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胡適與兩個山西人

2020-12-25 騰訊網

[摘要]張友漁與高叔康就是當時眾多受胡適影響從山西大學轉到北京大學的兩個山西人。

作者:林建剛(騰訊·大家專欄作者)

1960年11月17日,身在臺灣的胡適應山西人張慶恩的邀請,與毛子水、姚從吾等人一起赴晚宴。吃飯時,胡適聊到他民國八年曾到過山西,還在那裡做過演講。

那是1919年10月,五四學生運動剛剛結束,胡適陪同自己的老師杜威來山西演講。他此行的主要任務是給自己的老師做翻譯。但是,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胡適的到來引起了山西學生的高度關注,他也被邀請做了一次演講,這就是《娘子關外的新潮流》。

在這場演講中,胡適批評了山西娘子關內的閉塞與保守,希望山西的學生起來擁護五四新思想的潮流,並提出,山西大學堂預科畢業生可不經考試 直接去北京大學念書。尤其是文、法科的學生,可直接轉學北京大學。

胡適演講之後,一時之間,形成了山西大學堂的學生去北京念書的潮流。

說到胡適在山西的這次演講,在座的張慶恩說:「山西從先生講演之後,山西大學文法科沒有學生了,後來是出錢請人來讀的。那些轉學北大畢業後,回到山西的學生,在地方上辦教育,做了不少事。都是先生的學生。」(胡頌平《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78頁)

張友漁與高叔康就是當時眾多受胡適影響從山西大學轉到北京大學的兩個山西人。

在山西讀書的時候,張友漁與高叔康就認識了,兩人還一起辦過雜誌。據晚年的張友漁回憶:這個時期,我還參加過一個學術界的社會主義組織,其中的成員現在還在的有鄧初民。鄧是山西法政學校的教授。他們辦了個刊物叫《新覺路》,主要成員是教授,只吸收了兩個學生參加,我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是法政學校的高叔康。(張友漁著《報人生涯三十年》重慶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80頁)

當時,兩個人都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對胡適充滿了崇拜之情。在這股去北京念書的潮流之中,兩人都去了北京。

五四之後,馬克思主義的潮流在青年中風靡一時,來到北京後的兩個人都對馬克思主義有了興趣,對蘇俄的體制充滿好感,在當時的潮流之中,兩個人都加入了國民黨。後來,隨著國民黨的「清黨」,張友漁成了國民黨的左派,後來則又成為了共產黨。而高叔康則一直是國民黨的忠實黨員。

到北京之後,張友漁憑藉自己的寫作才能,曾給很多的報紙寫過文章。1926年,在很多問題上,張友漁和胡適有共識。

那一年胡適去了蘇俄,對蘇俄的建設成就以及教育體制讚賞有加,在給徐志摩的信中,胡適提到了蘇俄的教育政策,並認定從蘇俄的教育政策出發,蘇俄完全可以從政治上「狄克推多」轉向「民治」。對胡適的言論,徐志摩並不贊同,他認為蘇俄所推行的教育是「黨化教育」,並對這種教育不以為然。

對此,張友漁站在了胡適一邊,他曾專門寫信給主編《晨報副刊》的徐志摩,為「黨化教育辯護」。信中張友漁寫道:「如果你贊成『政黨制度』,贊成凡一黨者,都應確信本黨的政策為好政策,而努力其實現,那你便不能不贊成『黨化教育』!」(韓石山主編《徐志摩散文全編》下冊,第1075頁)

針對徐志摩的「黨化教育乃是舊式愚民教育」的觀點,張友漁反駁說:「『黨化教育』卻一方著重『情意』,一方仍欲增加受教育者的知識,又其喚起人類的奮勇,以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亦非宗教可比,這種教育,前所未有,故謂之新。」 (韓石山主編《徐志摩散文全編》下冊,第1077頁)

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給徐志摩寫信的時候,張友漁所使用的名字是張象鼎。

在主張「白話文」上,張友漁也與胡適觀點相同。1934年,胡適為《大公報》策劃了《星期論文》這一欄目,其中第一期發表的是胡適的《報紙文字應該完全用白話》一文。張友漁表示高度贊同,並寫了《報紙何以不完全用白話》一文來支持胡適的主張,並進一步探討了報紙之所以不用白話的原因。

這一時期的張友漁,出於對新興的蘇俄的崇拜,不僅主張蘇俄的「黨化教育」,還主張實行蘇俄的統制經濟。受蘇俄統制經濟這個新名詞的影響,他還主張對新聞業進行改造,實行「統制新聞」。在 《論統制新聞》中,他寫道:

我相信,新聞是階級鬥爭之武器。即支配階級對於被支配階級,在暴力的統制之外,又借新聞,來實行一種思想的統制。(張友漁著《報人生涯三十年》,重慶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144頁)

關於此一時期高叔康的文獻比較少,但作為從山西走出來的學生,他和張友漁似乎都發展得不錯,都曾受到過重視鄉誼的「山西王」閻錫山的邀請。他們兩人也都接受了閻錫山的邀請。

當時,張友漁還希望利用蔣、閻之間矛盾的加劇來開展有利於黨員組織工作的活動,進而營救被捕的共產黨。而高叔康本就是國民黨,能夠得到閻錫山的賞識,自然義不容辭。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時期的高叔康,跟張友漁一樣,也主張推行蘇俄式的統制經濟。

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張友漁與高叔康兩位山西老鄉分屬於不同的陣營之中。在內戰期間,兩人自然也都是各為其主。 1946年,高叔康曾任國民政府經濟部參事,1948年還曾任國民政府工商部參事。同樣是在這一時期,張友漁則是《新華日報》社的社長。

1949年,高叔康追隨國民政府敗退到臺灣。痛定思痛,他開始重新反思國民政府十幾年來的經濟政策。最終,他否定了青年時代所主張的計劃經濟的政策,這一時期他主要在《中國文摘》上發表文章。

此時,關於自己早年對蘇俄的政治、經濟的迷思,胡適已有了反省。

高叔康的文章引起了胡適的注意,1954年3月5日,胡適在臺北自由中國雜誌社歡迎茶會上,做了《從〈到奴役之路〉說起》說起的演講,演講中,胡適對高叔康的思想轉變表示了理解與同情,演講中,胡適說道:

最近一期《中國文摘》中轉載了《中國經濟》第三十九期的一篇文章——高叔康先生所撰的《資本主義的前途》。這一篇文章中也提到海耶克及另外一位經濟學家方米塞斯(Von Mises)。這都是反對計劃經濟,都是反對社會主義的。《自由中國》,我不用替它登廣告了;我記得高叔康先生在這篇文章裡以為我們現在「對於資本主義應該有個重新估價,作為將來經濟制度應走什麼方向的一面鏡子;這應該是我們當前在精神上認識上最重大的急務。」最後,他在結論中說:「我以為資本主義不但不會崩潰,而且還有光明燦爛的前途。」

受到胡適讚賞後,高叔康給胡適郵寄了一冊由他撰寫的《經濟學新辭典》。收到辭典後,胡適給高叔康寫了回信。全信如下:

叔康先生: 四月十四日來函敬悉。 先生贈我《經濟學新辭典》一冊,也已收到,十分感謝,我近來很忙,等我稍為安定下來,很想能與先生談談。先此復謝,並祝大安。胡適(《胡適全集》第二十六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781頁)

這封信寫完不久,胡適就逝世了。兩人並沒有就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高叔康的老鄉張友漁,在1949之後經歷了各種運動尤其是「文革」的衝擊之後,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多數時候都堅持依法治國的理念。對於早年提倡的「統制新聞」與「計劃經濟」的主張,張友漁似乎也逐漸放棄了。

從受胡適影響走出山西,到拋棄胡適的主張各奔東西,再到晚年的反思與覺悟,這兩位山西人,不論是作為國民黨的高叔康,還是作為共產黨的張友漁,在「市場經濟」與「依法治國」的理念上,他們與胡適再次達成了共識。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胡適一生中的兩個「硬核」女人
    我喜歡這個詞,在於它非常形象,我理解的硬核,就好像一顆果實,它的內在是一個堅硬的果核,就好比人有著一顆堅強的心。但是看到這個詞的應用,人不僅有一個堅強的心,還要有強有力的行動,才能稱得上硬核。想到了大名鼎鼎的胡適,他的生活中有這兩個重要的女人,是配得上硬核這個詞的。而胡適一生的命運也與這兩個女子密切相關。
  • 大家丨讀董橋的《讀胡適》,讀出一點惆悵
    讀胡適,不只是讀他的社會活動和學問文章,更是讀他這個[人],甚至可以說,讀他的文章,目的也只是要讀他這個[人]。 胡適一生,對人對事都堅持寬容的態度,即便是對自己的論敵,或有過過節的人,都能坦誠相待,不計嫌隙。
  • 學人遊記|陳劍:走近胡適——參觀胡適紀念館有感
    對胡適的認識,繞不開以下兩個問題:胡適與蔣介石,這是影響20世紀中國歷史的兩位人物。從1932年的正式交往到1962年胡適逝世,胡適與蔣介石,30年的互動來往,對立與合作,共事與批評,信任與衝撞,幾乎構成了30年交往歷史。
  • 胡適到底是什麼人?
    1979年的辭海是這麼介紹胡適的:胡適(1891~1962) 現代學者。字適之,安徽績溪人。早年肄業上海中國公學,1910年赴美國,先後就學於康乃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為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學生。此文的作者還聲稱這是"幫助國人更全面認識了解胡適。"胡適究竟是什麼人?我的看法和上述觀點正好相反。在此不仿接過他的為"幫助國人更全面認識了解胡適"的話,本人在此也談談胡適,以正視聽。一丶胡適是反孫中山的急先鋒 1926年6月,廣東軍閥陳炯明勾結英帝和直系軍閥,背叛了孫中山,發動兵變。
  • 胡適出軌,大家閨秀成「母老虎」:女人動手捍衛家庭的樣子最美
    江冬秀,是著名「國學大師」胡適的夫人,亦是民國著名的小腳女子,雖然丈夫是批判傳統文化最激烈的人,是新文化、新道德的積極倡導者,是民國文學論壇上的巨人,這位小腳女人,卻以最堅定的步伐,陪伴一帶國學大師胡適走過了一輩子的風風雨雨。世人皆道胡適與夫人相濡以沫一生,卻不想,曾經為了捍衛家庭,捍衛婚姻,江冬秀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 胡適與羅爾綱
    1930年4月,羅爾綱畢業,他寫信給胡適,希望胡適能介紹他到研究院工作,胡適回信告訴他上海沒有研究院,並表達了想請羅爾綱到自己家中幫助整理父親胡鐵花遺稿及輔導兩個孩子學習的願望,羅爾綱當然是極願意的,於是,這年的6月初,他便搬進了胡適家。
  • 「我是安徽徽州人」:胡適的一生
    胡適父親胡適出生不久,即隨母親移寓到父親任職的臺灣,胡適與臺灣的不解之緣亦由此結下,晚年逝世後也葬於斯土。1895-1904年,胡適在山清水秀的故鄉上莊,度過了啟蒙早期最為重要的「九年家鄉教育」階段,這個時段寡母對其性格的錘鍊和言傳身教,影響了他的人生態度,而徽州文化對胡適無形的哺育,讓他刻骨銘心。
  • 魯迅罵胡適10年,為啥胡適從不還口?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說到魯迅,相信很多人不陌生,在中國近代史上,魯迅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位作家,當然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揭露社會的黑暗以及作品中所傳達的力量。熟悉中國近代史的讀者,應該知道魯迅與胡適在文學成就方面有著非常高的造詣。
  • 魯迅罵了胡適10多年,為啥他從來不還口?胡適:因為他是我們的人
    直接說宰予就是朽木,就是糞土之牆,這孔聖人罵起人來,真是狠!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也是一位特別會「罵人」的人,而且他罵起人來,是一針見血、毫不留情,他便是魯迅,當年魯迅罵了胡適10多年,胡適硬是沒有還過嘴,甚至還在魯迅出書時,大力誇讚魯迅,後來魯迅去世,胡適還積極地幫他出版作品,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魯迅與胡適,就一生理念與價值現代化的精神氣質而言,是同道中人;但論性情、意志、心態、處世及理念而言,他們又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兩種類型。兩人同為民國文化圈頂級大V,但相互的態度很是蹊蹺。在往後的歲月中,魯迅對胡公這位洋博士多有微詞,時有嘲弄,多不近人情的刻薄言語,帶著輕視與敵意;而胡適方面,舉凡文章、日記、談話,不但對於魯迅的出語不遜沒有任何反擊的意思,還多方維護和頌揚,基本上人前人後,「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宅心仁厚,古風存繼。
  • 如何定義胡適的本來面目?
    資助朋友方面,胡適在民國亦不作第二人想。林語堂經濟窘迫時,胡適慷慨解囊;陳之藩讀書清貧時,胡適雪中送炭;李敖窮困不堪時,胡適扶危濟困。馬敘倫討薪被打,胡適給聯繫醫院;劉半農生病,胡適給推薦協和;對待朋友層面,胡適本著「做人要在有疑處不疑」的原則,最善看人的優點。故胡適從不背後說人閒話,有些來跟胡適說他人閒話的,胡適嘗言:「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 作為胡適的入室弟子批判胡適,歷史學家羅爾綱為什麼感覺豁然開朗
    有一點倒是事實,胡適對羅爾綱真是和兒子一樣親切,當時羅爾綱感動得是涕淚交加,一口一個「適之師」如何如何。胡適邀請羅爾綱到其家整理父親的遺書併兼做兩個兒子的家庭教師,解決了羅的後顧之憂。羅爾綱體弱怕死,胡適讓他學習張元濟要有「生命的自信」,積極健康生活。
  • 胡適:我從山中來
    幾十年後,胡適仍感動地稱母親為「我的嚴師,我的慈母」。父親過世時,胡適才3歲,但胡適上蒙館開蒙的幾部教材,都是父親生前為他編選訂就的:《學為人師》、《原學》和《律詩六鈔》。1917年12月30日結婚那天,胡適揮毫自題婚聯:三十夜大月亮廿七歲老新郎胡適結婚時已經27歲,剛剛受聘為北大教授,當稱老新郎;江冬秀28歲,更是老新娘了。
  • 黎昔非與胡適關係探秘
    黎昔非的人生可以劃分為具有強烈反差的兩個階段:1902—1931年是其人生之上升階段;1932—1970年(逝世)是其人生之下降階段。1932年胡適的介入成為黎昔非人生的轉折點,從此進入第二階段。黎昔非,廣東興寧人,誕生於1902年5月31日(清光緒28年),逝世於1970年12月16日,享年68歲。縱觀黎昔非一生,可以劃分為具有強烈反差的兩個階段:1902—1931年,為第一階段,是其人生之上升階段;1932—1970年(逝世),為第二階段,為其人生之下降階段。黎昔非人生兩個階段的劃分,以1932年胡適的介入為轉折點,自1932年胡適介入以後,黎昔非的人生便從上升的軌道步入了下降的軌道。
  • 胡適:新舊之「中庸」
    綜其平生,忠於謀國,孝以事親,恕以待人,嚴以律己,誠以治學,愷悌勞謙,貞堅不拔,洵為新文化中舊道德之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之師表。應予明令褒揚,用示政府篤念耆碩之至意。此令。」自1932年蔣介石與胡適在武漢相識,至1962年胡適在臺灣去世,兩人之間的交往存續了三十年。悠悠半甲子,兩個志向旨趣殊為不同的人,經歷了相知相助,其間也有隔閡與嫌惡;但三十年風風雨雨下來,也算得上互相知根知底了。
  • 重讀胡適:胡適先生與白話文運動(下)
    導語:前文介紹了胡適關於白話文運動的哲學前提以及胡適在白話文運動中的主張,本文繼續介紹胡適關於白話文的主張以及對其的評價。1.胡適關於文學革命的討論文學寫作包括內容和形式,形式一般是指文體。胡適關於白話文的主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用白話文的文體去取代文言文的文體。這樣的文學革命也可以看做文學形式的革命。胡適認為「綜觀文學墮落之因,蓋可以「文勝質」一語包之。
  • 胡適的《四十自述》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
    《四十自述》是胡適生前唯一親筆撰寫的自傳,是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名篇之作。在本書中,胡適講述了自己童年、少年與青年時代的人生經歷,回顧了前四十年的心路歷程,是胡適先生與自己的青少年時代進行的心靈對話。閱讀本書,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先生特有的儒雅、睿智、幽默的文人氣息;讓我們了解了歷史上真實的胡適、鮮活的胡適。「世間最可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這是《四十自述》第一章《九年的家鄉教育》裡的一句話。
  • 夏志清與胡適
    胡適的決定可能會改變他的一生。可貴的是,胡適這時沒有徇私情而是實事求是,儘管他不熟悉夏志清而且不喜歡他教會學校出身的背景,但並沒有否決評審委員會的決定。雖然如此,這件事當年在北大還是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成為北方學府中的大新聞。其時夏志清少年得志,雖受委屈,心胸倒也豁達。他對抗議的人一個也不認識,但卻也了無嫌隙,那戰亂動蕩的年代人們對出國和獎學金望眼欲穿的渴望是不難理解的。
  • 王振忠:胡適的聖誕詩
    胡近仁與胡適在二十世紀前半期,「我的朋友胡適之」幾乎成了某些社交圈中的口頭禪。據說是因為胡適聲名藉甚,且為人溫文爾雅,交遊極廣,所以當時有不少人提起他,都喜歡稱「我的朋友胡適之」。及至晚近,研究胡適的學者甚至還鉤沉索隱,考證出有資格以胡適「朋友」自居者數十人。其中,當然多是民國時代的名儒碩彥。
  • 胡適與蔣介石交往檔案解密
    「儘管蔣沒有指名道姓,但大家都知道此人是胡適。對於蔣介石的決定,只有羅家倫和吳稚暉贊成,大多數人持反對態度。經討論,會議仍一致推蔣作總統候選人。第二天,各大報紙紛紛刊登這一消息。胡適預料記者聞訊將會蜂擁而來,事前轉移到友人家。事後,蔣介石派王世傑向胡適轉達會議情況,並代致歉意,胡適在日記中流露出如釋重負的心情:「我的事今天下午才算『救了』。」  10月底,蔣介石約請胡適餐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