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著艱難困苦的時候,不是神經病的人斷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來有大學問成大事業的,必得有神經病,才能做到。……為這緣故,兄弟承認自己有神經病。也願諸位同志人人個個都有一兩分的神經病。」在近現代史上,章太炎堪稱是最著名的「精神病」、「狂人」,對這些稱號,章頗為自得。
章太炎
一方面,章太炎16歲時奉父命參加縣試,致癲癇症發作,從此斷了舉業;另一方面,章平生行事古怪,曾與孫中山、梁啓超、劉師培、吳稚暉等交惡,聲名受損。
章太炎是魯迅的老師,1916年7月,雙方在北京見了最後一面,1918年5月15日,《狂人日記》正式發表。周作人說,狂人原型是魯迅得過瘋病的阮氏表兄,可小說中狂人那張揚的個性、犀利的思想,令人很難不聯想到章太炎。
狂人真是章太炎嗎?為何《狂人日記》後,章太炎與魯迅不再往來?
1869年1月,章太炎出生於浙江餘杭一書香門第,父章濬(浚的通假字)曾任縣學訓導,後被革職,常在家作詩咒罵清廷。
章太炎6歲入學,9歲隨外祖父朱有虔讀經,22歲拜在樸學大師俞樾(俞平伯的曾祖父)門下,直至28歲。
1897年,章太炎至上海,任《時務報》撰稿,與總主筆梁啓超共事僅3個月,即因政見不同憤然離去,傳聞稱梁啓超帶隊拳擊章,章則給了梁一耳光。但1899年,章太炎流亡日本時,梁啓超在住處將章太炎介紹給孫中山,可見梁章未必拳腳相見過,但章太炎在給汪康年的信中說:「伯鸞(漢代名人梁鴻字伯鸞,與梁啓超同姓,為防信件落入清廷密探之手,故作此隱語)舊怨,亦既冰釋,渠(他)於弟更謝血氣用事之罪。」從語氣看,雙方似曾鬥毆。
受父親影響,章太炎激烈反清,不得不兩度赴日避難,1899年8月底,章潛回上海,俞樾斥之為「不忠不孝,非人類也」,將其逐出師門,章太炎則公開發表《謝本師》,嘲諷俞「嘗仕索虜」「授職為偽編修」。
1903年6月,章太炎寫成代表作《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一文,並在《蘇報》上發表,直斥保皇派,讓梁啓超極尷尬。章此前出版《訄書》時,封面用梁啓超的題字,而1903年再版時,卻換成了鄒容的題字。
《蘇報》的一系列文章引起清廷震怒,1903年6月30日,報館被查封,章太炎、鄒容被捕,先被判為「永遠監禁」,後在輿論壓力下,改判章監禁3年,鄒監禁2年。鄒容因病逝於獄中,1906年6月29日,章太炎刑滿出獄,孫中山將他接到日本,任《民報》總編。
此時《民報》與梁啓超的《新民叢報》已論戰了半年多,章太炎剛接手,梁啓超便下令單方面停止論戰,梁還將自己寫的《國文語解緣》託人帶給章審定,並請他作序,但章太炎回應道:「政治上的尖銳對立,絕非學術上投其所好即能疏解,更非往昔的私誼所能彌縫。」後章太炎撰文稱康有為、梁啓超是「漢種將滅之妖」。
可在《民報》工作未滿一年,章太炎又和孫中山鬧翻了,因日本政府應清廷請求,將孫驅逐,但日商資助孫1萬元,日外務省又秘密交給孫8000元。孫中山將這些錢帶到南洋,準備用來支持武裝起義,只留2000元做《民報》經費。章懷疑孫貪汙,要求1萬元全部留給《民報》,被拒後,竟將社中懸掛的孫中山畫像取下,寄給同盟會香港分會,說:「出賣《民報》之孫文,應即撕去。」
恰好孫中山從日本偷運一批槍到廣東,章太炎、宋教仁認為型號太舊、不適合作戰,便電告香港《中國日報》,恰好偷運未成,槍又回到日本,被警方沒收,孫中山怒斥章「洩露機密」。
1908年10月,日本政府查封《民報》,並課以罰款,孫中山不肯資助,章太炎差點被罰去做苦力,最終靠掌門弟子湊錢贖出。章太炎怒氣未消,孫中山又任汪兆銘為新總編,秘密恢復了《民報》,章太炎遂撰文對孫進行人身攻擊,稱其「乘時自利,聚斂萬端」。
孫派不服氣,則在媒體上公開了章太炎與清朝大員間的私下交易。
1907年,章太炎「睹國事愈壞,黨人無遠略,則大憤」,想去印度當和尚,因無川資,便與張之洞的女婿、時任清政府駐長崎領事卞某秘密接觸,「誓言決不革命,決不與聞政治」,以放棄革命為代價,向張之洞借路費。
卞某回國後,不敢和張之洞說,轉求助另一位清廷大員端方,端方表示願意掏錢,章太炎自己不敢回去,便派劉師培去談判。劉師培也是國學大師,自視極高,比章太炎小16歲。在劉師培面前,章太炎常以師長自居,動輒公開駁斥他,二人一度關係緊張,劉師培的夫人何震與汪公權曖昧,章太炎未有證據,便向劉告發,劉師培以「內懼豔妻」聞名,反遷怒於章太炎。
劉師培回國後,迅速投向清廷,辛亥革命時,劉師培在四川被拘,差點被槍斃,經章太炎多方營救乃免,但二人從此互不往來。
趙延年木刻連環畫《狂人日記》
1908年,章太炎在日本進退兩難,便開班授徒,錢玄同、朱希祖、任鴻雋等百餘人聽過他的課,講《說文解字》時,魯迅、周作人、許壽裳等也曾來聽。許壽裳說,朱希祖筆記最勤,錢玄同說話最多,且在席上爬來爬去,魯迅便給他起綽號為「爬來爬去」。魯迅大概聽了一年多課,筆記猶存,其中部分完全抄自朱希祖。
魯迅晚年曾說,「直到現在,先生(指章太炎)的音容笑貌,還在目前,而所講的《說文解字》,卻一句也不記得了。」這段經歷對魯迅影響極大:首先,魯迅後在教育部任僉事時,與朱希祖力倡推行拼音符號,採用的就是章太炎授課時設計的方案;其次,魯迅曾抄了多年古書與碑帖,完全是章太炎做學問的方法;其三,魯迅轉型為小說家,亦拜同門弟子錢玄同支持。
章太炎寫作半文半白、語言犀利,在士林中風靡一時,成為清末民初意見領袖,這對魯迅的文風產生了巨大影響。魯迅曾說,「中華民國」這個詞,是章太炎首創的,1907年7月5日,章太炎在《中華民國解》一文中率先提出了此概念。
周作人說:「太炎對於闊人要發脾氣,可是對青年學生卻是很好,隨便談笑,同家人朋友一般。夏天盤膝坐在席上,光著膀子,只穿一件長背心……笑嘻嘻地講書,莊諧雜出。」據此看,魯迅還真有可能將章太炎寫進小說中。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章太炎盡釋前嫌,歡迎孫中山回國主持大局,後因反對袁世凱專權,章第三次被囚,達3年之久,其間袁世凱每月給章500元的補貼。
袁世凱死後,章太炎追隨孫中山到廣州,試圖說服軍閥歸附,卻未有任何成績,從此心灰意冷,在峨眉山受戒,再過問世事,對外自稱「中華民國遺民」,可孫中山宣布「聯俄」時,章太炎又積極反對,發表《護黨護國宣言》,其實章太炎並非國民黨黨員。
1927年3月,北伐軍佔領上海,5月4日,公布了「通緝反動學閥」66人名單,章太炎列名第一,兩間私房被沒收。1928年,北洋政府倒臺,12月,章太炎又被第二次通緝。此後3年多,章太炎時而藏到日本醫院中,時而藏到親戚家,「被迫做起寧靜的學者」。
東躲西藏間,章太炎不忘斂財。1928年6月,黎元洪因腦溢血病逝於天津,黎家找章太炎寫墓志銘,章太炎獲利上萬,被媒體稱為「晚清以來,潤格最高的諛墓」。陳獨秀曾說:「晚年的章太炎,給軍閥官僚寫墓誌、壽序一類的東西,一篇文章要成千甚至上萬銀元的潤資,變得庸俗了。」據傳杜月笙每月還給章太炎送錢,梁啓超撰文說,章被「誘姦」了。
1931年,章太炎再度出山,為「抗日」而奔走。
章太炎後期反對白話文,魯迅嘲諷道:「太炎先生……一到攻擊現在的白話,便牛頭不對馬嘴了。」「因為我張白話,不敢再去見他了,後來他主張投壺,心竊非之。」並表示:我以為師如荒謬,不妨叛之。
周作人則批評章太炎:「自己以為政治是其專長,學問文藝只是失意時的消遣。」並說「先生老矣,來日無多,願善自愛惜令名」。
章太炎晚年仿太平天國體例,將弟子「封王」,錢玄同是翼王,黃侃是天王,汪東是東王,朱希祖是西王。章門弟子曾把持各大學,但都沒繼承章最拿手的經學。周氏兄弟沒走學問道路,章很少提及他們。
1932年,章太炎到北京促張學良抗戰,在眾弟子接風的酒席上,章問:「豫才(魯迅字豫才)現在如何?」大家回答:「現在上海,頗被一般人疑為左傾分子。」章太炎沉吟頗久,說:「他一向研究俄國文學,這誤會一定從俄國文學而起。」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病逝,終年67歲,國民政府特下達「國葬令」,但因抗戰爆發,無法執行,直到上世紀50年代,章的遺體才入土,後又被刨出,至上世紀80年代再葬。
魯迅對老師的最終評價是:「留在革命史上的,實在比在學術史上還要大。」「戰鬥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業績。」魯迅對章太炎始終充滿敬意,有了這層隔閡感,大概不會把章寫進小說裡吧。
同年10月19日,魯迅亦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