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報」伴我到老

2020-08-14 浙報融媒體

一樣東西能隨著你到老,那肯定是與你有很深的緣分。

我與《語文小報》就有這樣的機緣。小報小我22歲,可謂忘年之交。40年來,一直頻繁往來,推心置腹,傾訴情懷、主張、思考與體會。

年屆「不惑」的小報,走過不一般的路。據馬升永、徐保土、仇肅城等前輩的回憶:1979年下半年縣教研室語文組倡議成立樂清縣語文學會籌備會。會上有教師提議學會辦一張報紙,專刊學生作文和教師教學心得。當時與會者贊同,取名為《中學生語文》。由於辦報還沒經驗,決定先由樂清、柳市、虹橋、大荊四所中學的語文教研組各編一期嘗試。樂中章立鑫和馬升永老師帶頭,1980年4月首期面世,稍後,其餘三校相繼出報。報紙辦成了,學會同仁都很高興,同年暑假開會討論,大家認為「輪流執政」不好,決定改由教研室負責編輯,讀者以中學生為主,兼顧小學高年級學生。改名為《語文小報》,請俞龍孫老先生用筷書題寫,八開二版,1982年9月正式改為八開四版。當年這幾位編輯全力以赴,全心投入。徐保土老師在其回憶文章裡寫道:給《語文小報》看稿,我和幾任編輯的感受都是甜甜的。因為面對那些童音雅氣,嫩嫩欲滴的希望之苗,誰都會興奮到宛如在海上看日出,在夏夜數星星,而我有時甚至好象撿著吃了當年被孫悟空打落在地上的人參果似的,忘掉自己的年歲,也闖入這塊小小的綠草地,與朝氣蓬勃的少年們一起嬉耍追逐。

我自1977年高中畢業考取「民辦教師」,1981年大學畢業又回歸教育,與小報從此結緣。期盼著看報,隨時分小報給學生。後來見報上的文章很親切,很切近生活,於是把學生的佳作推薦上,自己也動筆寫教育隨筆,也常見刊出,因此我就成了寫稿、分發、推薦三位一體者。有時編輯缺什麼稿,事先約寫。由此與小報結緣,情緣深深到如今。我記不清第一篇為何文發於哪期,查現存的《語文小報十年作品選》一書,現在能見到的是刊於1989年第9期的《真誠·坦率與思想教育》一文。

爾後,尤其是近二十來年,小報成了我教學隨筆的發表園地,起步臺階。小報發行量與日俱增,反響日益向好,最多時訂數12萬。我始終以為:無論大報小報,讀者多就是好報,尤其是師生寫,寫師生,師生讀的小報,讀者多半是青少年——那是未來,是希望,是思想傳播延續的最好園圃。你的思想觀念,如在孩子心裡紮根,那是作者的真正意義所在。正如王紀芳老師所說「不薄大報愛小報」。約我寫的系列十講——《如何使自己的文章更出彩》,《陳友中答<語文小報>主編十問》等被刊出後,聽到許多好評,還有人剪存。我女兒陳超念初中時,作文也陸續被錄用:1996年至1998年發表《單獨守店》《初涉生意場》等五六篇作文。小報成了她攀援文學高峰的美好起點,增強了自信,二十多歲加入省作協,她為主要編劇的動漫《天玉傳奇》等數十集上央視。小報也錄用我推薦的一批學生作文:1992年至今發表上百篇。他們多系我創辦與指導的龍山、文星、紅楓文學社成員,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寫作興趣,後來他們在各行各業中大多成了「筆桿子」——記者,文秘,編輯,業餘作者……

30年前的4月7日,小報迎來了「十歲生日」 ,在縣科技樓召開小報創刊十周年座談會。當年我作為骨幹語文老師與會,如今翻開那張集體照,又浮現出當時盛況:

先看看與會者:縣委、縣府、縣人大、縣政協、縣教委、團縣委、縣文聯、縣檔案館、縣地方志辦公室、縣廣播站、縣科協、縣黨史辦公室、縣文化館、縣電視攝製站、《溫州日報》駐樂清記者站等單位代表,此外還有20多所中學領導、骨幹語文教師,共70多人。 再看賀信賀電:除了中共樂清縣委辦公室、縣教委等部門外,還有樂清師範學校、縣政治、外文、物理、數學、化學、體育等學會及20多所中小學等等,凡80多個單位相繼送來賀信和賀禮。

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小報主人」徐保土先生講話,他戴著深度眼鏡,從鏡邊射出睿智而嚴肅的目光,操一口略帶大荊口音的普通話,語言清晰,底氣十足,設喻貼切,說理透徹。他作為縣教研室、縣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負責人向與會者介紹了小報十年的歷程,並就如何辦好小報徵求意見。在他的鼓動與啟迪下,大家暢所欲言。

小報二十歲生日也舉行過一次座談會,好像沒有「十年」那麼隆重,我在留言冊上題了一聯,記不起了。

三十周年,本擬出版《學海勘航》。現任編輯胡秀玉女士接任十六七年來,開設出許多反響良好的欄目,如「學海勘航」「寫作導引」「鄉土樂清」「文學少年談寫作」「教師下水作文」等,均受大家喜愛。近年還建立了「語文小報公眾號」。胡編輯將「學海勘航」欄目發表的一百多篇文章收拾整理好,讓我聯繫樂清籍北大教授錢志熙作序。在雁蕩山一次學術會議上我見到他,我引薦胡編輯當面約請。錢教授出於對故鄉的熱愛,願意作序。後因各種原因,此書流產了,錢教授的序言也許還封在抽屜裡。

小報四十歲,我退休已兩年,但蒙編輯厚愛,小文還時常佔報紙一角。一張小報辦了近半個世紀,堅持,貴在堅持; 一張小報,伴隨我從青年走到老年,除堅持外,還有機緣。我不由感慨系之,謅詩曰:

欣欣苗圃起簫聲,幾代園丁幾代情。喜見幼林成大樹,回頭卌載日蒸蒸。

相關焦點

  • 七八十年代的油印鉛印小報
    原創 陳恩浩 上海老底子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七八十年代的油印鉛印小報因著喜歡文字,因著這份「為別人做嫁衣」的職業能夠看到更多的風景,因著這份職業特別的難得的使命感,我無怨無悔地堅守了大半輩子。可見我這編輯當得多麼死心塌地,安分守己。曾記得,1976年3月5日「學雷鋒日」我創辦的第一份小學校的校報《新苗》,只是一份手工套紅印刷的不起眼的小報。
  • 社區有小報 - 金臺資訊
    陳克英經常到社區圖書室閱讀報紙,摘錄要點,「刊登」在《西京小報》上。5月7日一大早,西安市西京社區居民陳克英吃完早點,就帶著他的「三件套」——相機、筆、筆記本,開始在社區裡轉悠。《西京小報》說報不是報,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兩頁紙,通過文字和圖片的簡單編排,反映小區內部的事情,從「創刊」至今已有23年。小報從「出資」到「編輯」「發行」,只有陳克英一個人。1995年,陳克英退休,突然間沒了事情做,覺得空虛無聊。1997年,他翻閱《陝西日報》時,讀到一篇關於退休人員如何發揮餘熱的文章。
  • 海上名人|吳承惠:小報出身的老報人
    他是上海灘最後一個從小報生涯開始邁入新聞界的老報人。一隻腳在證券界 一隻腳在新聞界董告訴他,上海有一張新報紙,是陳蝶衣辦的,雖是小報,名字卻叫《大報》。《大報》邀請董樂山去做記者,但他剛辭去上海美國新聞處工作,正準備到北京的新華通訊社工作。董樂山問吳承惠,是否願意去《大報》工作,若願意,他可幫忙推薦。吳承惠一聽,高興地說「好呀」。陳蝶衣聽說吳承惠是馮亦代《世界晨報》的人,便一口允諾。1949年夏天,吳承惠來到新辦的《大報》報社,正式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
  • 牢記諄諄囑託·踐行群眾路線 社區有小報
    陳克英經常到社區圖書室閱讀報紙,摘錄要點,「刊登」在《西京小報》上。5月7日一大早,西安市西京社區居民陳克英吃完早點,就帶著他的「三件套」——相機、筆、筆記本,開始在社區裡轉悠。當天天氣涼爽,空氣清新,社區廣場上有不少群眾在跳廣場舞。「老陳,來給我們拍張照,發在小報上。」有人衝陳克英喊。
  • 從青梅竹馬到老來伴 用旅行謝謝你的陪伴
    (原標題:從青梅竹馬到老來伴 用旅行謝謝你的陪伴)
  • 我想找個老來的伴
    原因是,他的住房是他和女兒共有,且對我不冷不熱的。他女兒雖然在外省成家了,但生活上非常依賴父親的幫助,卻又不是很關心父親,我覺得她只是同意父親找一個免費優質保姆,而不是老來的伴。丈夫做了幾十年的企業工會主席,很善良、老實,但軟弱、缺少主見,甚至有被孩子氣哭的時候。
  • 人老有「伴」
    ◎楊力    人到一定年齡,得有一個「伴」。這個「伴」,不單指相濡以沫的伴侶,更多是精神層面的「伴侶」,比如看書,比如培養愛好。    多年前,當了多年領導的薛老退休,最初無所適從,過去他是單位「中心」,處處受人尊重,現在仿佛一下被冷落,內心難免失衡。
  • 張愛玲與唐大郎:因小報結緣、訂交、分離
    席間,《海報》社長金雄白問及張愛玲對小報的意見,張答覆說:「一直從小就是小報的忠實讀者,它有非常濃厚的生活情趣,可以代表我們這裡的都市文明。」張愛玲對小報的認同感,也體現在她的散文創作中。《私語》寫她小時候與父親同住,「霧一樣的陽光,屋裡亂攤著小報」,並且「直到現在,大疊的小報仍然給我一種回家的感覺」。
  • 老漠||老來伴
    老  來  伴                      文/老漠        陝北的冬天格外悽冷。山頭光禿,河水凝固,沒有一點綠意,一點活力。偶爾聽到急匆匆的腳步聲,是外鄉人回家的節奏,快捷而急促。        二叔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走了,走得很安詳,很平淡。
  • 女孩為外婆手繪微信使用說明書:你陪我長大,我伴你到老
    ……是的,曾經他們陪我們長大,如今,輪到我們要把最好的耐心和陪伴送給他們,陪伴他們慢慢變老。徐雪英之前是熊桂蘭家中保姆,照顧一家人盡心盡力,現在她老了,熊桂蘭主動接過贍養她的責任,這份愛的接力,跨越「血濃於水」的阻礙,用大愛詮釋「你陪我小,我伴你老」。
  • 家庭小報傳家風
    □本報記者石可欣    「一個普通的家庭,能夠走進人民大會堂領獎,讓我更有動力將我們家的家風傳承下去,向社會弘揚好家風文化。」    「2015年冬的一天,父親給我許多剪報,有新聞、養生知識等,讓我複印一下,發給家庭成員看看。」蔡紅傑說,「當時我就萌生了一個想法,辦張家庭小報。」    說幹就幹,蔡紅傑當起了小報「總編」,以每個家庭為「記者站」,向家裡的每位「記者」徵稿。很快,第一期《溫馨家園》出版了。8個版的內容裡不僅有父親的剪報,還有家庭成員工作、生活的圖片和文章。
  • 淺議四開小報的版式設計
    但是,如果從編輯組稿和版面設計的角度來考慮,四開小報也有其不足之處,最明顯地表現為:版面小,對文稿的篇幅要求嚴,版面設計也不便於施展「大家手筆」。這些不足,常常使編輯們感到頭疼。筆者近年來一直從事兩種青少年讀物的編輯工作,也曾參與過一些企業性報刊的設計和策劃(均為四開小報),對此頗有感受,也因而總結出一些便於操作的經驗和體會,現僅就四開小報的版式設計總結如下,以一家之言,求教於大方。
  • 梅根暈了 她最喜歡的英國小報催她還錢 她的親姐是該小報的常客
    不過,細心的粉絲不難發現,與上述四大小報在報導內容和風格上幾乎同出一轍的《每日星報》卻「倖免於難」。粉絲們納悶了,不知道梅根為何會對這家小報手下留情。要知道,梅根的親姐姐是《每日星報》的常客,她多次通過該小報揭露梅根的短處,甚至在前段時間公稱王室、朋友和家人都是梅根的墊腳石。
  • 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英語小報模板
    Hello,大家好呀~ 幼兒園以及小學低年級小朋友的家長是否為孩子的英語小報發愁過?不知道怎麼畫?該寫什麼?其實這個年齡段的英語小報比較簡單,將認識的英文字母、水果或動物畫下來並寫上英文名就是一副簡單實用拿得出手的英語小報。
  • 《小王子》中英文讀書/閱讀小報
    經過了各種各樣的星球來到地球,在沙漠中他和作者相遇了,他們漸漸的成了朋友,尋找到那失去的天真與感動。最後,他又回到了他的星球。作者以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空虛、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條,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沒有根基隨風流浪的命運。下面為大家帶來三套《小王子》主題讀書小報模板,適合小學、初中階段的學生。
  • 幫孩子做小報:怎麼把這項「苦差事」玩出新花樣?
    需要澄清的是,小報並不是很多爸媽想像的像報紙一樣的寫大段文字配一兩副插圖,而是強調對知識經驗的表達、概括、梳理、歸納能力。這些都能從做一張小報上得到鍛鍊。 對於每一次都自己認真製作小報的孩子,每一張小報仿佛都見證了他成長的軌跡。我曾經很欣喜的看到無數孩子進步的過程。
  • 電波伴我到永久
    要實現這一初心,必須要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不可,我愛好聽廣播這一良好的習慣就是這樣養成的。作者剛步入教師生涯照有一日,一位老師邀我到家作客,隨便打開了收音機,那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那雄壯優美的歌唱、那輕鬆愉快的樂曲,把我吸引住了。回到宿舍,電波還在耳邊縈繞,令人回味,久久不能入睡。
  • 中秋節小報節日手抄報素材
    中秋節小報節日手抄報素材1、先寫出主題文字「中秋節」,在文字下方畫出卡通人物嫦娥的形象,然後畫出四個邊的邊框。中秋節小報節日手抄報素材3、頁面左上角空白處用樹葉和花朵組合畫一組花邊,裡面填充寫字線條。中秋節小報節日手抄報素材4、右上角畫一個長燈籠,又下角畫兩支花來填充頁面邊角。
  • 美媒:美記者講述「英美」小報生存法則
    【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7月19日文章】題:小報不配得到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作者傑弗裡•斯科特•夏皮羅)聯邦調查局上周開始對默多克的媒體帝國展開調查,原因是有人指稱英國記者試圖獲取9•11遇難者的手機簡訊和記錄。
  • 《遇見逆水寒》2020年12月23號驛站小報線索是什麼 驛站小報線索介紹
    導 讀 《遇見逆水寒》2020年12月23號驛站小報和葉問舟有關,那麼具體的小報內容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