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臺中市河川水質監測結果出爐,水質合格率較去年略微上升,但臺中市四條排水溝渠除麻園頭溪外,皆為嚴重汙染,汙染源多為生活汙水造成。
「21世紀初中市河川水體水質監測計劃」於12月26日召開期末報告審查會,監測對象包括旱溪、筏子溪兩條河川及綠川、柳川、梅川、麻園頭溪四條排水渠。
監測項目計有水溫、酸鹼值、導電度、溶氧、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懸浮固體量、大腸桿菌群、氨氮、總磷、總氮、重金屬等共計15項。
監測結果發現,以河川汙染指針來評估河川及排水渠之水質狀況,旱溪大致屬於中度汙染,而筏子溪則為輕度到中度汙染,該二河川總計有23%之長度屬輕度汙染,而77%屬中度汙染。
而另外4條排水渠除麻園頭溪屬中度汙染外,其餘三條綠川、柳川、梅川排水渠均為嚴重汙染,計有35%之長度屬中度汙染,而65%之長度屬嚴重汙染。
依水體分類水質標準來看,臺中市轄內兩條河川旱溪、筏子溪,今年度之水質合格率為60.6%,與去年的53.9%比較,略微升高。而以單項來評估水質合格率,發現生化需氧量、氨氮及大腸桿菌數均較差,這部分應與生活汙水汙染有關。
針對河川水質改善,學者提出汙水下水道建設及河川整治生態工法等建議,希望藉由汙水下水道之建設,將生活汙水納入汙水處理廠中處理,以削減進入河川溝渠水體的汙染量,另以生態工法提升河川自淨力,以提升河川水質品質。(臺灣《中時電子報》馮惠宜)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