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知道,一生只能盛開一次,認真地張開每一片花瓣,細緻地調整每一個角度,綻放最精緻的美麗。
彩霞知道,一生只能絢爛一次,仔細地鋪開每一片雲霞,用心地設計每一片色澤,潑灑最燦爛的風採。
作為媽媽的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努力地給予孩子最好的一切。
然而現實生活中,媽媽們往往在「事業」和「孩子」中做著兩難抉擇。
就如曾火極一時的電影《找到你》中的一段臺詞:
這個時代對女人要求很高。
如果你選擇成為一個職場女性,會有人說,你是個糟糕的媽媽;
如果你選擇成為一個全職媽媽,又有人會覺得,這不算是一個職業。
電影《找到你》海報
其實,每一個家庭情況不一樣,每一個媽媽的選擇也不一樣,但媽媽對孩子無私的愛都一樣。
當今社會輿論多把女性分為兩類:一種是事業型女人,獨立又有主見,走路帶風;一種是家庭婦女,小肚雞腸,不思進取。當然,「全職媽媽」很自然地被劃入了後者。所以很多女性拒絕放棄職場。
一是,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全職媽媽:不求上進。
在眾人眼中,全職媽媽大約是這樣的一種存在:生活中只有孩子和老公,每天圍繞著洗衣做飯、家庭衛生、各種瑣事打轉,逛的是菜市場、穿的是運動服、聊的是打折商品……她們和村口的大媽沒什麼區別,眼裡只有家長裡短。
周圍的親朋好友也會有意無意地表達:你原本學歷不錯,工作也不錯,現在卻甘願辭職在家帶孩子,年紀輕輕卻靠人養活,那你讀了那麼多年的書豈不是白讀了?還有什麼用?
公公婆婆即便嘴上不說,也會心生不悅地暗示:我家兒子一個人在外拼命掙錢,你卻只知道在家享福,天天把要照顧孩子放在嘴上,那看孩子有什麼難的?我們又不是沒帶過。
二是,女性自身的焦慮:害怕平庸使自己被拋棄。
很多女性自己就很焦慮,擔心瑣碎的平庸生活會讓自己迷失,給家庭帶來不幸。國際影星蘇菲•瑪索曾說,女人最可悲的不是年華老去,而是在婚姻和平淡生活中的自我迷失。
曾經有個女性朋友認真地告誡我說:「一個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業,要有經濟獨立的能力。你不要看現在你的老公很愛你,對家庭很好,但是當你就這樣靠他養活五年後,那他對你的態度肯定不一樣。」
她覺得,全職媽媽的工作就像是家庭保姆,但是還沒有經濟收入。就如電視劇裡的故事情節,慢慢地,你會被老公所嫌棄:天就只知道叨叨各種瑣事,不理解自己在外打拼的辛苦,還總是抱怨帶孩子累,沒有共同語言,甚至都不願帶出門。然後你就可能被出軌、被拋棄。等到那時候,後悔就晚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種種文章都在呼籲:「女人千萬不能放棄職場,一定要有經濟獨立的能力」。
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很多媽媽就甘願放棄事業上的一切成就,成為全職媽媽,把孩子當做唯一的寄託。當孩子幼年時,她們一刻都捨不得跟孩子分開,擔心他磕碰受傷,擔心他受委屈,只有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才放心。當孩子上學後,孩子的成績是最看重的,還幫著做各種選擇,美其名曰「我是為了你好」。
殊不知,她們在潛意識下將丟失的「自我」嫁接在了孩子身上,想讓自己沒能實現的叫孩子去實現。然而,分寸一旦沒把握好,這種壓力會讓孩子覺得很可怕。
就如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宋倩,她漂亮、獨立,還是名校金牌老師,為了更好地照顧女兒英子,選擇放棄事業,成就女兒。她事無巨細地替英子安排好一切,小到一日三餐,大到未來大學的選擇。她不允許英子吃油條,認為那是路邊攤不衛生;不允許英子玩樂高,認為會耽誤學習時間;不允許英子報考南京大學,認為留在北京才能便於自己照顧……還經常說「媽媽都是了你好!」
《小歡喜》劇照
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英子面對這樣的媽媽,總是那麼的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惹怒了她,有時還默默地流淚,讓人看著都心疼。媽媽放棄自我的陪伴,讓英子覺得非常壓抑,甚至抑鬱,最終忍無可忍離家出走,差點跳海。好在劇中的宋倩及時反省,不然定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小歡喜》劇照
這种放棄自我的愛,看似偉大的犧牲,實則成為了媽媽理直氣壯要求孩子成仁成才的籌碼。這是非常可怕的。
因為沒有一個孩子,可以承受媽媽放棄自我的壓力。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稚嫩的肩膀也扛不起你曾經放棄的夢想。
養兒育女之路,也是媽媽們自我完善的修行之路。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他的墓志銘上刻了這樣一句話:「我永遠都沒有長大,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生長。」作為一個媽媽,不應該只為孩子給予溫飽與關愛,還應該成為孩子的榜樣,用自己的不斷成長引領孩子前行的道路。
溫婉、知性的主持人董卿,《面對面》節目裡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自己先成為什麼樣的人。」我一直很認同這個觀點。媽媽的不斷成長,也是對孩子最好的言傳身教。
但董卿還說,「不想放棄繼續成長的可能,不想因為孩子,就變得止步不前了。」這其實不一定,因為不是只有在職場上不停地追求事業成功,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追求上進的好品質。
我自己在全職媽媽期間,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學習,自學了教育心理學,還考取了小學教師資格證;為了更好地陪孩子運動,開始堅持跑步;為了幫助孩子打開少兒編程的大門,報名自學了Python課程,有時半夜還在那研究……自己的種種努力,會讓我感覺到瑣碎的日子不是平庸,而是充實和精彩。
而且我也看到有很多比我更勤奮、更自信、更優秀的全職媽媽,她們真的是文武雙全,上的了廳堂下的了廚房,教的了作業陪的了練琴,司機、廚師、寫文、美工、樂器、運動……樣樣行,雖然在家,但一直在不停地自我成長。在孩子們的眼裡,這樣的媽媽是閃閃發光的,是自己的偶像。
曾經在一個育兒號上看到有網友自述:我是一個工科女,為了陪伴孩子,零基礎自學素描和水彩畫,現在外行看以為是專業水平;還自學識譜彈琴,學心理學、研究英文、習讀詩詞……我從一個平庸職場小員工,蛻變成擰得了螺絲、畫得畫、彈得了曲、哼得了之乎者也、溜得了英文口語、治得了小兒常見小毛病的幾乎全能的好脾氣超人。
孩子,不但不會成為媽媽們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反而可以激發媽媽們向更優秀的自己邁進。
一般情況下,在孩子的人生路上,媽媽陪伴的時間最多,所以影響也最大。最好的親子關係,不是媽媽放棄自我的犧牲,也不是讓孩子放養式地獨自奔跑,而是媽媽帶著孩子一起進步,共同成長。
曾經一期央視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有一段經典的論述:
教育孩子和賺錢,到底哪個更重要呢?
如果你在該教育孩子的時候,選擇了拼命掙錢,等孩子大了,你辛苦賺了一輩子的錢,說不定還不夠他敗家一年!
如果在該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用心陪伴和管教,等孩子大了,你一輩子沒賺到的錢,說不定孩子一年就賺到了!
這段話表達了,高質量地陪伴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比賺錢更重要。媽媽的觀念、教養和習慣,會引導孩子走向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小時候是個熊孩子,身子弱卻鬼心眼多,從來愛闖禍。他的媽媽對其闖禍從來不在外人面前訓斥,而是在事發後第二天將其前一天的錯誤擺事實講道理,說得他心悅誠服地認打認罰。儘管家庭生活窘迫,他的媽媽卻深刻明白讀書的重要,哪怕再沒有錢,也要給兒子買書。媽媽的高質量陪伴,帶給胡適深遠的影響,他一生獲得中外三十五個博士學位,還在慘烈浴血的八年抗戰裡,書寫了英雄妙筆。
胡適
胡適是這樣評價自己的母親的:我的恩師便是我的慈母。
當然,反面例子更是屢見不鮮。
電視節目《變形記》中的李錦鑑,父母一直在北京工作,他則被扔在老家,整整11年的陪伴缺席,讓他變得叛逆頑劣。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再成功的事業也不能彌補孩子教育上的失敗。
孩子的成長是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可以用最美好的歲月帶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請相信,你現在的付出一定會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路上大有不同!
無論你是一名職場女性,還是一名全職媽媽,請一定保持不斷成長的能力,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儘自己所能做到高質量的陪伴,與孩子一起積極向上地生長。
願我們此生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