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怒江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沙瓦村高山山間的風,已帶著陣陣寒意。
通往子楞小組的崎嶇山路上,三名農村婦女,用竹籃、竹簍背著一箱箱牛奶、雞蛋,滿臉汗水,吃力地往上爬。
陸春花和村民下山背營養餐
「現在,子楞小組公路還不通。幼兒園娃娃們的牛奶、雞蛋還得靠人力去背。」領頭背牛奶的子楞幼兒園老師陸春花說。
2018年12月,中專畢業後外出務工多年的陸春花回到老家子楞小組。鄉、村幹部找到她,說要在子楞小組辦一所幼兒園,希望陸春花來當老師。
2017年前,沙瓦村沒有幼兒園,學齡前山裡娃沒地方上學,掛聯幫扶單位怒江軍分區駐村扶貧隊員和紀錄片《落地生根》攝製組隊員們就在簡陋的農家院壩裡,抽空教這些娃娃背古詩詞,學說漢語普通話,做一些簡單的遊戲。
在外闖蕩多年,深知知識重要性的陸春花,雖然有對山外世界的留戀和渴望,但為了讓更多家鄉孩子有書可讀。她捨棄了繼續外出務工掙錢的機會,當起了一個月只拿兩千元工資的子楞小組幼兒園老師。
中途休息
子楞小組沒有公路,陸春花一個月得下山一次,來回一天,到匹河鄉中心校背牛奶、雞蛋。村民很支持陸春花的工作,每一次下山,都有兩三個村民跟她一起去背。
「現在,國家政策很好,小孩免費上幼兒園,還給營養早餐呢!」背回牛奶到學校,村民阿英蘭沒回家,與陸春花一起打掃教室、院壩衛生,整理玩具。「這麼多娃娃,就她一個人管理,什麼事就她一個人幹,太累了。」
「我們當地村民講怒語,只有少數出過山的年輕人會說一些簡單的漢語。」陸春花說,因沒有受過幼兒教學教育,最開始的時候,自己會什麼,就給孩子教什麼。從學說普通話,到怎麼上廁所,洗臉洗手,再到日常文明禮貌養成等。
《落地生根》在沙瓦拍攝期間,導演柴紅芳很關心孩子們的學習,每周都到子楞組來一趟,與陸春花一起教孩子們背誦詩詞和學習漢語。
陸春花帶著怒族小孩去參加《中國詩詞大會》
2019年2月3日,在攝製組努力下,陸春花帶著6歲的臘八和5歲的芳芳,走出大山,來到北京,參加《中國詩詞大會》。
面對全國觀眾,身著怒族民族服裝的臘八和芳芳用稚嫩的童聲,背誦了一首《春曉》。
「好多村民看了電視,非常激動、非常高興。都說讓娃娃讀書學習是一件大好事。」陸春花說,祖祖輩輩生活在高山的怒族山裡娃能到北京,參加《中國詩詞大會》,讓村民們更加意識到讓孩子讀書學習的意義。幼兒園的孩子逐漸增多,從最初的十幾個增加到30個。
今年,子楞小組幼兒園迎來了25個學生,一個人照看這麼多孩子,陸春花每天都很緊張。「別的我不怕,就怕安全上的事兒。特別是小一點的孩子,有時候一眼看不見就心慌。」陸春花說。
陸春花和孩子們在一起玩遊戲
目前,匹河鄉還有兩個不通公路的山區幼兒園,山裡娃營養餐、教學用具,還得靠老師和村民從山下背上去。
「山裡的老師,就像蠟燭,用她們的信念、堅守,照亮了山裡娃未來的路。」匹河鄉中心校校長羅成華說。
為了教給孩子更多的知識,陸春花自己給自己加勁,每天背古詩,學唱歌,練舞蹈,習遊戲。
「孩子們很聽話,尤其是喜歡背詩詞,希望像臘八和芳芳一樣到外面參加活動。」陸春花告訴記者,她教給孩子的古詩詞可以喚起孩子們對於知識的渴望。「要讓他們明白,知識是可以改變命運的。」
快樂的山裡娃
「一個人守著那麼多學生,一個月才2000元,還不如出去務工,一年掙四五萬沒問題。守在那裡,受苦受累幹什麼?」
有時,與陸春花一起外出務工的姐妹們會打來電話,勸她別幹了。
「我去了,村裡的小孩怎麼辦?總得有人教他們啊。」
又是一個豔陽天,沙瓦高山暖風拂面。一陣陣孩子的笑聲,溫暖著村民的心。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明亮的教室裡,陸春花站在講臺上,微笑著傾聽孩子們的讀書聲。在她心裡,這是世間她最想聽、最美好的聲音。
看完了,點亮右下角的「在看」,給小編加個雞腿!
RECOMMEND
• 沈躍躍在廣東調研時強調 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 回應人民群眾需求 努力制定一部高質量的家庭教育法
• 漫「話」雲南省抗疫最美家庭(十):李慧珍家庭
• 最美巾幗 | 「鐵腳杆」餘美秀,為了迪慶維西的山水更秀美!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醫生看完坐不住了
原標題:《最美巾幗 | 燭照深山 她用背簍背起孩子們的希望》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