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突出了防控系統性風險、服務實體經濟的主題。從歷史的經驗看,系統性風險的累積、傳染與金融機構風險偏好管理的不到位以及由此造成的業務邊界失效有內在的關係。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前期發生的金融亂象及系統性風險傳染壓力與風險偏好管理缺位、失效有較大關係。因此,銀行業金融機構應該面向防控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的主題,積極優化風險偏好的管理。
深化與戰略管理的協同關係
商業銀行的風險偏好是各利益相關者訴求的均衡,與戰略處於同一層級,且風險偏好為戰略的風險維度。就兩者關係而言,風險偏好與戰略是相互影響,相互配合的。兩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確定業務發展方向和邊界,保證了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兩個維度的相互銜接。從銀行內部治理的角度看,風險偏好管理和戰略管理具有相對獨立性,但就兩者的載體和形式看(風險偏好陳述書與戰略規劃),融合趨勢是較為明顯的,風險偏好和戰略管理最終會在分散治理之下統一視圖。
考慮到系統性風險傳染的可能性,考慮到嚴監管的現實,考慮到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導向,當前商業銀行應該進一步固化、深化與戰略管理的協同效應。
首先,在確定業務方向上實現協同。風險偏好陳述書制定過程中,應從戰略方向入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綜合使用定性和定量指標,真正釐清戰略方向、業務邊界,既要在戰略迷茫期指引業務發展方向,又要充分發揮風險偏好遏制戰略漂移的關鍵作用。一方面,將戰略約束到國家政策、監管導向相一致的領域。確保戰略及風險經營的方向與國家戰略、地區發展戰略、地區經濟優勢保持高度一致的映射關係;另一方面,將戰略約束到與經濟周期、總體風險形勢相一致的狀態。確保表內外資源在戰略和風險兩個維度上按照既定方向進行配置,引導資產負債表在戰略和風險兩個維度上按既定方向進行調整,確保戰略入表、風險偏好入表。
其次,在確定戰略次序上實現協同。充分發揮風險偏好對戰略的約束作用,通過協同管理,確定戰略方向和業務的優先順序,將銀行的關鍵資源(廣義和狹義信貸規模、經濟資本、費用預算、人力資源),按照事先確定的優先順序進行配置,實現戰略聚焦。
第三,實現風險偏好管理和戰略管理的過程協同。實現風險偏好的傳導過程與戰略分解、傳導過程協同。促使風險偏好管理閉環與戰略管理閉環中的每一個關鍵節點密切配合。
細化傳導責任與傳導內容
風險偏好能否真正硬化業務邊界和風險邊界,取決於風險偏好陳述書的內容能否從戰略層級的要求,有效轉化為經營管理的風險政策、工作計劃、營銷指引、準入依據、定價策略、談判底線等。針對去產能、去槓桿過程中實體經濟不確定性上升的實際情況,針對資產負債配置、風險經營方向難以把握的實際情況,銀行業金融機構應該進一步量化、細化風險偏好傳導責任與傳導內容。
就量化、細化傳導責任而言,就是沿著風險偏好傳導路徑,落實每一個環節的責任。目前銀行業風險偏好傳導路徑相對成熟:風險偏好投影於資本規劃和資本的供求關係,形成對於資本的總體約束及風險容量,在風險和資本約束一定的情況下,經營層制定風險管理政策和風險限額,風險政策和限額影響具體的業務規劃,直至形成具體的業務決策和拓展方向。關鍵之處在於:一是沿著風險偏好的傳導路徑,合理確定每一個環節的主責部門,明確其傳導的載體,明確其依據及與上一環節的統領關係。例如,明確規定資本規劃、資本管理的主責部門,用制度保證風險偏好對資本規劃、資本管理的統領地位。明確各類風險管理政策的主責部門,用制度保證風險管理政策與風險偏好的相互關係。明確具體業務板塊、經營單位經營計劃及營銷行為處在風險管理政策約束之下。二是將風險偏好的傳導納入激勵約束機制,量化傳導責任,對傳導不利的部門進行問責。
就量化、細化傳導內容而言,關鍵之處在於:一是在資本規劃的基礎上細化資本預算。就是對資本的來源進行更精準的預測,對資本進行更精細化的分配,以此為抓手,傳導風險偏好,統籌風險邊界和業務邊界。二是根據戰略和風險偏好確定的方向,精細化地分解容忍度指標,精細化地分配費用預算、信貸額度等資源,引導經營單位主動選擇市場和客戶,前置風險關口,主動經營風險。三是大力提升風險政策的效能。考察風險偏好管理失敗的案例,風險管理政策效能差是風險偏好傳導中斷的主要原因,也是風險管理失控的根本原因。結合目前的形勢,我們認為應該從強化風險管理政策的科學性和時變性兩個方面提升風險管理政策效能。一方面,商業銀行應在風險偏好的指導下,進一步完善與細化授信政策、資產負債總體配置策略、交易帳戶資產配置策略、表外理財資產配置策略以及銀行帳戶利率風險管理政策、流動性風險管理政策等,對業務邊界進行管理,強化風險管理政策的敏感性、精確性;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應該根據宏觀調控政策的方向、產業發展態勢、風險預警情況、風險暴露情況,及時調整授信政策。根據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流動性的變化及金融市場波動情況,及時調整流動性風險管理政策、銀行帳戶利率管理政策、市場風險管理政策、交叉性風險管理政策等。通過提升風險政策的響應能力、加強風險管理政策的時變性,提高其對業務經營的指導性,確保業務經營始終處於事先確定的業務和風險邊界之內。
優化新產品與新業務管理
從經營管理的實際觀察,商業銀行經營行為偏離風險偏好,越過風險邊界的起始點往往在於創新業務、創新產品。部分商業銀行在追逐利潤的趨勢下,有意無意地開展偽創新,偏離事先設定的業務與風險邊界,進而使承擔的風險超出其管理能力。因而,強化、優化新產品、新業務的管理是遏制戰略漂移、堅守風險偏好的關鍵環節。
第一,提升新產品、新業務管理層級。建立系統化的創新業務管理體系,並進行制度建設、流程梳理。從根本上明確風險偏好指導下的新產品、新業務風險管理政策。
第二,強力矯正產品和業務創新的基本原則。對於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監管部門給出了真實需求原則、風險可控原則、成本可算原則、簡單實用原則等幾項原則。從風險偏好管理的視角看,要著重強化以下原則:一是實體經濟和戰略導向原則,就是按照服務實體經濟的需求,按照戰略導向,進行創新,新產品、新業務服務於戰略。二是監管導向和合規導向,確保業務定義、流程、相關的法律關係、合同文本符合監管規定。三是風險經營導向,就是要確保新產品、新業務的風險按照其實質可以被識別、計量,並且能夠得到充分的管理,能夠進行風險定價,確保RAROC等指標符合風險偏好要求。
第三,進一步優化新產品投產前的評估工作。按照防範風險、服務實體經濟的監管導向,商業銀行應該將需求調研、立項與設計、開發與測試、風險評估、審批、投產前培訓、投產與銷售、後評價等各項工作要求落到實處。特別是在風險評估環節和後評價環節,要充分揭示、論證該產品和業務對於風險偏好、風險政策的遵循情況。
第四,對重點領域的創新,要嚴格把關。一是對資金業務、同業業務、投行、資管業務領域的創新要重點把關。目前這一領域監管政策發生了較大變化,對於複雜的交易結構和產品模式、多層嵌套關係等要進行嚴格審查,將業務限制在風險邊界之內。二是對FinTech及網際網路金融業務創新要嚴格把關。商業銀行網際網路業務總體上比較規範,但利用金融科技進行創新,需要在業務系統中嵌入合規要求,風險評估也較為複雜,所以,要利用金融科技進行模擬測試,充分考量此類產品和業務對於風險偏好以及新產品、新業務風險管理政策的遵循情況。
(本課題是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創新團隊科研項目「中小銀行轉型與創新」階段性成果。作者分別為內蒙古銀行副行長、內蒙古銀行博士後管理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