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舊事:《狂人日記》的原型是章太炎嗎?

2020-12-12 北晚新視覺網

「遇著艱難困苦的時候,不是神經病的人斷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來有大學問成大事業的,必得有神經病,才能做到。……為這緣故,兄弟承認自己有神經病。也願諸位同志人人個個都有一兩分的神經病。」在近現代史上,章太炎堪稱是最著名的「精神病」、「狂人」,對這些稱號,章頗為自得。

作者 唐山


 

章太炎

一方面,章太炎16歲時奉父命參加縣試,致癲癇症發作,從此斷了舉業;另一方面,章平生行事古怪,曾與孫中山、梁啓超、劉師培、吳稚暉等交惡,聲名受損。

章太炎是魯迅的老師,1916年7月,雙方在北京見了最後一面,1918年5月15日,《狂人日記》正式發表。周作人說,狂人原型是魯迅得過瘋病的阮氏表兄,可小說中狂人那張揚的個性、犀利的思想,令人很難不聯想到章太炎。

狂人真是章太炎嗎?為何《狂人日記》後,章太炎與魯迅不再往來?

與梁啓超分分合合

1869年1月,章太炎出生於浙江餘杭一書香門第,父章濬(浚的通假字)曾任縣學訓導,後被革職,常在家作詩咒罵清廷。

章太炎6歲入學,9歲隨外祖父朱有虔讀經,22歲拜在樸學大師俞樾(俞平伯的曾祖父)門下,直至28歲。

1897年,章太炎至上海,任《時務報》撰稿,與總主筆梁啓超共事僅3個月,即因政見不同憤然離去,傳聞稱梁啓超帶隊拳擊章,章則給了梁一耳光。但1899年,章太炎流亡日本時,梁啓超在住處將章太炎介紹給孫中山,可見梁章未必拳腳相見過,但章太炎在給汪康年的信中說:「伯鸞(漢代名人梁鴻字伯鸞,與梁啓超同姓,為防信件落入清廷密探之手,故作此隱語)舊怨,亦既冰釋,渠(他)於弟更謝血氣用事之罪。」從語氣看,雙方似曾鬥毆。

受父親影響,章太炎激烈反清,不得不兩度赴日避難,1899年8月底,章潛回上海,俞樾斥之為「不忠不孝,非人類也」,將其逐出師門,章太炎則公開發表《謝本師》,嘲諷俞「嘗仕索虜」「授職為偽編修」。

1903年6月,章太炎寫成代表作《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一文,並在《蘇報》上發表,直斥保皇派,讓梁啓超極尷尬。章此前出版《訄書》時,封面用梁啓超的題字,而1903年再版時,卻換成了鄒容的題字。

又和孫中山鬧翻了

《蘇報》的一系列文章引起清廷震怒,1903年6月30日,報館被查封,章太炎、鄒容被捕,先被判為「永遠監禁」,後在輿論壓力下,改判章監禁3年,鄒監禁2年。鄒容因病逝於獄中,1906年6月29日,章太炎刑滿出獄,孫中山將他接到日本,任《民報》總編。

此時《民報》與梁啓超的《新民叢報》已論戰了半年多,章太炎剛接手,梁啓超便下令單方面停止論戰,梁還將自己寫的《國文語解緣》託人帶給章審定,並請他作序,但章太炎回應道:「政治上的尖銳對立,絕非學術上投其所好即能疏解,更非往昔的私誼所能彌縫。」後章太炎撰文稱康有為、梁啓超是「漢種將滅之妖」。

可在《民報》工作未滿一年,章太炎又和孫中山鬧翻了,因日本政府應清廷請求,將孫驅逐,但日商資助孫1萬元,日外務省又秘密交給孫8000元。孫中山將這些錢帶到南洋,準備用來支持武裝起義,只留2000元做《民報》經費。章懷疑孫貪汙,要求1萬元全部留給《民報》,被拒後,竟將社中懸掛的孫中山畫像取下,寄給同盟會香港分會,說:「出賣《民報》之孫文,應即撕去。」

恰好孫中山從日本偷運一批槍到廣東,章太炎、宋教仁認為型號太舊、不適合作戰,便電告香港《中國日報》,恰好偷運未成,槍又回到日本,被警方沒收,孫中山怒斥章「洩露機密」。

順手再得罪劉師培

1908年10月,日本政府查封《民報》,並課以罰款,孫中山不肯資助,章太炎差點被罰去做苦力,最終靠掌門弟子湊錢贖出。章太炎怒氣未消,孫中山又任汪兆銘為新總編,秘密恢復了《民報》,章太炎遂撰文對孫進行人身攻擊,稱其「乘時自利,聚斂萬端」。

孫派不服氣,則在媒體上公開了章太炎與清朝大員間的私下交易。

1907年,章太炎「睹國事愈壞,黨人無遠略,則大憤」,想去印度當和尚,因無川資,便與張之洞的女婿、時任清政府駐長崎領事卞某秘密接觸,「誓言決不革命,決不與聞政治」,以放棄革命為代價,向張之洞借路費。

卞某回國後,不敢和張之洞說,轉求助另一位清廷大員端方,端方表示願意掏錢,章太炎自己不敢回去,便派劉師培去談判。劉師培也是國學大師,自視極高,比章太炎小16歲。在劉師培面前,章太炎常以師長自居,動輒公開駁斥他,二人一度關係緊張,劉師培的夫人何震與汪公權曖昧,章太炎未有證據,便向劉告發,劉師培以「內懼豔妻」聞名,反遷怒於章太炎。

劉師培回國後,迅速投向清廷,辛亥革命時,劉師培在四川被拘,差點被槍斃,經章太炎多方營救乃免,但二人從此互不往來。

趙延年木刻連環畫《狂人日記》

首創「中華民國」一詞

1908年,章太炎在日本進退兩難,便開班授徒,錢玄同、朱希祖、任鴻雋等百餘人聽過他的課,講《說文解字》時,魯迅、周作人、許壽裳等也曾來聽。許壽裳說,朱希祖筆記最勤,錢玄同說話最多,且在席上爬來爬去,魯迅便給他起綽號為「爬來爬去」。魯迅大概聽了一年多課,筆記猶存,其中部分完全抄自朱希祖。

魯迅晚年曾說,「直到現在,先生(指章太炎)的音容笑貌,還在目前,而所講的《說文解字》,卻一句也不記得了。」這段經歷對魯迅影響極大:首先,魯迅後在教育部任僉事時,與朱希祖力倡推行拼音符號,採用的就是章太炎授課時設計的方案;其次,魯迅曾抄了多年古書與碑帖,完全是章太炎做學問的方法;其三,魯迅轉型為小說家,亦拜同門弟子錢玄同支持。

章太炎寫作半文半白、語言犀利,在士林中風靡一時,成為清末民初意見領袖,這對魯迅的文風產生了巨大影響。魯迅曾說,「中華民國」這個詞,是章太炎首創的,1907年7月5日,章太炎在《中華民國解》一文中率先提出了此概念。

周作人說:「太炎對於闊人要發脾氣,可是對青年學生卻是很好,隨便談笑,同家人朋友一般。夏天盤膝坐在席上,光著膀子,只穿一件長背心……笑嘻嘻地講書,莊諧雜出。」據此看,魯迅還真有可能將章太炎寫進小說中。

被迫閉嘴,專心撈錢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章太炎盡釋前嫌,歡迎孫中山回國主持大局,後因反對袁世凱專權,章第三次被囚,達3年之久,其間袁世凱每月給章500元的補貼。

袁世凱死後,章太炎追隨孫中山到廣州,試圖說服軍閥歸附,卻未有任何成績,從此心灰意冷,在峨眉山受戒,再過問世事,對外自稱「中華民國遺民」,可孫中山宣布「聯俄」時,章太炎又積極反對,發表《護黨護國宣言》,其實章太炎並非國民黨黨員。

1927年3月,北伐軍佔領上海,5月4日,公布了「通緝反動學閥」66人名單,章太炎列名第一,兩間私房被沒收。1928年,北洋政府倒臺,12月,章太炎又被第二次通緝。此後3年多,章太炎時而藏到日本醫院中,時而藏到親戚家,「被迫做起寧靜的學者」。

東躲西藏間,章太炎不忘斂財。1928年6月,黎元洪因腦溢血病逝於天津,黎家找章太炎寫墓志銘,章太炎獲利上萬,被媒體稱為「晚清以來,潤格最高的諛墓」。陳獨秀曾說:「晚年的章太炎,給軍閥官僚寫墓誌、壽序一類的東西,一篇文章要成千甚至上萬銀元的潤資,變得庸俗了。」據傳杜月笙每月還給章太炎送錢,梁啓超撰文說,章被「誘姦」了。

1931年,章太炎再度出山,為「抗日」而奔走。

師徒相隔卻相知

章太炎後期反對白話文,魯迅嘲諷道:「太炎先生……一到攻擊現在的白話,便牛頭不對馬嘴了。」「因為我張白話,不敢再去見他了,後來他主張投壺,心竊非之。」並表示:我以為師如荒謬,不妨叛之。

周作人則批評章太炎:「自己以為政治是其專長,學問文藝只是失意時的消遣。」並說「先生老矣,來日無多,願善自愛惜令名」。

章太炎晚年仿太平天國體例,將弟子「封王」,錢玄同是翼王,黃侃是天王,汪東是東王,朱希祖是西王。章門弟子曾把持各大學,但都沒繼承章最拿手的經學。周氏兄弟沒走學問道路,章很少提及他們。

1932年,章太炎到北京促張學良抗戰,在眾弟子接風的酒席上,章問:「豫才(魯迅字豫才)現在如何?」大家回答:「現在上海,頗被一般人疑為左傾分子。」章太炎沉吟頗久,說:「他一向研究俄國文學,這誤會一定從俄國文學而起。」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病逝,終年67歲,國民政府特下達「國葬令」,但因抗戰爆發,無法執行,直到上世紀50年代,章的遺體才入土,後又被刨出,至上世紀80年代再葬。

魯迅對老師的最終評價是:「留在革命史上的,實在比在學術史上還要大。」「戰鬥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業績。」魯迅對章太炎始終充滿敬意,有了這層隔閡感,大概不會把章寫進小說裡吧。

同年10月19日,魯迅亦因病去世。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

相關焦點

  • 魯迅的《狂人日記》人盡皆知,但是主人公昆仲的原型,卻鮮為人知
    魯迅的《狂人日記》人盡皆知,但是主人公昆仲的原型,卻鮮為人知很多人以為《狂人日記》只是魯迅用來攻擊封建思想、封建文化、封建禮教的利器,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其實不然。《狂人日記》不僅有人物原型,這個人還是魯迅的表兄,名字叫做阮久孫。
  • 簡介魯迅的《狂人日記》
    「狂人」是何形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狂人」發出的聲音。「狂人」是「吶喊」的號筒。吶喊者最好是直接吼出自己的聲音,然而作者無形中設置了三重障礙;象徵使吶喊者的聲音藉助他物隱曲傳出;外在整體寫實,又為象徵的完成設置障礙;特地以小「識」申明日記的真實存在,阻礙象徵世界的達成。
  • 被移出中學課本的《狂人日記》,真的不合時宜了嗎?
    尤其是《狂人日記》,直到步入中年,才漸漸品出其中的深意。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白話文的踐行者,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在此時登場有著劃時代的影響和意義。它不僅是先生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開創了新文化運動的先河。
  • 《皮皮魯馴兔記》:童話小說裡的《狂人日記》
    甚至可以說,《皮皮魯馴兔記》是童話小說裡的《狂人日記》!《皮皮魯馴兔記》講述了小學生皮皮魯是如何在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下,變成了一隻兔子的荒誕故事。如《變形計》中,卡夫卡把主人公異化為一隻甲蟲;《狂人日記》中,魯迅把人異化成長著獠牙的吃人惡魔。這種異化其實是一種扭曲的形態,而之所以會發生這種異化,就是因為外部醜惡的社會環境亦或是某種不合理的體制。
  • 魯迅《狂人日記》希伯來語版將在以色列出版
    魯迅《狂人日記》希伯來語版翻譯出版籤約儀式在特拉維夫大學舉行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孫伶俐):近日,以色列獨立文學出版社九條命出版社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特拉維夫大學籤署協議,將在以色列出版魯迅經典作品《狂人日記》希伯來語版,由《
  • 六年級學生的疑惑:《狂人日記》中的「吃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晚上,已成為六年級學生的女兒早早做完了作業,作業做完之餘她拿出《狂人日記》來看。這本書她看了一段時間,晚上她向我提出疑惑:「魯迅為何不在他的書中好好說話,盡說一些我看不太懂的話?《狂人日記》中的『吃人』、『 救救孩子』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魯迅為何不「好好說話」?
  • 《狂人日記》再登話劇舞臺 用廢墟隱喻現代文化
    《狂人日記》再登話劇舞臺 用廢墟隱喻現代文化 2015-04-06 08:20:55時隔四年,話劇《狂人日記》再次在京演出,將於4月17-19日、24-26日登陸蘭境藝術中心。為此,記者採訪了話劇《狂人日記》的導演李建軍。  話劇將打通過去與現實  說起排《狂人日記》的緣由,李建軍說:「中學時家裡有幾本人民文學的魯迅全集,讀了讀,只記得小說的氣氛非常恐怖,不理解,也不喜歡。
  • 《狂人日記》如何用五句話塑造一個「瘋子」
    聽過許多說《狂人日記》如何如何經典的讚美,說它深刻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以及種種。我曾因為此些言論而特意翻閱細讀,看完全文卻茫然無措。當時感覺像是閱讀非主流的現代詩,鬼知道在說什麼!這正是本篇文章的用意。
  • 魯迅《狂人日記》中「吃人」究竟什麼意思?
    魯迅《狂人日記》發表於1918年5月15日,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作為中國新文學開山之作,誕生伊始,就引起了熱切關注,在此後近一個世紀的變遷中,對於它的不同理解和闡釋從未間斷,甚至形成所謂的"狂人學史"。
  • 魯迅的《狂人日記》竟然被這網站查出了96個語法錯誤?
    原創 世超 差評差友們還記得那個在知乎上助人為樂,幫助一位需要寫六千字的學生會退會申請的同學,而開發出《 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 》的老哥嗎?我們就用魯迅的《 狂人日記 》來測試下,這個校對工具到底有沒有用吧。世超節選了《 狂人日記 》的前兩段,把它丟進了寫作貓裡。不出所料,被系統檢測出了 3 個字詞錯誤,5 個語法問題。然後我們再用寫作貓的全文改寫功能,看看魯迅的《 狂人日記 》被改寫完後,有沒有變得更加通順吧。
  • 月光穿過一百年——紀念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外牆浮雕(局部)魯迅創作《狂人日記》時期居住在北京紹興會館《狂人日記》最初發表於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從周樹人到魯迅1918年4月的一天,周樹人完成了他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題目定為《狂人日記》。
  • 讀魯迅《狂人日記》極致的反諷作品範本,整體結構反諷的藝術賞析
    當我們閱讀完魯迅的這篇小說《狂人日記》的時候,你就會對反諷有一個更為深刻的理解,同時除了在語義上知道作者運用了反諷的手法,還能在其整體的文本結構上,看到作者的獨出心裁,用一種反諷的結構來組織這篇小說,給了我們一種新穎、陌生化的藝術體驗,同時也帶來了無限的沉思。
  • 狂人日記:當你發現整個世界都不對時,或許真的是這個世界有問題
    這是《狂人日記》正文的開篇,寫得非常精彩,寥寥數筆就展現了魯迅傑出的小說創作天賦。在這裡魯迅首先描繪了「很好的月光」,注意月亮這個意象在文中是有多次出現的,而且每次出現都跟狂人的心理狀態形成對應。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在這裡是跟狂人見了三十年不見的人精神分外爽快相對應的。
  • 小說《狂人日記》中5句最有深意的話,字字犀利劍指人心最深處!
    而在魯迅的眾多作品中,有一篇叫做《狂人日記》的短篇小說,它不僅開創了現代中國白話文小說的先河,更給了無數中國人寶貴的思想啟迪,是一部難以被超越的經典文學作品。筆者在《狂人日記》中,整理出了5句最富有深意的話,這5句話可以說是字字犀利,劍指人心最深處,非常值得一看!
  • 余光中的一段城南舊事
    就像舊小說常說的「光陰荏苒」,這另一段「城南舊事」隨著古老的木屐踢踏,終於消逝在那一帶的巷尾弄底了。夏家和餘家同一年搬了家。從1974年起,我們帶了4個女兒定居在香港。11年後我們再回臺灣,卻去了高雄,常住在島南,不再是城南了。夏府也已從城南遷去城北,日式古屋換了新式的公寓大廈,而且高棲在六樓的拼花地板,不再是單層的榻榻米草蓆。
  • 錢玄同小傳:我鼓勵魯迅寫出狂人日記,推行國語羅馬字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錢玄同小傳:我鼓勵魯迅寫出狂人日記,推行國語羅馬字【1939年1月17日】79年前的今天,推行普通話,簡化漢字的先驅錢玄同病逝錢玄同鼓勵魯迅寫成《狂人日記》。【拜章太炎為師的憤青】1887年9月12日,出生於今浙江湖州,父親是清朝同治年間進士。1904年(17歲),剪掉辮子,與朋友共辦《湖州白話報》,封面上只寫「甲辰年」、不寫光緒三十年。
  • 《城南舊事》:一個小女孩的童年,一個時代的悲傷往事
    作為一個寫手,一個語文老師,每當有家長或學生問起:有什麼書可以推薦嗎?我的回答中總有這一本《城南舊事》,不論他讀小學還是高中。《城南舊事》主人公小英子我至今還能回憶起大學時讀它的情景:那是一個春天的上午,宿舍裡只有我一人,我坐在陽臺上,一邊啃著從食堂買來的饅頭
  • 魯迅折服世界文壇的一篇小說,幾乎全世界的文學家都在讚美它
    魯迅的作品,我們簡直不能再熟悉:《少年閏土》,《狂人日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念劉和珍君》,《孔乙己》,《為了忘卻的紀念》……他一生奮筆疾書,用文字敲擊昏睡的靈魂,不僅在國內地位顯著,在國際文壇上亦是聞名遐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 魯迅與周作人,民國文壇的雙子星,為何會反目成仇?
    這張長得有點像倪大紅的人是晚清人士周伯宜,對大家或許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可他最大的貢獻不在於自身成就的高低,而是培養出了三個名震民國文壇的兒子: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周樹人簡直是個「換名怪」,樟壽、豫山、豫才都是他的曾用名,最終通過《狂人日記》一舉成名後,「魯迅」的筆名才被確認下來。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並蜚聲世界文壇。周作人排行老二,也是個「換名怪」,換名速度不比魯迅慢,取得的成就與魯迅也有的一拼。
  • 章太炎三個女兒的名字 你知道怎麼讀嗎?
    作為這場革命中的一個重要人物章太炎,他的紀念館就坐落在西湖邊。昨天,我也特地逛了逛新開的章太炎紀念館,還蠻有看頭的。  章太炎紀念館是全國最大的章太炎文物收藏中心,收藏了1000多件與章太炎有關的文物,這次拿出了90多件壓箱底的,其中有不少是國家一級文物,平時難得一見。  「a、o、e、i、u、ü」,漢字音標大家都學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