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捲中國,全國兩會也因為疫情推遲。全國政協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上下一心,積極投入抗疫戰鬥,同時也通過電話會議、在線研討等形式積極履職,保障政協各項工作順利進行。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召開前夕,我們採訪了來自不同界別的十位全國政協委員,了解他們在疫情中積極履職的奮鬥故事。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
王歡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史家教育集團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剛接通電話,爽朗的笑聲就從話筒裡傳來,在最忙的招生季,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應邀接受我們的電話採訪。她說,教育管理是她的本職,履職盡責是她的本分。在疫情的特殊情況下,延期開學不停學,履職盡責每一天就是她的真實寫照。
專注教育 培養頂天立地中國人
在教育行業深耕近40年,王歡親歷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行業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學材料從具體的幾本書拓展到全部世界,教育範疇從學校教室拓展到社會大課堂,學生的選擇更多了,家長的期待更高了,學校面臨的改革挑戰也更複雜多元了。
尤其面對疫情「大考」,教育如何在變與不變中前行?王歡說,我們需要堅守的不變的核心是教育價值,需要改變的是教育實現形式,是去慣性化、去功利化、去邊界化、去中心化地推動管理格局開拓、育人目標聚焦、教育模式構建、教師生態營造。
在王歡的教育理念中,培養頂天立地中國人是她不懈的追求。她說,「人」字中,內蘊著成長的意義,彰顯著教育的追求,決定著社會的未來。未來教育更要強調人的發展,在學習行動中凸顯一個個頂天立地的「人」字。首先是心懷「國人」,懷抱家國信仰,將「人」字寫得更加高大;其次是情系「家人」,將「國」之所向化為「家」之所求,將「人」字寫得更加穩固;第三是身修「個人」,身心健康、具有科學精神、能自主發展、擁有責任擔當等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在幹事創業中積極履職盡責,不能面對面交流,王歡就組織參加教育行業線上論壇、名校長工作室等活動,傳播教育理念、探討教育問題、分享教育經驗。結合疫情防控形勢的不斷變化,在王歡的帶領下,史家教育集團針對性提出了學生居家學習迭代升級方案,在課程供給的不同階段,不斷微調、各有側重、層遞升級,為學生們居家學習時光注入生命成長氣息。
都說群雁高飛頭雁領,但王歡更願意把形成這種正向循環的學習生態鏈歸功於她所尊敬的每一位老師。身為校長,王歡把自己的角色功能定位於服務,有事商量著辦,在聚同化異中團結各方,潛移默化中凝聚力量。 作為政協委員,王歡一刻不敢放鬆對自己履職盡責的要求,教育行業如何更好地成長和發展是她每天都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叩問初心 三個關注始終情系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向好,全國大中小學陸續公布開學時間,王歡的工作重點轉為把延期開學和正式開學的各項工作切實銜接起來,做好疫情防控期間育人樣態創新實踐的深化與延展。
在紮實的工作調研中,王歡逐步形成了三個提案並在加班加點不斷完善中。
關注學生自身發展。作為撬動教育的一個重要支點,王歡建議推動「博•悟」課程供給體系建設,通過博物館的「博」推動學生學習的「悟」。王歡說,新時代教育的範疇早已突破了學校圍牆的限制,通過開展博物之旅、開發數字博物館、推出親子課程等方式,推動學校升級為超級博物館,從而啟發孩子的不同興趣,實現教育的更多可能性和想像力。
關注學生家庭環境。王歡說,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尤其在疫情期間居家學習中更凸顯了這一點。已有的案例警示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家長的情緒管理、心理建設,投入人力物力,推出典型示範,形成正面引領,真正把好的理念落實落地。
關注學生健康保障。王歡說,要積極培養綜合性校醫人才,加強校醫隊伍建設。針對校醫從業門檻高、工作要求多,職業發展遭遇瓶頸、繼續發展動力不足、社會評價不高等問題,建議在師範類學校成立校醫專業,培養校醫專業人才,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對健康知識和健康護理等方面的需求。
每天一次校務會,每周一次行政例會,兩周一次總結思考,不定時推出答問,為學生提供課程,引領教師思想聚焦,走進直播間分享探討,王歡笑稱自己一直沒閒著。
疫情如同一面鏡子,讓王歡對從事教育的初心、教育事業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說,不管環境如何變化,不變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職,關注學生的真正成長。始終情系學生、情系教育、情系祖國,對即將召開的兩會,王歡充滿熱情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