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漯河氣象 了解官宣天氣
「五月五,過端午,吃粽子,划龍舟……」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關於今年的端午節天文專家表示,今年有些特別,它是21世紀最晚的三次端午節中的一次。
端午節每年固定在農曆的五月初五,但它在陽曆中的日期卻非常不固定。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就是「閏月」。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中國幾千年所採取的傳統農曆實際上為陰陽合曆,既考慮到與太陽直接相關的陽曆回歸年,又考慮到與月亮位相變化的陰曆朔望月。一個朔望月平均為29.5306天,積12個朔望月為354天或355天,與回歸年(約365.25天)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計下來就已超過一個月。
為了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古人採用設置「閏月」的方法。現行農曆「置閏」的方法是「十九年七閏」,即每隔2年到3年,就必須增加1個月,增加的這個月叫「閏月」。「置閏」的規則是依據二十四節氣來定。
農曆庚子鼠年為閏年,增加了一個「閏四月」。這個「閏四月」從陽曆5月23日開始至陽曆6月20日結束。受「閏四月」影響,自此以後,庚子鼠年內的農曆節日,如端午節等,在陽曆中的對應日期相較去年來說,都將向後推遲18天。去年端午節對應的陽曆日期在6月7日,今年端午節對應的陽曆日期自然就落在了6月25日。
趙之珩表示,21世紀100年內一共有3次端午節最晚的年份,分別是2001年、2020年和2058年,對應的陽曆日期都是6月25日。而端午節出現在陽曆6月25日還不是最晚的,最晚的是出現在陽曆的6月26日,如1906年。
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你了解多少呢?
各種民間習俗
端午節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歷史,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各地過法不盡相同,不過吃粽子、划龍舟可以說是普遍習俗。
划龍舟/賽龍舟
賽龍舟在中國的南方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此習俗,大部分地區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橈手人數不一。划龍舟時,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
沐蘭湯
沐蘭湯,是一種衛生習俗。在廣東,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掛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艾葉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期,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艾草、菖蒲,用來驅病、防蚊。
畫額
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
佩香囊/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佩在胸前,香氣撲鼻。戴香包頗有講究,老人、小孩和青年佩戴香包中的配料不同,代表的含義也不同。
採藥
即採集藥草,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鬥草
你小時候是否用草捏住相拽過呢?其實這也是端午習俗之一。鬥草又稱鬥百草,類似於北方的「拔根兒」,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
採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採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採草藥,熬涼茶喝。
端午習俗眾多,除了以上說這些外,各地還有一些地方特色的習俗,比如——
四川:打字子,吃包面;
湖北:迎儺人,曬水給小孩洗澡;
湖南:用花幣酒食供於龍舟之龍首;
廣東: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
海南:洗草藥澡;
山東:早起需飲酒一杯;
江西:用百草水洗浴;
……
除了吃粽子,還吃啥?
端午食粽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粽子,又叫「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其花色品種繁多。北方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口味偏甜,個頭較大;南方常以竹葉來縛粽,有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個頭較小,甜少鹹多。
五黃、五紅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高郵的鴨蛋黃、雄黃酒。五紅通常指莧菜、茄子、紅蘿蔔、西紅柿和蝦子。此外浙北端午節還有吃豆腐的習俗。
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便是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
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
茶葉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兇化吉,平安無事。
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
黃鱔
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
飲雄黃酒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民間於此日將蒲根切細、曬於,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亦有單獨用雄黃浸酒者,故名「雄黃酒」。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資料來源:新華社 生活經 閔行區防震減災科普館 山東科技報
漯河氣象
一個知冷知暖的公眾號
長按掃碼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