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狂人日記》希伯來語版將在以色列出版

2020-12-13 國際在線

魯迅《狂人日記》希伯來語版翻譯出版籤約儀式在特拉維夫大學舉行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孫伶俐):近日,以色列獨立文學出版社九條命出版社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特拉維夫大學籤署協議,將在以色列出版魯迅經典作品《狂人日記》希伯來語版,由《紅樓夢》希伯來語版的譯者柯阿米拉教授翻譯。

九條命出版社是以色列一家獨立文學出版社,以出版世界各國19、20世紀的經典文學作品為主,雖然此前出版了很多歐美文學經典,但是還沒有出版過中國作家的作品。出版社社長烏瑞告訴記者,一年半之前他讀了魯迅的傳記,後來偶然買到了西班牙文版的《狂人日記》,在飛機上一口氣讀完後非常激動,非常震撼,決定要把這本小說翻譯成希伯來語出版,「我認為這本小說很現代,和當代也很貼近,尤其是和以色列很貼近。我覺得翻譯出版魯迅的作品是進入中國文學寶庫的大門,這是非常優秀的作品。」

柯阿米拉教授曾經在1992年翻譯過《狂人日記》,她說將近30年過去了,她對這部作品的理解也更深刻,這次將會在原來的翻譯基礎上再仔細推敲琢磨,希望能更好地把原作的精髓展現出來,「距離第一次翻譯這部作品已經過去將近30年了,希伯來語有了一些變化,我對作品的理解也有了一些變化,所以我想再對以前的翻譯做一些潤色。這是一個很震撼的故事,是世界性的作品,不僅是中國人,其他國家的人也能理解。而且這是中國文學從文言文轉向白話文的開山之作,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一部標誌性的作品,我確信現在以色列的讀者會深受感染,對這部作品留下深刻印象。」

以色列女孩何朝音曾經在特拉維夫大學學過中文,5年前讀過《狂人日記》。她覺得中國有很優美的語言和文字,有很多寫作手法,而魯迅的文字和別人的不一樣,有獨特的風格。魯迅的作品揭示了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以色列人會很有共鳴,「魯迅的文字和別人的不一樣,所以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很喜歡中國的故事。以色列人可以明白魯迅的世界,魯迅的意義,(作品表現的)是社會的問題,具有普遍的意義。」

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表示,今年是中國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把魯迅的代表作翻譯成希伯來語出版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有助於以色列人了解中國文化,也有助於他們了解當代中國的發展變化,同時也說明了魯迅的作品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經典,也是世界的經典,「(魯迅的作品)不僅是對中國,對於其他不同的民族,特別是出版方認為,即使是對現在以色列的這種政治生活、社會發展都有借鑑的意義,都會產生迴響,都有同感。所以它不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狂人日記》希伯來文的出版,有利於以色列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特別是對中國一百年來發展的了解,也更加會理解中國現在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方向是由來已久的,是有民族發展的動力的,能更加促進不同民族的了解、理解、認同。」

相關焦點

  • 簡介魯迅的《狂人日記》
    魯迅《狂人日記》 為何欲言又止,吞吐再三?小說吞吐曲折,將真意隱含心中,意在「鐵屋子」一樣的中國,喚醒能夠喚醒的人。《狂人日記》有所保留,還因為「吃人」的發現雖振聾發聵,卻不易理解。小說發表之初,許壽裳來信探問寫作緣由,魯迅回信說:「偶閱《通鑑》,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箱此種發見,關係亦甚大,而知者尚家寥也。」國所謂「吃人」,不能僅僅理解為歷史與現實中事實性的「吃人」,也不能理解為所謂「吃人的舊社會」。
  • 魯迅的《狂人日記》人盡皆知,但是主人公昆仲的原型,卻鮮為人知
    魯迅的《狂人日記》人盡皆知,但是主人公昆仲的原型,卻鮮為人知魯迅的《狂人日記》就是一個典型。很多人以為《狂人日記》只是魯迅用來攻擊封建思想、封建文化、封建禮教的利器,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其實不然。《狂人日記》不僅有人物原型,這個人還是魯迅的表兄,名字叫做阮久孫。
  • 《紅樓夢》希伯來文版第一卷在以色列出版
    《紅樓夢》希伯來文版譯者浦安迪教授。(攝影 孫伶俐)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孫伶俐):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首《紅樓夢》已經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近日,歷經10年辛苦譯就的《紅樓夢》希伯來文版第一卷終於在以色列由比阿里克學院出版社出版。
  • 魯迅《狂人日記》中「吃人」究竟什麼意思?
    魯迅《狂人日記》發表於1918年5月15日,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作為中國新文學開山之作,誕生伊始,就引起了熱切關注,在此後近一個世紀的變遷中,對於它的不同理解和闡釋從未間斷,甚至形成所謂的"狂人學史"。
  • 錢玄同小傳:我鼓勵魯迅寫出狂人日記,推行國語羅馬字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錢玄同小傳:我鼓勵魯迅寫出狂人日記,推行國語羅馬字【1939年1月17日】79年前的今天,推行普通話,簡化漢字的先驅錢玄同病逝錢玄同鼓勵魯迅寫成《狂人日記》。【拜章太炎為師的憤青】1887年9月12日,出生於今浙江湖州,父親是清朝同治年間進士。1904年(17歲),剪掉辮子,與朋友共辦《湖州白話報》,封面上只寫「甲辰年」、不寫光緒三十年。
  • 魯迅《吶喊》出版95周年:阿Q精神、孔乙己式迂腐離我們而去了嗎?
    95年前的今天,1923年8月3日,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並被列入該社「文藝叢書」之一。其中收錄了魯迅1918年至1922年間寫就的小說《一件小事》《狂人日記》《鴨的喜劇》《端午節》《故鄉》《孔乙己》《藥》《阿Q正傳》《兔和貓》《社戲》《風波》《頭髮的故事》《明天》《白光》《不周山》等15篇。
  • 魯迅的《狂人日記》竟然被這網站查出了96個語法錯誤?
    眾所周知,魯迅是中國近代文學史第一個用白話文寫小說的,因此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當時魯迅的小說,肯定存在很多語法、語序的錯誤。我們就用魯迅的《 狂人日記 》來測試下,這個校對工具到底有沒有用吧。世超節選了《 狂人日記 》的前兩段,把它丟進了寫作貓裡。不出所料,被系統檢測出了 3 個字詞錯誤,5 個語法問題。
  • 以色列希伯來語Hebrew,猶太民族的語言
    希伯來語: עִבְרִית ;是猶太民族的語言,以色列國通用語言,為世界上較為古老的語言之一「希伯來」意為「渡河而來」,屬於閃含語系閃米特語族的一個分支
  • 讀魯迅《狂人日記》極致的反諷作品範本,整體結構反諷的藝術賞析
    當我們閱讀完魯迅的這篇小說《狂人日記》的時候,你就會對反諷有一個更為深刻的理解,同時除了在語義上知道作者運用了反諷的手法,還能在其整體的文本結構上,看到作者的獨出心裁,用一種反諷的結構來組織這篇小說,給了我們一種新穎、陌生化的藝術體驗,同時也帶來了無限的沉思。
  • 為何以色列人至今仍要使用古代語言希伯來語
    核心提示:對希伯來語稍有了解的人,都會對這種語言居然能夠重新出現在現代日常生活當中,而感到驚奇,因為這種語言是具有古代猶太民族意識的民族語言,也是猶太教的宗教語言。過阮次山(主持人):對希伯來語稍有了解的人,都會對這種語言居然能夠重新出現在現代日常生活當中,而感到驚奇,因為這種語言是具有古代猶太民族意識的民族語言,也是猶太教的宗教語言。過去的2500年,希伯來語主要用於《聖經》和相關宗教方面的研究。
  • 被移出中學課本的《狂人日記》,真的不合時宜了嗎?
    尤其是《狂人日記》,直到步入中年,才漸漸品出其中的深意。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白話文的踐行者,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在此時登場有著劃時代的影響和意義。它不僅是先生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開創了新文化運動的先河。
  • 《狂人日記》再登話劇舞臺 用廢墟隱喻現代文化
    時隔四年,話劇《狂人日記》再次在京演出,將於4月17-19日、24-26日登陸蘭境藝術中心。為此,記者採訪了話劇《狂人日記》的導演李建軍。  話劇將打通過去與現實  說起排《狂人日記》的緣由,李建軍說:「中學時家裡有幾本人民文學的魯迅全集,讀了讀,只記得小說的氣氛非常恐怖,不理解,也不喜歡。
  • 希伯來語的奇蹟
    過去的二千五百年,「希伯來語」主要用於《聖經》與相關宗教方面的研究,自從20世紀特別是以色列復國以來,「希伯來語」作為口語在猶太人中重新復活,漸漸取代取代阿拉伯語、猶太西班牙語和意第緒語(或稱為「依地語」,猶太人使用的國際交流語),以色列建國後將「希伯來語」定為官方語言之一,採用希伯來語字母書寫;另一種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中世紀和18世紀之間,希伯來語除了引進某些依地語成分外,變化不大
  • 文壇舊事:《狂人日記》的原型是章太炎嗎?
    章太炎是魯迅的老師,1916年7月,雙方在北京見了最後一面,1918年5月15日,《狂人日記》正式發表。周作人說,狂人原型是魯迅得過瘋病的阮氏表兄,可小說中狂人那張揚的個性、犀利的思想,令人很難不聯想到章太炎。狂人真是章太炎嗎?為何《狂人日記》後,章太炎與魯迅不再往來?
  • 《皮皮魯馴兔記》:童話小說裡的《狂人日記》
    甚至可以說,《皮皮魯馴兔記》是童話小說裡的《狂人日記》!《皮皮魯馴兔記》講述了小學生皮皮魯是如何在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下,變成了一隻兔子的荒誕故事。如《變形計》中,卡夫卡把主人公異化為一隻甲蟲;《狂人日記》中,魯迅把人異化成長著獠牙的吃人惡魔。這種異化其實是一種扭曲的形態,而之所以會發生這種異化,就是因為外部醜惡的社會環境亦或是某種不合理的體制。
  • 韓國近十年魯迅接受的特點與成果
    這一天,從2010年開始出版的韓文版《魯迅全集》(共20卷),終於全部出版完成。這不但是韓國魯迅學界的一大盛事,而且也是國際魯迅學界的一大喜事。從1927年8月學者柳樹人翻譯《狂人日記》開始,魯迅作品在朝鮮半島翻譯出版已經走過了93年。現在,魯迅的《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主要作品的各種韓譯版已經超過50種。
  • 六年級學生的疑惑:《狂人日記》中的「吃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晚上,已成為六年級學生的女兒早早做完了作業,作業做完之餘她拿出《狂人日記》來看。這本書她看了一段時間,晚上她向我提出疑惑:「魯迅為何不在他的書中好好說話,盡說一些我看不太懂的話?《狂人日記》中的『吃人』、『 救救孩子』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魯迅為何不「好好說話」?
  • 第三屆中韓魯迅研究對話會在韓舉行
    1920年韓國《開闢》雜誌中在介紹中國新文化運動時就提及了魯迅先生的名字;1927年8月在中流亡韓國人柳基石翻譯的《狂人日記》在韓國《東光》雜誌上發表,這是魯迅作品首次被外國人翻譯成外文在外國正式發表;如今韓國魯迅學界幾乎進入了《魯迅全集》20卷本韓文翻譯本完成出版的階段,相信不久就能完整出版。
  • 月光穿過一百年——紀念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外牆浮雕(局部)魯迅創作《狂人日記》時期居住在北京紹興會館《狂人日記》最初發表於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從周樹人到魯迅1918年4月的一天,周樹人完成了他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題目定為《狂人日記》。
  • .| 1918年4月18日那個夜晚,魯迅是怎麼寫出《狂人日記》的?
    比如在海外用英語寫作的哈金,以講故事的敘述方式重現了魯迅寫《狂人日記》寫作的來龍去脈:1918年4月18日這一天,有位先生晚上睡不著覺,在臥室裡徘徊,百無聊賴,覺得他過去的這些年的奮鬥沒什麼希望了。他的好朋友辦了個雜誌《新青年》,問他:你為什麼不趁這個機會寫點東西呢?在無聊的情況下,他寫下了一篇叫《狂人日記》的短短的文字。這個人,就是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