫作貓裡。不出所料,被系統檢測出了 3 個字詞錯誤,5 個語法問題。
  • 六年級學生的疑惑:《狂人日記》中的「吃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晚上,已成為六年級學生的女兒早早做完了作業,作業做完之餘她拿出《狂人日記》來看。這本書她看了一段時間,晚上她向我提出疑惑:「魯迅為何不在他的書中好好說話,盡說一些我看不太懂的話?《狂人日記》中的『吃人』、『 救救孩子』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魯迅為何不「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