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類APP開始發力了。3月19日,成立已有三年的Keep 舉行了第一場戰略及新品發布會,推出首款智能跑步機K1,並打算擁抱線下。與此同時,同為運動類APP的悅跑圈宣布完成1億元C輪融資,欲發力線下體育服務產業,兩家之間的火藥味也是不小。而在一個月之前,咕咚也宣布完成了2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並將重點放在智能運動裝備上。
可以看出,無論是融資還是推出新產品,運動類APP開始思考自己的盈利模式,並將變現一事提上了日程。不過在這之中,IT內參最關注的還得數推出跑步機的Keep,這一條「跑」出來的變現路著實讓人有些好奇。
不走尋常路的Keep,想用硬體設備+健身房來突圍
事實上,運動類APP擁抱線下,並推出相關運動設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憑藉智能硬體設備起家的咕咚,在廣告與電商之外,選擇了發力智能穿戴設備。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咕咚的收入中廣告和智能運動裝備各自佔比約在40%左右。2017年咕咚智能跑鞋銷售超過20萬雙,公司總營收約1.5億。
在此之外,IT內參了解到,咕咚也在布局相應的智能訓練課程,不過具體上線日期尚未確定。同時,咕咚在今年也將嘗試線下零售布局,包括開設店中店或智能運動體驗區等方式。
咕咚佔了一份先發優勢,與其為競品的Keep自然要另闢蹊徑。在推出智能跑步機前,Keep已經率先在線下進行了試水。其位於北京華貿中心東區4層的keepland目前已試營業一個多月,並於3月21日正式對外營業。
其創始人王寧認為,三年的時間,Keep已經積累了不少用戶,也有了線下的需求,部分用戶已經從家庭場景轉換到體驗空間。同時,Keepland會根據後臺數據,選擇社區、商場mall以及寫字樓等地開設線下店,保障用戶體驗。至於推出跑步機,王寧表示這是為了滿足用戶在家庭場景裡的需求。
如此一來,在運動類APP中,「硬體設備+健身房」的道路尚未有人嘗試,用戶已經突破1.2億的Keep基於自己的用戶數據,想要在此發力從而擁抱線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想法雖好,市場競爭卻不容小覷
值得注意的,「硬體設備+健身房」的道路雖在運動類APP中實屬別處心裁,但Keep將這一模式應用到線下後,卻要面臨著不小的競爭壓力。
首先從健身房來說,2017年是健身市場爆發的一年。乘著共享經濟之風,以覓跑、公園盒子為代表的小型化健身商業模式,已成為2017建體育領域的小風口。其中覓跑成立兩個月便完成了7500萬元的融資,國家隊入場,並在不久之後與達卡運動完成合併。目前覓跑已在北京、上海等地投放了數百個共享健身倉。
而走網際網路O2O模式的健身房同樣不容小覷。以99元包月的樂刻為例,去年10月,其完成3億元的C輪融資。截止那時,樂刻自建健身房數超過200家,覆蓋全國8個城市。從規模上來說,已是國內最大的一個品牌。樂刻披露的數據顯示,樂刻月度活躍教練數超過3000人,自主培訓孵化教練800人。
就更不用說我們熟悉的傳統健身房了,Keep若想要入局其中,競爭對手也是不在少數。何況從現有的信息來看,與傳統健身房布滿器械相比,Keepland相當於線下互動加強版的Keep教學,用戶在此根據Keep視頻進行學習。在此情況下,Keep又將如何說服用戶從家中的免費場景走向線下的付費場景呢?
另外Keep推出的跑步機,雖然主打智能化,價格也僅為1999元,看似並不貴。但對於想要健身的用戶來說,跑步機的體積是一個大問題,在一二線城市中,有多少人能夠有足夠的地方去放置這一機器?
IT內參在天貓輸入「跑步機」後發現,除了標價為1599的跑步機月售過萬,其他均在幾百——幾千之間,可見這一機器並不是必需品。
此外廈門等地已經開始興起了共享跑步機,據媒體報導,用戶可以選擇將跑步機等直接送到家中,不用了可退回,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鍛鍊。
在共享經濟的影響下,Keep選擇的兩條道路挑戰性都不小。能否繼續擁抱線下,就看Keep如何將自己的線上用戶轉向線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