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現任總統亞歷山大 格裡戈裡耶維奇 盧卡申科。他1954年8月31日出生於維捷布斯克州奧爾沙區的一個小村莊,先後就讀於莫吉廖夫師範學院(莫吉廖夫國立大學)歷史系和位於高爾基市的農業科學院。
1993年,盧卡申科擔任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反腐委員會主席,這位天降猛男,大力開展反腐鬥爭,獲得當時白俄民眾的大力支持。於1994年3月,他成功當選總統,並連任至今。
人物履歷:
1975年(21歲)畢業於莫吉廖夫師範學院(莫吉廖夫國立大學)歷史系;
1975至1977年(21-23歲)在蘇維埃邊防部隊駐布列斯特服役,擔任政治處指導員;
1977至1978年(23-24歲)在莫吉廖夫十月區執委會擔任指導員;
1978至1980年(24-26歲)什克洛夫市知識委員會責任秘書;1979年加入蘇聯共產黨
1980至1982年(26-28歲)在蘇軍駐明斯克近衛步兵第120師擔任政治部副主任;
1982年(28歲)盧卡申科退役,從事基層農業領導工作,並就讀於農學院學習經濟學專業。
1982至1990年(28-36歲)先後擔任莫吉廖夫州什克洛夫區「突擊手」集體農莊副主席、列寧集體農莊黨委書記和「城市人」國營農場場長。在任期間,大刀闊斧進行農業改革,修建公路網絡,較快進入自負盈虧。曾作為白俄羅斯農業先進代表參加莫斯科舉行的全蘇聯農業改革工作會議,在會議介紹先進經驗。
1990年(36歲)受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重視,並且因為工作成績突出,被當地選民一致推薦為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人民代表。
1993年7月(39歲)盧卡申科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臨時反腐委員會主席。在這一年內盧卡申科彈劾70多名高管貪汙,其中包括最高蘇維埃主席舒什克維奇和總理克比奇。盧卡申科從此聲望大增,被人民譽為「反腐鬥士」。
1994年7月(40歲)盧卡申科以80.6%的得票率成功當選總統。
1995年1月(41歲),盧卡申科和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籤署了一項關於在白俄羅斯和俄羅斯之間建立關稅同盟的協議。
1996年11月(42歲)白俄羅斯通過全民公決,將總統任期延長至2001年11月。
2001年9月9日(47歲)盧卡申科成功連任。
2006年3月 - 至今(52歲 - 至今)連任總統,併兼任白俄羅斯軍隊總司令和安全委員主席。
家庭:
妻子:加琳娜·盧卡申科出生於1955年1月1日,畢業於莫吉廖夫師範學院歷史系。與盧卡申科在高中相識,並於1975年結婚。
兒子:維克託(1975)德米特裡(1980)和尼古拉(2004)
孫子:有7個孫子孫女。長子4個,次子3個。
長子的孩子:維多利亞(1998),亞歷山大(2004),瓦萊裡亞(2009)和雅羅斯拉夫(2013),
次子的孩子:阿納斯塔西婭(2003),達裡亞(2004)和亞歷山德拉(2014)。
政界表現:
自從盧卡申科擔任白俄羅斯總統以來,其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消除貧困和防止貧富兩極分化。
自1991年12月獨立以來,白俄羅斯十分重視社會保障,城鄉居民均享有免費醫療、推薦保障等權利,青少年接受免費教育。
在盧卡申科的努力下,白俄羅斯擺脫了蘇聯解體後資本主義的不良效應,使經濟得以恢復。在世界銀行2005年的報告指出,盧卡申科時代的白俄羅斯,經濟確實得到了高度增長,且大多數人均能分享富裕成果,人均收入也高於不少前蘇聯加盟國。
在盧卡申科領導下,該國2000年至2013年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6.3%(儘管其中部分增長是由俄羅斯石油的再出口,俄羅斯石油進口到白俄價格低於世界價格,並在運往歐洲之前清算)
盧卡申卡在外交政策中繼續與許多獨立國協國家融合。2003年9月,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籤署了關於建立經濟聯盟協議。
在2008年初,由盧卡申科主持的白俄羅斯安全理事會會議決定建設該國的核電站,該核電站包括兩個1000兆瓦的機組。這些單位計劃於2016-2018年推出。建造核電站的目的是確保該國的廉價能源並增強國家能源安全。據專家稱,核電廠的調試每年可節省約10億美元的天然氣進口。【6】
聯合國發展計劃署2015年人類發展指數報告顯示,白俄羅斯人民發展指數在全球175個國家居第52位,在獨立國協地區僅此於俄羅斯。
在對外政策方面,盧卡申科長期奉行獨立務實的外交政策,把保持和加強與原蘇聯國家,首先是與俄羅斯的關係作為外交重點,同時努力改善同西方國家的關係。
文獻索引
1、白俄羅斯名人傳/王麗主編:王憲舉分冊主編 - 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2019.06(「一帶一路」列國人物傳系)
2、http://www.president.gov.by
3、維基百科
4、白俄羅斯/ 常豔,徐佩編 - 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18.09(「一帶一路」國別概覽/李向陽總主編)
5、列國志:白俄羅斯/李允華、農雪梅 -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02
6、Белорусский путь / Под ред. О.В. Пролесковского и Л.Е. Криштаповича. – Минск, 2009. 416 c.
7、https://wiki2.or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