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挺高雄市長韓國瑜(中)選2020的誓師造勢大會1日登場,韓從景福門出發,一路走向主舞臺,韓粉情緒相當激昂,現場氣氛達到最高點。(張鎧乙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作者 張景為
韓國瑜在凱道大造勢展現超強聲勢後,外界基本上出現了兩種反應。首先是數十萬人冒著酷熱和大雨熱情相挺,人數遠高於預期,顯示韓流再度發威,後勢看好,甚至有人說國民黨的初選結果已經底定。另一種看法則相對保留,認為儘管此次盛況空前,震撼人心,但「內聚力」的強大不見得等於外在的「擴散力」,如果韓流只是停留在同溫層群眾的範圍內,則表象的激情終究有其局限性。
這兩種看法都有道理,也點出了韓流翻騰下的兩個重要面向,必須合起來檢視才能得窺韓流的真貌與走向。
去年底,韓國瑜能一舉突破南臺灣30年深綠壟斷的魔咒,創造當選高雄市長的勵志經典,其中有諸多主客觀因素所致,而超越藍綠的訴求、感動庶民的表現,加上民進黨「執政」失能引爆的沸騰民怨,終於水到渠成,締造了幾乎不可能的政治傳奇。如今民進黨未能痛定思痛,不僅習性依舊,專權跋扈尤勝以往,但在戰術操作上已有了高度警覺,各種防堵操作、封殺措施不一而足,目的就在壓制韓流繼續延燒擴散。
另一方面,從去年底的地方選舉到更高層次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韓流的效應與模式是否還能複製重生?這究竟只是因緣際會、曇花一現?還是預示著臺灣政治生態的質變、帶領政治趨勢的變革?同樣考驗著韓國瑜與臺灣選民。
進一步看,韓國瑜成為高雄市長後,又承載諸多民意企盼他更上層樓的期待,對他的要求標準必然更高,因此現在外界與民調對他的衝擊起伏,固然可以理解,但看似打擊他的負面影響其實也是促使他必須提升思考格局、展現更大才能的正面動力。
因此以下兩點是值得釐清的盲點。其一,沒有內聚力又談何擴散性?以所謂「鐵粉」的數量與團結力來看,泛藍之內當無出韓國瑜其右者,而韓流所掀起的庶民支持風潮,相當程度是農漁勞工階層,而這部分恰是國民黨長久以來失去的族群。韓流的內涵本就大過於傳統國民黨的支持者,如果以鐵粉人數加上國民黨傳統支持者,以及中間、淺綠、南部農漁勞工階層乃至個人爆發力等開拓票源的綜合戰力,韓國瑜的外在擴散力應居首位。韓粉的內聚力絕對是優點而非盲點,真正問題在於其踰越分際的「排他性」,甚至產生不必要的威脅感與疑慮,這才是韓流應該深思導正的盲點。
其二,韓國瑜在40歲以下年輕人的支持度不夠,但韓當初在年輕人的吸引力方面並不差,尤其是吸引北漂青年回鄉發展的號召力更被津津樂道,如何重振魅力值得期待。
當朱立倫問到「國民黨的總戰略到底是什麼」?答案其實只有三點。一是讓民進黨下臺,二是改善兩岸關係,三是活絡臺灣經濟。第一點是無可替代的最高目標,而這比由國民黨的誰贏更重要;第二、三點則是達成最高目標後的實踐價值。在前述的三大戰略共識下,一直熱衷於找參賽者個別會談的國民黨中央,應該由吳敦義主席立即邀集6人,一起開誠布公發表共同宣言,維持初選理性競爭,競而不鬥、爭而不破的風範。如此既能引導輿論、澄清視聽,也能向支持者宣示決心,何樂不為?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