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寶寶之後,發現哄寶寶睡覺成為了一件苦惱的事兒,最常見的情況無非這兩種,一種陪娃睡覺,娃沒睡著,自己先睡著了;另一種,費盡心力的安撫孩子睡覺,結果卻是娃越來越有精神,折騰半天睡不著,最終在你聲嘶力竭的吶喊中暫時保持安靜。
孩子睡覺前「哄睡」這件苦差事兒交給誰來負責好呢?有的家庭可能因為父母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孩子,把照顧和陪伴孩子的任務交給了家中的老人,但晚上老人陪睡卻存在著一些弊端,比如:孩子精力旺盛,會在床上不停的吵鬧、翻騰,纏著老人這樣做那樣,因為老人都較寵愛孩子,孩子不僅不能提早入睡,還會影響老人的作息,影響她們的健康。
當然也有一部分家庭是媽媽來完成孩子入睡前的「哄睡」,媽媽陪伴孩子入睡,確實比老人有優勢,比如:可以培養親子關係,有助於幼兒安全感的建立等,但是很多媽媽都忽略了一個重要且合適的人選,那就是:孩子的爸爸。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媽媽心裡會想:「什麼,別開玩笑了?」哪一次不是他被孩子哄睡著,對爸爸們的「陪睡」功力嗤之以鼻。
01其實爸爸來哄睡,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培養父子/父女感情很多家庭都是爸爸主外,平時忙於工作,很少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對孩子的陪伴可以說是少之又少,而「陪睡」恰好給了爸爸和孩子製造了一個獨處的機會,讓他能夠和孩子建立一種親密、溫暖和持久的親子關係,培養父子/父母間的感情。
培養孩子邏輯思維睡前媽媽通常會講一些溫情的小故事哄娃睡覺,而爸爸則不同,爸爸和孩子之間的聊天和溝通,會讓孩子更多地受到來自爸爸理性思維和邏輯判斷能力的影響,這與媽媽的感性教育可以起到完美互補的作用,孩子在將來遇到問題時會更加冷靜客觀的處理。
不缺失孩子的成長還記得《奇葩說》裡有一期《如果爸爸一周陪伴孩子不到12個小時,那麼就取消爸爸這個稱號》的辯題印象深刻,當時內心觸動很大。就像顏如晶所說的:「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我不會錯過你的後半生,也請你不要錯過我的前半生。」
雖然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此重要,可還是有爸爸說:「我做不到。」他們通常會說:我太忙了/我太累了/我的加班/我要休息……
有句話說得好時間是棉花裡的水,擠擠還有的。如果爸爸可以擠出時間打遊戲、看小說、睡懶覺,就一定能擠出時間陪孩子。哪怕每天抽出10分鐘或者半小時和孩子陪讀、陪睡,也好過不聞不問。
爸爸哄睡,增進夫妻感情從孩子幼年起,把「陪睡」的任務交給爸爸,也算是一舉多得。要知道孩子的養育不是單方面的,是需要父母雙方共同付出心血、時間與精力,共同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所以爸爸來負責哄睡那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所以,為了讓父愛不再缺席,培養親子關係,從今天開始讓老公哄睡吧,慢慢地,你會發現,這個決定是多麼明智!
02爸爸陪娃好處多,如何讓爸爸積極參與?
讓爸爸覺得自己被需要只有感覺到被需要,責任感才會更強烈。平時媽媽不要抱怨爸爸們不體貼和陪娃,可以適時地給爸爸製造一些被需要的機會,比如:給娃穿衣服、穿鞋、給娃洗澡、陪娃睡覺等等,全可以交給爸爸來做,因為爸爸覺得自己被需要,他的責任感會變強,慢慢慢在照顧孩子這件事上,會做得越來越好。
尊重爸爸帶娃的方式爸爸帶娃,不像媽媽那般細心,比較粗糙和慵懶,但這也是爸爸帶娃的方式,不要輕易就否決他。因為爸爸對育兒也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從教育方式來看,父親一般鼓勵孩子自己動腦動手,自由發揮。
既然讓爸爸們帶孩子,我們就要選擇尊重他們,不可以越俎代庖,指手畫腳。否則,爸爸一不爽,丟下一句「你行,你來啊!」就去打遊戲了。
給爸爸明確的指令含糊的指令,爸爸不會理解。對爸爸下達指令,一定要清晰明確。比如泡奶粉加幾勺奶粉,多少毫升水,溫開水還是熱水。因為男女的思維真的不一樣。
所以,對爸爸下達任務一定不能含糊,越清楚越好。清晰的指令,能讓爸爸快速有效地完成育兒任務,從「豬隊友」的角色轉化為「神隊友」。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爸爸多鼓勵,少批評,很多媽媽對爸爸帶娃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有時還會對爸爸的某些行為挑三揀四,這樣很容易澆滅爸爸想要替你做事情的衝動,其實爸爸跟孩子一樣,也是需要鼓勵的。對爸爸適當放手,才能幫助爸爸成長。
以上學些,你學會了嗎?對於今天的話題,你有哪些不同觀點,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