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aterials》:要不要做博後?打算去工業界的別瞎折騰了

2020-12-15 木木西裡科技

你要不再想想?

博後,一不小心就成千老了——千年博士後

雖然部(si)分(da)學(tian)科(keng)專業做博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找教職工作,但是過去幾十年的統計數據表明,歐美的博士畢業生中只有5%最後從事了教職的工作,而其餘的大部分人主動或者被動的進入了工業界。因此,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博後需要經歷一個職業目標的轉變。但是在一些課題組中存在「發不出好文章的人才去工業界」之類的觀念,這種觀念在無形中增大了博後在進行職業選擇的壓力,使得他們在嘗試向工業界轉型的過程中會對自己的能力,甚至對一開始為何而做科研產生自我懷疑。因此,博後做到後面已經成了一種執念,一期又一期的做下來,最後教職沒找到,工業界的機會也錯過了,處境就很尷尬了。

(圖片來源: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2014, 39(12):571-573.)

扎心了老鐵。(圖片來源:知乎)

針對這一困境,《Nature Materials》今日發表了文章,採訪了一些在學術界和企業界都有過經歷的科研人員。來自英國的Nessa Carey博士是一位生物學家,在工業界和學術界都有著豐富的經歷。她曾在Pfizer等製藥公司擔任過高級研究員的職位,而現在她還是帝國理工學院的客座教授。她認為,雖然博後一直做下去可以逃避因合同到期而不得不進入社會的壓力,但是長期來看這只是對你的老闆(如果資金充足的話)是件好事,因為你已經對工作環境熟悉了,工作更有效率,卻不利於個人的職業發展。做博後和做博士生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那種寄人籬下的滋味,經歷過的人都懂得。

你沒看上工業界,工業界也沒看上你啊

有些博後認為,我比博士畢業生多做了幾年的研究,教職找不到,在業界找個工作還不是碾壓其他人?還真不一定。在2018年,《Nature》就以「Why a postdoc might not advance your career」為題發表文章,給博後潑了一盆冷水。而在這次的採訪中,Nessa提到,博後的競爭力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你在某一個領域深耕多年,具有遠超其他人的實驗技能和理論知識的積累;而另一方面則關乎博後訓練的本質,即你證明了可以將一個領域積累的知識和技能與其他不同領域的研究相結合併取得成果。但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是,除了一些新興的方向,工業界大部分領域的技術都已十分成熟,因此工業界只需要受聘者具有相關的技能和學習能力就可以了,而博士畢業生就已經滿足了這一要求。因此,你的博後經歷對企業而言價值沒有想像中的高。

Nessa的這一觀點在Shulamit Kahn,一位來自波士頓大學的經濟學家,對企業代表的採訪中也得到了印證。有些代表表示他們會更傾向於招有博後經歷的應聘者,因為他們認為能夠找到好的博後職位代表應聘者是最聰明的。但也有些代表表示,博後(特別是製藥相關的)在學術界多年所養成的一些科研習慣反而不利於他們之後在企業的發展。這些代表特別提到,他們寧願應聘者沒做過博後,這樣這些應聘者在入職之後就會更快的學習企業的科研方式,藥物也更快的能獲得FDA的批准。

錢和學術夢,你選哪個?

那麼博後在工業界的起始工資水平會比博士畢業生高嗎?針對這一問題,Shulamit及合作者在2017年發表的一篇《Nature Biotechnology》中(Kahn, S. & Ginther, D. Nature Biotechnol.35, 90–94 (2017))進行了討論。文章提到,除了學術界的終身教職職位,其他工作並不會因為你的博後經歷而給你更高的起薪。此外該文章還指出,大部分人在花了幾年做博後之後,既在經濟收入上做出了犧牲,又沒找到理想的教職,所以如果想賺錢的話還是儘早或者乾脆不做博後為好。而來自GlaxoSmithKline的Malcolm Skingle也對薪資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Malcolm在GSK公司負責與學術界聯絡的工作,他認為有些博後過高的看待了自己在藥物研發方面的能力,卻沒有意識到真正開發出一種新藥物所要經歷的重重困難,以及自己也只不過是龐大的團隊中的一名成員。因此,在這些博後真正在團隊裡證明自己的價值之前,企業並不會因為他們過往的經歷而在薪酬上區別對待。

不然那些半路出家轉碼農和做諮詢的都是哪來的?

(圖片來源:網絡搜索)

及時止損,回頭是岸,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因此,《Nature Materials》給出的建議就是如果有去工業界的打算,那麼就要在讀博階段就儘早開始準備,腳踏實地,以互惠互利的方式擴充自己的人脈網絡,認真了解公司對職位的需求而準備簡歷。到了面試環節,只需要根據公司對面試的側重點進行針對性的準備,那麼職位就在向你招手了。採訪的最後,幾位受訪者鼓舞大家到,每一個職位都是對你的鍛鍊,即使這份職位並不是你的首選,但是你也會在結交新的朋友以及擴充對自己和世界的認知中獲得成長。職業規劃並不可怕,它就是一個將自身的數據與這個世界的數據找到一個最佳契合點的過程。已經獲得理化博士學位的你一定可以做好,即使有一時的迷茫,但多年科研所訓練出的唯物主義世界觀也會幫你逐漸找到答案。即使不在學術界工作,你一樣可以成為科學家。#木木西裡#

內容來源: 高分子科學前沿

最精細銀河系恆星地圖發布!蓋亞望遠鏡完成20億顆恆星的數據測定

H指數103,被引用超過4萬次,趙宇亮院士Nature系列部分代表作

npj: 本刊高被引作者的新成果—主動學習預測熱電功率因子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Nature:博後的困境
    美國博後協會的主席同時也是NYU藥學院博後項目的主管Keith Micoli說道:「這個會趕人走的新政策是不討人喜歡的,但是卻可能解決兩個棘手的問題。有些博後總覺得自己多呆一年,就能多攢一些資本,簡歷會更好看一些。還有一些「終身」博後一直幹到自己的老闆都退休了,然後就失業了。」因而有個工作年限會強迫這些博後去做職業規劃,想清楚他們到底想幹什麼。
  • 別瞎折騰,試試這樣做
    腦袋上的頭髮越來越脆弱稀疏; 梳子上、鏡子前、地板上卻倔強地如影隨形; 新置的防脫生發洗髮水、養護滋潤護髮素,似乎也無力拯救髮際線的日漸「置頂」…… 於是—— 就算搞不定娃,也不敢再撓頭了;再憤怒生氣,也不敢扯頭髮歇斯底裡了; 去美髮店再也不
  • 如何去國外做博後?
    其實不然——你為什麼不選擇出國做博後呢? 事實上,對很多國內博士來說,出國做博後,是我們獲取出國學習/工作經歷的所有方式中,難度最低、回報率最高的一種選擇。 這是因為:1、申請國外做博後不像申請國外讀博,它的入職門檻比博士留學低很多;2、外國人做博後少,很多博後崗位招不到人,容易申請;3、國外博後出站的難度遠遠低於國外讀博;4、國外博後只要2年,博士有的讀個5-8年都出不來;5、國外博後待遇豐厚,一年幾十萬肯定有,不像本碩博那樣需要燒錢;6、
  • 別瞎折騰了,醫生直言:胃不好的人,多做這3件事
    別瞎折騰了,醫生直言:胃不好的人,多做這3件事。一、胃不好的人,往往會通過吃麵條養胃,那麼吃麵條真的能養胃嗎?現如今,很多人出現胃病的情況,因此我們經常能聽到胃病、胃不舒服的人會吃麵條來養胃,那麼吃麵條有養胃的功效嗎?
  • 保險絲又壞了,不懂就不要瞎折騰
    有些車主想擁有完美的聽覺效果,將會對音響進行改裝。(保險絲在心理默默的哀嚎,要不要這麼暴力,你將會失去本寶寶~) 比如像逆變器這種東西可以把點菸器的12V電源變為220V,也就是說用後可以運用大功率的電器,可是這樣做的話,導致保險絲承受過高的功率,負荷過大,使得保險絲燒壞。
  • 臺經濟離不開大陸,別瞎折騰
    編輯:葉風校對:陳城蔡英文一直極地阻撓兩岸之間的經濟合作,希望臺灣商人把投資目標轉移到東南亞地區,但是從數據來看,蔡英文要失望了!蔡英文叫囂臺灣不要依靠大陸發展經濟自從蔡英文上臺之後,一直在反對臺灣和大陸之間開展經濟交流,尤其是最近幾年內。但是從整體數據來看,蔡英文完全就是自欺欺人。上半年兩岸之間的出口總額就高達1100多億美金,臺灣總體的出口貿易份額。
  • 到這一孕周,胎位基本上就穩定了,孕媽別再費勁瞎折騰了
    文|好孕姐朋友懷孕32周了,之前胎位一直不順,最近去做檢查,胎位還是不太理想。朋友就很鬱悶,孕期她一直注意加強營養,控制體重,而且每天都會散步,為的就是到時候好順產。如果最後卡在胎位上,順不了,就太尷尬了。
  • 在國內做博士後到底值不值,待遇如何?
    問:博士將畢業,導師讓繼續做他的博後,校友卻說在國內做博士後不值得。想問一下:在國內做博士後到底值不值,現在國內博士後待遇如何?博士畢業後要不要繼續做博士後,你要先自問一下這幾個問題:你要做博士後的目的是什麼?博士後出站之後你該怎麼辦?找教職?還是去工業界?還是去科研機構?不管未來去哪兒你現在要是留下做博後對你的下一個職業目標有幫助嗎?成年人不管做什麼事,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做好長遠的打算。
  • 一位10年教輔行業校長的思考:挺過去,不要瞎折騰,就能活下來
    一位10年教輔行業校長的思考:挺過去,不要瞎折騰,就能活下來 作者:周大濤 發布時間:
  • 人到中年,特別是上了五十歲的男人,就不要再「折騰」這3件事了
    年少的時候,我們渴望大海,在內心暗下決心,一定要在大海深處自由翱翔。長大成人了,我們終於擁有了堅硬的翅膀,也有了掌控世界的能力,我們起帆遠航,去追尋自己的夢。人到中年,特別是上了五十歲,我們的身體和精力開始走下坡路,就算再勇猛,終究是感覺到力不從心了。
  • 「你一個女孩,幹嘛非要出國留學瞎折騰?」
    之前和父母說想要出國讀研,父母也答應考過雅思就讓她去。沒想到當她拿著7.0的雅思成績興奮地和父母報喜,換來的卻是一盆涼水,弄得她當場語塞。父母表情凝重地問她:「你一個女孩子,幹嘛非要出國留學這麼折騰?」
  • 博士的人生轉折點:三線城市二本學校求穩定,還是去國外做博後?
    自認為科研實力一般,在現在的研究所,職稱也上不去,待遇萬年不變,生活壓力較大。目前有小孩,年齡較小,和老婆商量,準備回老家或者江浙一帶的高校發展,或者出國讀博後再回國。最終思來想去,還是是想找個壓力不大,生活和工作能平衡一點的高校,985學校就不妄想了,以我目前的資質,沒有海外經歷,基本很難。
  • 奔六的60後,一晃就老了,別「折騰」自己了
    哪怕咬牙堅持,都要好好活著。告訴自己「再堅持一把,也就要退休了,一切都會好起來」。奔六的60後,該好好計劃未來的生活了,很多事情,就別「瞎折騰」了,也折騰不起了。弄不好,把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都折騰光了,老本都賠掉了,落得「晚景悽涼」。1、60後,別折騰「愛情」了,要懂得「老了有人陪,就是最大的幸福」。
  • 麥肯錫方法解密:一開始就想清楚,否則都是瞎折騰
    可是,我們常常瞎折騰,折騰自己、折騰別人、被人折騰。諸如,費心寫個公號文章,逗逼活潑,結果領導要人民日報社論風格的。加班!返工!挨訓!鬱悶!你怎麼不早說?你怎麼不早問?這你都沒想到?Sorry,我沒理解你意思!哎呀,我多說一句就好了!在職場,這樣的場景簡直可以列為加班的第一大元兇。
  • 985博士將畢業,大牛導師要留做博後,是走還是留?你會怎麼選?
    985博士將畢業,大牛導師要留做博後,是走還是留?你會怎麼選?對一名博士,特別是學術興趣濃厚、科研能力強、學緣背景好的博士來說,就業並不是一件難事,擇業的目標往往也不會太多,無外乎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如果你選擇留下來做博後,最近幾年的壓力就會更大一些。要想增加成功率,題主一方面要保證自己的那篇頂刊必須發表出來(如果是CNS一篇就夠,如果是次頂級,最好2篇以上);另一方面,題主要贏得導師的信任和幫助,只要導師願意出手,帶著你報個省部級獎勵,給幾個結果讓你打包成更高水平的論文,留校就不是個難事。
  • 博後「新曲」&「心曲」
    博後可以說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新生」,本文除了一首寫給博後們的歌曲,還有多位年輕科學家分享他們的博後經歷,或許會帶來不少啟發。在很多國人眼中,「博後」一詞顯得頗為「高大上」,充滿了神秘色彩,甚至鬧出了「博後是博士之後的更高學位」這樣的笑話。
  • 女人懷孕後搬家、囤貨,可不是瞎折騰,這是「築巢意識」覺醒了
    其實,女人懷孕後搬家、囤貨,可不是瞎折騰,這是「築巢意識」覺醒了。孕期各種囤貨,就像鳥兒築巢一樣我閨蜜,懷孕5個月了,上周末去看她。我發現,她跟老公專門給寶寶闢出了一間嬰兒房,還買了漂亮的嬰兒床。她自己那屋的窗簾也換了,成了溫馨的粉紅色。儲物間裡,堆滿了寶寶用的各種囤貨,光尿不溼就佔了大半的空間。
  • 拿了5個offer,最終還是去做師資博後——土博孕期求職的艱難選擇
    某文科類211,學院面試過了,學校人事處卡第一學歷,且查詢說已發論文儘管是JCR分區1區,但是學校不認,只能當普刊並要求做師資博後,達到1A-或2B文章轉講師,博後進站出站無評價體系,算該院第一個師資博後,待遇奇差,個位數(補充:5萬元包幹)一年無任何配套。優勢:專業對口,方向齊全,本碩博學位點齊全,平臺不錯。 3.
  • 少一點鬧騰 多一點歡騰 不要去折騰
    少一點鬧騰 多一點歡騰 不要去折騰本來我的標題是《不想「死」,別作「死」》,考慮到折騰不好也是作「死」,就改成現在的溫和的標題了。但是文章的內容,我還是沿用了原來的思想。家長要成績,laoshi要業績,學校要形象。各自為之,沒有深度融合,哪來你好我好。於是好學生成了laoshi心頭肉,每次家長會表揚,家長怕孩子成績滑坡,又要laoshi關照;成績不好的,讓學生難堪,讓家長難堪。誰給你家長會公布成績的權利。誰給你懲罰學生的權利。現在時髦了。又建什麼家長群,群裡布置作業,群裡這個那個的,究竟誰在折騰?家長群,雙刃劍。你好,群裡說你好;你賤,群裡傳你汙。
  • 寄宿學校要不要上?家長別盲目跟風,權衡3點後再做打算
    誰料到,到了寄宿學校缺乏關愛的孩子,竟然偷偷和班裡的男孩好上了,還偷吃禁果懷了孕,女孩媽媽悔恨不已,所以表姐不願意送小石頭去上寄宿學校。其實,孩子要不要上寄宿學校,是有利有弊的事情,一方面鍛鍊孩子自理能力,但另一方面也會讓失去管控的孩子變得散漫懶惰。因而要不要送孩子去上寄宿學校這件事,家長們一定要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