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趙雲龍在實驗室工作。
王盛才攝
【人物】
趙雲龍 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
入校以來,先後在國際重要刊物上合作刊發SCI論文10餘篇,並申請國家發明專利5項。
2012年,本科畢業,他獲得免試直博資格。
「我享受的是不斷創新、挑戰自我的過程。榮譽和成績只是這個過程的結果。」
10餘篇SCI論文,5項國家發明專利,讓趙雲龍成為校園裡人盡皆知的「科研明星」。他說:「我享受的是不斷創新、挑戰自我的過程。榮譽和成績只是這個過程的結果。」
大部分時間在實驗室裡過
從初中起,趙雲龍就特別喜歡理科。2008年考入武漢理工大學後,他選了心儀已久的材料學作為專業。對實驗興趣濃厚的趙雲龍,在大一下學期就主動進入學院的實驗室學習。
剛進實驗室,趙雲龍做的都是打下手的活兒。刷洗燒杯、配置溶劑、電池磨樣……基本功是每天的功課。但是,趙雲龍從來沒有對此厭倦。他說:「做實驗是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如果你不覺得快樂,那你就不應該做。」做著重複性強的基礎工作,趙雲龍還養成了做好實驗記錄、節約實驗材料、整理實驗器具的好習慣。
在跟著實驗室的師兄師姐學習和進行一些基礎的合成、製備工藝後,趙雲龍開始主動查閱書籍、論文,了解材料領域的科研方向,拓寬眼界。
本科二、三年級是大學生課程最繁重的時期,趙雲龍仍堅持每天下課後去實驗室做研究,通常忙到晚上11點多才回宿舍,周末、節假日的大部分時間也都在實驗室裡度過。
有一次,為了加快研究進度,趙雲龍連續十幾天都待在實驗室,反覆進行實驗和測試。冷凝回流實驗一般需要六七個小時,按常規的做法,只需等到第二天直接取實驗的反應產物即可。但趙雲龍每隔1個小時就會取一次實驗樣品,仔細觀察實驗變化,將每個實驗步驟都詳細記錄下來。
經過長達一年的探索後,在一次合成核殼結構納米線時,趙雲龍終於得到了電化學性能很不錯的三維分級異質結構納米線,這讓他的研究有了質的進展。
對於趙雲龍來說,除了做實驗,閱讀文獻也是一個「大頭」,英文文獻更是道坎。剛開始閱讀的時候,趙雲龍讀一篇英文文獻要花很長的時間,標註了密密麻麻的中文解釋。
就這樣,從一開始對文獻中的各種測試圖一知半解,到獨立對材料進行表徵和性能分析,再到後來的獨立撰寫論文。從密密麻麻夾滿中文注釋的英文文獻,到他終於有了自己的署名作品。
導師助力衝鋒著名刊物
「麥老師對我們的關懷和信任,不僅僅體現在實驗科研中,還包括對生活的態度、對事業的態度和對科研的執著。」談到自己的導師麥立強教授,趙雲龍充滿了敬佩和感激。
近年來,武漢理工大學大力實施「名師名導」班主任計劃,本科生可以申請一名指導老師,並和導師一起參與科研實驗。
大一下學期,通過材料學院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導師制」計劃,趙雲龍報名加入了武漢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納米聯合實驗室麥立強教授課題組。
在麥老師帶領的團隊裡,趙雲龍體驗到了濃厚的科研氛圍。麥立強老師會定期召集實驗室的同學們開展課題組會議,討論問題、指導實驗時,不管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他都一視同仁。這讓趙雲龍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也讓他對學習新知識、探索新領域有了更強的驅動力。
2011年4月,在麥立強老師的指導下,趙雲龍把自己第一次實驗的論文向《自然通訊》(《自然》雜誌的子刊)投稿。他充分做好了被「噴」的心理預期,但是審稿人的要求之高,還是讓他受挫不已。
《自然通訊》副主編Richard White給趙雲龍回信裡附上了兩個獨立審稿人的意見,其中一人對他文中的電容器性能提出毫不留情的批判。
「老實說,當時是有點受打擊的,覺得做了這麼久的工作一下子被別人全部否定了。」花費了一年時間的實驗,就這樣被冰冷、直接地拒絕了,趙雲龍覺得有點兒難過。
導師麥立強看到另一個審稿人的意見很不錯,鼓勵趙雲龍不要洩氣,建議他發郵件和審稿人爭辯一下,並通過重新分析、補充實驗,加強原實驗的一些不足之處。
趙雲龍馬上行動起來,不分晝夜連續進行補充實驗,對論文進行修改後再次投稿,獲得了肯定的回覆,文章最終順利發表。
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選擇了科研就選擇了辛勤和汗水,就意味著在實驗室和教室默默耕耘、在茫茫的實驗數據和文獻資料中苦苦尋覓。
趙雲龍深知這一點,他說:「科研是一種堅持不懈的努力。我選擇了科研,就註定要捨棄一些東西,可能會孤獨前行,但我不後悔。」
一路走來,趙雲龍從未在困難和挫折前退縮,也沒有在榮譽和成績前止步。科研對趙雲龍來說,不僅僅是做實驗寫論文,更塑造了他思考問題的方式。
「不要以完成一個老師的任務為目的或者是畢業為目的去做實驗,要以從科學上解決這個科學問題為動力,注重思考。」趙雲龍說。
畢業季來臨,應屆生們走上社會,開始尋找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趙雲龍卻在幾年前就找到了另一條更適合自己的道路:做自己喜歡的科研。科研,也給他開拓了一條比很多人更為廣闊的人生路。
有畢業生說,找不到出路,畢業即失業。但是趙雲龍的經歷恰恰說明:只要奮鬥,總會有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也會有相應的成績出現來回應你的奮鬥。
今年下半年,趙雲龍將遠渡重洋,趕赴哈佛大學學習。相信他會繼續追逐自己的科研夢想,在科研的路上走得更遠。記者 楊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