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的油印鉛印小報

2020-12-15 澎湃新聞

七八十年代的油印鉛印小報

2020-09-07 14: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陳恩浩 上海老底子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七八十年代的油印鉛印小報

陳恩浩

春夏秋冬,來來去去。轉眼間,已步入古稀老人之列。夜闌人靜,坐在書房裡,難得,梳理一下人生的職業生涯。

回首過往,雖是一名教師,卻也可謂是半個「報人」,大半輩子在文字中「徘徊、糾結」,蹣跚學步,矢志不渝,先後任職或兼職於上海嘉定的《新苗》《課外天地》《嘉定報· 學生版》和上海《少年日報》《上海科技學院》報及上海《少先隊活動》、嘉定《校外新天地》等青少年報刊編輯。

編報,是一件嘔心瀝血的工作,而且要耐得住苦澀和孤寂。因著喜歡文字,因著這份「為別人做嫁衣」的職業能夠看到更多的風景,因著這份職業特別的難得的使命感,我無怨無悔地堅守了大半輩子。可見我這編輯當得多麼死心塌地,安分守己。

曾記得,1976年3月5日「學雷鋒日」我創辦的第一份小學校的校報《新苗》,只是一份手工套紅印刷的不起眼的小報。它由一名美術老師劃樣排版,以一支鐵筆、一張蠟紙、一塊普通的「火炬牌」鋼板和一臺老掉牙的手推式油印機,印刷而成。為吸引眼球,逢到「六一」等節日,還加班利用油畫顏料土法上馬印刷《新苗》彩色版。雖然一道工序只能印一種顏色,一次次套色費時又費力,但我們還是樂此不彼,以此創意而自豪。

那時的《新苗》,雖是蹣跚學步,還帶幾分稚氣,但畢竟走進了懵懂少年渴望的心靈,為孩子們積聚著未來揚帆起航的能量。由此,我也掂出了「為人作嫁」的份量。於是乎,把它作為教學之餘辛勞的憩息地,更樂於為它勞作。《新苗》雖「土氣」得難入大雅之堂,但我仍悉心保存著從創刊號至第80期的合訂本,如今將它捐贈給了「校史陳列室」。因為它畢竟是代表了自己人生旅途的一段經歷、一份情愫、一種感動。拂去歲月封塵,中青年時的「夕拾」,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

當編輯,有喜也有愁。1988年嘉定教育局主辦的《課外天地》報創刊時,每月要審閱近百篇來稿,要是能覓到十來篇好文章,欣欣然也。於是,還得不斷地約稿,有時約來稿子不盡如人意,懊惱不已,後來再向熟人約稿時,慎之又慎。可見,操「生死之權」的編輯,看起來權力大矣,其實不好當也。

想當初,來稿都是手寫的,自己就是這樣默默地在這些工工整整或潦潦草草字跡的海洋裡尋找著閃光的貝。每當讀到一篇上乘之作,猶如與作者「零距離」交流;每當文章經過自己的指點或潤濡發表時,就如同自己發表了文章那樣高興。

那時的編輯,發稿後三校的程序是複雜的。稿子定稿後送到印刷廠,工人用鉛字排好版面,印刷後送回編輯部初校。然後再修改,校對,通讀,稱為二校。為了節省時間,三校時,我總是騎著咯吱咯吱響的「老坦克」下廠,爭取半天搞定。

編輯每翻動一個版面,工人師傅就要搬一盤幾十斤重的字盤;每刪去一個字,他們就要用鑷子把鉛字撿出,並將後面的文字移上填空。灰暗的排字車間,鉛字泛著冷白的光。一些工人師傅過早地戴上老花眼鏡。為了搬字盤,很多時間他們是弓著背的,像一隻站立的蝦。印刷廠的鉛腥味,簡陋的條桌和板凳,爭分奪秒的閱讀速度,我早已習以為常。驀然回首,一臉滄桑:原來編輯有時是很不「老爺」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值得欣慰的是《課外天地》報在辦了12年後休刊時,出版了127期,累計發行300多萬份,還榮獲了「全國校報、校刊」一等獎哩!

時代迅速前行,科技不斷進步。當2004年被老領導莊順根書記「趕鴨子上架」創辦《上海科技學院》報時,已沒有了鉛字印刷的沉重,滑鼠輕輕點點,完成了改稿、排校過程。印刷已是鳥槍換炮——雷射照排,報紙質量也大大提升,直至2018年暑期,我第二次退休時,累計出版了128期,十次獲得了上海市高校校報年度評比「版面類」一等獎。

「能在報人生涯經歷一張報紙的誕生和成長,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有位老報人如是說。對我而言,曾經歷了《新苗》《課外天地》《上海科技學院》《校外新天地》等4份內部報刊的創刊、成長,確是已經夠幸運的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回望自己在報海裡摸爬滾打的歲月,真可謂人生況味,難以盡言。好在我成長和奮鬥的徵程中,有三位世界名人的格言始終伴我前行,這就是:「我有一個夢想」(馬丁·路德·金);「熱愛生活」(傑克·倫敦);「永不放棄」(邱吉爾·溫斯頓)。我的人生雖說不上什麼錦繡,但也沒有虛度,自感無愧於社會,無愧於家庭。

鳴謝:陳恩浩先生賜稿分享!

原標題:《七八十年代的油印鉛印小報(作者:陳恩浩)》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七八十年代的國營飯店 這才叫貨真價實
    七八十年代的國營飯店 這才叫貨真價實
  •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5個職業被稱為金飯碗工作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剛經歷改革開放,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市場也就像是春天的花朵一般逐漸綻放,一股股思潮在沿海城市逐漸盛行,下海創業經商被逐漸允許,所謂的金飯碗工作也不同過去那麼單一,變得多樣,在國家相繼成立了銀行體系和證券體系之後,金飯碗工作更是多了不少。
  • 老畢節故事|八十年代末,畢節的那股文學熱
    這時,時光悄然走進八十年代,這是一個充滿激情、浪漫、理想和嚮往的時代,禁錮的思想被打開被釋放。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真是一個求知熱、讀書熱、文學熱的火熱時代。於是,一個來自內心的最原始的衝動,讓我和一些志同道和的文學朋友,在畢節城區率先創辦了一個叫做小河文學促進會的組織,宗旨是以文會友,切磋文藝,並有章程和油印的會刊《小河》,慕名前來參加我們交流活動的原畢節農校學生會主席,感慨地說:"我們在畢節這塊貧瘠的文學原野上挖下了第一鋤″!
  • 七八十年代 蔣經國推動臺灣產業升級
    《龍的傳說-臺灣經濟故事總宣傳》第四集從七零年代到八零年代之間,無論在政治或經濟上,臺灣都面臨了許多挑戰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經濟中發展最成功、也最具有轉型象徵意義的兩項高科技支柱產業分別是以個人電腦為基礎的資訊產業和以晶圓代工為基礎的半導體產業,近年來,資訊產業發展速度放慢,半導體產業的迅猛發展勢頭和巨大市場潛力取代了資訊產業的原有地位,成為臺灣目前最核心的高科技產業。
  • 為什麼七八十年代,人身上會長蝨子,這些寄生蟲是怎麼來的?
    作為一個80年代尾巴上出生的農村人。我非常「有幸」長過蝨子。前幾天,我問我家姑娘,你知道什麼是蝨子嗎?她一臉茫然。在七八十年代,身上長蝨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知道還有沒有這樣的回憶,在外面瘋玩了一陣,被媽媽叫回家,按在懷裡,扯著頭髮,翻看蝨子。找到一個,就聽到頭頂「嗶嗶啵啵」的聲音。
  • 七八十年代供銷社賣的日用品,圖五女同誌喜歡,圖四家家必備
    八十年代的供銷社相當於現在超市差不多,在那貧乏的年代,家裡不管缺啥少啥、線腦、煤油、手套。大到做衣的藍布和生產用具,都得到供銷社才能買到。今天咱們就說說八十年代曾經賣過的物件。這些物件你是否還記得呢?供銷社賣的打火石,放在打火機裡打火用的,你知道怎麼用嗎?
  • 七八十年代的縫紉機,今值多少錢?說出來你不會信,後悔扔掉了!
    七八十年代的縫紉機,今值多少錢?說出來你不會信,後悔扔掉了! 七八十年代的一臺縫紉機價值127元。 很多人說,七八十年代的縫紉機可以賣到18000元人民幣,但實際上,這是一種情懷。而不是它的真正價值。對於那些當時長大的人來說,當時的縫紉機是無價的。
  • 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六種飲料,每一種都很「老」,都叫大爺
    哈嘍,大家好,我是美食客道棧,又到與大家分享美食的時刻,每天帶你們走進不一樣美食世界和熟知更多的美食知識~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六種飲料,每一種都很「老」,都叫大爺。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七八十年代最受歡迎的飲料,如果大家都喝過的話,現在已經是老爺爺了,快來一起看看吧!【汽水】現在在餐廳吃飯的時候,我們也經常點汽水。但是,這種七八十年代特有的東西是買不到的。嘗起來味道不錯,最喜歡的是桔子、檸檬和梨子的味道。
  • 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怎麼讓人這麼著迷?
    在過去物質貧乏的年代,沒有手機、遊戲機,童年卻讓人很是難忘。全國小朋友都玩過同樣的遊戲:丟手絹、丟沙包、小馬過河、跳皮筋、警察抓小偷,還有和爸爸一起自己動手做的玩具,快樂原來那麼簡單。很多人說現在的生活節奏實在是太快了,除了每天面對上班的壓力,下班回家還要面對家庭的壓力,讓人無所適從。
  • 七八十年代的舊收音機現在能值多少錢?看看你的家裡有沒有
    因為我們國人都是比較念舊的,所以當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的時候,就想給自己找一些能勾起回憶的東西,有很多人就開始在市面上尋找那些七八十年代的物件,比如收音機。那麼大家知道一個這樣的收音機能賣多少錢嗎?雖然在我們現在看來,收音機這個設備是有點雞肋的,因為我們只需要一個手機就能達到完全同樣的效果,甚至還猶有過之。
  • 七八十年代生人大多很多是「旅行結婚」,是不是那時沒錢才這樣?
    聲聲不止為你解答七八十年代生人大多很多是『』旅行結婚『,是不是那時沒錢才這樣?首先,給你個肯定的回答:不是!不是因為沒有錢去旅行結婚。而是,有錢才去旅行結婚。我就是八十年代結婚的人,那時的物價也很低。辦一桌酒席最多超不過五十元,包括煙和酒水!當然了沒有婚慶公司這筆開銷。
  • 【樅陽記憶】憶刻寫油印的歲月
    瞬間,往事邂逅而遇……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我走上三尺講臺初為人師,步入「傳道授業解惑」的生涯。學校有一臺大半新的油印機,它是教導處印課程表,教師印試卷唯一的現代化油印工具。那所小學七八位教師,我是剛入門的新手,每當期中期末考試時都要刻鋼板印試卷。其實,鋼板鐵筆我從來都沒有摸過,談何在鋼板上刻試卷呢?俗話說得好,看花容易,繡花難。
  • 老照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北京,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北京老照片,這一組照片記錄了當年北京人生活的狀況以及人們的娛樂活動,窮時很快樂,富裕煩惱多!如今北京的生活方式已經越來越好,但是你知道當年的北京是怎麼樣的呢?圖為80年代的北京地壇公園,這裡是一些退休幹部在廣場上學習跳迪斯科,查閱了一些資料後發現,87年88年是個神奇的年代,退休老人在跳老年迪斯科,青少年們在跳霹靂舞(break dance 街舞的前身)不知道當年的你對這裡跳迪斯科有沒有印象呢?
  • 七八十年代農村受歡迎的經典老歌,聽過這幾首的,個個都為之沉醉
    大家口中都會經常說七八十年代的農村怎麼怎麼樣。那個時候的農村雖然沒錢,但是人情味十足吶。小編記得那個時候嘴上總會哼上幾首老歌。今天小編帶大家品一品七八十年代的經典音樂。一、月亮代表我的心這首歌韻味十足,一嘴性感的女嗓音聽得人心潮澎湃,談戀愛的感覺湧上心頭。
  • 七八十年代學生時代文具用品,圖一必備之物,圖十二已被淘汰了
    在那個滿世界找不到訂書器的年代裡,只要超出兩張活頁紙的東西都可以用它。上世紀70年代蘸水鋼筆原子筆等老筆具,說到蘸水筆也是鋼筆的一種,但其筆身結構卻比普通鋼筆要簡單的多。蘸水筆不帶長蓄水囊,僅僅是一根長筆桿底部插上一個薄薄的筆尖。七八十年代的懷舊原子筆八十年代經典可愛小白兔卷筆刀,那時候學生都很愛惜的自己的文具用品,有一個這樣的卷筆刀,當寶貝一樣保護著。
  • 七八十年代的麥乳精,當年的「奢侈品」,香甜無比,你還記得嗎?
    七八十年代的麥乳精,當年的「奢侈品」,香甜無比,你還記得嗎?先來說一下麥乳精的簡單發展史其實麥乳精從工藝正式形成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麥乳精在七八十年代真可以算得上是「奢侈品」了,並且因此發生了很多趣事麥乳精最盛行的年代,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因為價格太高,一般家庭平時是捨不得喝的,一般都是到親戚朋友家裡看望老人或者小孩時當作貴重禮品相送的。
  • 七、八十年代,為什麼人的頭上會有那麼多蝨子?老農道出「實情」
    七、八十年代,為什麼人的頭上會有那麼多蝨子?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很多人頭上都會長蝨子,而且身上到處都有蝨子爬來爬去,令人非常煩惱。那麼,這是為什麼呢?老農道出「實情」,我們一起來聽聽吧!頭上長蝨子一般是說頭蝨病,是指人們的頭髮中寄生了蝨子的疾病。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那個時候人們都非常的貧窮,那時候能吃飽飯就已經很不錯了,在那個年代,也沒有好房子住,沒有任何條件去幹別的,只是一心掙點錢養活一家人。
  • 為什麼七、八十年代時,很多人身上都有一塊手帕呢?真相揭開讓人不...
    八十年代手絹圖片的圖片集,內容包含有我們結婚了,床頭櫃的玻璃夾層中,是我選的這塊手絹放在裡面的.,懷舊收藏 七八十年代手絹手帕 鮮花圖案 好品 童年記憶用品,懷舊七八十年代手絹共17個,八十年代---米老鼠與唐老鴨手絹等等...
  • 花果園這家餐廳,一不小心穿越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
    餐廳內擺放的上千件不同年代的老物件,仿佛讓人穿越時光,瞬間回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70後」張曉明是這家餐廳的老闆,很多吃貨都說老闆是一個有情懷的人,這情懷從店裡的每一個舊時小物件,到每一道有故事的美食,不禁聯想到七八十年代的味道。
  • 還記得七八十年代,人人都想買的「的確良」嗎,為何如今不流行了
    任何事物無時無刻都在變化,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和現在的時代相比,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飯桌上的肉類與蛋類不再是一個月才能看見的寶貝。出門的交通工具也日新月異,公交或是滴滴出行,高鐵或是地鐵。以前羨慕萬元戶家才可以有的小車,家家戶戶都可以購買,生活中的使用的大鐵鍋也換成了方便的天然氣,電視也不再是十幾家人共享,都成為每家每戶必備的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