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些學者的定義,大院子弟是建國後在北京黨政軍機關大院長大的幹部子弟,以50、60後為生力軍,部分40後做補充,「文革」在京各大高校、中學的派系鬥爭在當代中國文化、政治版圖上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落和現象。
最早是由一批北京部隊大院的文化人士立起來的,他們也被叫做大院子弟。大院子弟是建國後在北京機關大院長大的幹部子弟,有軍政文工團或者八一製片廠大院等部隊文藝機構背景。
因為前幾年馮小剛導演《私人訂製》口碑和票房沒達到預期,大罵給影片差評的影評人,宣稱水火不容勢不兩立,並再接再厲大罵文藝青年聚集的豆瓣網裝蛋,直到把自己和電影抬上各大娛樂頭條為止。又把「大院子弟」這個塵封的舊概念提到臺面讓大家咀嚼,百味雜陳。
京圈的江湖味已經瀰漫了三十餘年,可以說,是京圈各代大佬帶領一方江山,開創了中國娛樂圈的盛世。
京圈話語人從鄭曉龍,葉大鷹,葉京,王朔,馮小剛等人手中層層接過,開創了一個大膽擴展的內娛京圈。
日益強大的京圈也吸引一眾小花大花擠破頭。京圈是在內娛是出了名的排外,講究一個「根正苗紅」。初代的京圈大佬無一不是正統出生的,大院子弟。
京圈真不是您有錢就能進的,需要的是人脈和資歷。真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他們是1949年後的新北京人,從小的話語體系、人生經歷異於常人,講著京腔卻和土生土長胡同裡平頭百姓有本質區別。他們是各種時髦事物的嘗鮮者,哪怕在全民封禁的年代,他們可以帶著「批判」的名義,通過父母關係、單位便利看內參片,借閱禁書,偷聽敵臺,所冒的風險大大小於普羅大眾。
按時間順序推演,一些學者歸納認為,大院子弟的人生經歷分成「文革」受害者(參與者)、回歸者、改革者、頑主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事實上都和出身血統、文化壟斷、特權享受等休戚相關,而在80年代的暴發戶輩出,90年代以來文化盜版事業普及,新世紀以來網際網路全球化以來,大院子弟已經到深藏功與名的階段,馮小的發飆並不能代表大院子弟現狀,而當年的「紅小兵」、「紅衛兵」陸續出來道歉倒是一個優越感緩解,從點將臺上下來的一個信號。
馬未都
馬未都出身於空軍五七幹校,「幹校」是「幹部學校」的簡稱。五七幹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大革命」時期根據毛澤東《五七指示》精神興辦的農場,是集中容納中國黨政機關幹部、科研文教部門的知識分子的地方。
陳飛宇
陳飛宇的爸爸是著名大導演陳凱歌,爺爺也是指導中國著名電影《野豬林》中國第四代導演陳懷皚。陳飛宇可以說是京圈「三代」了。
關曉彤
關曉彤的家庭背景並沒有陳飛宇那樣出名,其實關曉彤的爺爺是曲藝界泰鬥北京琴書創始人——關學曾。有多牛逼呢?
姜昆郭德綱見了也得叫聲關學曾大師一聲「師爺」關曉彤和陳飛宇的一飛沖天不同,關曉彤是4歲時就已經完成了一部個人作品。
姜文
姜文的父親姜洪齊是一位部隊幹部,曾參加抗美援朝,其生命中的主要部分都屬於軍營生活,姜文也因此成為那批「在部隊大院長大的孩子」中的一位。
王朔
王朔出身於軍委訓練總監部大院,全稱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統管全軍軍事訓練和院校工作的總部,1954年11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決定成立,1955年以總參謀部軍訓和軍校管理部、軍事出版局為基礎,成立該部。訓練總監部是195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八大總部之一,名列當時八總部中的第二位。
崔健
崔健出身於空政文工團,全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成立於1950年,是一個具有光榮歷史、享有盛譽的軍隊文藝團體。現設有創作室、電視藝術中心、聲樂隊、舞蹈隊、器樂隊、曲藝隊、舞美隊,並擁有一流的對外演出場所——藍天劇院。
巴圖
您要說京圈的格格是關曉彤,那京圈的大公主就得是巴圖的母親宋丹丹,父親英達也不是京圈小人物——他的曾祖父英斂之曾是與梁啓超、嚴復等維新派人士往來密切的人。曾祖母愛新覺羅·淑仲出身皇族,身份也很高貴。
這對於講究出生的京圈來說,巴圖這個出生可以說是滿配了。即使巴圖外形沒有達到娛樂圈的標準,依然在媽媽的陪伴下參加了多檔綜藝節目。
哪怕是現在,擠破頭想要進入「京圈」的人還不在少數。而有些人,出生就在「京圈」江山代有大佬出,一代新人換舊人。這一代新人能夠借力,是踩在了前輩的肩膀上,如果京圈從這一代落寞,那也不會再有「削尖腦袋進京圈」的盛況。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點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