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01
前幾天,一個育兒群裡邊發了一段話:
現在的家庭教育中,孩子是唐僧,媽媽是孫悟空,孩子一有事就喊悟空;
而爸爸是八戒,雖然和大家一起走在取經路上,心裡卻想著高老莊。
平時陪伴教育孩子這些小事一律不管,只有悟空不在時才不得不出現。
關於爸爸陪伴孩子的問題,有人在群裡開了頭,群裡馬上熱鬧了起來,接下來的話題就變成了媽媽對爸爸不陪伴孩子的控訴。
有的說爸爸天天就知道忙工作,一點都不管孩子;
有的說天天就是各種應酬,一天到晚不著家;
還有的說就算爸爸不忙了也懶得陪孩子,就知道自己休息或者玩遊戲
……
圖片來源:網絡
反正就是媽媽一個人陪孩子,真就是那個詞,「喪偶式育兒」。
沒有孩子不渴望爸爸的陪伴,帶著自己玩,給自己講故事,去有意思的地方……
但是爸爸們經常缺位的話,孩子就會從渴望、到失望、到討厭、再到無所謂了!
所以有個看起來像笑話的事實,當孩子見到媽媽總會說:
媽,我們晚上吃什麼啊……
媽,我出去玩一會……
媽,我的衣服呢……
而見到爸爸只有一句:爸,我媽呢?
圖片來源:網絡
看起來孩子和媽媽很親,但當媽的又何嘗不想讓孩子和爸爸也親呢,沒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怎能健康的長大?
02
在中國,講究男人是家裡的頂梁柱,大部分家庭中,爸爸是家裡的經濟支柱。
爸爸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了事業為了家庭打拼,卻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
調查顯示,在中國50%的爸爸每周陪伴孩子的時間平均不足5小時,每天跟孩子有效溝通的時間不超過6分鐘!
爸爸在努力工作拼盡全力為孩子爭取最好的物質條件的同時,卻忽略了爸爸陪伴的重要性!
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發現:在父親積極參與家庭教育的家庭中,孩子更能表現出較高水平的合作與社會技能,發生問題行為的可能性較低。
美國秘魯大學的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裡的成績更好,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圖片來源:網絡
蔡笑晚,大學沒有畢業,卻被譽為「傳奇父親」、「博士之父」,他親自教育6個孩子:
長子蔡天文,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畢業,現為賓夕法尼亞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次子蔡天武,14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25歲獲得博士學位,現為美國高盛公司副總裁;
三子蔡天師,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後被美國聖約翰大學錄取,獲得博士學位;
四子蔡天潤,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就讀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五子蔡天君,中國科技大學碩士;
六女蔡天西,18歲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博士,28歲擔任哈佛大學最年輕副教授。
眾多媒體採訪他:你的育兒秘訣是什麼?
他說:我把父親當成我的事業。
圖片來源:網絡
爸爸對育兒的參與程度越高,孩子就越聰明,適應力更強,在爸爸精心照顧下成長的孩子,性格更加寬容,更富有責任感。
03
英國著名學者哈伯特說過:「一個好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也曾經說過:「我想不出還有比獲得父親的保護和愛更強烈的兒童需要。」
孩子教育,爸爸真的不能缺席,尤其是這幾件事兒爸爸做會比媽媽做有更多的收穫。
一起冒險嘗試
媽媽偏「保守」,小孩不在視線範圍就會不由自主地焦慮。
但小孩三歲以後,其實特別需要爸爸,帶他們往外探索、出去探險。
圖片來源:網絡
爸爸可以接受孩子不舒服的時間也比媽媽長,孩子受點皮肉傷,爸爸通常不會大驚小怪,孩子若遇到危險,爸爸也能及時反應,能提供安全性高的冒險環境。
在媽媽的育兒經裡,保護孩子安全是絕對的座右銘。
爸爸們的意見卻不一樣:一定要學會嘗試新事物,當然,冒險不是去危險的地方,而是孩子未知的地方,讓他感到新奇的地方。
一起運動鍛鍊
和爸爸關係良好的孩子,在運動和協調能力上也比較好。
看看身邊的女球迷、玩籃球的女孩子,是不是都有一個愛這類運動的爸爸。
爸爸可謂是孩子的第一任體育老師,很多孩子運動的理念,習慣都是從爸爸那裡傳承來的。
圖片來源:網絡
爸爸的運動神經通常比較發達,也更樂意流汗,讓爸爸帶著孩子固定去打球、跑步、騎腳踏車、一起看球賽,享受運動的快樂。
和孩子一起運動的意義並不在於要培養孩子的體育才能,而是讓孩子有機會到室外鍛鍊,讓孩子有一個快樂健康的童年,讓他們養成良好的鍛鍊習慣,為他們今後的人生打下基礎。
一起動手製作
現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太多的玩伴,產生孤獨感。
甚至於電子產品佔據了孩子們大部分業餘時間,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這樣很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般來說,爸爸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想像能力要比媽媽強,在和孩子製作手工的時候,可以很好地引導孩子發散性思維去思考,再調動孩子的製作熱情,讓孩子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造自己頭腦中的事物。
圖片來源:網絡
這樣製作手工不僅僅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還對孩子的創造能力有了很好的培養。
一起放鬆撒歡
相較於媽媽的成熟,爸爸往往會比較「孩子氣」,但是這種幼稚非常適合孩子。
爸爸們都是天生的遊戲王,總是發現一些有趣的遊戲。
比如:一場虛擬球賽、一個模擬的樂器、一個香蕉就能當話筒唱歌等等。
這些奇妙的遊戲往往會逗樂孩子,而這種吊兒郎當的行為也只有「孩子氣」的爸爸才能做出來。
雖然這不是媽媽最喜歡的模式,但是根據心理學專家們的觀察,媽媽容易有「不由自主的控制感」,更容易產生焦慮。
爸爸則是可以「喊卡就卡」,也容易放下身段跟小孩打成一片,可以跟媽媽互補。
圖片來源:網絡
和爸爸打打鬧鬧,和爸爸在床上、草地上一起放空,畫面好美!
製造美好體驗
第一次跟爸爸去看球賽、看電影……與爸爸共有的種種第一次,是很多人一輩子也忘不了的事。
和爸爸在一起的時光,能帶給孩子安全感與美好回憶,這能給予孩子強大的力量,在孩子遇到難關、挫折時,幫助他堅強。
更愛媽媽
要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和媽媽相互足夠的關愛,作為一個丈夫,爸爸對媽媽的溫柔情感。
要知道,孩子隨時都在觀察和感受著爸爸對待媽媽的方式,這不僅會會影響他們內心的心理和情感發展,也會影響日後和異性的相處。
圖片來源:網絡
作家提姆·溫頓曾說:爸爸並沒有一定要帶我們去經歷冒險或者刺激的事,恰恰相反,我們共同經歷的事情都很平常,但這些時光卻令我難忘。
孩子的成長宛如一趟單行列車,完全不可逆。錯過了陪伴孩子成長的最佳時段,就是錯過彼此最美好的時光。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願我們能用心陪伴、細心呵護、全心引領他們,直至他們全然成長。
等到周末,讓爸爸帶一天孩子吧!相信媽媽們會發現不一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