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1960年隨父母從張家口遷到北京就住在工程兵大院,當時叫太平路14號和24號,我的童年就是在工程兵大院度過的,充滿了童趣。我先後在軍委工程兵子校也叫先鋒小學(昌平)和沙窩小學上學。1970年隨父母遷到了西安,1982年我上海外國語大學畢業後分回了北京,再也沒有回過我童年度過的地方工程兵大院。今天看到這篇文章,感到格外親切,先分享給大家。
文章來源:北晚新視覺網譚克明/文
北京工兵大院,也叫工司大院,曾經是軍委工程兵司令部所在地,經過幾次精簡整編,現已成為一個家屬院了,但總部機關和到京外任職的工兵幹部退休後還是願意回到這兒來住,葉落歸根,這裡才是工程兵的家。 毛主席接見參演部隊。 工兵領導機關成立於1950年12月25日,最早的辦公地址在西單報子街59號,現已不存在了。後來隨著國防工程和兩彈基地建設的開展,機關人員越來越多,工兵領導機關便從西單遷至京西,先是一個院,後又增加了兩個院。走進工兵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莊嚴的毛主席塑像,偉岸的身軀,慈祥的笑貌,特別是揮手的英姿,端莊大方,五根手指比例適當,指縫清晰,栩栩如生。這座塑像修建於1967年,是北京乃至全國較早的塑像之一,是工程兵官兵崇敬毛主席的歷史見證。當時,工程兵作為無限忠於毛主席的一項重大舉措,作為一項重要的科研項目,對塑像的造型、施工工藝進行了精心的設計,特別是對揮手的五個手指怎麼分開,既便於施工,又堅固結實,進行了技術攻關,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以後,全國的毛主席塑像大致都是這樣的造型、這樣的施工工藝。1982年,軍委工程兵整編為總參工程兵部,1992年總參工程兵撤銷,合併到總參兵種部。1993年,總參工程兵善後辦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00周年,對毛主席塑像進行了清洗,對塑像基座的地磚進行了更換,針對塑像局部有風化脫落的現象,還請清華美院的專家進行了修補,並對塑像表面進行了固化處理。現在,毛主席塑像成了工兵大院的標誌性建築和精神家園,人們早起晨練、晚上散步、談心聊天,都要圍繞在塑像周圍,家裡來了客人,也要帶他們到塑像前看一看,照張像,作個留念。一位90多歲的老人,去世前每天都要到塑像前向毛主席默哀致敬。工兵大院的毛主席塑像為什麼建得最早又保存得最好?因為工程兵官兵對毛主席有著特殊的感情。那是1931年2月第二次反「圍剿」期間,為防蔣介石的飛機轟炸,紅一軍團指示紅軍學校工兵連給毛總政委挖個防空洞。當毛總政委了解到工兵戰士對成天同石頭疙瘩、黃泥塊子打交道,撈不著仗打有情緒時,就給大家講《西遊記》裡白龍馬的故事。他說:「白龍馬就是海底的小白龍,雖然本領不小,卻心甘情願變成白馬,馱著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取回真經,使唐僧師徒立地成佛。白龍馬這種不計名利、埋頭苦幹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依我看,你們工兵也應該做紅軍的一匹駿馬,馱著革命走向勝利。」從那以後,工程兵官兵就把「白龍馬」精神作為兵種精神,胸懷遠大的革命理想,扎紮實實做好本職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地馱著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後來,毛主席無論走到那裡,工兵都要為毛主席修防空洞,延安有、西柏坡有。毛主席從西柏坡來到北京城,先是住在香山雙清別墅,為了防止空襲,工程兵為他修了一個防空洞(現已開放供人參觀遊覽),搬進中南海後,也是工程兵在他的住所修了防空洞,毛主席親自接見了施工官兵併合影留念。為了確保毛主席回韶山居住期間的安全,工程兵在滴水洞也為他老人家修了防護工程,現已成了滴水洞的參觀景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程兵為更好地開展政治工作,先後創辦了《人民工兵》雜誌和《工程兵報》,毛主席都親自題寫刊名和報頭,這在全軍是少見的,使工程兵官兵感到無比自豪和無尚榮光。工程兵部隊湧現出的英雄模範,毛主席也特別偏愛。工兵班長雷鋒的事跡,毛主席作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並號召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向他學習。工兵班長王傑的事跡,毛主席也題了詞,並號召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作為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來繼承和發揚。1965年的元旦軍民聯歡晚會上,毛主席特別高興,因為在1964年裡,我國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毛主席緊緊握住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的手,並指著張愛萍讚許道:「你們築窩,他們下蛋,你們都立功了!」這是毛主席對參加「兩彈基地」建設的10萬工程兵官兵的充分肯定。1964年6月16日,毛主席帶領參加中央工作會議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中央和國務院各部委、各群眾團體、解放軍各總部、各軍區、各軍兵種負責人,到十三陵水庫觀看工程兵部隊戰術技術表演,這是除國慶閱兵外,少有的一次全黨全國全軍全體領導同志參加的觀摩部隊演練的活動。 毛主席永遠活在工程兵官兵的心裡 在工兵大院的西南側,有一座禮堂和一棟老式辦公樓,那是原工程兵文工團工作生活的地方。工程兵所以成立文工團,主要是因為工程兵直屬部隊比較多,最多時達到了50萬之眾,又因為工程兵擔負的是兩彈基地和國防工程建設任務,保密要求高,一般的文藝團體,即使是部隊文藝團體不經過嚴格的保密審查也進不了工區,文化生活除了看電影沒有別的什麼項目。於是就組織兵演兵自娛自樂,在戰士業餘宣傳隊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專業文藝團體。戰士業餘宣傳隊的水平如何?原軍委工程兵政治部主管文化工作的幹事趙芳才回憶說:「讓我至今想起來都還覺得驕傲的是,1965年,我在團裡當文化幹事的時候,我們創作排練的一臺反映施工部隊生活的歌舞節目,在層層匯演中一路勝出。最後,軍委工程兵確定讓我們代表兵種參加全國五一聯歡會的演出。參加演出的有各軍兵種和國家的文藝團體,彩排時,對節目進行了篩選,只保留二分之一,工程兵演出隊《歡樂的工地》節目別具一格,得以保留,給了半個小時的演出時間。節目一開始,只見炊事班送飯來到了工地,用瓢、盆、勺等炊具,施工官兵用鋼釺、鐵鍁等工具組成一個樂隊,連隊的風鑽手、搗固手、扒渣手等各工種人員,在特殊的音樂伴奏下,連說帶唱,載歌載舞,充分展示了施工部隊的工作生活場景和精神風貌。五月一日晚上,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了五一聯歡晚會,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由於《歡樂的工地》太有生活了,給晚會帶來了陣陣會心的笑聲和經久不息的掌聲 。工程兵文工團的專業水平怎麼樣?我們來看工程兵給我國文化事業留下的印跡。寫詩的有喻曉、葉文福、韓作榮、劉毅然、王忠誠等,他們都是工程兵戰士出身,早期詩作都是反映工程兵沸騰生活和美好心靈的作品,後來成了全國有名的詩人、作家、藝術家。寫小說的有錢富民(前涉),代表作《桐柏英雄》,後改編為電影《小花》;馬雲鵬,代表作《最後一個冬天》;劉增新、江賢婉是有名的軍旅小說作家。寫散文的有陳澱國、王耀成。陳澱國是一位多產作家,著有10餘部散文集。王耀成的作品----《柿子紅了》曾被選為中學語文課文。寫曲藝的有王佩琈、楊其峙、胡自和、張金華、孫常文等。楊其峙(奇志)轉業回了長沙,與大兵合作成為我國南派相聲的代表人物。孫常文是高元鈞的弟子,說山東快書全國有名。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兒子孫濤,生在工程兵、長在工程兵、參軍又當了工程兵,從基層業餘文藝骨幹到總政話劇團著名演員,多次拿到全國小品大賽金獎。搞美術的有國畫家田黎明、李香圃,如今田黎明的國畫「洛陽紙貴」。版畫家鄭作良、邱軍在版畫界大名鼎鼎,後來分別供職於中國美術館和軍事博物館。寫歌詞的有董鐵志、韓敏、李雲棋,他們都是工程兵土生土長的詞作家,工程兵的歌大多出自他們的手。董鐵志的一首《芝麻開花節節高》曾是我國六七十年代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作曲的更是人才濟濟。工程兵文工團解散後,調到總政歌舞團的張千一、孟憲斌、桑葉松,調到二炮文工團的姚鶴明,調到戰友文工團的楊林華,調到武警文工團的張國富,他們都是我國音樂界的「腕兒」級人物。張千一的一曲《青藏高原》,唱響了海內外。唱歌的有李京春、羅樂,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們可是著名的歌手。李京春後調到廣播文工團,是朝鮮族歌手的代表。工程兵文工團還有一段佳話,據說著名歌唱家李雙江、李谷一都曾報考過工程兵文工團,居然雙雙落榜。在那個時候,不知是他們的歌聲不適宜唱反映工程兵生活的歌曲,還是他們的嗓音特色還不被人賞識,亦或是他們的家庭背景不符合工程兵這個保密行業的要求,反正這件事給工程兵留下了遺憾。假如他們加入了工程兵文化工作的行列,那又不知會給工兵部隊留下什麼經典美妙的歌曲。拍電影那可是工程兵的拿手好戲,《雷鋒》、《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小花》均出自工程兵創作人員之手。《雷鋒》的室內拍攝是在當時的工程兵大院臨時搭設的「竹棚子」裡完成的。特別是《地道戰》,主創人員大多來自工程兵。軍事顧問是軍委工程兵副參謀長王耀南,他是紅軍時期的工兵連長,有著豐富的工兵作戰經驗。編劇有徐國騰、王俊益、潘雲山,他們來自工程兵領導機關和工程兵院校。演員有高傳寶的扮演者朱龍廣、林霞的扮演者劉秀傑、武工隊長的扮演者朱啟、民兵劉娃的扮演者胡自和、民兵淘氣的扮演者於業華、民兵大康的扮演者韓國棟、女民兵毛妮的扮演者袁根娣、翻譯官的扮演者李三義、日軍小隊長扮演者滑進法、吃雞日本兵的扮演者田清泉、偽軍漢奸扮演者高學智以及主要群眾演員,他們都是工程兵文工團的演職人員。這部電影發行了8420個拷貝,觀眾人數高達28億多人次,創下了兩項吉尼斯紀錄,成為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工程兵大院還有一個很大的廣場,是過去露天放電影和演出文藝節目的地方,寬大的舞臺,高聳的銀幕牆,看臺的臺階、電影放映室還完好保存,現在是大院舉行集體活動和體育鍛鍊的場所。廣場中央有一個露天籃球場,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京西很有名的籃球比賽場地,是工程兵體工隊籃球隊的主場。工程兵體工隊也是從業餘球隊發展起來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沒有更多的文體器材,只能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地開展活動。球類運動有籃球,幾乎每個連隊都有籃球隊,但因場地受限,大多只有一個籃板,三個人一撥兒進行對抗。桌球,都是自製的球桌和球拍,很不規則。板羽球(類似於羽毛球),球和拍子也是自製的。棋類活動有象棋、軍棋,還有民間流行的「和尚棋」、「跳跳棋」--在地上畫一個棋盤,撿幾顆石子或木頭棍兒就在地上下起來。拔河是比較普遍的活動,班、排、連之間經常進行比賽。還有舉石鎖、舉風鑽、看誰舉的次數多。還有頂門棍、頂扁擔,兩人用手頂、用肩頂、用肚子頂,看誰力氣大。遊藝活動,主要是擊鼓傳花、猜謎語等等。為了活躍部隊生活,層層都要舉行體育比賽,層層都要組隊參加上一級的比賽,經過層層選拔,組成工程兵代表隊參加全軍的比賽。1967年,工程兵榮幸地邀請到了國家桌球隊來大院進行表演賽,莊則棟、李富榮、邱鍾惠、鄭敏芝等國手都來了,極大地推動了工程兵體育活動的開展。1973年工程兵體工隊在工兵大院組建,設有部隊喜愛的籃球、桌球兩個項目。開始沒有訓練場地。籃球隊頂著烈日,自己動手刨地、運土、拉石滾,平整出一塊籃球場。桌球隊先是借用機關圖書室插空安上球檯進行訓練,後來借用地方一個工廠的地下室作為訓練場。就是這樣的訓練條件卻培養出了一流的運動隊伍,從1973年2月組建到1981年12月撤銷,工程兵體工隊在軍內外、國內外的比賽中,共獲得冠軍38個、亞軍39個。桌球隊培養出了全運會、世錦賽、奧運會女子雙打冠軍戴麗麗、沈劍萍。籃球隊不僅是僅弱於八一隊的一支勁旅,而且躋身全國籃球甲級隊行列。體工隊除了代表工程兵參加全軍、全國比賽外,平時深入基層巡迴表演和輔導,使駐深山、海島、荒漠的官兵也能看到高水平的比賽、得到高水平的輔導,深受部隊歡迎。一次,工程兵籃球隊來到西北某市,駐該市的工程兵某師政委親自到市體委聯繫,讓市男女籃球隊和部隊進行一場籃球友誼賽。市體委有點不以為然,私下講:這幫「土」工兵吃了豹子膽啦,還敢和我們專業隊挑戰?未曾想到,比賽從開始到結束,工程兵籃球隊一直壓著對手打,使一向在當地稱王稱霸的市籃球隊既無招架之功,也無還手之力,以懸殊的比分敗北。高興得看臺上的一千多名工程兵官兵一蹦三尺高、吼聲如雷。賽後,師政委對體工隊說:「這場比賽,能讓部隊驕傲三月有餘味,幹活不知苦和累……」這就是精神的力量。如今,工程兵大院的文體活動仍十分活躍,合唱團、京劇隊、舞蹈隊、模特隊、秧歌隊、老年大學、詩詞協會、書畫協會、太極拳、健身操、交誼舞、籃球、桌球、棋牌等等百花齊放,經常組織比賽,節假日都有晚會,時時處處都彰顯著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