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的本質》 (美)戈登·奧爾波特著 凌 晨 譯 九州出版社/後浪 2020年10月出版
⊙林 頤
戈登·奧爾波特的著作《偏見的本質》誕生於1954年,從那時開始,它的影響力一直在擴大,成為這一領域研究的權威經典。這部作品以其非凡的預見性,挖掘前因後果的洞察力,以及步步深入的縝密推斷和分析,成為推動社會改造的強大力量,促使有關偏見的研究迅速發展為熱門的學科課題,並且成為美國行政部門和社會公共服務等部門做出決策時的一個經常參照。
先來回顧一段歷史。在1942年的美國,支持學校合併的白人不到三分之一,最高法院在1954年做出了歷史性的決定,宣布隔離學校違背憲法,到1980年,支持學校合併的佔到了90%。根據戴維·邁爾斯在美國高校教科書《社會心理學》裡的描述,最高法院在1954年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事,當非洲裔美國兒童有機會在黑人玩偶和白人玩偶之間做出選擇時,多數選擇的是白人玩偶。
《偏見的本質》裡也有一段類似的描述:在一個白人玩偶和一個黑人玩偶之間,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更喜歡白人玩偶;一般來說,黑人孩子比白人孩子更排斥黑人玩偶。奧爾波特說,這種情況意味著種族意識的初現,意味著社會氛圍對兒童人格、思維和行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最高法院做出了學校合併的決定,可能出於奧爾波特著作的啟發,至少是意見相同的。隨後,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所做的研究中,黑人兒童喜歡黑人玩偶的可能性一直在增加。同時,成年黑人開始認為在諸如智力、懶惰和可靠等特質方面,黑人與白人非常相似。戴維·邁爾斯的成就也很高,他對戈登·奧爾波特推崇備至,足見《偏見的本質》的影響力。
奧爾波特說,「偏見」最初的語義,在拉丁語裡指的是基於之前的決定和經驗做出的判斷,後來在英語裡獲得了新的含義,即在尚未仔細審查並考慮事實時就倉促做出的不成熟的判斷。
偏見是一種態度。一個存有偏見的人,會給一個群體貼上沒有根據的標籤,然後把自己不喜歡的那些人歸入這個群體,並且不斷強化對這個群體的負面評價,從而形成刻板印象。奧爾波特指出,偏見的兩大基本要素,錯誤的泛化和敵意,都是人類心理自然而普遍的本質。
為了簡化世界,快速識別相關的對象,人類需要分類。分類會給歸類到其中的事物浸染上相同的概念意義和感情色彩。刻板印象就是高度概括,比如:英國人保守,美國人開朗,法國人隨便,猶太人聰明,等等。這些概括或多或少有些道理,但是,當分類與事實依據衝突時,分類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頑固地拒絕改變。對於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分類就是他的個人價值體系。我們珍視自身的存在模式,並且相應地貶低甚至主動攻擊那些看上去會威脅到我們的價值觀的事物,那些消極的偏見其實都是我們自身價值體系的反射。
偏見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發展變動的歷史過程。比如,種族歧視起源於奴隸制及其遺毒,根源在於不平等的社會地位。有錢有勢的人不斷強化社會賦予他們的好的偏見,把各種經濟和社會地位的特權合理化。奧爾波特的研究表明,持有偏見的人往往喜愛權威和等級制度,他們崇拜的偉大人物常常是擁有控制他人權力的強力領袖,比如拿破崙、俾斯麥,而沒有偏見的人更傾向於崇拜藝術家、人道主義者、科學家,比如林肯、愛因斯坦。
消除偏見很困難。但是,絕非無能為力。研究顯示,偏見是種習得,習得是一個過程,而過程是可以引導和塑造的。
奧爾波特指出,偏見根本上是一個有關個性形成與發展的問題,任何人都不會像鏡子一樣原原本本地反映他所在群體的一切觀念,個體的刻板印象是可以被改變的。我們的文化、教育和大眾媒體,應當擔負起相關的職責。
孩子們是通過吸收父母和周圍文化環境中的態度和刻板印象來接受偏見。壓制性的、苛刻的、批判過多的家庭,很可能促使偏見生根發芽,而信任和寬容則可以把平等的信念植根於孩子們的內心。
語言在我們心理分類的構建和我們的情緒反應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帶有感情色彩的外號,在孩子們還沒有能力理解它們之前,就會佔據心智發展的重要地位,他們習得了這些名稱,從而使這些詞語成了偏見的基石。反之,通過後續學習和調節,將會幫助孩子們形成更加理性的、適當的分類,消除心理上的區隔。
跨文化教育不應僅局限於傳授事實,同時要為學生提供直接接觸其他群體的機會。研究表明,「社交旅行」可以大幅減少彼此之間的社會距離;心理劇和角色互換,能夠有效地使人產生共情。此外,混合住房政策通過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有助於消除有效溝通的障礙。工作中的接觸亦同此理,所有工種應當向各個族群的人們開放,打破工作的壁壘。
在1954年的時代背景下,《偏見的本質》一書猶如春雷,對於消除種族歧視、撤除種族隔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而今這部作品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心理學的範疇,被廣泛運用到社會學的各個領域,有助於觀察和研究各種社會現象。
比如,投資者常常有一種「損失厭惡」的心態。買了股票,一旦被套,總想補倉,做不到及時止損。行為經濟學提醒人們要學會忽略「沉沒成本」,投資者需要設立一個心理帳戶,一旦發現了一個行為問題,就可以採取另一種行為作為解決辦法。股市裡存在很多的「噪聲交易者」,許多投資者習慣於捕風捉影,並習慣於接受群體意識的暗示。股市恐慌的許多表現實際上也是源於不靠譜的偏見導致的非理性經濟行為。
又如,當我們遇到生活挫折,有沒有下意識地尋找替罪羊?假設我們遇到失業,可能是科技的雙刃劍效應,可能是行業波動的緣故,可是很多時候,人們會把原因歸咎於更容易應付的群體。正如當年,大多數德國人都沒有意識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恥辱與隨後的反猶太主義之間的聯繫。
在我們所處的網際網路時代,也存在地圖炮、鄙視鏈、地域黑、性別歧視等簡單的類別劃分,無差別的掃射。在奧爾波特列舉的對偏見的所有定義裡,最簡明的是「沒有足夠的依據,就把別人往壞處想」。毫無依據的判斷和主觀蠻橫的情緒基調,主導人們發動侮辱性言論和暴戾性攻擊,而寬容和適度的模糊,正是避免偏見的良方。
正如奧爾波特所引用的格言:「在黃疸病人的眼裡,一切都是黃色的。」假如人類耽於分類帶來的舒適,一任偏見蒙蔽我們的視線,這個世界給我們的投射,就永遠不會有真相,一旦偏見泛濫,所有人都將淪為各種衝突的受害者,沒有人可以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