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除了打小在胡同長大的孩子,很多人都在機關、部隊的大院裡成長,接受著「大院文化」的洗禮。
△最近熱映的電影《芳華》,講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軍隊文工團的青春故事。
電影裡的食堂、大禮堂、遊泳池……這些熟悉的場景,激起了不少人對「大院生活」的美好回憶。
在北京,除了打小在胡同長大的孩子,很多人都在機關、部隊的大院裡成長,接受著「大院文化」的洗禮。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劇照
相對於胡同裡的市井煙火,那些哨兵守衛的部隊大院,看起來陌生又神秘……
五臟俱全的「小社會」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作為首都,軍隊機構和國家部委開始紛紛駐京建「大院」。
從公主墳一直到北京西山腳下,沿著萬壽路、玉泉路,方圓十數公裡,空軍、海軍、通信兵、總後、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等司令部依次排開。
(90年代公主墳立交橋周邊 北晚新視覺圖)
部隊大院鱗次櫛比,差不多每隔一段,就會有哨兵把守的大門。
王朔在《看上去很美》中說:「這一帶過去叫『新北京』,孤懸於北京舊城之西……與老北平號稱文華鼎盛一時之絕的700年傳統毫無瓜葛。」
大院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小社會,裡面的一切都自成體系。
從理髮店到小賣部,從食堂到衛生所,從幼兒園到小學,甚至中學,一應俱全。
培英、育英、群英、育紅、友誼、育翔、七一、八一、十一等都是大院的子弟學校。
在這些大院裡生活,即使足不出院,也能過得相當安逸。
△《大院子女》劇照
一開始,大院裡的人都來自五湖四海,操著天南海北的口音,都統一接受軍事化管理,隨軍家屬也受其影響。
大院的孩子從小到大都在這個「小社會」裡,早上聽起床號起床,中午放學到大院的食堂吃飯,有著共同的童年和青春記憶。
如同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那些大院子弟,他們似乎永遠也不消停,三五成群滿院子亂串,夏天在遊泳池裡瘋玩,夜晚趕不同場的電影……
△《陽光燦爛的日子》劇照
有時候,為了給所在的大院「拔份兒」,或者爭「牌兒亮條兒順葉子活」的姑娘,不同大院的孩子也會茬架。
當時流行一句話,「陸軍土、空軍洋、海軍個個是流氓。」其實,這不過是孩子之間「鬥嘴」的笑話。
不管在哪個部隊大院長大的孩子,都有一些「共性」與「特性」。
離城最近的空軍大院
西部一長串的部隊大院中,空軍大院是離城最近的一個。出東門往北,是著名的京西賓館,過復興路就是中央電視臺舊址。
由於位置優越,在這裡長大的孩子,都去八一湖遊過泳、玉淵潭撒過歡兒、公主墳城鄉貿易中心購過物、軍事博物館逛不夠……
(空軍軍人俱樂部舊照 北京晚報資料圖)
然而,最難忘的記憶,還是大院裡豐富多彩的文娛生活。
廣場每周六放映露天電影院,多數是蘇聯影片或戰爭片;經常觀摩陸、海、空三軍駐京部隊文藝體育團體慰問演出,尤其熟悉總政、空政、海政等部隊文工團的文體名星。
(空軍政治部文工團 北晚新視覺圖)
在北京所有的部隊大院中,空軍大院的乾淨整潔十分有名。那時候,各個軍隊大院有流動的衛生紅旗,幾乎「常駐」空軍大院。
設施最全的海軍「大廟」
海軍大院與空軍大院隔路(如今的西三環)相望,是50年代北京建成的軍事機關裡面積最大、設施最全的一個大院。
飛簷鬥拱的黃色辦公樓和灰色宿舍樓,在公主墳環島一帶格外顯眼,因此也被京城百姓戲稱為「海軍大廟」。
(海軍大院的米黃色辦公樓 北京晚報資料圖)
大院裡的保育院、七一小學、大禮堂、圖書館,還有400米跑道的大操場,承載了很多海軍人的青春記憶。
(如今的七一小學,已成為海澱教委所屬的公有制學校。北晚新視覺圖)
海軍大院畢竟是軍事機關,在七一小學上學的孩子們,差不多每年清明都要到八寶山祭奠烈士,有機會還請戰鬥英雄來校作報告。
那時一個院裡的小朋友相互串門,甭管是將軍家還是首長家,到誰家就像到自己家一樣隨意出入。
「總後,總後,什麼都落後」
「總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的簡稱。總後大院也是一個非常大的院兒,總面積接近28個足球場。
50年代末,為打通萬壽路南口向西的道路,總後大院被一分為二,即如今的總後大院和後勤學院大院。
(總後勤部「六一」幼兒園的小朋友,在看登有自衛反擊戰英雄事跡的畫報。北京日報資料圖)
總後大院中有句流傳甚廣的話,「總後,總後,什麼都落後」。自嘲總後大院不像其他大院一樣,有自己的遊泳池。
事實上,總後大院在當時的部隊大院中並不落後。
在1985年以前,全北京城只有2個草坪足球場,一個是工人體育場,第二個就是總後大院的草坪足球場。
(建設中的總後大禮堂 北京晚報資料圖)
總後大院還有一個非常豪華的禮堂,號稱是第二個人民大會堂。大禮堂的大門很像廟宇,舞臺也金碧輝煌,還有當時罕有的皮沙發椅。
據老輩軍人講,修建大禮堂時,曾因為「豪華奢侈」被毛主席和周總理批評過,不得不修改設計圖紙。
(部隊文工團的文藝演出 北晚新視覺圖)
但總後大禮堂蓋好後,仍是數一數二的。當時全軍文藝會演以及各軍區軍兵種的文藝演出,很多都是在總後禮堂舉行的。
通信兵大院女兵多
通信兵的前身是軍委三局,是擔負軍事通訊業務的專業兵種。在當時的各兵種中,技術含量很高。
毛主席曾為通信兵題詞:「你們是科學的千裡眼順風耳」,讓大院的子女都頗為自豪。
(毛主席給通信兵的題詞 北京晚報資料圖)
不同於其他部隊,通信兵裡面女兵多。大院裡很多女孩子的理想,就是長大後做一名通信女兵。
就像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裡一樣,穿上軍裝、帶著耳機發電報:「洞么洞么,我是洞兩,聽到請回答。」
(正在用電話傳達喜訊的通信女兵 北京日報高鳳章1973年攝)
通信兵大院裡的電線特別多,連接著各種電話、電報線路。早在上世紀60年代,大院的宿舍樓、家屬區都有電話,參謀、秘書家裡也有電話。
無論是通信總站還是電報、電臺、雷達都是有技術含量的工作,需要不斷的讀書學習。大院的孩子,也受大人的影響,各種書籍是必備的「軍需物資」。
除了這些大院之外,北京還有炮兵、裝甲兵、工程兵等大院。每一個大院,都為曾經在此生活的人,留下深深的烙印。
當時光流轉,北京城不斷變遷,大院已不再是幾十年前的模樣,頑皮的小孩們也已不再年少。
那些與大院食堂、燈光球場、遊泳池、大禮堂有關的日子,那些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一次次被定格在大銀幕上,也被定格在多數人的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