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輸入「閉環」社區一環如何守?「只有把他們送到家裡,看著門關上...

2020-12-10 第一財經

從3月6日起,上海市16個區駐點人員進駐浦東、虹橋兩大機場,24小時不間斷值守。同時,全市200多個街道,5000多個居村委,一同加入抗疫防輸入。

上海市16個區駐點人員進駐機場。孫中欽 攝

從機場到小區,從落地到隔離,全程閉環式管理——守一道關,護一座城——再一次考驗了上海社會治理的精細化水準,那些戰鬥在抗疫一線的社區工作者再一次用專業和赤誠,向世界展現了上海的城市品格。

青浦徐涇鎮

一張任務單「激活」三支「應急分隊」

「我們要求必須確保比大巴提前到小區門口。」從3月6日接到第一張「任務單」開始,青浦區徐涇鎮的三支「應急分隊」就被「激活」了。

為了做好境外返徐人員從機場到社區的無縫對接,徐涇鎮成立了由鎮武裝部、社發辦、應急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網格化中心、社保大隊組成的「工作專班」,並建立包括聯動團隊、醫務團隊、居村團隊在內的三支「應急分隊」,24小時值班。一旦接到兩大機場的「任務派單」,「應急分隊」值班人員迅速集結,確保在入境人員抵達小區之前,趕到其所在的小區門口待命。

境外返滬人員在小區門口登記。青浦區新聞辦供圖

「聯動團隊18名隊員,6人一班,兩班三輪轉,每班12個小時。6個人分三組,兩人一組循環接單。另外我們還有8位志願者,主要負責提供外語翻譯服務。在接到入境人員信息後,我們會馬上聯繫醫務團隊和居村團隊值班人員,視情況安排志願者,穿好防護服,專車接上醫護人員,趕往相應小區。」徐涇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楊新治告訴記者,平時聯動團隊就在鎮武裝部備勤,從這裡出發,正常情況下,15分鐘內就可以趕到各小區,「如果入境人員是從虹橋機場回來,時間相對比較緊張,但我們一定會在他們到小區前趕到。」

入境人員從機場專用接送大巴下來後,醫護人員會首先為其測量體溫,並告知隔離須知和注意事項,在做好掃碼登記信息採集後,在團隊成員的護送下返回各自家中。

大部分境外返滬人員表示理解也非常配合

「只有把他們送到家裡,看著門關上了,我們的任務才算完成。居家隔離的流程和之前外地返滬人員一樣,醫護人員每天負責聯繫他們監控體溫情況,社區志願者及時為他們提供日常所需的服務。」近10天來,三支「應急分隊」按照規範的流程運轉,「平穩」是楊新治最大的感受,「很多國際航班都是半夜到的,應急分隊的隊員們都會及時響應,經過前期機場的解釋,大部分境外返滬人員都非常配合也表示理解。」

截至今晨8時,徐涇鎮共接收、安置兩大機場重點國家或地區入境人員131名,涉及12家居村委,這些人已全部進行居家或集中隔離。「我的工作群裡不停有單子發過來,值班人員看到後,都會第一時間回復,不怕重複,就怕遺漏。」對於這項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的任務,楊新治說,一切按流程規範操作,「沒問題」。

記者 毛麗君

長寧新涇鎮

輸入性防控不放鬆

人性化管理暖人心

3月8日上午,增田先生從日本返滬,回到位於長寧區新涇鎮天山星城的家,此時小區門口的社區工作者已經為他準備好居家隔離流程的日文說明書。填寫完信息後,社區工作者還請他掃二維碼後進入小區「居家隔離微信群」,方便提供專項服務。他說:如果沒有中國政府這樣嚴格的舉措,疫情肯定是控制不住的,從疫情開始,我就看到上海政府的各項措施,早日戰勝疫情,我很有信心。

天山星城做好外籍人士防疫工作。新涇鎮供圖

類似增田先生的情況,天山星城不在少數。小區外籍居民佔到總戶數的15%。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劉華帶領全體社區工作者,連續一周日夜守候在小區,等候回家的外籍居民。最讓劉華擔心的,還是尚未回家的他們,社區工作者多方聯繫物業、中介、樓組長、鄰居等了解不在滬的外籍人員動態。

新涇鎮通過每日工作提示規範有關途徑重點國家返滬人員防疫管理工作流程,普遍落實了宣傳多語種「隨申碼」、發放多語種《防疫友情提示卡》、裝備多語種健康觀察「語音15問」、進小區多語種提示、求助在線口譯志願者等舉措。

外籍母子三人抵達小區門口

3月10日晚10時,綠八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劉觀錫,在小區門口等候即將從機場抵達的外籍母子三人。他事先已求助兒子幫著翻譯了英語對話。當他順利將他們送達家門口後,遞上了事先準備的兩個套成雙層的黃色防疫專用垃圾袋,袋上寫有「每天17:15分前,請將垃圾放置其中」。他連口語帶比劃,把居家隔離事項交代清楚,互加微信後才離開。

回到家,他不放心,又喊來兒子幫忙,在微信裡設置了翻譯語種,立刻開啟了與這位外籍居民的聊天模式。第二天17時15分,負責垃圾收取的物業人員小徐發現門口果然放著垃圾。劉觀錫笑了,通過微信翻譯和翻譯APP,成功做到了溝通無障礙。

記者 屠瑜

楊浦江浦路街道

老外不戴口罩現身小區

俄語翻譯志願者急出動

3月13日一大早,兩位居民心急火燎地跑進楊浦區江浦路街道又一村居委會,找到黨總支書記袁斌暉報信說:「書記,我們剛看到小區裡有個沒見過的老外在花園那邊,而且沒戴口罩!不知道什麼情況?」一聽說小區裡有沒戴口罩的陌生外國人出現,袁斌暉的神經立刻緊張起來,一邊去物業調取視頻監控記錄,一邊通過種種線索找到了這名外籍人士的住址。然而,找上門去之後,居委幹部和外籍人士說的都是「散裝英語」,難以交流,怎麼辦?幸好,江浦路街道志願服務中心馬上出動,在多個志願者群裡發布招募俄語翻譯志願者信息,僅僅一小時後,就有復旦大學俄語系的兩名學生舉手報名,通過遠程翻譯,幫助居委幹部摸清情況,又成功說服外籍人士承諾今後會戴口罩出門。一場虛驚解除,居民們都放了心。

其實,為了開展防輸入的社區管理,又一村居委已經在居民中招募了英語翻譯志願者,可是,居委幹部敲開門才知道,這位外籍人士基本不會說中文,英文也不太會講。向隔壁鄰居打聽了一圈才知道,原來這位男士來自烏克蘭,名叫傑尼斯,母語是俄語。

為難之中,袁斌輝想到江浦路街道志願服務中心正通過街道官微尋找多語種翻譯志願者,不如求助一下試試看。社區的需求就是「哨聲」,志願服務中心接到求助後,馬上在專門為此次社區防控成立的幾個翻譯志願者微信群、社區大學生志願者微信群等多個渠道中發出招募信息。僅僅一個多小時之後,復旦大學俄語系學生張子彤、魏昕玥就報了名。

江浦路街道居委幹部上門,請烏克蘭人傑尼斯與翻譯志願者視頻溝通。均楊浦區供圖

翻譯有了,怎樣上門做工作才能達到最好效果呢?考慮到防控需要和外籍人士的特殊性,志願服務中心、又一村居委幹部和志願者反覆推敲,演練了整個上門流程,假想了可能會發生的多種情況,制定了詳細的方案,最終決定由居委幹部上門,請傑尼斯通過視頻與翻譯志願者溝通。

時隔幾個小時,居委幹部又來敲門了,打開門時,傑尼斯還一臉迷惑,不明就裡。工作人員用簡單的英文告訴他,會用手機視頻連線兩位精通俄語的大學生,藉助實時翻譯和他交流。傑尼斯接過手機,說母語讓他放鬆了很多,與志願者聊天一般地介紹著自己的情況,詳細到來滬日期、之前的行程等。原來,他在3月2日就已經到達上海,上午出門倒垃圾忘了戴口罩。聽到志願者的及時翻譯,大家都鬆了一口氣。接著,居委幹部又請志願者用俄語告訴傑尼斯,雖然他不需要居家隔離,可以正常工作,仍建議減少外出活動,不去人員密集場所,每天測體溫、戴口罩、分餐、通風勤洗手,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傑尼斯詳細了解相關規定和健康建議後,通過志願者向居委幹部們大家道歉說,自己出門時的確是放鬆了警惕,沒有戴口罩,給鄰居們造成了緊張,之後出門一定會牢記戴口罩,「保護大家,也是保護我自己」。

據悉,類似案例在楊浦的基層社區並非個例。為了進一步細化社區防控管理,延吉新村街道等多個街道都廣泛發動社區資源,特別是聯絡轄區內高校和黨建聯建高校等單位,發動掌握英語、日語、韓語等國語言的大學生加入志願者隊伍,江浦路街道等還編制了細到每小時一班的值班表。在區裡的資源支持下,各街道還印製了包括英語、義大利語、日語、韓語、波斯語和俄語等6個語種的《告知書》,基本覆蓋重點國家涉及的語種,確保社區防控沒有空白點。

延吉新村街道製作的義大利語俄語波斯語告知書

記者 孫雲

浦東新區上鋼十村

90後韓語「翻譯官」上線 加盟疫情防控「小分隊」

當前,境外輸入的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社區正經受著新一輪的「大考」,語言不通成為社區工作人員面對外籍人士排查時的一大障礙,好在有越來越多熱心的「翻譯官」們前來增援。

團工委找來志願者

近日,浦東新區上鋼十村居民區迎來一位韓國籍的返滬人員。上鋼街道相關負責人得知後,主動協助居民區招募韓語志願者。經過多方協調,街道團工委找來了一位90後「翻譯官」劉智寧,目前在韓國慶熙大學韓國語系留學,是一名大三學生。

90後「翻譯官」支援社區防疫。上鋼新村街道供圖

當她看到社區緊缺韓語志願者時,主動報名要求加入「抗疫」一線工作,她說:「現在包括韓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疫情形勢嚴峻,我作為一名在韓國留學的中國人,更要盡力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守好『家門』。」

開啟緊急16小時

當天上午9時許,上鋼十村居民區社工劉曉東通過微信獲悉,小區內的一名韓國籍返滬人員將於當天中午12時左右,到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得知這一情況後,全體工作人員迅速行動。居民區負責人帶領陳潔、劉曉東等社工分頭核實情況。劉曉東及時與韓國籍返滬人員的女友聯繫,摸清其抵滬後交通工具及到達小區時間等。陳潔事先準備好了中韓雙語版來滬外籍人士防疫健康提示和友情提示卡。韓語志願者劉智寧則在線上開啟「雙語防疫」模式,為居委幹部實時翻譯,及時準確傳遞防疫知識,提醒外籍人員做好自身防控工作的同時,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不外出,戴好口罩,以防疫情傳播。

工作人員上門提醒外籍人員做好防控措施

由於飛機落地後,要等機場人員登機檢測後方可下飛機,考慮到韓籍返滬人員已在飛機上等待了6個多小時,到達小區時間要到深夜;居委會工作人員通過韓語志願者協助線上溝通,提前為其準備好了礦泉水、蛋糕等食物,全力做好服務保障。

深夜時分,外面突然下起了細密的小雨,居民們已進入夢鄉。但疾控人員、民警和居委幹部們還在緊張工作中。為了儘快讓疾控人員找到具體位置,物業經理楊毅在小區門口等候疾控人員,並及時引路。工作人員上門後,對韓籍返滬人員做了全面體溫檢測,確認體溫正常後,籤署居家觀察承諾書,並詳細告知隔離注意事項。多方合力,將各項措施一一落實到位,已是凌晨1時多。

「保姆式」服務暖人心

為了保障韓籍返滬人員居家隔離期間生活不受到影響,「翻譯官」劉智寧還第一時間將其基本生活需求告訴社區工作人員。社工劉曉東收到信息後,及時上門提供「保姆式」服務,為其買菜、扔垃圾、取快遞等。社區的一系列舉措,讓外籍居民安心又暖心,表示理解支持社區的防控工作,會積極配合居家隔離。

居委幹部為隔離人員送來食物等

記者 宋寧華

黃浦淮海中路街道

15人安全回娘家

一輛車,15個人,4種國籍,都是從CA936航班上下來的,送往黃浦區8個街道,安全交給社區「娘家人」,耗時5小時,專車再次返回機場待命已是半夜11時。從3月6日駐守浦東機場「防輸入」至今,黃浦區淮海中路街道青年社工黃培華經歷了一次「最長耗時」安全護送。

黃浦區機場駐點人員。黃軒 供圖

3月13日,黃培華在浦東機場待命。一下子,停機坪上,那麼多車,那麼多人,聽說280多名乘客中有人發熱,要說黃培華一點不擔心,那肯定不是真的。不過,是任務,就要不折不扣地完成。15位乘客,11位中國人,2位英國人,1位德國人,1位瑞典人,下了飛機,目的地都是黃浦區。這15位均無發熱症狀,不過,送起來也真不容易,他們分散在8個街道11個小區,等於整個黃浦區兜一圈。

大家上了車,分開就坐,還好,每個人都戴了口罩。接下來,先送哪裡,是個問題。有幾個人怕車上呆久了不安全,向小黃提出先送要求。「大家不要急,都能安全到家!」小黃安撫眾人情緒,「哪個街道的人多,我們就先去哪裡,這樣車上空間就大了,更安全,對吧?」

眾人紛紛說好,開路!一路暢行最先到了半淞園路街道,早有社工車下等候,完成交接。接下來,7個街道一個個跑下來,保障車上每位「黃浦人」都安全交給「娘家人」,每個交接手續都事無巨細地辦妥,5個小時過去了,任務終於完成了。累,是肯定的,竟然還有點興奮。想想這一路,操作很規範,沒什麼不安全。防護,其實也是受過訓練的。小黃在機場防控上崗前一天,從民政局到衛健委,專門培訓了所有準備值勤的社工。其實,在機場的工作,就是從穿防護服,佩戴口罩、護目裝備開始的。

黃培華在浦東機場待命

這些天,小黃也遇到過不願去集中隔離點在車上發脾氣的,不會說英語的外國人……但無論情況多複雜,他要做的,都是不折不扣完成任務。小黃是預備黨員,鮑運捷黨齡十年,他倆都來自淮海中路街道,都在機場防輸入,累了,「老黨員」就給小黃鼓勁——多少年後,想起我們也曾堅守一線,守牢上海大門,很自豪,對吧!

首席記者 姚麗萍

靜安區芷江西街道

從義大利轉機回國

下車之後她驚呆了

由於工作關係,經常在上海和法國之間往返的李女士像往常一樣出國,讓她沒想到的是,當她按計劃返回上海途經義大利時,義大利的疫情防控形勢已經很嚴峻。作為一名途經重點地區回來的旅客,她也切身體驗了一番機場、社區聯動的閉環式管理。

隆重「接待」

3月7日下午3點30分,李女士乘坐機場專車,抵達其在靜安區芷江西街道北方佳苑小區住宅的門口,由於下飛機時就接到了電話,關照相關事宜,李女士忐忑的心放下不少,可一下車,還是被眼前這一幕鎮住了:街道黨工委書記帶頭,居民區書記、居委會工作人員、社區醫院醫生、民警整整齊齊十幾號人,已候在小區門口。「哇,這也太隆重了吧。」李女士驚呼。

乘坐機場專車回小區。靜安區芷江西街道供圖

貼心「管家」

雖然隔著口罩,李女士還是感受到了大家暖暖的關懷,有量體溫的,有讓籤居家隔離承諾書的,有幫忙拉行李箱的,有遞上特地準備的防護包的……

人群中,居委會書記告訴李女士,隨後的14天她只能在家,不能出門,由社區醫院醫生每日上門測量體溫,如果點外賣,居委會會幫送到家門口,這些天產生的生活垃圾不用分類,會有專人定點過來回收,如果有什麼困難,儘管告訴居委會。

安裝「門磁」

隨即,徵求過本人同意,在李女士家門口,安裝上了一個「門磁」,這是一個遠程隔離檢測器,只要居家隔離人員從門口進出,傳感器就能立即捕捉到信息,通過警報傳送到居委幹部的手機上,居委幹部通過手機可看到隔離人員的開門時間及動態,以便以其提供及時的幫助。

居委幹部上門讓居民籤居家隔離承諾書

這幾天,在三興居民區,像李女士這樣從國外回來的並不在少數,有次夜裡的航班,從日本東京回國的陳大伯一家老少四口,剛下車就看到了寒風中站著等候的居民區書記和居委幹部,得知她們苦守到深夜,沒有一絲怨言,只為把他們「安全」送到家,陳大伯很是感動,他的小孫女一句奶聲奶氣的「謝謝」,更是驅散了所有人的疲倦。

「無接觸」式隔離,阻隔不了關懷,有著戰勝疫情的共同願景,此時的嚴密防控,讓這些國外回來的被隔離者感到溫暖慰藉。「回到上海,我就放心了,謝謝你們的幫助」李女士的回答也是最好的肯定。

 

 

相關焦點

  • 一棒交一棒,這場防輸入接力賽,只能贏不能輸!
    如果把打造「防輸入」閉環比作一場接力賽,那麼上海則派出了最好的「選手」。退無可退,只能贏不能輸,因為在他們身後,是一座城、一個國。第三棒機場「轉運人」把旅客從機場送到集中點,是防疫閉環中另一個重要環節,為的是避免旅客與其他人員接觸。承擔這一重要任務的,是「機場轉運人」,他們是機關幹部、公交車司機、民警、社區醫生等。
  • 浦東這支護「濰」特戰隊守好社區...
    隨著疫情在全球多國多點暴發,嚴防境外輸入已經成為當前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抗疫「大考」遠未結束,如何守好社區防控的「最後一米護「濰」隊長胡延清說,「隨車護送的工作時間很難掌握,從集中留驗點送到居民區,一個來回往往就要兩三個小時,隨著入境居民增多,集中留驗點檢驗的時間加長,我們的工作時間也延長了。」
  • 新竹街道:做好轉送工作 結成疫情輸入防控「閉環」
    近期,由境外、湖北等重點地區來邕返邕的人員日益增多,給邕城嚴防疫情輸入工作帶來新的考驗。為守住疫情輸入防線,青秀區新竹街道各社區、村細心做好境外及重點地區來邕返邕人員封閉式轉送工作,努力建成疫情輸入防控「閉環」,保障疫情聯防聯控鏈條「最後一公裡」的暢通運行。
  • 閉環防控、守好國門!李強、龔正赴浦東機場和集中隔離點檢查
    李強強調,防範境外疫情輸入風險,決不能有絲毫麻痺懈怠。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以更加嚴密精準、無縫銜接的源頭防控、閉環防控,堅決築牢防線、守好國門,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作出更大貢獻,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 申城200多個街道、5000多個居村委,一同加入抗疫防輸入閉環式管理
    青浦區新聞辦供圖防輸入,上海嚴陣以待。從3月6日起,上海市16個區駐點人員進駐浦東、虹橋兩大機場,24小時不間斷值守。同時,全市200多個街道,5000多個居村委,一同加入抗疫防輸入。「只有把他們送到家裡,看著門關上了,我們的任務才算完成。居家隔離的流程和之前外地返滬人員一樣,醫護人員每天負責聯繫他們監控體溫情況,社區志願者及時為他們提供日常所需的服務。」
  • 齊心防止境外疫情輸入 上海市友協慰問涉外社區「閉環守護者」
    社區是守住境外輸入疫情的最後防線,上海眾多社區幹部、志願者以及居家隔離人士,一起通力協助建立「閉環」,嚴防死守境外輸入疫情擴散。圖說:一箱箱慰問品運抵到位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昨天,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以下簡稱「上海市友協」)和一群愛心人士為正在居家隔離的外籍人士送去了慰問,與他們視頻通話。同時與堅守在涉外社區抗疫一線戰鬥的社區幹部、志願者進行座談交流。
  • 國門一線防輸入,他們「錙銖必較」
    昨天,已有從上海海關各隸屬海關調集而來的50餘位具醫學背景的關員,火線支援浦東機場防輸入一線,且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像那位副科長一樣「二次支援」——他在2月1日至2月23日,增援浦東機場,專職流調和醫學排查,和他一樣首批支援到崗的關員有170餘人。然而2月24日,他回洋山海關上班僅一天半又迅速折返。這足以說明上海口岸防境外疫情輸入風險的壓力之大。
  • 「防輸入」又添新力量 豐臺翻譯志願者遠程支援社區防控
    3月14日上午,一位「不速之客」來到大紅門街道時村社區。這是一名不會說中文的外籍人士。不過,社區防控工作人員很快就明白了他的來意,並對他的問題作了細緻解答。「我們這裡有翻譯。」說到這,工作人員頗有些「驕傲」。
  • 衛生間不用時門是打開還是關上,大多數人都做錯了
    你不妨回想一下,你家衛生間的門通常是打開還是關上的?不要以為諸如此類的細節不影響生活,何必細糾著不放。據一位網友反饋:她和姐姐住在一起,經常為衛生間的門應該關著還是打開的事情爭執不休,感到十分苦惱。因為她家衛生間沒有窗戶,姐姐經常將門打開,說是可以通風,但她認為衛生間的門一定要關上,否則衛生間的味道排到屋裡,而且細菌也會侵入。
  • 以「演」代「戰」丨下關街道疫情防控「大練兵」,守好社區的「健康大門」
    、內防反彈」的總體要求,切實提升社區工作人員的疫情防控處置能力,本次演練旨在通過培訓和實戰演練讓社區工作人員更加熟練掌握疫情防控工作的操作流程,提高各部門之間協調作戰的能力,進一步強化疫情應急處置能力,及時、有效地抵禦疫情社區傳播風險,全力守好各個社區的「健康大門」。
  • 「孩子王」變身「大白」 社區工作者「解鎖」塵封技能
    隨著境外輸入壓力不斷增加,機場、社區、集中隔離觀察點,處處有「大白」們的身影。今天,記者從浦東新區獲悉,截至昨天(22日),浦東從機場累計接送3576人;3月3日到22日上午7時,浦東集中隔離觀察點,共接收機場轉送重點國家入境人員8098人。
  • 「東城社工」:他們時刻守著我們的家
    疫情防控期間,她習慣提前1小時到社區,完成社區清掃消毒、查看「12345」派單情況、梳理一天的工作事項。  為了「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福祥社區嚴格發放出入證。  上午9點,北京市第39中學學生潘海旺來到社區的工作檯,他要幫母親李素蘭辦一張福祥社區的出入證。  社工田佔莉是福祥社區裡的「人工智慧」,「哪門哪戶住了誰」,她心裡跟明鏡一樣。
  • 請關上多餘的門,接受永遠的偏見
    吃著碗裡的還看著鍋裡的。用經濟學來看,那些鍋裡的就是沒有關上的門,因為沒有關上所以沒有斷了念想,想著可以逐一了解相處之後做出最佳決策,無疑這個決策的過程是十分浪費時間和消耗熱情的,我們認為這是理想狀態的決策過程,但這更是選擇的代價。真實情況往往是一旦感情裡翻了船,曾經可以隨意進出的門,怕是現在連朋友圈都進不去。為什麼要對昨日黃花戀戀不忘而不珍惜眼前人呢?
  • 國家衛健委:我國陸路口岸防輸入形勢依然嚴峻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今天(8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目前我國陸路口岸防輸入形勢依然嚴峻。為了儘快補齊短板,迅速提升陸路邊境口岸地區的疫情防控能力,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相關部門採取針對性措施,有效應對疫情防輸入壓力。 李斌介紹,根據地方防控工作需要,首先從國家層面積極協調做好醫療設備、檢測試劑及相關實驗室設備、防控物資的支持,切實做好邊境地市和縣區疫情防控的能力準備。
  • 分類管控分級防控合力嚴控,朝陽社區聚力戰疫情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面對疫情考驗,朝陽區各街道對居民小區實施分類管理,分級防控守好小區大門、樓門和居民家門「三門」,持續實施「群防群治、聯防聯控」「網格化、地毯式管理」,將社區防控各項要求落實、落細、落早、落全、落準、落嚴在每一個居民小區,築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
  • 清朝亡了108年,為啥仍有人在守皇陵,誰給他們發工資?他們是誰
    皇帝們會選擇與自己一起合葬或者陪葬的人和物,在封建制度裡,只有皇帝深愛的女子才能作為陪葬的嬪妃,這也是一種十分不能理解的榮譽。 他們必須有著高強的武藝與膽識,同時還要經過智計和文化的考核,只有最優秀的人來守陵,才不會構成對皇陵的褻瀆。 但是,守陵人的風光也只是一時的。在過去的日子裡,你遠離了政治的喧囂,就證明了你的這一生也就到此止步了。守陵人是一個世代相傳的職業,你成為了守陵人的同時也意味著你的子孫後代終生不會有仕途了。
  • 北山社區臨時黨支部疫情防控簡訊:守好小區門,守護健康城
    北山社區臨時黨支部疫情防控簡訊:守好小區門,守護健康城 2020-06-07 1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境外輸入和關聯病例疫情如何防控?廣州這樣應對
    中國籍佔89例,外國籍25例,其中奈及利亞籍9例 廣州市衛生健康委主任唐小平表示,現階段,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範圍內大流行,廣州市亦處於新冠肺炎疫情「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關鍵期。
  • 京報銳評|緊繃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這根弦
    7月27日,北京新增境外輸入病例1例、大連市疫情關聯病例1例。多日「零新增」後確診病例的再度出現,無疑警示我們,新冠病毒並未徹底遠去,越是形勢向好,越要嚴加防範個別病例新增,越要嚴防死守外部病例的輸入。
  • 敞開自主招生的窗才能關上「點招」的門
    如何杜絕「特招」腐敗?(6月9日《新京報》)  「點招」不僅破壞了教育公平原則,未上線考生「弄進」大學幾個,相對應的就要有上線的考生被擋在高校大門以外,背離了國家選拔人才的初衷,而且還容易產生腐敗,給權力尋租提供了空間,降低了社會信譽度,更為嚴重的是拜金主義的價值觀毒害著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