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北京大院的子弟們,整個京圈為他們開路

2020-12-20 愛尚魚樂君

按照一些學者的定義,大院子弟是建國後在北京黨政軍機關大院長大的幹部子弟,以50、60後為生力軍,部分40後做補充,「文革」在京各大高校、中學的派系鬥爭在當代中國文化、政治版圖上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落和現象。

最早是由一批北京部隊大院的文化人士立起來的,他們也被叫做大院子弟。大院子弟是建國後在北京機關大院長大的幹部子弟,有軍政文工團或者八一製片廠大院等部隊文藝機構背景。

因為前幾年馮小剛導演《私人訂製》口碑和票房沒達到預期,大罵給影片差評的影評人,宣稱水火不容勢不兩立,並再接再厲大罵文藝青年聚集的豆瓣網裝蛋,直到把自己和電影抬上各大娛樂頭條為止。又把「大院子弟」這個塵封的舊概念提到臺面讓大家咀嚼,百味雜陳。

京圈的江湖味已經瀰漫了三十餘年,可以說,是京圈各代大佬帶領一方江山,開創了中國娛樂圈的盛世。

京圈話語人從鄭曉龍,葉大鷹,葉京,王朔,馮小剛等人手中層層接過,開創了一個大膽擴展的內娛京圈。

日益強大的京圈也吸引一眾小花大花擠破頭。京圈是在內娛是出了名的排外,講究一個「根正苗紅」。初代的京圈大佬無一不是正統出生的,大院子弟。

京圈真不是您有錢就能進的,需要的是人脈和資歷。真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他們是1949年後的新北京人,從小的話語體系、人生經歷異於常人,講著京腔卻和土生土長胡同裡平頭百姓有本質區別。他們是各種時髦事物的嘗鮮者,哪怕在全民封禁的年代,他們可以帶著「批判」的名義,通過父母關係、單位便利看內參片,借閱禁書,偷聽敵臺,所冒的風險大大小於普羅大眾。

按時間順序推演,一些學者歸納認為,大院子弟的人生經歷分成「文革」受害者(參與者)、回歸者、改革者、頑主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事實上都和出身血統、文化壟斷、特權享受等休戚相關,而在80年代的暴發戶輩出,90年代以來文化盜版事業普及,新世紀以來網際網路全球化以來,大院子弟已經到深藏功與名的階段,馮小的發飆並不能代表大院子弟現狀,而當年的「紅小兵」、「紅衛兵」陸續出來道歉倒是一個優越感緩解,從點將臺上下來的一個信號。

馬未都

馬未都出身於空軍五七幹校,「幹校」是「幹部學校」的簡稱。五七幹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大革命」時期根據毛澤東《五七指示》精神興辦的農場,是集中容納中國黨政機關幹部、科研文教部門的知識分子的地方。

陳飛宇

陳飛宇的爸爸是著名大導演陳凱歌,爺爺也是指導中國著名電影《野豬林》中國第四代導演陳懷皚。陳飛宇可以說是京圈「三代」了。

關曉彤

關曉彤的家庭背景並沒有陳飛宇那樣出名,其實關曉彤的爺爺是曲藝界泰鬥北京琴書創始人——關學曾。有多牛逼呢?

姜昆郭德綱見了也得叫聲關學曾大師一聲「師爺」關曉彤和陳飛宇的一飛沖天不同,關曉彤是4歲時就已經完成了一部個人作品。

姜文

姜文的父親姜洪齊是一位部隊幹部,曾參加抗美援朝,其生命中的主要部分都屬於軍營生活,姜文也因此成為那批「在部隊大院長大的孩子」中的一位。

王朔

王朔出身於軍委訓練總監部大院,全稱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統管全軍軍事訓練和院校工作的總部,1954年11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決定成立,1955年以總參謀部軍訓和軍校管理部、軍事出版局為基礎,成立該部。訓練總監部是195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八大總部之一,名列當時八總部中的第二位。

崔健

崔健出身於空政文工團,全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成立於1950年,是一個具有光榮歷史、享有盛譽的軍隊文藝團體。現設有創作室、電視藝術中心、聲樂隊、舞蹈隊、器樂隊、曲藝隊、舞美隊,並擁有一流的對外演出場所——藍天劇院。

巴圖

您要說京圈的格格是關曉彤,那京圈的大公主就得是巴圖的母親宋丹丹,父親英達也不是京圈小人物——他的曾祖父英斂之曾是與梁啓超、嚴復等維新派人士往來密切的人。曾祖母愛新覺羅·淑仲出身皇族,身份也很高貴。

這對於講究出生的京圈來說,巴圖這個出生可以說是滿配了。即使巴圖外形沒有達到娛樂圈的標準,依然在媽媽的陪伴下參加了多檔綜藝節目。

哪怕是現在,擠破頭想要進入「京圈」的人還不在少數。而有些人,出生就在「京圈」江山代有大佬出,一代新人換舊人。這一代新人能夠借力,是踩在了前輩的肩膀上,如果京圈從這一代落寞,那也不會再有「削尖腦袋進京圈」的盛況。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點讚,關注!

相關焦點

  • 北京軍隊大院撐起了中國半個娛樂圈,大院子弟影響一代人的記憶
    北京軍隊大院是五十年代後興起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在大院文化孕育下成長了很多人。他們後來成為搖滾教父,成為小說家,成為國內頂尖導演,成為著名明星,一句話可以概括就是,北京軍隊大院撐起了中國半個娛樂圈,這毫不誇張。
  • 馬未都:大院子弟的父輩們,都是經過戰場篩選,在北京分房的聰明人!
    他們也拍了很多關於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影視劇,比如《陽光燦爛的日子》還有《血色浪漫》以及《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大院子弟們用鏡頭語言還原了自己的少年時光,這其中有年少輕狂的"茬架"也有青春期對異性那朦朦朧朧的愛戀。 同時,讓更多人對當年的北京少年和他們獨有的"部隊大院文化"有所了解。
  • 你知道北京大院子弟間的「潛規則」嗎?最現實而又心照不宣
    社會就是由條條框框圈住,每個人都活在這個圈子裡,自由而又默認著某些規則。在北京軍區大院,當然也是有著秩序,並且裡面的人最為看重的就是各種秩序,可能是天然的軍隊氛圍,讓這裡的人最為知曉的就是秩序,可秩序之中,當然也是有一些「潛規則」的。
  • 新千年後,大院子弟、北漂和變化中的本地人成北京劇主角
    《八兄弟》就是楊亞洲帶著編劇在亞運村半年多憋出來的劇本;《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根據劉恆的小說改編;《空鏡子》根據萬方的同名小說改編;《龍鬚溝》是對老舍經典劇作的影視化演繹;《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改編自王朔小說《玩的就是心跳》……值得一提的是,老舍、劉恆、萬方、王朔,都是京籍作家。這十年間的北京劇,大都以小人物為主角。
  • 被譽為撐起半個京城文化圈的部隊大院子弟到底憑什麼?
    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開國功臣,他們的父輩南徵北戰,在國家得到解放以後這些戰爭英雄們被國家安排在了北京的西郊,而這些軍官的孩子一出生就被冠以「戰士的後代」的稱呼。客觀的說,他們作為將官的後代,確實在各種條件上有著更多的特權。
  • 50年代,「豪橫」的大院子弟,到底有多幸福?
    大院文化源於那個特殊的時代 上個世紀50年代初,剛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全國上下在一片建設新中國的熱潮中,為方便軍政機關辦公,全國各地都有那種圈出大小不同的地塊兒,這裡面建有學校、醫院、食堂、住房等設施,有點類似今天的高檔社區。
  • 從馮小剛開聊,我要為你們畫出最清晰的京圈關係圖。
    很多人說,這是京圈最大腕們的一次飯局,的確,桌上坐的都是大佬們,譬如馮小剛,譬如陳道明,譬如葛優。三年後,馮小剛更是毫無導演經驗的一舉化身為導演,和鄭曉龍一起導演了《北京人在紐約》。早期的京圈分為兩種,一種是部隊大院子弟,一種則是電影大院子弟。
  • 他是真正的北京大院子弟老大,葉京排後面,馮小剛只是跟班!
    在北京,大院子弟那都是非常厲害的,雖然看起來不是那麼的正經,但是當年的那些大院子弟如今一個個的都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 在前幾年根據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改編成了《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描寫的就是這些北京軍隊大院的孩子們的往事。
  • 姜文是北京大院子弟老大?他才是!他被馮小剛看作是「北鬥星」!
    在北京,大家除了知道一些很厲害的人之外誰最厲害嗎?答案就是北京大院的子弟,在現在看來,曾經的大院子弟無非是一群混混們,別看一個一個都特別厲害,其實大院子弟連吃飯都是個問題,吃不上飯怎麼辦呢?那麼就幾個人一起攢個局,久而久之的,這些大院子弟就在北京混出了名堂。
  • 《芳華》之外,北京那些「神秘」的部隊大院……
    大院的孩子從小到大都在這個「小社會」裡,早上聽起床號起床,中午放學到大院的食堂吃飯,有著共同的童年和青春記憶。 如同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那些大院子弟,他們似乎永遠也不消停,三五成群滿院子亂串,夏天在遊泳池裡瘋玩,夜晚趕不同場的電影……
  • 關曉彤入選芭比娃娃限量款,她搭上京圈的資源還能用多久?
    其實吧,中國文藝圈可以分為北京文藝圈、西北圈、東北圈、香港圈和臺灣圈。北京文藝圈分為三條線:1 人藝派 2 北影製片廠派 3 京圈。而我們平時所說的就是主要由大院子弟構成的京圈。大院子弟是建國後在北京機關大院長大的幹部子弟,有軍政文工團或者八一製片廠大院等部隊文藝機構背景,以50、60後為生力軍,部分40後做補充。
  • 神秘的北京「大院」!最酷的回憶
    一說起北京的地方文化仿佛只有「胡同文化」殊不知,北京還有一種地方叫做「大院兒」這裡的孕育的地方文化就叫「大院文化」大院兒的環境和文化更體現了老北京人的生活一句話,整個大院都能聽到。要是玩的時間太晚了,父母也會朝外面喊:「XX!回家啦!」這時孩子們才會戀戀不捨地散去。
  • 獨有的北京大院文化,曾經的紈絝子弟,如今撐起影視圈半邊天
    北京部隊大院文化是一種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的產物。在解放初期,軍隊的各個部門紛紛在北京設立家屬院。在大院子弟的身上有一種特別的氣質,可能是出身軍人家庭,他們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高傲,天不怕地不怕,敢闖敢拼。大院子弟們在自創了一種語言文化,攢出了一套屬於他們那一代人的嗑,又逗又貧。
  • 北京大院子弟老大不是姜文,是被馮小剛稱為北鬥星和老炮兒的人
    北京大院子弟老大不是姜文,是被馮小剛稱為北鬥星和老炮兒的人在北京有一群很了不起的人就是大院子弟,剛開始的時候這些人是連自己吃飯都是難以解決的,但是他們後來卻是在背景闖出了屬於他們的一片天地,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 趙本山在東北圈一家獨大
    我相信只要稍稍關注中國內地影視娛樂圈的,都聽說過京圈、西北圈、東北圈等等說法。首先就是京圈的大哥王朔內地和香港相比較的話,它們兩個之間的環境完全不同。當時我們中國的影視圈也開始慢慢發展,開始學習國外是如何拍電影的,第一個接觸國外文化的就是北京一群有背景的人,俗稱「大院子弟」。他們是首先接觸國外文化的,然後在融合了我們本地的文化,從80年代至今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並且這個圈子的名人也是非常的多。比如說中國的搖滾教父崔健,他也是大院子弟。姜文,葉大鷹,鄭曉龍,華誼兄弟的王氏兄弟,都是大院子弟。
  • 關曉彤自稱「在逃格格」,京圈裡的瓜爾佳氏真的這麼有含金量?
    很多網絡戰士們又要拾起鍵盤,準備開口大罵「戲子誤國」的時候,突然發現情況有些不對。 人家關曉彤這次不凹「國民閨女」的人設了,改自稱是京圈「在逃格格」了。 不說別的,滿族的八旗子弟可是有正經的等級區分的,小編放上最權威的百度百科為證。
  • 姜文的北京大院與他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
    1973年,因為一些原因,他們全家搬到北京定居,遷移的生活和部隊的特殊環境對姜文產生了不小影響,同時也豐富了他的社會閱歷。在這裡不得不提及的是北京大院。大院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大院一般分為部隊大院和單位大院兩種本質上沒有區別,就是為一個部隊或一個單位的人員和其家屬提供住宿和相關的生活服務,比如小賣店,理髮店等。
  • 「大院」到底是個什麼院
    ■老貓  因為王朔,「大院子弟」這事兒被拿出來熱炒,雞一嘴鴨一嘴,知道不知道都跟著哄。有人把馮小剛列入「大院子弟」之列,說他的電影是「大院子弟最後的狂歡」。邪了,馮小剛恰恰不是大院子弟,家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過得不好的那種。
  • 記憶——北京軍區七一子弟學校
    2011年,我在石家莊市公共安全視頻聯網系統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專家諮詢組工作,一天,原北京軍區七一子弟學校大我六歲的老學長,同是大院子弟(聯勤第七分部大院)的李暘大哥告訴我:咱們老學校的名字又叫回來了,石家莊市二十四中又掛上了七一學校的牌子。我在網上一搜,哈,還真是的。根據石家莊日報報導:經石家莊市政府批准,2011年6月29日,市第二十四中學恢復了「石家莊七一學校」的校名。
  • 在部隊大院文化盛行的年代中,這件大衣可比國際名牌拉風多了
    可今天上了些許年紀的人可能都知道,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有種大衣遠不是今天法國和義大利那些奢侈品能夠比擬的,那就是將校尼的大衣。部隊大院題材作品《夢開始的地方》從九十年代開始,王朔、姜文、鄭曉龍、葉京、馬未都等部隊大院出身的子弟開始在影視行業嶄露頭角,連同整個部隊大院文化都成為了之後二十年來影視作品的重要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