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東西能隨著你到老,那肯定是與你有很深的緣分。
我與《語文小報》就有這樣的機緣。小報小我22歲,可謂忘年之交。40年來,一直頻繁往來,推心置腹,傾訴情懷、主張、思考與體會。
年屆「不惑」的小報,走過不一般的路。據馬升永、徐保土、仇肅城等前輩的回憶:1979年下半年縣教研室語文組倡議成立樂清縣語文學會籌備會。會上有教師提議學會辦一張報紙,專刊學生作文和教師教學心得。當時與會者贊同,取名為《中學生語文》。由於辦報還沒經驗,決定先由樂清、柳市、虹橋、大荊四所中學的語文教研組各編一期嘗試。樂中章立鑫和馬升永老師帶頭,1980年4月首期面世,稍後,其餘三校相繼出報。報紙辦成了,學會同仁都很高興,同年暑假開會討論,大家認為「輪流執政」不好,決定改由教研室負責編輯,讀者以中學生為主,兼顧小學高年級學生。改名為《語文小報》,請俞龍孫老先生用筷書題寫,八開二版,1982年9月正式改為八開四版。當年這幾位編輯全力以赴,全心投入。徐保土老師在其回憶文章裡寫道:給《語文小報》看稿,我和幾任編輯的感受都是甜甜的。因為面對那些童音雅氣,嫩嫩欲滴的希望之苗,誰都會興奮到宛如在海上看日出,在夏夜數星星,而我有時甚至好象撿著吃了當年被孫悟空打落在地上的人參果似的,忘掉自己的年歲,也闖入這塊小小的綠草地,與朝氣蓬勃的少年們一起嬉耍追逐。
我自1977年高中畢業考取「民辦教師」,1981年大學畢業又回歸教育,與小報從此結緣。期盼著看報,隨時分小報給學生。後來見報上的文章很親切,很切近生活,於是把學生的佳作推薦上,自己也動筆寫教育隨筆,也常見刊出,因此我就成了寫稿、分發、推薦三位一體者。有時編輯缺什麼稿,事先約寫。由此與小報結緣,情緣深深到如今。我記不清第一篇為何文發於哪期,查現存的《語文小報十年作品選》一書,現在能見到的是刊於1989年第9期的《真誠·坦率與思想教育》一文。
爾後,尤其是近二十來年,小報成了我教學隨筆的發表園地,起步臺階。小報發行量與日俱增,反響日益向好,最多時訂數12萬。我始終以為:無論大報小報,讀者多就是好報,尤其是師生寫,寫師生,師生讀的小報,讀者多半是青少年——那是未來,是希望,是思想傳播延續的最好園圃。你的思想觀念,如在孩子心裡紮根,那是作者的真正意義所在。正如王紀芳老師所說「不薄大報愛小報」。約我寫的系列十講——《如何使自己的文章更出彩》,《陳友中答<語文小報>主編十問》等被刊出後,聽到許多好評,還有人剪存。我女兒陳超念初中時,作文也陸續被錄用:1996年至1998年發表《單獨守店》《初涉生意場》等五六篇作文。小報成了她攀援文學高峰的美好起點,增強了自信,二十多歲加入省作協,她為主要編劇的動漫《天玉傳奇》等數十集上央視。小報也錄用我推薦的一批學生作文:1992年至今發表上百篇。他們多系我創辦與指導的龍山、文星、紅楓文學社成員,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寫作興趣,後來他們在各行各業中大多成了「筆桿子」——記者,文秘,編輯,業餘作者……
30年前的4月7日,小報迎來了「十歲生日」 ,在縣科技樓召開小報創刊十周年座談會。當年我作為骨幹語文老師與會,如今翻開那張集體照,又浮現出當時盛況:
先看看與會者:縣委、縣府、縣人大、縣政協、縣教委、團縣委、縣文聯、縣檔案館、縣地方志辦公室、縣廣播站、縣科協、縣黨史辦公室、縣文化館、縣電視攝製站、《溫州日報》駐樂清記者站等單位代表,此外還有20多所中學領導、骨幹語文教師,共70多人。 再看賀信賀電:除了中共樂清縣委辦公室、縣教委等部門外,還有樂清師範學校、縣政治、外文、物理、數學、化學、體育等學會及20多所中小學等等,凡80多個單位相繼送來賀信和賀禮。
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小報主人」徐保土先生講話,他戴著深度眼鏡,從鏡邊射出睿智而嚴肅的目光,操一口略帶大荊口音的普通話,語言清晰,底氣十足,設喻貼切,說理透徹。他作為縣教研室、縣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負責人向與會者介紹了小報十年的歷程,並就如何辦好小報徵求意見。在他的鼓動與啟迪下,大家暢所欲言。
小報二十歲生日也舉行過一次座談會,好像沒有「十年」那麼隆重,我在留言冊上題了一聯,記不起了。
三十周年,本擬出版《學海勘航》。現任編輯胡秀玉女士接任十六七年來,開設出許多反響良好的欄目,如「學海勘航」「寫作導引」「鄉土樂清」「文學少年談寫作」「教師下水作文」等,均受大家喜愛。近年還建立了「語文小報公眾號」。胡編輯將「學海勘航」欄目發表的一百多篇文章收拾整理好,讓我聯繫樂清籍北大教授錢志熙作序。在雁蕩山一次學術會議上我見到他,我引薦胡編輯當面約請。錢教授出於對故鄉的熱愛,願意作序。後因各種原因,此書流產了,錢教授的序言也許還封在抽屜裡。
小報四十歲,我退休已兩年,但蒙編輯厚愛,小文還時常佔報紙一角。一張小報辦了近半個世紀,堅持,貴在堅持; 一張小報,伴隨我從青年走到老年,除堅持外,還有機緣。我不由感慨系之,謅詩曰:
欣欣苗圃起簫聲,幾代園丁幾代情。喜見幼林成大樹,回頭卌載日蒸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