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境外疫情輸入,3月6日起,上海市各區派出人員,在虹橋、浦東兩大機場24小時駐點值守,由專人專車接送需居家隔離觀察的入境人員,實現從入境管理到社區管理的無縫銜接。目前,青浦區已有50餘名駐點人員入駐上海兩大機場。
從機場到社區,如何做好入境人員防疫的「閉環」管理?「一個專班」「三支應急分隊」「24小時響應機制」……有1.6萬境外人口的青浦徐涇鎮,想出了這些實招。
接機:三個「90後」駐點值守機場
張豪、胡家悅、邵金濤是徐涇鎮選送的浦東國際機場T1、T2航站樓駐點值守隊伍成員。三個「90後」都是學外語專業的,以「能打」的語言優勢衝上了疫情防控一線。
「區民政局、區外事辦、區疾控中心給我們進行了崗前培訓,3月6日,我們正式上崗,我在浦東機場T2航站樓。」 張豪告訴記者,從重點國家或地區入境的旅客通過海關和邊檢檢查後,由專門通道到達16個區的駐點值守區域,並由工作人員記錄出發地、居住地、航班號、護照號、手機號、途徑哪個國家等,同時籤訂《居家隔離觀察承諾書》。同時,根據他們選擇的「集中接送」和「私家車接送」兩種方式,還要再填寫相關登記表。
其中,選擇集中接送的入境人員,由駐點人員陪同出航站樓、接送大巴對接,「車長」將人員信息傳至區指揮部,確認信息後「雙反饋」車長和所在街鎮,同時「激活」屬地街鎮應急隊伍前往入境人員所居住小區門口提前待命。
私家車接送則需「拷貝」上述流程,同時填寫車牌號、目的地、被接人員和接車人員信息,並須第一時間回小區,和待命的應急隊伍成員碰頭。「我們會明確告知入境人員,如果選擇私家車接送,那麼前來接送的人員也需要一併居家隔離14天。」張豪說。
「由於從邊檢開始的整個防疫措施都很嚴格,從飛機落地到出關需要一段時間,有些入境人員到我們這登記時,會鬧情緒。」胡家悅對記者坦言。
胡家悅曾遇到過一個法國媽媽帶著兩個孩子,出關的時候不願意跟隨機場工作人員進行登記,因為鬧不清防疫措施,當場情緒崩潰,哭了。「後來我們就過去和她對接、安撫情緒,並告知對方接下來需要配合做好的居家隔離事項,以及有專車接送回小區的流程。最後,對方明白我們的工作內容後就很配合,也理解我們的工作。」
胡家悅在駐守隊伍中主要承擔信息登記和翻譯工作,她要對所有需填寫的表格內容對答如流。「有的人連一點點中文都不會,但是他們也很細心,有的會主動拿出『中文版』的居住地址,方便我們快速記錄。」3月10日上午,剛完成12小時夜班工作的胡家悅和同事順利交接。作為徐涇小分隊中唯一的女性,胡家悅笑說,雖然「超長待機」讓她哈氣連連,但是既然到了一線,就要把工作做好。
擅長德語的邵金濤,2018年報考了徐涇鎮社區工作者,先後參與了人口辦居住證辦理、104區塊動遷等工作,此次「衝鋒」到疫情防控前線,對邵金濤來說無疑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口罩、防護服、手套,我們的防護措施一應俱全,因為考慮我們工作存在的風險,我們還被統一安排了集中食宿。」雖然機場駐點值守工作才一周不到,邵金濤已先後完成了三次夜班、一次白班工作。「從邊檢出來,貼著黃標的入境人員會在機場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到我們這裡來登記。這幾天,我對接過法國人、日本人、韓國人、加拿大籍華裔等,真正體驗了一把『地球村』的感覺!」邵金濤說。
回家:三支應急分隊「激活」待命
為做好境外返滬人員疫情防控工作,徐涇鎮成立了由鎮武裝部、社發辦、應急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網格化中心、社保大隊組成的「工作專班」,並建立三支「應急分隊」,即:聯動團隊、醫務團隊、居村團隊,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並於鎮武裝部集中備勤,開闢一條電話專線,同時建立聯防聯動工作機制,組建「徐涇鎮應急聯動組」微信工作群。在接到「任務派單」後,三支「應急分隊」迅速集結,並統一前往入境人員居住小區門口待命。
「喂,高涇居委嗎?有兩位韓國人準備要回西郊美林館,我們15分鐘後在小區門口碰頭。」「喂,司機師傅,馬上出發,有任務單了。」「喂,衛生院嗎?虹橋機場大巴出發了,我們馬上來接你們。」……
徐涇鎮網格化中心網格長金永慶是「徐涇鎮應急聯動組」微信工作群的一員。3月9日晚8點,作為「聯動團隊」成員正在值守夜班的他,接到了區裡「任務單」,於是第一時間聯繫「醫務團隊」和「居村團隊」值班人員,從聯絡、發車到集結一氣呵成。
「私家車從虹橋機場回徐涇,也就是20來分鐘的車程,我們必須像打仗一樣爭分奪秒,在他們到達之前,先到小區門口等候、準備接收。」有著20餘年黨齡的退伍軍人金永慶直言,作為網格長,日常處置工作也是在「接單」「發現」「處置」,心中自有一張「徐涇地圖」,這也為自己在防疫工作中迅速響應打下了基礎。
像這樣「風風火火」的工作模式,徐涇鎮應急聯動組成員每天都在經歷。鎮社發辦、應急辦落實24小時值班室制度,在接收到區級「任務單」後,第一時間「激活」聯動團隊。目前,「聯動團隊」由鎮武裝部(民兵)、社保大隊、網格化中心共同組成,負責協調其他應急小分隊,並做好現場維穩工作。除了協調對接入境人員社區管理工作,這支「聯動團隊」也是地鐵站維穩值守、轉運集中隔離人員的主力軍。
「作為應急聯動組中的『醫務團隊』,我們採取的是『2+2』白班和『3+2』夜班工作模式,以專職隊伍和應急隊伍相結合,響應境外返滬人員的居家隔離對接工作。」徐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院長馬春來說。
「3月6日第一個『任務單』是我去的,當時回來的是一戶韓國人。」馬春來介紹,現場醫務團隊會要求入境人員籤居家隔離觀察承諾書、體溫自測申請書,同時發放一份告知書,讓他們了解疫情防控工作的目的、措施等。同時還需填寫一份健康信息登記表,按照居家隔離工作要求建立當日微信群,群主就是醫務人員,做到專人專管,動態跟蹤居家隔離人員體溫、身體狀況,還要科普健康資訊、防疫知識,遇到突發狀況可第一時間聯繫「群主」。
對接過程中,老外會問各種問題:「我的活動範圍是哪些?可不可以在自己院子裡走動?」「我家的家政阿姨隔離期間能上門服務嗎?」「呆在家裡,生活物品要怎麼採購?」……為了能和外籍人士零障礙溝通,馬春來說,醫務人員出示的所有資料都準備了多語種版本,每個人手機裡也下載了翻譯軟體,中心還購買了專業翻譯機備用。同時,馬春來通過自己參與現場對接工作,及時梳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再完善流調環節。
徐涇鎮衛一居轄13個小區,有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外籍住戶約200戶。居委工作人員「下沉式」分工包幹,掃碼登記上報人員信息,並落實了居家隔離人員上門回訪、採購送件、發熱篩查「零報告」等制度。3月7日晚,衛一居工作人員駱瓊值夜班期間,對接了長堤別墅、招商華府、安盛景園的5名境外返滬人員。
「境外返滬人員一到小區門口,我們第一時間對接,告知小區相關防疫措施、籤訂居家隔離14天承諾書等。之後的隔離期內,我們會每天電話聯繫,掌握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還有日常生活所需品的採購需求,同時也專門安排人員為他們送快件、收取生活垃圾等。有些外籍人員不會用手機網上訂菜,我們也會安排志願者對接,碰到不會說中文的,我們的物業人員、志願者中的翻譯人員也會及時跟進。」駱瓊介紹。
截至記者發稿,徐涇鎮共接收、安置虹橋、浦東兩大機場重點國家或地區入境人員46名,其中中國國籍人員25名,外籍人員21名。46名人員均已實行了居家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