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老房子 | 奎山村:那座塔,在或者不在,都是鄉愁

2020-11-01 無線徐州

媽說:我記得那座塔。

那時,她在從鐵路花園去九中上學的路上,總能望見那座塔,就在故黃河的另一邊。

寶塔是平頂的,據說先前上面是有個塔剎的,也不知是哪一年,那尖尖的塔剎就沒了,許是一場風雨雷電,生生將寶塔削去了一層。

塔建在奎山上,索性就叫了奎山塔,奎星主文章,也確是個出才子的好名字,怪不得銅山幾百年文人輩出。

以前,奎山是徐州城南的門戶,立在塔中,可見山下的田野和奎河的帆影,船隻往來,殘陽迎送,俱是300年天涯羈旅沾染的一筆鄉情淡墨。

時間久了,塔也會老,瑩彩的雕飾會褪色,清脆的塔鈴會暗啞,但只要塔還在,人們心裡的遊標和信仰就在。

奎山塔毀於上世紀60年代。沒有了塔,「徐州八景」之一的「奎山塔影」便成了史書裡的一件藏品。

奎山村就在塔下。那片有年頭的老房子,從黑白到彩色,從茅屋到瓦舍,處處都鋪滿了歲月的痕跡。

家裡人口多了,房子不夠住了,有空就外擴一點兒,沒空就再蓋一層。那些在不同時期建起的房屋身上,有100多年前的山石,有50多年前的奎山塔磚,有30年前的女兒牆,也有20多年前混凝土質地的鏤花磚。

於是,奎山村的背景裡,就有了側身處彎彎窄窄的小巷,腳底下高高低低的坡道和頭頂上疏影橫斜的斑駁天空。而被許多人婉惜感嘆的奎山塔,已深切地融入了他的肌理。

正如文史學者翟石磊說的那樣:奎山塔在或者不在,都是鄉愁。

此次參與奎山村拍攝的攝影師:胡永雪、劉水、張建設、秦洪、馮偉寧、吳興柱、潘小俠、孫景堂、聶華福、祝婕、李麗、謝紅、禹延茹、趙瑤珍、何湘軍、梁靜、光線。

千年奎山村

奎山村地處徐州城南故黃河邊,曾是古徐州的南大門,緊靠古驛道「彭城驛」。這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據史料記載,在北宋時期,此地便形成比較集中的村落。

到了明代,奎山村北興建起了國家糧食儲備庫——廣運倉,亦有軍隊駐紮,因此,奎山村建築多以堅固的石料、泥灰搭建而成。

明代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萬崇德出資並倡議修建的奎山塔建成。七級八面的奎山塔成為彭城登高攬勝之地。

奎山古村。↓↓↓

今日奎山村全貌

奎山塔遺址上立起的兩塊碑,一塊寫著:江北第一塔。另一塊寫著:聚沙成塔。↑↑↑


當年拆下來的奎山塔磚壘成的牆↑↑↑

關於那座塔……

上世紀40年代,著名景點奎山塔下,常有這樣前來遊覽的人。↑↑↑

1947年奎山小學校友,背靠奎山塔留影。↑↑↑

1949年七月,徐州市奎山中心小學校師生在塔下合影。↑↑↑

1962年,奎山塔下,奎山村農民在搭建蔬菜暖棚,奎山村是徐州重要的蔬菜基地。↑↑↑

有故事的奎山村

在奎山村的歷史上,除了奎山古村以及奎山塔以外,還有站佛寺、火神廟、財神廟、蘇軾粉墨亭等景點。曾是文人遊歷的必到之處。

至今還在的村中古建。據居住在這裡的老人講,他們家世代居住奎山。這座房子的歷史至少140年以上了。來源:世話石說↑↑↑

村東的馬神廟。來源:世話石說 ↑↑↑

馬神廟很小,整體建築相對完整。來源:世話石說 ↑↑↑

村中俱是山坡小路

硬朗的石頭牆


奎山村靜靜的日常

守著這裡的老人們

房子已老,世情常新。

《無線徐州》微信《徐州老房子》系列,

感謝您的關注!

文中圖片歸攝影師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徐視融媒編輯

相關焦點

  • 奎山塔雖已不在,老房子仍可留住老徐州的鄉愁記憶
    奎山,位於古城徐州東南。著名的奎山塔在歷史上曾被譽為"江北第一塔",60年代遭拆除,古"徐州八景"之一的「奎山塔影」便成了史書裡的一件藏品。千年奎山村奎山村地處徐州城南故黃河邊,曾是古徐州的南大門,緊靠古驛道「彭城驛」。這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據史料記載,在北宋時期,此地便形成比較集中的村落。到了明代,奎山村北興建起了國家糧食儲備庫——廣運倉,亦有軍隊駐紮,因此,奎山村建築多以堅固的石料、泥灰搭建而成。
  • 徐州擬恢復千年奎山村
    本報訊 地處徐州城南故黃河邊的奎山村曾是古徐州的南大門,緊靠古驛道「彭城驛」。眼下,該村隨著房地產開發正面臨整體消失的危險。為搶救這一古文化遺產,徐州有關部門正徵集恢復性開發的可行性方案。  據史料記載,奎山村在北宋時期便形成比較集中的村落,當時擔任徐州知府的蘇東坡曾經寫下關於奎山村的詩篇。
  • 徐州老房子|彭城路上即將謝幕的老字號
    小時候穿著花棉襖跟大松樹合過影,在那邊的美芳照相館拍過畢業小照,在口腔醫院拔完牙裹著眼淚木著半張臉去逛彭城飯店旁邊那一溜時裝店,後來,還很小資地去南門橋花市買玫瑰康乃馨滿天星,去手機店買新出的諾基亞,去文具店買那個跑了很多店都買不到的教具……更別說還有七層高的副食品大樓,能裝多少吃的啊!
  • 徐州老房子:50張照片帶你重返鐵路三角線
    立秋那天,徐州又下了一場雨。大片的陰雲被風裹挾,飄向東,飄向西。
  • 徐州地理位置最東的踢球山
    徐州東南西北的四座山峰徐州之山連綿起伏,縱橫交錯,在彭城形成陸路和水路咽喉,襟帶東西,屏障南北,彭城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北國鎖鑰,南國門戶,戰略地位之突出,淮海大地上其它城市都不足以和它相提並論。這四座山峰如同一粒粒撒出去的珍珠瑪瑙鑲嵌在徐州的東南西北,雖然這四座山峰孤孤單單卻撐起了徐州幅員的四至骨架,東西兩峰相距160公裡,南北兩峰相距102公裡。
  • 曾是江蘇最出名的電視塔,更是上海東方明珠的原型——徐州電視塔
    上海東方明珠沒有去成上海看東方明珠,那就先來江蘇徐州看一看徐州電視塔吧。徐州電視塔是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的原型,被稱為「原版的東方明珠」。徐州電視塔徐州電視塔位於重要交通樞紐城市——徐州。交通樞紐——徐州徐州電視塔高200米,雖然這個高度在如今的我國是不值得一提,但它在當時——1990年,其塔的高度卻是在省內和國內都是處於排名前列的,它也曾創造出一個中國第二,是繼北京電視塔之後,我國第二座採用LED光源照明技術的電視塔
  • 徐州記憶中的二妮菜煎餅,20年發展不變一口好滋味!
    徐州二妮菜煎餅鄉愁是媽媽親手做的炒臘肉,是家鄉正宗的一杯米酒,而對於徐州人來說鄉愁有時就是一塊簡單的菜煎餅。記憶中留戀的好味道是不敢輕易觸碰的,倘若隨口一嘗發現不是那個味道,心裡就會非常失望,畢竟這份美食在心裡的地位是何等的神聖啊。
  • 《遙遠的鄉愁》2、鄉愁,是現代人心底抹不去的疼
    隨著時代發展的脈搏強有力地跳動,一座座高樓隨著時間齒輪的轉動拔地而起,無情的鋼筋水泥組成了城市的脈絡和筋脈。當這種發展趨勢成為一種常態,「鄉愁」這個詞彙,也逐漸清晰起來,漸至定格在每個遊子的心中。對遊子來將,不管有多少個藉口和理由,也不管有若干種原因,但真正魂牽夢縈、割捨不掉的還是故鄉。
  • 淄川寅瑄鄉愁博物館:以物寓「鄉愁」 記錄時代變遷
    廖昌永在《那就是我》中深情地唱道,「我思念故鄉的小河,還有那吱吱唱歌的水磨」。在淄川區松嶺辦事處小趙村坐落著一座頗具影響的博物館——淄川寅瑄鄉愁博物館,用它自己的方式,留住思念,記住鄉愁,弘揚不改的鄉音鄉情、民俗文化。
  • 廣東(蕉嶺)鄉建館:一磚一瓦皆「鄉愁」
    鄉愁,從古至今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這種珍惜親情、渴望團聚的情形千百年來代代傳承,亙古不變。在蕉嶺縣蕉城鎮龍安村,新落成揭幕的廣東(蕉嶺)鄉建館,成為眾人尋覓一抹鄉愁的打卡地,吸引一批批遊客來此參觀,尋找記憶中的鄉村。鮮為人知的是,此處原來是一片荒廢破舊的老房子。近日,記者採訪有關部門和設計單位,重現「老房子」涅槃重生的歷程。
  • 這對溫州夫妻憑一道「三鮮炒年糕」,讓身在徐州的浙江人咽下鄉愁
    一個人的所有鄉愁,其實都藏在胃裡。///新生街80號,若你不曾混跡於宣武附近,按著這個地址找,怕是很難找到目的地。章哥夫妻倆是溫州人,07年在老鄉的慫恿下來到了徐州。提起家鄉樂清市大荊鎮,潘姐眉飛色舞地用帶著溫州口音的普通話告訴我,他們村裡86戶人家,家家戶戶都自己做年糕來吃。那一年,在宣武做拖鞋批發生意的老鄉過年回家,向他們抱怨出門在外最饞的一口就是家鄉的炒年糕。
  • 再見,徐州!等我們回來……
    踏上他們的漫漫求學路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再去一次楚王陵觸摸那千年古槐的枝丫徐州的景太多太多重溫的你賞不完了允許你把它留在相冊裡亦或放在記憶裡走得越遠越清楚家的方向從踏上徵程開始鄉愁不只是一個景點、一個美味……鄉愁是學有所成歸來建設家鄉的期待謹以此文,獻給即將離開徐州的學子們祝福你們未來的每一天,都對得起曾經遠離家鄉的自己!
  • 中國有座塔,俄國、日本都想將其拆除,但中國堅決不允許
    彼時的中國在西方列強看來無疑就是可以任意宰割的一塊肥肉,因此當時包括日本在內的各個列強國家都在中國大地上進行利益分割,不過這些國家也常常會因為一些利益分割不均勻而產生矛盾。在這期間日本曾在中國修建了一座塔,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日俄都希望能夠將這座塔拆除,但是中國表示:我就是不拆,堅決不同意!
  • 齊齊哈爾這座老房子上,為什麼會有這個圖案?
    在第一醫院的院裡,也有一座老房子,同樣大有來頭。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近第一醫院裡的這座老房子。靠近老房子,遠遠就能看到山牆上紅色的「卍」字圖案,這座房子歷史,就要從這個紅色的「卍」字說起。另外一個,就是大多數齊齊哈爾人都熟悉的五教道德院。世界紅卍字會是清朝光緒年間最早成立於山東濟南的慈善組織,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大型慈善機構,曾在中國大陸、香港和日本、朝鮮、新加坡等地擁有分支機構400多處。一直到現在,世界紅卍字會仍在新加坡、美國等國華人聚居地有一定影響。
  • 余光中病逝 | 前塵隔海,詩人不再,聽聽那鄉愁
    從2006年起,余光中三代同遊都是共乘遊輪。海上行宮的宏偉便捷,九人共乘的朝夕相對,加上沿途靠港的異國風光,固然是太平盛世的賞心樂事,但是一再而三,其興奮也不免遞減。「天堂久住亦尋常」,所以這次就改成陸上行了。行程由住在臺灣的幼珊、佩珊二人上網敲定,一路都很順利。在海口市工作的馮莉萍是一位西安姑娘,受家庭薰陶,她自幼喜愛文學,余光中的《鄉愁》是她最喜歡的詩。
  • 洛陽最走心田園鄉愁遊線路,潭頭秋扒三川,全是免費美景
    在這座豫西深山小城裡,隨處可見青瓦土牆的老房子,山居田園,男耕女織,從前和現在很像很像,默默守護著無數人心心念念的鄉愁,等著你去一一探尋木衣櫃、舊馬燈、老式紡車、石磨、犁等傳統民間器具古樸自然;種菜、採摘、垂釣等,使遊客體驗勞動樂趣,探尋鄉愁記憶。
  •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 不論你長多大,走多遠,那些關於家園的記憶,會像年輪一樣刻在你心裡,而後來的一切,都從彼處生發。 ——《家住徐州那一片兒》 電風扇開了一夜,早上起床頭懵懵的。
  • 湘大,那一抹鄉愁
    她說1976年春趁工作之便來看看:一看,這裡除了幾座茅草棚外,幾乎一無所有。遠處矗立著幾座黃土高山,還是一片不毛之地呢!唯有周圍沒有下種的水田在太陽下閃著耀眼的光亮,那散布在村落的農舍偶爾傳來幾聲雞啼。但我還是下了決心:「來!」這決心是怎麼下的,自己也說不清,是故鄉情的牽繫,還是一股創業的衝動在內心升騰?連她自己也說不清,就毅然決然地來了。
  • 余光中走了 鄉愁永遠都在
    對於這首詩,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余光中因此被稱為「鄉愁詩人」,也因此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一首現象級作品的出現,往往是因其以藝術性的手法巧妙地觸及到了人們的心靈,或者打開了一段記憶,或者開啟了一段敘事。《鄉愁》的流行,也有著這樣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