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職媽媽,不等於「保姆+家教」
——本文系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最近,關於「高學歷女性當全職媽媽是否是浪費」的話題在朋友圈裡興起熱烈討論。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全職太太群裡「祥林嫂」不少,有時她們會回顧自己原職業的風光無限,轉而感嘆現在圍著丈夫孩子轉,最後則以「孩子需要我,犧牲也值得」的聖母形象做總結。
社會發展到今天,女權的解放運動令中國女性在法律上享有與男性同等的權利。傳統的依靠手工力量的生產方式的進步,令女性不再受生理的局限,能通過智慧在社會中展拓天地。各行各業中的女強人、「白骨精」的身影已經不再新鮮。
但不管是多麼風光的職業女性,大多都會組建家庭,但是,一旦子女出生,雙雙在職場打拼的夫妻,不得不面臨家庭和職場的取捨。或許是受到中國傳統「女子相夫教子」思想的影響,或者是不忍自己懷胎十月誕下的小生命離開必須的呵護,在感情上與嬰兒聯繫更緊密的母親會首先選擇讓步,放棄自己辛苦建立的事業,成為一位全職媽媽。
在很多人眼裡,全職媽媽們是一群不涉足職場,專心在家帶娃,養兒育女、把相夫教子當做她們全部「事業」的家庭婦女。但是,這樣的「全職媽媽」似乎是一個「保姆和家教的結合」。如果不考慮「相夫」的職責,那麼一個收入高於請保姆、僱家教開銷的職業女性,完全沒有必要辭職去做全職媽媽。
全職媽媽隊伍的壯大,並不只是單純為了教育子女做出事業上的犧牲,更應當視為是「家庭責任的分工」,是經過經濟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等多方面的利益權衡做出的最高效的選擇。當曾經風光職場的女性哀嘆人生從此被家庭束縛,我們是否應該呼喚另一種聲音:全職媽媽的生活,能有一番精彩?
作為全職媽媽,女性能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家庭,尤其是子女的教育中。全職保姆或者家教,更多是為了獲得金錢而進行的商業化活動,全職媽媽,則視子女的茁壯成長為唯一的目的,孩子的日常就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嬰兒的啼哭、嬉笑都牽動著母親的心,只有那血濃於水的親情,才能守護幼小生命的茁壯。
面對生活中平凡的艱辛,只有全職媽媽們才能有耐性,照顧到孩子的點滴細微。也只有親生母親,會理解養育兒女的神聖,並把這一切當作一份事業來經營。經歷過換尿布的酸臭,感受過嬰兒嚎啕大哭的驚慌失措,才能從孩子可愛清純地睡態中獲得滿足感及成就感,家庭的紐帶也因此得以牢固。
如果說在過去,全職媽媽們為了照顧身邊的幼兒放棄了與外界的交流、個人的自由,那麼新媒體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令全職媽媽也成為了一種可以獲得收入的社會職業。各種信息接收終端等媒介的使用,打破了空間的束縛,坐在嬰兒車旁,媽媽也能正常獲取信息。而在中國這樣一個極其重視子女培養的國家,博客、空間、朋友圈中全職媽媽們的優秀育兒經驗,已經被準父母們爭相點擊。利用網際網路辦公,也早出現並逐步普及,少數不甘心遠離職場的母親們,已經開始利用網際網路的互動與開放嘗試建立新的事業。
全職媽媽隊伍的壯大,並不是對古代「相夫教子」觀念的遵循,相反,這是一種新的家庭模式的嘗試,也是在這個更加便捷精彩的時代,人們為了家庭和諧、子女茁壯成長所創造的全新選擇。
文/劉澤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