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曉彤又又又又又上熱搜了!
對於明星演員三天兩頭頻繁的上熱搜,我相信大家也見怪不怪了。很多網絡戰士們又要拾起鍵盤,準備開口大罵「戲子誤國」的時候,突然發現情況有些不對。
人家關曉彤這次不凹「國民閨女」的人設了,改自稱是京圈「在逃格格」了。
諸位先別著急,喝喝茶潤潤嗓子再發表言論。不管她是不是自我調侃,關於認定自己是「格格」這事兒,關注過關曉彤這個演員的人都知道,她已經說了很多年了。
如果這是網友們所說的「玩梗」,這也太專一了吧,陳年老梗都要拿出來上個熱搜麼?
這是要把我們賈玲置於何地?!
言歸正傳,關於「格格」的這一稱呼,既然自稱了這麼多年,恐怕也覺得這是一個能彰顯身份的好詞兒了。
什麼「官二代」「富二代」這種名號,在北京這地界兒都不吃香,人家可是「格格」,蒙了祖上的庇蔭的。
話說大清都滅亡這麼久了,這又來的哪門子格格啊?這這這這這,這是又開始要和我們老百姓劃清界限了麼?
手裡的窩窩頭,突然就感覺不香了。
瓜爾佳氏究竟是何方"神聖」
其實關曉彤這姑娘,確實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大妞兒,而且祖上三輩也都是她所說的滿族旗人。
但最知名的,還是屬她爺爺,關學曾老爺子,一位響噹噹的人物。
關曉彤走上演藝這條道路,其實和她爺爺背後的資源支持,脫不開關係。畢竟老爺子之前和張藝謀合作過。
關學曾老爺子的祖輩也不是什麼皇親貴胄,到了他這一輩兒,家族破落,更是過年都吃不上一頓餃子。
所有的家族榮譽,全是老爺子一人,肯吃苦學藝,一點點腳踏實地掙出來的。那會兒的北京曲藝人,名聲全憑自己個兒的本事。
哪兒有現在這麼多花裡胡哨的。
關老為人謙和,在藝術上一絲不苟。
「不論演出條件多麼艱苦,他從不挑剔,打鼓就唱。戰場上、工地中、田野間,都有他樂觀爽朗的歌聲。」老爺子從老百姓裡走出來,也一生用自己精湛的技藝,感染著那一代人。
但怎麼就被牽扯到「格格」上了呢?這也是有原因的。
關曉彤祖姓姓關,滿族人,關姓原本就是瓜爾佳氏後來演變過來的。追本溯源到滿族的八旗子弟身上,確實也是屬於鑲藍旗的。聽著是不是和皇室也沾點親帶點故?
再告訴您,原來慈禧老佛爺也是出身於鑲藍旗的。高貴吧?但人家老佛爺一入宮,就趕緊把自己個兒的娘家人給抬到了鑲黃旗。生怕別人知道自己是鑲藍旗的似的。
慈禧太后那多精明的人兒啊,不能讓老百姓知道,哀家當年也是個平民布衣出身!老娘是上三旗正經八百的格格,可不是下五旗那些柴火妞兒能比的。
怎麼到了關曉彤這裡,瓜爾佳氏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家公主了呢?
對不住了各位,照這麼說,往祖輩上硬扯小編我也是遺留在民間的格格。不光如此,小編之前的同學還真有姓愛新覺羅的。
咱有一說一,諾大的北京城,誰還不是個阿哥格格啊。
這這這這這,這可都是咱老百姓啊。共飲一江水的兄弟同胞啊。
不說別的,滿族的八旗子弟可是有正經的等級區分的,小編放上最權威的百度百科為證。
重點怕字太小,已經幫觀眾老爺們圈出來了。八旗子弟並非貴族,只是兵丁。鑲藍旗只是八旗子弟裡最末等的一旗,瓜爾佳氏其實與平民無異。
北京的老話兒裡,「格格」念一聲再加個兒化音,其實就是指年輕的小姑娘。不過可能現在也很少有人說了。
其實很納悶,關曉彤這姑娘長得好看,條件也好。,講真,她的演技在一眾小花裡也算是不錯的,老給自己加那麼多戲,何必啊。
關鍵是,這莫須有的優越感何從而來?
再談談京圈,「京圈格格」這個感覺屬實有點尷尬了。
京圈本身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北京大院子弟哥兒幾個自己組的這麼一個娛樂圈子,在演藝圈的位置算是舉足輕重。
但是硬要擠進來吧,有前輩帶著也不是說不行,但非要說個「京圈格格」,您品品。
本身就帶著那麼一點紈絝子弟的味道,再加上「格格」這倆字,怎麼著,非得整出點「滿清遺少抽大煙槍」那勁兒來是不?
縱觀娛樂圈,滿族子弟是真的很多,但很少有這麼一位成天掛在嘴邊上的。踏踏實實演戲,沒事兒多看點歷史,姑娘的路還長著呢。
末代皇帝溥儀去了故宮都要買門票,何況是格格啊?這,這算哪門子的格格啊?
真正的皇家子弟族都去哪兒了
真正的皇家子弟都去哪兒了呢?
大清亡國之前我們暫且不談,大清滅亡之後,那些被皇室保護得過於好的子弟們流落到了民間,開始了兩極分化的生活。
有一部分繼承了祖上的蒙蔭,開始流連於英國人開設的大煙館,整日吸食鴉片,尋歡作樂,最終連反抗的力量都沒有,消失在了歷史長河裡,連姓名可能都沒有留下。
一個小小的舶來品,讓這些擁有著同努爾哈赤那般英勇善戰血統的皇家子弟,最終都死在了曾經不復存在的夢境裡面。
而另一部分,似乎過得比普通老百姓還悽苦。很多人脫離了皇室,沒有賴以生存的手藝,只能幹一些零工維持生計。
愛新覺羅·溥傑是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弟弟,生於北京醇親王府,父親是清朝末年最富有的王爺載沛,母親也是出身於瓜爾佳氏。
雖然前半生風風光光,但後半生也是歸於平靜。捐贈了預估10億的文物給故宮博物院,還熱心參與社會公益服務。
最後和老伴一起平平淡淡的住在護國寺大街52號,做一對普普通通的老年夫妻。
愛新覺羅·載濤也是位很厲害的角色,在晚清的時候就是很重要的政治人物。
曾經留學法國,專學騎兵作戰科,還去英國當了三年大使,後又拒絕到偽滿洲國任職,守住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底線。
縱觀這位皇室子弟的一生,都是能記錄在史冊裡頭的。
1959年年底,末代皇帝溥儀獲得特赦。他的二妹已經創辦了一個街道託兒所,二妹夫擔任郵電部門的工程師;三妹夫婦正在區政協參加學習;四妹在故宮檔案部門工作;六妹夫婦是一對畫家;七妹夫婦是教育工作者;四弟是小學教師。
很多曾經的皇家子弟已經很好地融入進了人民群眾的大家庭,他們的孩子也同樣戴著紅領巾。他們和我們的普通老百姓一樣,靠自己的雙手吃飯。
1950年的時候,載濤搬到了西楊威胡同16號,那之前其實是個馬圈。後來房屋年久失修,還是毛主席拿著自己2000元的稿費,給載濤修的房屋。
其實我們都一樣,都是炎黃子孫,流淌著華夏人民的血液,56個民族,共有一個家。
末代皇室子弟安林,兒時家裡開棺材鋪,也算是富裕,但後來母親重病,肩上的擔子就重了。安林就開始穿起來白大褂,踩著老北京布鞋,操著一口地道的京腔,遊走在胡同之中當起了「蹬三輪的」。蹬了38年,一小時150,不跟您講價。
看這老爺子靠在三輪車上的架勢,是不是莫名有點熟悉?這不就是小編之前寫的,正經八百如假包換的北京大爺麼。這不是巧了麼。
是不是一下親切起來了各位?找大爺給您講講北京城,這胡同裡的歷史,平平常常的一老頭兒,也沒啥架子。
搞什麼「阿哥格格」啊,再有那股子清末的風氣,看著歷史不覺得屈辱麼?
話說回來,那些遛鳥的北京老大爺,菜市場挑土豆子還要折兩毛進去的大媽,甭小瞧人家。沒準人家往上扒三代,還真是個貝勒爺呢。
更別提洛陽、西安的朋友了,都是名列諸侯。
就說在座的各位,努力扯扯關係,沒準也是呢,對吧?踏實的吧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