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愛情,十有九悲。何為渣男?吃著碗裡的還看著鍋裡的。用經濟學來看,那些鍋裡的就是沒有關上的門,因為沒有關上所以沒有斷了念想,想著可以逐一了解相處之後做出最佳決策,無疑這個決策的過程是十分浪費時間和消耗熱情的,我們認為這是理想狀態的決策過程,但這更是選擇的代價。真實情況往往是一旦感情裡翻了船,曾經可以隨意進出的門,怕是現在連朋友圈都進不去。為什麼要對昨日黃花戀戀不忘而不珍惜眼前人呢?
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為什麼能流傳至今一直被人歌頌?因為關上了多餘的門,人有時候切斷自己的退路便會激發出無限的潛能,但切斷退路談何容易。我們在買智慧型手機時,面對價格細微差異而體現在手機內存上的不同時,我們往往傾向於多花一點去購買大內存的手機,以便於日後儲存東西方便,但事實上我們還沒有存滿的時候手機就已被我們遺忘在了角落。如果我們堅定地去選擇少花錢買一個小內存的手機,我們在使用手機時便會更愛護,什麼軟體該下什麼軟體不該下,那些不該下的軟體就是等待我們關的門。
數量和質量你更偏愛哪個?是泛泛而談一桌酒肉朋友還是屈指可數的人生知己?偏激一點的看,朋友的數量就是我們身邊多餘的門。求精不求數最常適用的地方應該是生產型企業,把重心放在產品質量而不是數量,用質量贏得口碑繼而長期發展。
下面我們再來談談偏見,如果請朋友看電影,我們事先告訴他網上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有多高,他們就會更喜歡這部片子。我自己的體驗是這樣,就算看到我不喜歡的那些高評價電影,我也會耐著性子把它看完,畢竟絕大多數人覺得好,我也想知道它好的地方。而如果我沒有了解過對它的評價就直接播放的話,那很多片子看不了十分鐘就關了。
明星粉絲的群體也在不斷壯大,如果兩個明星起了摩擦,那雙方粉絲立即就劍拔弩張,極力袒護自己的偶像,指責對方的不是。那為什麼對同一件事,會有兩派完全相反的觀點,並且所有人都篤定自己是站在真理一方的呢?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偏見的世界,衝突雙方的人們可能受到的教育都是一樣的,但是對於誰挑起的衝突,是誰的責任,誰應該做出讓步之類的問題,雙方是很少會有相同看法的。什麼才是事實?什麼才是真相?人們的偏見性思維越強烈,那雙方在事實真相上看法一致的可能性就越小。
我們常以為,只要各方能夠坐到同一張桌子旁邊,就能消除分歧,達成一致。但是歷史不斷地向我們證明並非如此。雖然我們知道完全消除固有觀念和現有認識是不可能的,但我們承認人人都存在偏見,起碼能讓我們自己的行為更加的客觀和理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