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是這樣,打死我也不會抽菸。」確診肺癌晚期之後,小高(化名)這樣說。
小高今年36歲,他從十幾歲的時候開始抽菸,而且菸癮非常大,基本上一天得有2-3包的量,起初他覺得並沒有什麼,心理還想,哪個真正的男人不抽菸。
但是1個月前,小高開始發高燒,而且這次和以往不同,小高吃了很多感冒藥都沒有效果,一直高燒不退,並且還感到頭暈噁心,被送去醫院的時候,小高已經快沒有意識了。
起初,醫生以為小高是肺炎引起的高燒,可是沒想到在拍了胸片之後,看到了小高肺部上陰影,懷疑是腫瘤。於是,很快給小高進行了CT檢查,結果不出意外,是肺癌,而且是晚期,已經腦部轉移,情況已經沒有手術治療的餘地。3個月後,小高離世,在風華正茂的年紀,還沒有享受到兒孫滿堂,肆意人生的幸福。
杵狀指是肺癌的早期症狀,手指出現異常,要小心!
數據顯示,肺癌是我國發病率居首位的惡性腫瘤,每年發病約78.1萬。2015年我國新發肺癌病例約78.7萬例,發病率為57.26/10萬;肺癌死亡病例約63.1萬例,死亡率為45.87/10萬。
由於受肺癌早期的症狀不明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部分肺癌病人在診斷的時候就已經是中晚期,像小高一樣,發生了轉移,加大了治療難度,導致難以手術,5年生存率只有15%左右。
其實,早期肺癌通過微創手術切除,是完全可以做到臨床治癒的,而且,肺癌早期並非無跡可尋,只是比較容易被忽視。
肺癌早期的症狀,比較典型的是出現杵狀指。杵狀指具體表現為手指膚色正常,不痛不癢,關節無畸形,可以正常活動,但是手指遠端部分會水腫、變粗、變鈍,猶如鼓槌一樣[1]。
除了手指異常,肺癌早期還伴隨著其他比較典型的症狀,如不明原因的咳嗽,先是乾咳,隨著病情的加重,咳嗽越來越頻繁,還伴隨著咳痰或痰中帶血,可能是腫瘤細胞脫落導致出血;
其次,肺癌病人還會出現悶痛、隱痛和脹痛,疼痛的位置不固定,但是頻繁出現,尤其是在咳嗽的時候,胸痛更加明顯;
另外,低燒也是肺癌病人的症狀之一,一般病人使用退燒藥之後可能會有所緩解,但是比較容易復發,反覆發燒。
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越來越重,癌細胞會轉移到其他的組織和器官,尤其是轉移到脊柱、骨盆、肩胛骨、肋骨等部位,對骨骼部位造成一些刺激和損傷,就會引起劇烈疼痛。
不吸菸為何肺癌也會找上門?專家:生活中的3大危險因素,要避開
儘管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但是仍舊有一些人認為不吸菸的人不會得肺癌,但是據了解,近年來,越來越多不吸菸的人也患上了肺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腫瘤科張樹才主任,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導致肺癌的危險因素不僅僅是香菸,還有這3大危險因素。
1、避開吸菸環境
雖然自己不吸菸,但是長期暴露在二手菸、三手煙的環境之中,也會增加肺癌風險。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吸菸人數超過3億,然而遭受二手菸危害的非吸菸者高達7.4億。釋放到空氣中的二手菸煙霧,含有尼古丁等有毒物質,容易損傷血管內皮,導致血液凝結,誘發動脈粥樣硬化。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到血管中,就會堵塞血管,造成心梗、心臟病、癌症等。
2、遠離油煙
專家指出,廚房油煙是目前中國女性肺腺癌高發的最為顯著因素。調查發現,60%的女性長期接觸廚房油煙,尤其是煎炸烤等不健康的烹飪方式,會產生大量的致癌物質和致敏物質,再加上大多數家庭的廚房通風條件都不好,也會導致廚房油煙侵入呼吸道,對肺部產生不良影響,增加肺癌風險。
3、遠離一氧化碳環境
人體內一氧化碳的產生與汽車廢氣、工廠廢氣等因素有關,這些排出的廢氣汙染了空氣,人呼吸空氣之後,又會吸入一定的一氧化碳,誘發肺癌。因此,預防肺癌要遠離空氣汙染,遠離一氧化碳環境,尤其是霧霾天氣外出,要做好防護,戴好口罩。
PET-CT是檢查肺癌最佳手段,預防肺癌,從定期體檢開始
雖然醫療水平不斷提升,但是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依然高居不下,加強肺癌防治迫在眉睫。預防肺癌,除了要積極戒菸、遠離吸菸環境,以及加強環保觀念,積極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之外,還要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做到營養全面、低脂低鹽,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同時堅持鍛鍊,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肺癌風險。
此外,預防肺癌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定期體檢,尤其是有肺癌家族史、長期吸菸等肺癌高危人群,應定期接受肺部CT檢查。目前,PET-CT是檢查肺癌最佳手段,PET-CT在肺癌診斷、分期以及療效評價中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適用於腫瘤高危人群、有癌前病變的人群以及腫瘤疑似患者等[4]。
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我們不僅要提高肺癌的防範意識,還要多學習肺癌知識,加強對肺癌的了解,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參考資料:
[1]張毅;潘鐵成.36例以杵狀指為首發症狀的肺癌臨床分析.2009-08:14(08)
[2]《除了避免被動吸菸,預防肺癌還應注意什麼?》.新華網 .2020-09-15
[3]《預防肺癌從這五點做起》.山西晚報 .2017-11-28
[4]尹莉萍;李文武;孫曉蓉;付政.肺癌的PET/CT檢查方法與價值.2010:09(0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