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兵大院,令我終生難忘的地方

2021-02-13 行走的記憶

編者按:我1960年隨父母從張家口遷到北京就住在工程兵大院,當時叫太平路14號和24號,我的童年就是在工程兵大院度過的,充滿了童趣。我先後在軍委工程兵子校也叫先鋒小學(昌平)和沙窩小學上學。1970年隨父母遷到了西安,1982年我上海外國語大學畢業後分回了北京,再也沒有回過我童年度過的地方工程兵大院。今天看到這篇文章,感到格外親切,先分享給大家。

文章來源:北晚新視覺網譚克明/文

北京工兵大院,也叫工司大院,曾經是軍委工程兵司令部所在地,經過幾次精簡整編,現已成為一個家屬院了,但總部機關和到京外任職的工兵幹部退休後還是願意回到這兒來住,葉落歸根,這裡才是工程兵的家。 毛主席接見參演部隊。 工兵領導機關成立於1950年12月25日,最早的辦公地址在西單報子街59號,現已不存在了。後來隨著國防工程和兩彈基地建設的開展,機關人員越來越多,工兵領導機關便從西單遷至京西,先是一個院,後又增加了兩個院。走進工兵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莊嚴的毛主席塑像,偉岸的身軀,慈祥的笑貌,特別是揮手的英姿,端莊大方,五根手指比例適當,指縫清晰,栩栩如生。這座塑像修建於1967年,是北京乃至全國較早的塑像之一,是工程兵官兵崇敬毛主席的歷史見證。當時,工程兵作為無限忠於毛主席的一項重大舉措,作為一項重要的科研項目,對塑像的造型、施工工藝進行了精心的設計,特別是對揮手的五個手指怎麼分開,既便於施工,又堅固結實,進行了技術攻關,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以後,全國的毛主席塑像大致都是這樣的造型、這樣的施工工藝。1982年,軍委工程兵整編為總參工程兵部,1992年總參工程兵撤銷,合併到總參兵種部。1993年,總參工程兵善後辦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00周年,對毛主席塑像進行了清洗,對塑像基座的地磚進行了更換,針對塑像局部有風化脫落的現象,還請清華美院的專家進行了修補,並對塑像表面進行了固化處理。現在,毛主席塑像成了工兵大院的標誌性建築和精神家園,人們早起晨練、晚上散步、談心聊天,都要圍繞在塑像周圍,家裡來了客人,也要帶他們到塑像前看一看,照張像,作個留念。一位90多歲的老人,去世前每天都要到塑像前向毛主席默哀致敬。工兵大院的毛主席塑像為什麼建得最早又保存得最好?因為工程兵官兵對毛主席有著特殊的感情。那是1931年2月第二次反「圍剿」期間,為防蔣介石的飛機轟炸,紅一軍團指示紅軍學校工兵連給毛總政委挖個防空洞。當毛總政委了解到工兵戰士對成天同石頭疙瘩、黃泥塊子打交道,撈不著仗打有情緒時,就給大家講《西遊記》裡白龍馬的故事。他說:「白龍馬就是海底的小白龍,雖然本領不小,卻心甘情願變成白馬,馱著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取回真經,使唐僧師徒立地成佛。白龍馬這種不計名利、埋頭苦幹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依我看,你們工兵也應該做紅軍的一匹駿馬,馱著革命走向勝利。」從那以後,工程兵官兵就把「白龍馬」精神作為兵種精神,胸懷遠大的革命理想,扎紮實實做好本職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地馱著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後來,毛主席無論走到那裡,工兵都要為毛主席修防空洞,延安有、西柏坡有。毛主席從西柏坡來到北京城,先是住在香山雙清別墅,為了防止空襲,工程兵為他修了一個防空洞(現已開放供人參觀遊覽),搬進中南海後,也是工程兵在他的住所修了防空洞,毛主席親自接見了施工官兵併合影留念。為了確保毛主席回韶山居住期間的安全,工程兵在滴水洞也為他老人家修了防護工程,現已成了滴水洞的參觀景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程兵為更好地開展政治工作,先後創辦了《人民工兵》雜誌和《工程兵報》,毛主席都親自題寫刊名和報頭,這在全軍是少見的,使工程兵官兵感到無比自豪和無尚榮光。工程兵部隊湧現出的英雄模範,毛主席也特別偏愛。工兵班長雷鋒的事跡,毛主席作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並號召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向他學習。工兵班長王傑的事跡,毛主席也題了詞,並號召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作為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來繼承和發揚。1965年的元旦軍民聯歡晚會上,毛主席特別高興,因為在1964年裡,我國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毛主席緊緊握住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的手,並指著張愛萍讚許道:「你們築窩,他們下蛋,你們都立功了!」這是毛主席對參加「兩彈基地」建設的10萬工程兵官兵的充分肯定。1964年6月16日,毛主席帶領參加中央工作會議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中央和國務院各部委、各群眾團體、解放軍各總部、各軍區、各軍兵種負責人,到十三陵水庫觀看工程兵部隊戰術技術表演,這是除國慶閱兵外,少有的一次全黨全國全軍全體領導同志參加的觀摩部隊演練的活動。 毛主席永遠活在工程兵官兵的心裡 在工兵大院的西南側,有一座禮堂和一棟老式辦公樓,那是原工程兵文工團工作生活的地方。工程兵所以成立文工團,主要是因為工程兵直屬部隊比較多,最多時達到了50萬之眾,又因為工程兵擔負的是兩彈基地和國防工程建設任務,保密要求高,一般的文藝團體,即使是部隊文藝團體不經過嚴格的保密審查也進不了工區,文化生活除了看電影沒有別的什麼項目。於是就組織兵演兵自娛自樂,在戰士業餘宣傳隊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專業文藝團體。戰士業餘宣傳隊的水平如何?原軍委工程兵政治部主管文化工作的幹事趙芳才回憶說:「讓我至今想起來都還覺得驕傲的是,1965年,我在團裡當文化幹事的時候,我們創作排練的一臺反映施工部隊生活的歌舞節目,在層層匯演中一路勝出。最後,軍委工程兵確定讓我們代表兵種參加全國五一聯歡會的演出。參加演出的有各軍兵種和國家的文藝團體,彩排時,對節目進行了篩選,只保留二分之一,工程兵演出隊《歡樂的工地》節目別具一格,得以保留,給了半個小時的演出時間。節目一開始,只見炊事班送飯來到了工地,用瓢、盆、勺等炊具,施工官兵用鋼釺、鐵鍁等工具組成一個樂隊,連隊的風鑽手、搗固手、扒渣手等各工種人員,在特殊的音樂伴奏下,連說帶唱,載歌載舞,充分展示了施工部隊的工作生活場景和精神風貌。五月一日晚上,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了五一聯歡晚會,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由於《歡樂的工地》太有生活了,給晚會帶來了陣陣會心的笑聲和經久不息的掌聲 。工程兵文工團的專業水平怎麼樣?我們來看工程兵給我國文化事業留下的印跡。寫詩的有喻曉、葉文福、韓作榮、劉毅然、王忠誠等,他們都是工程兵戰士出身,早期詩作都是反映工程兵沸騰生活和美好心靈的作品,後來成了全國有名的詩人、作家、藝術家。寫小說的有錢富民(前涉),代表作《桐柏英雄》,後改編為電影《小花》;馬雲鵬,代表作《最後一個冬天》;劉增新、江賢婉是有名的軍旅小說作家。寫散文的有陳澱國、王耀成。陳澱國是一位多產作家,著有10餘部散文集。王耀成的作品----《柿子紅了》曾被選為中學語文課文。寫曲藝的有王佩琈、楊其峙、胡自和、張金華、孫常文等。楊其峙(奇志)轉業回了長沙,與大兵合作成為我國南派相聲的代表人物。孫常文是高元鈞的弟子,說山東快書全國有名。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兒子孫濤,生在工程兵、長在工程兵、參軍又當了工程兵,從基層業餘文藝骨幹到總政話劇團著名演員,多次拿到全國小品大賽金獎。搞美術的有國畫家田黎明、李香圃,如今田黎明的國畫「洛陽紙貴」。版畫家鄭作良、邱軍在版畫界大名鼎鼎,後來分別供職於中國美術館和軍事博物館。寫歌詞的有董鐵志、韓敏、李雲棋,他們都是工程兵土生土長的詞作家,工程兵的歌大多出自他們的手。董鐵志的一首《芝麻開花節節高》曾是我國六七十年代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作曲的更是人才濟濟。工程兵文工團解散後,調到總政歌舞團的張千一、孟憲斌、桑葉松,調到二炮文工團的姚鶴明,調到戰友文工團的楊林華,調到武警文工團的張國富,他們都是我國音樂界的「腕兒」級人物。張千一的一曲《青藏高原》,唱響了海內外。唱歌的有李京春、羅樂,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們可是著名的歌手。李京春後調到廣播文工團,是朝鮮族歌手的代表。工程兵文工團還有一段佳話,據說著名歌唱家李雙江、李谷一都曾報考過工程兵文工團,居然雙雙落榜。在那個時候,不知是他們的歌聲不適宜唱反映工程兵生活的歌曲,還是他們的嗓音特色還不被人賞識,亦或是他們的家庭背景不符合工程兵這個保密行業的要求,反正這件事給工程兵留下了遺憾。假如他們加入了工程兵文化工作的行列,那又不知會給工兵部隊留下什麼經典美妙的歌曲。拍電影那可是工程兵的拿手好戲,《雷鋒》、《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小花》均出自工程兵創作人員之手。《雷鋒》的室內拍攝是在當時的工程兵大院臨時搭設的「竹棚子」裡完成的。特別是《地道戰》,主創人員大多來自工程兵。軍事顧問是軍委工程兵副參謀長王耀南,他是紅軍時期的工兵連長,有著豐富的工兵作戰經驗。編劇有徐國騰、王俊益、潘雲山,他們來自工程兵領導機關和工程兵院校。演員有高傳寶的扮演者朱龍廣、林霞的扮演者劉秀傑、武工隊長的扮演者朱啟、民兵劉娃的扮演者胡自和、民兵淘氣的扮演者於業華、民兵大康的扮演者韓國棟、女民兵毛妮的扮演者袁根娣、翻譯官的扮演者李三義、日軍小隊長扮演者滑進法、吃雞日本兵的扮演者田清泉、偽軍漢奸扮演者高學智以及主要群眾演員,他們都是工程兵文工團的演職人員。這部電影發行了8420個拷貝,觀眾人數高達28億多人次,創下了兩項吉尼斯紀錄,成為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工程兵大院還有一個很大的廣場,是過去露天放電影和演出文藝節目的地方,寬大的舞臺,高聳的銀幕牆,看臺的臺階、電影放映室還完好保存,現在是大院舉行集體活動和體育鍛鍊的場所。廣場中央有一個露天籃球場,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京西很有名的籃球比賽場地,是工程兵體工隊籃球隊的主場。工程兵體工隊也是從業餘球隊發展起來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沒有更多的文體器材,只能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地開展活動。球類運動有籃球,幾乎每個連隊都有籃球隊,但因場地受限,大多只有一個籃板,三個人一撥兒進行對抗。桌球,都是自製的球桌和球拍,很不規則。板羽球(類似於羽毛球),球和拍子也是自製的。棋類活動有象棋、軍棋,還有民間流行的「和尚棋」、「跳跳棋」--在地上畫一個棋盤,撿幾顆石子或木頭棍兒就在地上下起來。拔河是比較普遍的活動,班、排、連之間經常進行比賽。還有舉石鎖、舉風鑽、看誰舉的次數多。還有頂門棍、頂扁擔,兩人用手頂、用肩頂、用肚子頂,看誰力氣大。遊藝活動,主要是擊鼓傳花、猜謎語等等。為了活躍部隊生活,層層都要舉行體育比賽,層層都要組隊參加上一級的比賽,經過層層選拔,組成工程兵代表隊參加全軍的比賽。1967年,工程兵榮幸地邀請到了國家桌球隊來大院進行表演賽,莊則棟、李富榮、邱鍾惠、鄭敏芝等國手都來了,極大地推動了工程兵體育活動的開展。1973年工程兵體工隊在工兵大院組建,設有部隊喜愛的籃球、桌球兩個項目。開始沒有訓練場地。籃球隊頂著烈日,自己動手刨地、運土、拉石滾,平整出一塊籃球場。桌球隊先是借用機關圖書室插空安上球檯進行訓練,後來借用地方一個工廠的地下室作為訓練場。就是這樣的訓練條件卻培養出了一流的運動隊伍,從1973年2月組建到1981年12月撤銷,工程兵體工隊在軍內外、國內外的比賽中,共獲得冠軍38個、亞軍39個。桌球隊培養出了全運會、世錦賽、奧運會女子雙打冠軍戴麗麗、沈劍萍。籃球隊不僅是僅弱於八一隊的一支勁旅,而且躋身全國籃球甲級隊行列。體工隊除了代表工程兵參加全軍、全國比賽外,平時深入基層巡迴表演和輔導,使駐深山、海島、荒漠的官兵也能看到高水平的比賽、得到高水平的輔導,深受部隊歡迎。一次,工程兵籃球隊來到西北某市,駐該市的工程兵某師政委親自到市體委聯繫,讓市男女籃球隊和部隊進行一場籃球友誼賽。市體委有點不以為然,私下講:這幫「土」工兵吃了豹子膽啦,還敢和我們專業隊挑戰?未曾想到,比賽從開始到結束,工程兵籃球隊一直壓著對手打,使一向在當地稱王稱霸的市籃球隊既無招架之功,也無還手之力,以懸殊的比分敗北。高興得看臺上的一千多名工程兵官兵一蹦三尺高、吼聲如雷。賽後,師政委對體工隊說:「這場比賽,能讓部隊驕傲三月有餘味,幹活不知苦和累……」這就是精神的力量。如今,工程兵大院的文體活動仍十分活躍,合唱團、京劇隊、舞蹈隊、模特隊、秧歌隊、老年大學、詩詞協會、書畫協會、太極拳、健身操、交誼舞、籃球、桌球、棋牌等等百花齊放,經常組織比賽,節假日都有晚會,時時處處都彰顯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相關焦點

  • 陳東升:我終生難忘的一句話:保險是「人才」做的
    陳東升:我終生難忘的一句話:保險是「人才」做的  理財周報特邀陳東升親筆撰述  陳東升,生於1950年代  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作為泰康人壽的負責人,我願意賠一個億,但是我沒有賠出這一個億,因為很多人沒有買保險。  我有一個論斷,21世紀的三大件就是買車、買房、買保險。不管什麼時候在任何地方演講,當我說到買保險的時候,下面一定是哄堂大笑,說:陳東升,你又在王婆賣瓜。因為這個故事,現在我見了所有的人,我都會說一定要買保險,買保險就是尊重生命,保險讓不確定的生命有了確定的價值。
  • 商業部大院:難忘的票證歲月
    建於元代的磚塔胡同,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胡同呈東西走向,出西口是白塔寺,出東口是西四丁字街。整條胡同因立於東口的「萬松老人塔」而得名,所以磚塔也是胡同最具標誌性的建築。當時大院有幾個喜歡彈吉他的孩子,我記得有陳文行、李五一、小義、胖子。那時一些歌曲也在地下流行,主要是《外國民歌200首》中的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樹》等等。每天晚上,大家在院裡找個偏僻的地方聚在一起,一邊彈琴一邊哼唱。說實在的,我們這代人雖然從學校沒領受過多少音樂的訓練,但在「文革」的苦悶中卻愛上了音樂。以致那些經典的時代旋律,至今仍是我們心頭最有溫度的記憶。
  • 北京的豪宅大院,你知道多少?
    現在他每到一個陌生地方出差,都會打開手機研究一番當地的二手房。這個話題瞬間撩起了鎮主的興趣,我和這位朋友興致盎然地聊了大半夜。先簡單說一下京城的老牌豪宅。如雷貫耳的有萬柳書院、紫玉山莊、霞公府、釣魚臺7號院等等,這一批豪宅應該屬於比較早的一批豪宅。
  • 北京空軍大院,是我抹不去的痛
    01、1984年,北京復興路空軍大院,眼裡噙著眼淚,回頭看著背後漸漸遠去的空軍大院,邊走邊想這一年多我受的委屈,越想越生氣,越生氣,越想哭。大嫂是城市人,我哥是農村人,雖然在北京是個小軍官,可是在大嫂眼裡,始終覺得她自己比農村人強,是她下嫁了,受委屈了。
  • 田紀雲:我很懷念胡趙時代的中南海大院!
    「從秘書長到副總理,我在中南海紅牆裡度過了十二個春秋,這十二年給我留下的記憶太多太深刻了,很多事使我終生難忘。在這裡,我講講當年國務院機關的風氣。」作者系原中央領導人。田紀雲我12歲就參加了八路軍,一直沒有機會受正規高等教育,我又無政治背景,且長期在邊遠的地方工作,於我,中南海挺遙遠的。但是,歷史的大潮卻把我湧入了中南海。從秘書長到副總理,我在中南海紅牆裡度過了十二個春秋,這十二年給我留下的記憶太多太深刻了,很多事使我終生難忘。在這裡,我講講當年國務院機關的風氣。
  • 激戰海陸空全能的戰士 無所不能的工兵
    工兵具有快速遂行多種工程作業和遂行一定戰鬥任務的能力,是軍隊實施工程保障的技術骨幹力量。工兵的主要任務是一方面是實施工程偵察,架設橋梁,排除障礙物、開闢通路,保障部隊順利開進、快速展開;構築永久式防禦工事,保障己方隱蔽安全和指揮穩定。另一方面,工兵還可使用工程戰鬥器材,直接殲滅敵方有生力量。
  • 剛到荷蘭留學時發生了什麼,會令作者何昌垂先生說「終生難忘」?
    在這本出版於2019年的新書《我的聯合國之路》第三章「戰戰兢兢踏上留學路」,其中的第一節「獲聯合國獎學金」一文的內容,寫的是年紀輕輕地作者何昌垂先生,1979年獲得了聯合國獎學金資格,到荷蘭留學的事情。
  • 《芳華》之外,北京那些「神秘」的部隊大院……
    在北京,除了打小在胡同長大的孩子,很多人都在機關、部隊的大院裡成長,接受著「大院文化」的洗禮。 電影裡的食堂、大禮堂、遊泳池……這些熟悉的場景,激起了不少人對「大院生活」的美好回憶。 在北京,除了打小在胡同長大的孩子,很多人都在機關、部隊的大院裡成長,接受著「大院文化」的洗禮。
  • 今晚報:開國大典,讓我終生難忘
    我站在天安門前,以萬分激動的心情,等待著新中國開國大典這一莊嚴時刻的到來。」  開國大典當天,在毛主席講話後,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我和天安門廣場上30萬群眾親眼看到我們的子弟兵如此威武雄壯,精神煥發,特別是見到新建的海軍和空軍,心情萬分激動。」劉焱說。  劉焱回憶,在地面閱兵正在進行之際,天安門城樓的麥克風裡突然傳出急促的聲音:「看!咱們空軍的飛機飛來了!」
  • 神秘的北京「大院」!最酷的回憶
    一說起北京的地方文化仿佛只有「胡同文化」殊不知,北京還有一種地方叫做「大院兒」這裡的孕育的地方文化就叫「大院文化」大院兒的環境和文化更體現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拍照:赤耳)曾在大院裡長大的人們回憶道:「其實大伙兒從小都以為自己是正宗的北京人,等到歲數大了,真正走出大院兒了才知道外面的世界還有一個「老北京」」
  • 北京世園會迎來「喬府大院時間」
    5月30日,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草坪劇場,為期3天的「黑龍江省日」活動拉開帷幕。黑龍江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長王永康作主旨講話,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事務協調局副局長周劍平、國家貿促會副會長張慎峰、農業農村部種植業司司長潘文博等嘉賓致辭,五常市喬府大院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代表黑龍江省重點農企進行了品牌宣傳推介。下午2點10分至20分,北京世園會來到了「喬府大院時間」。
  • 王老師為什麼成為我終生難忘的好老師?
    我也特別想對我初中的數學老師王老師說這樣的話,因為他就是這樣一位先生。我上初中的時候王老師大約是剛剛師範畢業,二十多歲的樣子,很青春,很和藹,很勤快。後來我知道他初中畢業後在生產隊勞動了四五年,恢復高考以後,他考取了當地的師範學校,他是我們村小除了校長以外唯一的公辦老師。
  • 清華大學張薇演講:我想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
    這位高度自律、不言放棄的畢業生,用堅定的聲音告訴在場的幾千位觀眾:我想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猶記得第一次去省城參加物理競賽實驗環節,我甚至沒有見過比賽所用的儀器,當我終於找到儀器開關時,實驗時間已經到了。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不同地域的教育差異如此巨大,短暫的失落也在我心底埋下了改變家鄉教育現狀的種子。經過高中三年的拼搏,我幸運地成為了這個園子裡的一份子。
  • 聊聊和孩子分離哪一次終生難忘?
    人的一生隨著孩子長大會經歷多次分離,好像每一次都很難忘,但也總有一次記憶深刻終生難忘。 我兒子生下來一直是我帶大的,在兒子1.5歲的時候因為一些事情需要我單獨去做,於是交給奶奶帶著我就走了(走的時候偷偷走的,沒有讓孩子看到),這是兒子第一次離開我。
  • 葉飛上將:金門失利我終生難忘,我想戴罪立功,但機會喪失了!
    終生的遺憾 不可否認的是,在金門戰役前,負責此次行動的軍事主官葉飛犯下了輕敵的錯誤。西楚霸王兵敗如山倒,都有捲土重來的可能,我解放軍自南下以來,一路所向披靡,為何沒有「捲土重來」?但是,歷史就是如此的吝嗇,很多歷史性的機會往往就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會再有了。
  • 北京軍隊大院撐起了中國半個娛樂圈,大院子弟影響一代人的記憶
    北京軍隊大院是五十年代後興起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在大院文化孕育下成長了很多人。他們後來成為搖滾教父,成為小說家,成為國內頂尖導演,成為著名明星,一句話可以概括就是,北京軍隊大院撐起了中國半個娛樂圈,這毫不誇張。
  • 每周一星|趙威:用一年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
    在學院畢業典禮上,趙威作為學生代表發言,他說:「用一年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一年的時間很短,記憶卻會很長,影響會更深。」2017年7月,趙威帶領其他10名支教團成員前往貴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開始了一年的支教生活。團員們的口號: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情。然而,真正的支教並沒有像團員們一開始想的那樣簡單。
  • 「用一年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女孩畢業感言,打動了無數人
    這位從甘肅國家級貧困縣走出來的大學生,柔弱但堅定地告訴在場的幾千位觀眾:我想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短暫的失落也在我心底埋下了改變家鄉教育現狀的種子。「辯論好聲音」的冠軍她的仰臥起坐及格了當上了班長也開始指導實踐支隊還順利拿到了學業優秀獎學金這幾年她獲得了北京市三好學生北京地區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
  • 姜文的北京大院與他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
    1973年,因為一些原因,他們全家搬到北京定居,遷移的生活和部隊的特殊環境對姜文產生了不小影響,同時也豐富了他的社會閱歷。在這裡不得不提及的是北京大院。大院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大院一般分為部隊大院和單位大院兩種本質上沒有區別,就是為一個部隊或一個單位的人員和其家屬提供住宿和相關的生活服務,比如小賣店,理髮店等。
  • 重慶姑娘遠嫁菏澤,99元的婚禮讓她終生難忘……
    「他們覺得我行動不方便,嫁到這麼遠的地方,心裡不捨得。」李小麗說。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勸解,李小麗都鐵了心要嫁給任甲猛。雖然父母心中有諸多不舍,但看到女兒的執著和任甲猛的誠心,他們最終還是「妥協」了,並為他們送上了深深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