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哈洛先生,曾做了一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根據實驗中恆河猴的表現,哈洛得出了一個結論:觸摸、運動、玩耍這三個要素,是愛存在的最好證明。
因為恆河猴有94%的基因與人類相同,所以不少科學家認為:恆河猴的實驗結論,對人類嬰幼兒同樣適用。
養育孩子,讓他衣食無憂不是最好的愛。真正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產生依戀的,是接觸、是陪伴、是讓孩子感覺到安心和溫暖。
這個道理也越來越被年輕的媽媽們所熟知。
於是,越來越多的媽媽們選擇回歸家庭做了全職媽媽,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愛,中斷自己的職業生涯也是值得的。
然而,日久天長,很多全職媽媽卻發現,自己卻只保證了孩子的衣食無憂。對於孩子,我們開始抱怨多于欣賞,苛責多過鼓勵,暴躁多於耐心。我們不快樂,我們的孩子也不敢快樂。
1、現實生活與預期落差太大
婚前對婚姻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期待。婚後卻發現生活是一地雞毛,而自己成了雞窩頭的家庭婦女。生活瑣事,帶娃,夫妻關係,婆媳矛盾,生活壓力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孩子還不是一般難帶,孩子要吃喝拉撒睡事無巨細地照顧著,還要遛娃,搞早教等等,根本就沒有時間為自己的內心賦能。
更受打擊的是自己的付出被否決。娃帶好了是義務,是別人的功勞,帶不好了則都是當媽的沒做好。日積月累的指責讓全職媽媽心力交瘁。早把要好好照顧娃陪伴娃的初衷忘到了九霄雲外。有的只剩下疲憊的身心和滿腹怨氣。
2、原生家庭的代際複製
每一個父母,都曾經是個孩子。我們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傷害,會改變我們的大腦神經迴路,讓我們不自覺地複製了原生家庭的傷害,用我們不喜歡的,甚至是極力避免的方式對待孩子。
—— 選自《快樂養育法》
孩子感覺不到快樂的家庭都有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母親。
明明是為了孩子好,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行動卻讓孩子感覺不到愛意,有的只有厭惡和嫌棄。
明明小的時候我們發誓,我們絕對不要成為母親那樣的人,長大以後我們卻驚恐的發現「長大後,我卻成了你。」
於是,我們也開始刀子嘴對付孩子。當孩子不聽話作出反抗的時候,極有可能歇斯底裡。就像《隱秘的角落》的周春紅,逼孩子喝牛奶擦奶漬,孩子稍微有點遲疑,便開始崩潰。
即使我們自己意識到了這種代際複製,沒有成了母親那樣的人,卻會不經意間被類似媽媽的婆婆和老公的影響。在婆婆和老公的壓力下對孩子做出讓自己後悔的舉動。
3、情緒管理能力欠佳
我們不懂愛孩子的另一個另一個原因是我們不懂管理自己的情緒。
生活瑣事,婆媳矛盾,夫妻分歧等等帶來的負面情緒已經積壓在心裡很久了。我們不懂排解,任由負面情緒發酵,然後孩子一出現不聽話的苗頭,我們直接情緒爆發。
承認吧,我們打罵孩子不是因為我們多麼愛孩子,多麼為孩子好,而是我們已經被其他事情氣瘋了,我們已經管不住自己的情緒了。
長此以往,全職媽媽背離了好好陪伴孩子,給孩子溫暖而安心的愛的初衷。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1、回歸現實,實事求是
人生可以分為很多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人生重點不一樣。
如果你對生養孩子的婚姻生活無法適應,那最大的可能就是你沒做好吃苦的準備。
在父母親的懷抱中當孩子多爽啊,被照顧的那一方,什麼壓力都不用擔,只需要搞好學習就行。
沒錢花了跟父母說一下,幾句話的功夫,錢就來了。
看某個同學不爽,直接不理他就成,不用強顏歡笑虛與委蛇。
但是當了全職媽媽還想這麼快意恩仇,你一開始就錯了。
婚姻不是想放棄就能放棄,孩子生完是不能塞回去的。有的就只能堅持下去。同樣是堅持,快樂的還是痛苦的,你選擇哪一個?
同樣是明白人,當然要選擇快樂的。
怎麼快樂法?尋找全職媽媽這件事的意義。家庭和睦,孩子健康快樂成長,順便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甚至是事業戰場,這個不是很好的路線嗎?
快樂的秘訣不在於看清多少事,而在於看輕多少事。看輕家長裡短和生活裡的雞零狗碎,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陪伴孩子上。
2、覺察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育兒方式,溫柔而堅定
覺察本身就是一種療愈。當全職媽媽能時不時地開始覺察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育兒方式時,這就代表著媽媽自己開始逐步修正自己。當自己的立場堅定了,旁邊的人的老意見影響就變小了。
我一閨蜜就面臨這種情況。她父母是很含蓄的人,心裡很愛孩子。但是說出來的話卻常常傷了他的心。高考填報志願時,她就報了心理學專業。
在不斷的進修中,她開始覺察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並且不斷修正自己的內心。心裡頭也暗暗發誓,以後絕對不讓自己的孩子受自己受過的傷。
在她養娃的日子裡,她的確也做到了。孩子不聽話,她都想發火,惡毒的話到了嘴邊還是咽了下去。遺憾的是她婆婆卻是跟她媽媽一樣的,明明是為了孩子好,但說出來的話卻非常不中聽。
孩子要抱抱,婆婆就在旁邊說「上幼兒園了還抱,羞羞臉」,見到閨蜜抱孩子了,就開始說教不要寵壞她。叫孩子起床,必須立刻起來,如果孩子慢一點了,婆婆就旁邊罵孩子和閨蜜。等等。
好在閨蜜hold住,繼續溫柔而堅定地對待孩子,也沒有做下讓自己後悔的事。
因為沒有條件搬出去自己住,說理說不通,就乾脆不管婆婆說啥都當耳邊風。
3、提高情緒管理能力,學會平和而真誠地表達
很多全職媽媽並不懂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情緒是什麼,怎麼來的,只覺得自己整個人都很暴躁,就像炸藥包似的,就差一個引子就會暴躁。這個有興趣可以看看相關書籍。這邊分享下本人管理自己情緒的一個經驗。
輔導孩子寫作業是全職媽媽一個繞不不過去的坎,也是一個分分鐘能讓氣到發瘋的差事。
我家大寶之前上幼小銜接,每天晚上都要輔導他寫作業。一提做作業,各種小動作都出來了,一副不要讀書的樣子。一看這樣我就生氣,但是我忍。再加上他一心想玩,那些知識都是過眼不過腦的,我就更氣。
但是生氣有用嗎?沒用,我氣得要暴走,他在那邊抹眼淚,作業還是沒做,不會的知識點還是不會。我能撒手不管嗎?不能。
所以我能做的就是紓解自己的情緒。慢慢地總結出經驗,情緒來了,宜疏不宜堵。
我知道自己輔導作業會很容易生氣,所以當感覺自己要生氣的時候,我立馬左手用力握住右手,在心裡默默問自己,我到底是生氣什麼?
氣孩子坐不住,氣孩子不用心,還是生氣孩子竟然沒有繼承媽媽的高智商,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
這麼一想,我心裡就平靜了。
我沒有高智商啊,也不是天才兒童。像孩子這麼大時候,我在幹嘛?上山下地,爬樹玩泥巴。這些學識性的東西到了正式上學後,經過多次練習才學會的。
我怎麼能要求一個愛玩沒讀過書的男孩子一下子變成穩重愛讀書的孩子呢?這不是典型的參照別人家的孩子給自己的娃定高要求嗎?
想通了這一點,我那不斷升騰翻滾的氣就消了。
坐不住?沒關係,一次能坐個兩分鐘,寫兩行字母數字就行。
記不住?沒關係,他願意跟著學就行,多重複幾遍,多等待幾天,他總是會學會的。
擺正心態,放低要求,不要給自己氣受,還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幼小銜接只是第一步,後面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呢。若是沒了學習興趣和動力以後咋整?
全職媽媽難當,在面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時,在面對原生家庭帶來的挑戰時,在情緒爆發時,我們會背離了好好陪伴孩子的初衷。
但是我們客觀認識自己的處境,覺察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育兒方式,管理好情緒來幫助自己成為一個給孩子更多陪伴更多愛的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