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大家玩嗨皮了麼?
長假就剩一天了,趕緊收收心,明天專心復工,把前浪拍在沙灘上.....
今天八哥推薦一部短劇(只有八集),一天正好看完——
《誰是被害者》
2020年
豆瓣:8.3分
導演: 徐瑞良 / 莊絢維 / 陳冠仲主演: 張孝全 / 許瑋甯 / 王識賢 / 黃河類型: 懸疑 / 犯罪首播: 2020-04-30(中國臺灣)集數: 8 單集片長: 60分鐘
中國臺灣,平霖市(虛構城市),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命案。
過氣女歌星蘇可芸死了,她死於高度濃酸化解,警方稱之為溶屍命案。
當時在浴缸裡只剩下一灘幾乎無法辨認的模糊液體,骨頭都被腐蝕的難以收集全貌。
現場未發現打鬥等任何外力痕跡,警方初步認定這是一起自殺案。
蘇可芸因為事業婚姻不順,長期抑鬱不振,精神恍惚,有自殺傾向。
在一番官方程序調查之後,負責該案的副隊長趙承寬認為,可以用自殺結案了。
但鑑識科的方毅任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這具屍體存疑.....
方毅任是個離婚多年的怪咖,他業務能力超強,調查專業細緻,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也正因為如此,他得罪了幾乎所有同事.....
同事們說,這裡有兩種人不能得罪,一個是死人,一個就是方毅任。
他性格孤僻,人緣極差,但每次大家又不得不聽他的,因為他說出了真相.....
這次屍體他又發現了什麼問題?
方毅任認為,蘇可芸沒死,因為從下額的恥骨能看出,這具屍體是男的!
他還發現屍體上有他人的指紋,而這個人,居然是他離婚之後失去聯絡多年的女兒曉孟。
監控查到蘇可芸被害前有一神秘女子出現,看樣子,非常像江曉孟。
江曉孟早前因為做錯事,被送入少管所,當天就失蹤了。
這麼多年以來,方毅任一直苦苦尋找女兒的下落,卻沒想到女兒竟然以這樣的方式出現。
方毅任追查到女兒可能去了夜總會做陪酒,他去了夜總會,知道了女兒曾在這裡工作過,還有了一個男朋友。
與此同時,警察們發現了蘇可芸的行跡,但他們到達現場後,只能眼睜睜看著蘇可芸自焚......
事後搜查現場,發現了一張工牌,上面寫著一個名字:張聰建。
這似乎是個預言,下一個死的就是他。
果不其然,當警方找到張聰建的時候,他也死了,同樣也於自殺。
連環命案都是有一個或者多個兇手共同作案,這些人接二連三自殺,而且在現場留有明顯證據,顯示下一個是誰。
難道有一個極為高明的兇手設局,殺了這些人之後再偽造自殺現場,逃避法律懲罰?
還是有人在背後操縱這場死亡遊戲,用千奇百怪的死亡方式, 把大家玩弄於股掌之間?
這點跟剛剛完結的《365:逆轉命運的1年》(8.9分)很相似,兇手設局把受害者一個一個幹掉, 還收集了受害者最明顯的標誌物做為戰利品,偽造現場,誤導警方破案......
在《誰是受害者》裡,警察們對此束手無策,毫無頭緒。
而最近連續發生的自殺案,就像海中偶然落了幾滴血,就引來了嗅覺極其靈敏的鯊魚——記者徐海茵。
別看長相甜美,徐海茵可是個狠人,為了追新聞不擇手段,不惜做出違法的事。
她行賄警察,甚至錄音下套 ,讓警察都有苦說不出,只能乖乖配合。
從警方那裡問到蘇可芸線索後,她拜訪了蘇可芸母親,拿到了第一手採訪材料,甚至編造出了蘇可芸自殺現場跟她第一張專輯海報相似的勁爆新聞,轟動臺灣.....
徐海茵出名了,老上司要帶著她跳槽,薪水翻三倍,職位連升三級。
但她沒想到,只會研究死人屍體的方毅任居然會主動找到她合作,還答應給她最新線索,條件只有一個,用人脈幫他找回女兒......
《誰是被害者》由網飛出品,4月30日首播,一次8集全上。
這是一部超重口劇,以離奇連環命案串起故事,受害者全都是匪夷所思的死法。
溶屍、焚屍、墜屍一幕幕駭人的畫面,隨時都可能出現,開頭片方這個高能警告畫面絕非虛言,裡面有太多重口鏡頭了......
每集都有一被害者現身,現場慘不忍睹,背後迷霧重重。
這部劇的故事,改編自臺灣推理作家天地無限的暢銷小說《第四名被害者》。
臺灣發生一起三人被殺的命案,嫌犯方夢魚一直不肯透露被害者遺體下落,在臨終之前,他暗示還有第四名被害者。
方夢魚說已將被害者遺體線索透過律師交給他的學生周雨潔,讓整起案件重回大眾視野範圍內。
隨著媒體輿論被誤導,真相越來越撲朔迷離,而幕後的真兇要對第四名被害者下手了……
原作很好看,改編劇拍出來的故事更勝一籌,因為不止有布局精巧的情節,還有了許多現實意義極強的深度探討。
先不劇透,畢竟這是一懸疑破案劇,說出來會被打。
要說這幾年的臺劇真是不得了,《想見你》拿下9.2分,去年年初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拿下豆瓣9.5分的高分,十分驚豔。
不誇張地評價,《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劃時代的實驗性作品,它深刻得不像一部影視劇。
人人都有獵奇心,每個社會熱點爆發後都會帶來大量的爭論,在一場電影院「無差別殺人事件」之後,媒體迎合大眾炮製熱點新聞,對兇手展開一輪又一輪的扒皮式報導,讓兇手的家屬承受了更多歧視和壓力。
人人都在關注如何懲罰兇手,卻忘了兇手的作案動機,還有我們的社會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多「惡」.....
人人都關注最後怎麼嚴懲兇手,卻忘了下一個同類型兇手會不會出現,而全劇最關心兇手的,就是兇手的辯護律師。
他保護兇手,並不是覺得兇手罪不該死,而是覺得這樣的案件標本很「珍貴」,作惡必被懲,但為什麼我們不能從這場悲劇中學點什麼呢?
什麼時候我們也不再對那些聳人聽聞的社會新聞感興趣,而是深挖社會真相,找出那些真正摧毀社會穩定的人性暗流呢?
可惜,就在律師一步一步挖出真相時,兇手卻被火速執行死刑了......
原因很簡單,臺灣當局承受不住公眾輿論壓力,決定提前處決兇手.....
處理了一個罪犯,我們與惡的距離就一定遠了嗎?
處死罪犯太簡單,一張公文足矣,但那些真正造成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可能永遠都發現不了,只能等到下一個悲劇出現......
同樣在《誰是被害者》這部劇裡,媒體失格、新聞價值、記者競爭、警界生態……一系列敏感社會議題同樣拋出來很多很多。
最後全部劇透核能預警,
想追劇的趕緊撤,後果自負,概不負責!
劇中的所有受害者們都是真正的可憐人,比如遭受網絡暴力的蘇可芸,過氣被人冷落遺忘,再也沒人聽她的歌.....
為了賣出自己的專輯,她孤擲一注.....
張聰建,勤奮踏實,兢兢業業,數十年如一日,為公司奉獻了一輩子。
但就因為患了癌症,他被一腳踢出了公司,什麼都沒有了.....
他們走投無路,勢單力薄,想要抗爭命運卻無計可施。
那麼唯一能吸引關注的方法,就是創造最離奇的死法,最驚人的社會頭條,才能讓公眾關心他們.....
你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預言又在重演,經久不變。
每一次等到悲劇發生之後,我們才能關注到那些被忽略的人,被遺忘的事,以及被無視的「大坑」。
好像只有這樣,他們的死才是有價值的.....
ps.上面是位老熟人,你猜猜她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