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看不上的「小報鼻祖」是誰?

2020-12-22 華夏經緯網

  「魯迅先生這樣推重《儒林外史》,故不願把近代的譴責小說同《儒林外史》並列。這種主張是我很贊同的。吳敬梓是個有學問,有高尚人格的人,他又不曾夢想靠做小說吃飯……他的人格高,故能用公心諷世……近世做譴責小說的人大都是失意的文人,在困窮之中,借罵人為餬口的方法。」

  1927年,胡適在為亞東圖書館版《官場現形記》序中這樣寫道。

  早在1925年,因女師大風潮,魯迅已斥胡適「醜態而蒙著公正的皮」「催人嘔吐」。1926年,胡適寫信勸魯迅與陳源停止筆戰,魯迅未回信。1927年時,顧頡剛在給胡的信中說:「這幾年,周氏兄弟假公濟私,加以伏園、川島們的挑撥,先生負謗亦已甚矣。」

  在此背景下,胡適仍這麼寫,原因有二:

  一是平生推重《儒林外史》,曾說《紅樓夢》的思想見地與文學技術皆不如它。

  二是對《官場現形記》評價不高。

  胡適的議論化自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其中稱:「雖命意在於匡世,似與諷刺小說同倫,而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故別謂之譴責小說。」

  兩位大師均認為譴責小說「近於謾罵」「失了文藝上底價值」。

  1998年,香港《亞洲周刊》組織海內外專家評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百強,《官場現形記》列在第13位。引人反思:魯迅、胡適的評價是否還適合今天?

  他本出身官宦之家

  學者王學鈞先生發現,魯迅、胡適對李伯元了解甚少,體現在:

  1、稱李伯元出身中下層,不懂官場。胡適寫道:「讀過《官場現形記》的人,總都感覺這書寫大官都不自然,寫佐雜小官卻都有聲有色。」

  2、對李伯元家世、籍貫等基本信息的描述多誤。

  3、認為李伯元「屢試不第」,無緣仕進,對官員們心懷怨恨。

  4、將《官場現形記》視為「應商人之託」,非嚴肅創作。

  李伯元(本名李寶嘉,以字行)乃唐宣宗之子、昭王李汭之後,世代官紳。

  李伯元曾祖李文喆「誥封朝議大夫,晉封資政大夫」,「生平著述宏富,所至於興學育才為己任,聲譽遍大江南北,壽至八十二」,他還是當時的著名畫家。

  李伯元的爺爺李錫琦29歲便去世,父親李翼辰27歲去世(時李伯元僅6歲)。李伯元由堂伯父李翼清撫養成人。

  李翼清常年在山東任知縣,後「兩次大計卓異,欽加三品銜,賞戴花翎」。1860年,太平軍攻破李家世居的江蘇常州,李伯元的父親去山東投奔李翼清。1867年5月,李伯元出生於山東(可能在今煙臺市牟平區),其母吳氏「也是官家出身,又極賢能」。

  李翼清在官場上有建樹,他的兒孫亦多經科舉入仕。

  可見,李伯元對官場很熟悉,決非只知「佐雜小官」。

  據李伯元族弟李錫奇稱:「念仔(李翼清字念仔)先生督教極嚴,伯元之母亦不稍予姑息,以是伯元學業精進,擅制藝、詩賦、能書畫,工詞曲,精蒙刻,餘如金石、音韻、考據之學,無不觸類旁通。」

  因甲午之戰遠離仕途

  16歲時,李伯元已讀完《四書五經》,「後從師批改文章,以是學業精進,深受教師器重」。

  1886年,19歲的李伯元從山東回原籍常州參加童試,以第一名高中,成為秀才。21歲時,「試省門不售」,未能成為舉人。

  據王學鈞先生考證,李伯元後成廩貢生。常州屬武進縣學,每兩年選一次廩生,每次只選一人。從普通秀才熬成廩貢生,需經候廩、補廩、歲貢等環節,一般需10多年,其間每年要經縣學歲考,只有成績列在前兩等,才有向上資格,且還要看是否有名額空缺,否則成績再好也不行。

  廩貢生可直接進入仕途,能得到訓導(相當於縣教育局副局長)之職。1889年,李翼清曾想為李伯元捐官,被李伯元拒絕。

  1902年,清政府開經濟特科,仿博學鴻詞之例,由三品以上大員推薦考生,曾國荃的孫子曾慕陶(本名廣漢)推薦了李伯元。1903年7月12日天津《大公報》載:「保薦經濟特科與考者一百八十七人。江蘇人至四十八人之多,聞有一人臨點未到。」這一人,就是李伯元。

  李伯元不願入仕途,可能與甲午之戰有關。清軍慘敗時,他的堂伯兄弟李寶淦(李翼清第七子)正在日本,聞日人祝捷歌舞,悲憤寫下:「萬家祝捷雷聲急,帳觸閒愁不可聽。」

  李伯元與李寶淦關係密切,甲午後,李伯元一度學英語。

  當上了「小報鼻祖」

  李錫奇說:「伯元憤於滿清政治腐敗……甲午慘敗之後,國家瓜分之禍迫在眉睫,非大聲疾呼,不能促使全國上下覺悟,而欲喚起群眾,須以報紙為宣傳利器。」

  此話或為拔高。李伯元投身報業,主要是為了謀生。

  首先,李翼清逝於1894年,「伯元內傷門庭的多故,外感國勢之阽危,慨然有問世之志」。

  其次,李伯元1896年帶母親、夫人去上海,先在「西商」開辦的《指南報》工作一年,後來才自己辦報。

  其三,李伯元初期自辦報的格調不高,難稱「喚起群眾」。

  《指南報》是一本雜誌,以新聞為主,在該刊《謹謝報忱》中,李伯元寫道:「一以釆萬國之精彩,二以增朝廷之見聞,三以擴官場之耳目,四以開商民之利路,五以寄寰海之文墨,六以寓斯民之風化。」

  因報導江蘇提督譚青崖在上海嫖娼,《指南報》差點被封,後鬧到兩江總督李鴻章處,才不了了之。

  李伯元接手半年後,《指南報》轉向文藝。

  1897年6月,李伯元與袁祖志(清中期文壇領袖袁枚的孫子,曾任《新報》和《新聞報》主筆,曾為《申報》撰稿)合作創辦《遊戲報》,李伯元稱:「遊戲文字,古今人所共遊,無足為玷。」

  《遊戲報》影響巨大,學者魏紹昌先生稱它「不僅在近代新聞史上最先確立了『文藝』類這一報式,而且是借用報紙『有聞必錄』新聞原則,採用文學作品來反映國內外政治社會文化新聞的倡導者」。

  《遊戲報》「一時靡然從風」,被認為是「晚清文藝小報之巨擘」,李伯元也被稱為「小報鼻祖」。

  小說首刊引發轟動

  為炒作《遊戲報》,李伯元頻出怪招,讓讀者投票評選「豔榜三科」,即舉行妓女選美,分文榜(俱佳)、武榜(有一技之長)和葉榜(妓女的侍婢),李親自寫詩、撰文,加以稱讚。

  李伯元自辯:「慨夫當今之世,國日貧矣,民日疲矣,士風日下……故不得不假遊戲之說,以隱寓勸懲,亦覺世之一道也。」他因此被諷為「騷壇盟主」「花界提調」。

  1944年4月15日,曼妙在《海報》上撰文批評說:「(《遊戲報》)簡直是太低級了,每天只有堂子(即妓院)裡新聞四條,其餘便是戲館裡的消息,此外便是官場現形記。而小報館裡人,便是以『叫白堂唱』,『看白戲』為自得其樂。李伯元未能免俗,自然為人所輕視了。」

  著名報人孫玉聲則認為:「當其(指李伯元)橐筆遊滬時,滬上報館只《申報》、《新聞報》、《字林滬報》等,寥寥三四家,李乃獨闢蹊徑,創《遊戲報》於大新街之惠秀裡。風氣所趨,各小報紛紛蔚起。」

  1901年,李伯元放棄《遊戲報》,另創《世界繁華報》。該報共發行10年之久,其中李主持筆政5年。《官場現形記》便首刊在《世界繁華報》上。

  《官場現形記》引起巨大轟動,書中人物多有原型,傳說「慈禧太后索閱是書,按名調查,官吏有因以獲咎者」。

  1903年,應商務印書館之邀,李伯元主編《繡像小說》半月刊,該刊是晚清四大小說雜誌之一,是其中最有成績、影響最大者。

  《官場現形記》應無代筆

  李伯元編雜誌,個人創作佔據很大分量,故筆名甚多,如遊戲主人、南亭、南亭亭長、自在山民、歷劫不磨生、二春居士、天地寄廬主人等,一些作品由好友歐陽鉅元代筆。

  歐陽鉅元本名淦,筆名惜秋生,據包天笑說:「歐陽和我在蘇州小考時認得,這人早慧,十六歲時,文章詞斌,典贍富華,而且筆下極快,我怕考書院,他一人可以做四五本卷子。」

  歐陽鉅元兩度投靠李伯元。包天笑說:「鉅元告訴我,李伯元的《遊戲報》,完全交給了鉅元,自己完全不動筆,即小說亦由鉅元代作……不過《官場現形記》是否也有他的筆墨,卻不曾問他。若《文明小史》等,則我曾見過原稿,確有鉅元的筆墨在內咧。」

  不少人認為,歐陽鉅元與李伯元風格近似,甚至寫得更好,但著名作家阿英不以為然,認為二人「文字作風實無一相似之處」,因「李伯元已經是從『諷刺』到『譴責』,惜秋生全從『譴責』走到『痛罵』……他不會作大段描寫,情感的表現過為率直。」

  遺憾的是,趁李伯元病重,歐陽鉅元勾結某書店,盜版《官場現形記》。歐陽鉅元與妓女林黛玉往來密切,被傳染上梅毒,27歲便病逝了。

  當時無版權法,僅1904年,李伯元便在《時報》上刊登告白102次,以申明著作權,斥責盜版。據學者劉穎慧估算,最後70次的花銷合計達43.44元,當時普通職員月薪僅4元至6元。由此可見,《官場現形記》應無代筆。

  巨匠在潦倒中辭世

  有種說法,魯迅在南京礦路學堂時,常看《遊戲報》,曾投稿參加徵詩比賽,位列前十。翻閱1899年12月19日《遊戲報》,確有周樹人字樣,但署籍為杭州,並非紹興,可見不是一人。

  魯迅、胡適不喜歡《官場現形記》,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李伯元行為欠檢點,下筆多玩世之情。魯迅認為李在「合時人嗜好」,其實他「以文字玩世,實藉以醒世」。

  其次,《官場現形記》寫作較匆忙,不免粗糙。李伯元當時連載著長篇小說《官場現形記》、《文明小史》、《活地獄》,還有長篇彈詞《俗耳針砭》(後更名《醒世緣彈詞》)和傳奇《前本經國美談新戲》,此外還要為版面補白。他曾對友人說:「未作《官場現形記》之先,覺胸中無限蘊蓄,可以藉此發抒,迨一涉筆,又覺描繪世情,不能盡肖,頗自愧閱歷未廣,倘再閱十年而有所撰述,或可免此弊矣。」

  其三,魯迅、胡適秉持西方小說美學標準。他們認為《官場現形記》「聯綴許多『話柄』做成」,「既沒有結構,又沒有剪裁」,對此學界已有不同看法,認為中國傳統小說傳統不執著於線性敘事,多以散點透視,營造整體氛圍。

  1906年,李伯元因積勞成疾,患肺病逝於上海,年僅39歲,無子嗣。去世前無力償還好友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作者)的2萬元借款,吳當場焚毀借據,還給了他20元藥金。可見李伯元晚景之潦倒。(蔡輝)

 

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左秋子

相關焦點

  • 胡適為何看不上《官場現形記》作者李伯元
    作者:蔡輝1927年,胡適在為亞東圖書館版對李伯元了解甚少,體現在序中這樣寫道。早在1925年,因女師大風潮,魯迅已斥胡適「醜態而蒙著公正的皮」「催人嘔吐」。1926年,胡適寫信勸魯迅與陳源停止筆戰,魯迅未回信。
  • 魯迅罵胡適10年,為啥胡適從不還口?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熟悉中國近代史的讀者,應該知道魯迅與胡適在文學成就方面有著非常高的造詣。兩人一生的理念與價值,精神氣質方面,比較算是同等重任,不管是從性情意志還是處事的理念,他們都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兩種類型。但是在某些態度方面,魯迅與胡適是非常不同的。文人都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謾罵一些不帶髒字的話題,其實在魯迅的作品中,我們時常能夠看到。
  • 胡適到底是什麼人?
    而胡適正是中國要走全盤西化道路的鼻祖。因此,胡適的名聲和地位被他這些信徒們越抬越高!以致誇張到遠超中國文化戰線上的旗手魯迅丶郭沫若的不符合實際的位置。就在去年的網絡媒體上,還登載了一篇為胡適大唱讚歌的文章。
  • 胡適的畢業贈言
    我們找到了教育家胡適的幾篇畢業演講。從他的講演中我們看到,學問VS謀生,物質VS理想,不管到什麼時候都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他寄語畢業生:「我心裡要說的話,想來想去,還只是這三句話:要尋問題,要培養業餘興趣,要有信心。」這樣的勸告現在看來仍然十分中肯。今天就讓共同來關注一下胡適的演講內容,前人的忠告,何時讀來都覺大有裨益,值得我們不斷咀嚼。祝願畢業生們前途似錦。
  • 胡適與他「小腳」夫人的婚姻:強扭的瓜,也可以很「甜」!
    大家好,我是玉兔,今天我們來說一說一大才子——胡適的「包辦婚姻」。在我們的認知裡,胡適可是民國時期的一位大才子,不僅學識高,而且思想也是非常地超前和開放,並且還擁有30餘個博士學位,這樣的一個偉人,怎麼可能接受「包辦婚姻」呢?其實一開始胡適也是非常排斥自己的婚姻的,但是胡適最後也確實是跟自己的「包辦」妻子白頭偕老的。
  • 「鼻祖」一詞是怎麼來的?你知道你行業的「鼻祖」是誰嗎?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書本上經常都會看到「鼻祖」這個詞,人們總是喜歡把某某事件的創始人稱為鼻祖,那你又知道「鼻祖」這個詞的真正來歷嗎?「自」還可以引申為介詞——從,也可以引申為動詞——從……開始,因為「自」有了開始的意思,而「鼻」和「自」同義,所以「鼻」也就有了第一、開始、最初的意思,所以「鼻祖」就是最初的祖宗,創始人、祖先就有了「鼻祖」這一別稱了。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總體來說,胡適對魯迅始終都很尊重,年輕時寫日記都不忘誇上「最」高級,說什麼「周氏兄弟最可愛,他們的天才都很高」(《胡適日記》1922年3月10日)。魯迅出書,胡適更不吝施以「彩虹屁」,譽之為「開山的創作」。檢遍胡適所有作品、所有言論,你我看不到他非議魯迅的一句一字。但魯迅對胡適,開始敷衍,很快就破口責罵。
  • 魯迅和胡適,誰的字更好?
    胡適與魯迅,「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兩大旗手,兩人都曾經希望用「新文化的力量」改變四萬萬國人的舊國民性,然後在國民性改造的基礎上,改變中國的命運。 胡適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
  • 「小報」伴我到老
    因為面對那些童音雅氣,嫩嫩欲滴的希望之苗,誰都會興奮到宛如在海上看日出,在夏夜數星星,而我有時甚至好象撿著吃了當年被孫悟空打落在地上的人參果似的,忘掉自己的年歲,也闖入這塊小小的綠草地,與朝氣蓬勃的少年們一起嬉耍追逐。我自1977年高中畢業考取「民辦教師」,1981年大學畢業又回歸教育,與小報從此結緣。期盼著看報,隨時分小報給學生。
  • 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大師都有誰?為什麼沒有章太炎、胡適?
    並且是甲骨學的鼻祖。只不過最後於昆明湖畔投湖自盡,時年51歲。他的《人間詞話》推薦閱讀。陳寅恪當時的清華校長曹雲祥本來首先邀請胡適的,但胡適沒敢忽視王國維,梁啓超等學界泰鬥的真實存在,遂建議曹校長去請這些國學泰鬥。
  • 陸小曼是不是胡適的情人
    胡適說:陸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這風景也迷倒了大師。陸小曼風情萬種一代才女,動心的不光是徐志摩那樣的詩人,新文化運動主將胡適也是充滿曖昧。胡適在民國史上是以正人君子出名的,當時人們最常說的一句話便是「我的朋友胡適之」。
  • 孫悟空的原型是誰?魯迅、胡適他們竟然為此吵了100年
    孫悟空的原型是誰?魯迅、胡適他們竟然為此吵了100年。魯迅嚴肅發問:孫悟空的原型是誰?我們都知道《西遊記》的作者是明朝時期的吳承恩,從他成書到民國已經經過了數百年的歷史,但是就是沒有一個人提出"孫悟空"到底姓甚名誰的問題,難道是古人都沒有好奇心?還是大家都知道悟空是誰?
  • 36個博士頭銜的胡適是"考霸"的鼻祖嗎?_文化_鳳凰網
    胡適是「考霸」的鼻祖嗎?黃麟高考進入倒計時,許多青年學子正在埋頭攻讀,應對大考。不由想起了胡適。印象中,胡適是個考試高手,擁有36個博士學位。憑這一點,我有點討厭胡適,主要是不大喜歡他的36個博士頭銜。竊以為,真正有學問的人,無須這一大堆東西裝點門面。這麼多的頭銜,壓在一介書生身上,儼然京劇裡大戰洪洲的穆桂英,背後插著一大堆花翎,好看是好看了,做戲的成份較濃。
  • 講座|張仲民:「我的朋友胡適之」——那些年胡適的粉絲
    胡適自己不敢以三胡之後自居,但他可以有各種方式向蔡元培等人暗示自己是徽州三胡之後——畢竟誰也不會去查證此事真假。 後來蔡元培這個績溪三胡之後的說法又被梁啓超等很多人所接受。故而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裡同樣說胡適「用清儒方法治學,有正統派遺風」。
  • 文人胡適生活寫照
    其中一個典型例子是胡適(1891—1962)。   1917年春,胡適在美國留學已滿七年,完成了博士論文。為拿到哲學博士(Ph.D)學位證書,正要安排論文的出版事宜。這時,他的文字交陳獨秀從北京大學給他發了一封電報,改變了胡適一生的命運。   胡適在美國留學期間,曾積極投稿《新青年》雜誌,鼓吹文學改良,用白話作詩文,成為新思潮的一員健將。
  • 一生獲博士學位30餘個的胡適 緣何還被眾名流雅士「怒懟」
    ——胡適如何寫胡適真是很費了一番腦筋,主要就是因為胡適這個人對我們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他,陌生是因為大多數並不真正了解他……父親胡傳是晚清貢生,曾任臺東直隸州知州,著有《臺灣紀事兩種》一書,1895年病逝於廈門,其時,胡適還不滿4歲,而母親馮順弟年僅23歲就開始守寡……胡適是母親一手拉扯大的,他一生幾乎從不敢違逆母親,對母親言聽計從。胡適5歲開蒙,在績溪老家上過9年私塾。14歲時,胡適到新式學校——上海梅溪學堂求學。開始初步接觸西方的思想文化,視啟蒙思想家梁啓超、嚴復為偶像。
  • 重讀胡適:胡適先生與白話文運動(下)
    導語:前文介紹了胡適關於白話文運動的哲學前提以及胡適在白話文運動中的主張,本文繼續介紹胡適關於白話文的主張以及對其的評價。1.胡適關於文學革命的討論文學寫作包括內容和形式,形式一般是指文體。胡適關於白話文的主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用白話文的文體去取代文言文的文體。這樣的文學革命也可以看做文學形式的革命。胡適認為「綜觀文學墮落之因,蓋可以「文勝質」一語包之。
  • 社區有小報 - 金臺資訊
    「老陳,來給我們拍張照,發在小報上。」有人衝陳克英喊。退休25年了,只要沒有外出,陳克英每天都會在社區裡走走。看到哪裡環境變美了,他便用相機拍下來;聽到大家有什麼訴求和意見,他便用筆在本子上仔細記下來。每過幾天,他都會把這些照片和文字整理好,「刊發」在《西京小報》上。
  • 「我是安徽徽州人」:胡適的一生
    胡適父親胡適出生不久,即隨母親移寓到父親任職的臺灣,胡適與臺灣的不解之緣亦由此結下,晚年逝世後也葬於斯土。1895-1904年,胡適在山清水秀的故鄉上莊,度過了啟蒙早期最為重要的「九年家鄉教育」階段,這個時段寡母對其性格的錘鍊和言傳身教,影響了他的人生態度,而徽州文化對胡適無形的哺育,讓他刻骨銘心。
  • 胡適與羅爾綱
    ‍‍ 胡適與羅爾綱的最初相識,是在1927年,羅爾綱看到中國公學的招生廣告,便致信校長胡適,進而成為中國公學中文系的學生,從此,兩人之間開始了一段「師徒如父子」的情緣。  胡適對於羅爾綱的學術事業也極為用心,1932年2月,羅爾綱將自己的《春秋戰國民族史》給胡適看,胡適當即指出了其中的錯誤,並鼓勵羅爾綱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因為近代史的史料豐富、易出成果,胡適的這個建議,使羅爾綱後來成了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重入師門時,告訴胡適自己正在從事太平天國史研究,胡適很高興,羅爾綱拿出自己寫的《黃畹考》,胡適看後認為證據不足,讓羅爾綱再做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