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是自身價值體系的反射——讀《偏見的本質》

2020-12-14 中國證券網


  《偏見的本質》  (美)戈登·奧爾波特著  凌 晨 譯  九州出版社/後浪  2020年10月出版

  ⊙林 頤

  戈登·奧爾波特的著作《偏見的本質》誕生於1954年,從那時開始,它的影響力一直在擴大,成為這一領域研究的權威經典。這部作品以其非凡的預見性,挖掘前因後果的洞察力,以及步步深入的縝密推斷和分析,成為推動社會改造的強大力量,促使有關偏見的研究迅速發展為熱門的學科課題,並且成為美國行政部門和社會公共服務等部門做出決策時的一個經常參照。

  先來回顧一段歷史。在1942年的美國,支持學校合併的白人不到三分之一,最高法院在1954年做出了歷史性的決定,宣布隔離學校違背憲法,到1980年,支持學校合併的佔到了90%。根據戴維·邁爾斯在美國高校教科書《社會心理學》裡的描述,最高法院在1954年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事,當非洲裔美國兒童有機會在黑人玩偶和白人玩偶之間做出選擇時,多數選擇的是白人玩偶。

  《偏見的本質》裡也有一段類似的描述:在一個白人玩偶和一個黑人玩偶之間,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更喜歡白人玩偶;一般來說,黑人孩子比白人孩子更排斥黑人玩偶。奧爾波特說,這種情況意味著種族意識的初現,意味著社會氛圍對兒童人格、思維和行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最高法院做出了學校合併的決定,可能出於奧爾波特著作的啟發,至少是意見相同的。隨後,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所做的研究中,黑人兒童喜歡黑人玩偶的可能性一直在增加。同時,成年黑人開始認為在諸如智力、懶惰和可靠等特質方面,黑人與白人非常相似。戴維·邁爾斯的成就也很高,他對戈登·奧爾波特推崇備至,足見《偏見的本質》的影響力。

  奧爾波特說,「偏見」最初的語義,在拉丁語裡指的是基於之前的決定和經驗做出的判斷,後來在英語裡獲得了新的含義,即在尚未仔細審查並考慮事實時就倉促做出的不成熟的判斷。

  偏見是一種態度。一個存有偏見的人,會給一個群體貼上沒有根據的標籤,然後把自己不喜歡的那些人歸入這個群體,並且不斷強化對這個群體的負面評價,從而形成刻板印象。奧爾波特指出,偏見的兩大基本要素,錯誤的泛化和敵意,都是人類心理自然而普遍的本質。

  為了簡化世界,快速識別相關的對象,人類需要分類。分類會給歸類到其中的事物浸染上相同的概念意義和感情色彩。刻板印象就是高度概括,比如:英國人保守,美國人開朗,法國人隨便,猶太人聰明,等等。這些概括或多或少有些道理,但是,當分類與事實依據衝突時,分類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頑固地拒絕改變。對於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分類就是他的個人價值體系。我們珍視自身的存在模式,並且相應地貶低甚至主動攻擊那些看上去會威脅到我們的價值觀的事物,那些消極的偏見其實都是我們自身價值體系的反射。

  偏見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發展變動的歷史過程。比如,種族歧視起源於奴隸制及其遺毒,根源在於不平等的社會地位。有錢有勢的人不斷強化社會賦予他們的好的偏見,把各種經濟和社會地位的特權合理化。奧爾波特的研究表明,持有偏見的人往往喜愛權威和等級制度,他們崇拜的偉大人物常常是擁有控制他人權力的強力領袖,比如拿破崙、俾斯麥,而沒有偏見的人更傾向於崇拜藝術家、人道主義者、科學家,比如林肯、愛因斯坦。

  消除偏見很困難。但是,絕非無能為力。研究顯示,偏見是種習得,習得是一個過程,而過程是可以引導和塑造的。

  奧爾波特指出,偏見根本上是一個有關個性形成與發展的問題,任何人都不會像鏡子一樣原原本本地反映他所在群體的一切觀念,個體的刻板印象是可以被改變的。我們的文化、教育和大眾媒體,應當擔負起相關的職責。

  孩子們是通過吸收父母和周圍文化環境中的態度和刻板印象來接受偏見。壓制性的、苛刻的、批判過多的家庭,很可能促使偏見生根發芽,而信任和寬容則可以把平等的信念植根於孩子們的內心。

  語言在我們心理分類的構建和我們的情緒反應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帶有感情色彩的外號,在孩子們還沒有能力理解它們之前,就會佔據心智發展的重要地位,他們習得了這些名稱,從而使這些詞語成了偏見的基石。反之,通過後續學習和調節,將會幫助孩子們形成更加理性的、適當的分類,消除心理上的區隔。

  跨文化教育不應僅局限於傳授事實,同時要為學生提供直接接觸其他群體的機會。研究表明,「社交旅行」可以大幅減少彼此之間的社會距離;心理劇和角色互換,能夠有效地使人產生共情。此外,混合住房政策通過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有助於消除有效溝通的障礙。工作中的接觸亦同此理,所有工種應當向各個族群的人們開放,打破工作的壁壘。

  在1954年的時代背景下,《偏見的本質》一書猶如春雷,對於消除種族歧視、撤除種族隔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而今這部作品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心理學的範疇,被廣泛運用到社會學的各個領域,有助於觀察和研究各種社會現象。

  比如,投資者常常有一種「損失厭惡」的心態。買了股票,一旦被套,總想補倉,做不到及時止損。行為經濟學提醒人們要學會忽略「沉沒成本」,投資者需要設立一個心理帳戶,一旦發現了一個行為問題,就可以採取另一種行為作為解決辦法。股市裡存在很多的「噪聲交易者」,許多投資者習慣於捕風捉影,並習慣於接受群體意識的暗示。股市恐慌的許多表現實際上也是源於不靠譜的偏見導致的非理性經濟行為。

  又如,當我們遇到生活挫折,有沒有下意識地尋找替罪羊?假設我們遇到失業,可能是科技的雙刃劍效應,可能是行業波動的緣故,可是很多時候,人們會把原因歸咎於更容易應付的群體。正如當年,大多數德國人都沒有意識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恥辱與隨後的反猶太主義之間的聯繫。

  在我們所處的網際網路時代,也存在地圖炮、鄙視鏈、地域黑、性別歧視等簡單的類別劃分,無差別的掃射。在奧爾波特列舉的對偏見的所有定義裡,最簡明的是「沒有足夠的依據,就把別人往壞處想」。毫無依據的判斷和主觀蠻橫的情緒基調,主導人們發動侮辱性言論和暴戾性攻擊,而寬容和適度的模糊,正是避免偏見的良方。

  正如奧爾波特所引用的格言:「在黃疸病人的眼裡,一切都是黃色的。」假如人類耽於分類帶來的舒適,一任偏見蒙蔽我們的視線,這個世界給我們的投射,就永遠不會有真相,一旦偏見泛濫,所有人都將淪為各種衝突的受害者,沒有人可以倖免。

相關焦點

  • 《偏見的本質》書評 | 翻越「偏見」那座山
    這是來自《偏見的本質》一書中關於偏見「內群體」、「偏見習得中的順應心理」相關論述,而這些論述內容1954年就已經出版,但是到今天的社會仍然有現實指導意義,而寫出這篇著作的作者叫戈登·奧爾波特,他是一位是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代表之一
  • 《傲慢與偏見》兩百年:偏見的本質
    事實上,有關傲慢和偏見的討論已經超過了3000年。早在17世紀初,培根就已經對與傲慢和偏見互為表裡的「我何知」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見解。當簡·奧斯汀在1813年寫下《傲慢與偏見》這個標題時,她已經有足夠的信心確認讀者不會在面對這兩個詞時站錯道德陣營。在這樣優厚的歷史條件下,現代心理學領域對傲慢尤其是偏見的專門研究著作之少就更令人好奇。事實是,自從美國心理學家歐珀特(Gordon Allport)1954年出版《偏見的本質》(The Nature of Prejudice)以來,很少有學者再對此歸納和總結。
  • 《偏見的本質》:一本書讓你搞清「偏見」的根源、影響及應對之策
    鑑於偏見會引發大量的社會問題,所以我們要了解偏見,正視它可能造成的危害,避免被煽動,最終能夠某種程度上及時發現,並減緩偏見行為惡化的趨勢,這也是我們研究「偏見的本質」的目的。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對某些群體或者個人產生偏見,這並不是因為某種教育的失職,也不是某種教養的缺失,而是人類大腦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
  • 劇說《偏見的本質》:那個孬兵!
    這或許就是「偏見」的力量吧。看不慣許三多,是因為他不屬於高連長心目中好兵的標準。這就是高連長的偏見,對於好兵標準要求必須符合自己的標準的偏見,對於許三多這個人的由外觀表現看不起造成心底對他不報希望的偏見。02. 《偏見的本質》那麼,偏見的本質到底什麼呢?
  • 從效率上來講,對某群體偏見是不是提高了決策速度?本質上就是一套...
    本質上就是一套機器學習吧? 此外,奧爾波特還在書中提及了一個有趣的例子:當一名對黑人持有強烈偏見的人,在面對有利於黑人的事實依據時,他往往會將婚姻問題作為擋箭牌與詭辯的 理由:「你希望你的妹妹和黑人結婚嗎?」一旦對方回答:「不,」或在回答過程中產生猶豫,偏見的持有者就會 說,「看到了吧,黑人和我們生來不同,有些事對黑人來說就是不可能的,」或者,「我就說吧,黑人本性難移, 令人厭惡。」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偏見的本質
    想要理解偏見的本質,首先需要明確其定義,以及與刻板印象、歧視之間的區別。偏見的本質是對一個群體及其成員負面的預先判斷,偏見是一種態度,態度是情感、行為傾向和信念的某種獨特結合,這一結合的產物是態度的ABC理論,一個有偏見的人可能不喜歡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歧視他人,並認為他人無知而危險。負面評價是偏見的標誌,它通常院子被稱為刻板印象的負性信念。
  •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偏見的本質》為你揭開背後真相
    美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戈登·奧爾波特的社會心理學名作《偏見的本質》暢銷60餘年,全球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書中對各種偏見問題都進行了深刻且細緻的深挖,像舒適圈、鄙視鏈、地圖炮、替罪羊等等,從個人心理、社會、傳媒、教育、政策等多角度分析了偏見的成因和形態。
  • 外交部:希望美方消除自身攜帶的意識形態偏見的政治病毒
    中國外交部:希望美方消除自身攜帶的意識形態偏見的政治病毒中新網北京3月20日電 (黃鈺欽)針對美方近日就被列管的五家中國駐美媒體多次發表消極言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方有關言論暴露其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偏見,希望美方消除自身攜帶的意識形態偏見的政治病毒,
  • 「偏見」的觀念史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6期,原文標題《「偏見」的觀念史》,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一般來說,我們在認識世界時要獲取真理,去認識事物的本來面貌和本質,而我們的感知是容易出錯的,所以要對感官獲得的材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這個過程中應該也能夠儘量消除偏見。
  • 讀《傲慢與偏見》有感
    我第一次讀《傲慢與偏見》的時候是高中。那時候讀它純碎是因為這是高中生必讀的名著之一。
  • 《弱點》:偏見的本質決定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弱點》上映於2009年,講述了一個無家可歸的黑人男孩因為運動天賦被富裕的陶西太太一家收養,在新家庭的照顧和鼓勵之下,黑人男孩發揮了自身優勢,最終成為了優秀的橄欖球運動員的故事。後來,看起來木訥穩重的他因為自身的運動天賦幸運地進入了一家私立高。雖然成績不好,但是他很善良也很有責任心,學生們在體育場打完比賽,他就默默地把垃圾收拾好,也因此引起了陶西太太一家的關注。陶西太太一家是中產階級,夫妻倆名下有幾百家餐館,條件優渥,生活環境不錯。
  • 從幼兒習得到順應傳統,偏見本質的解讀,讓我們看到包容的重要性
    戈登·奧爾伯特的《偏見的本質》在1954年出版,迄今為止關於偏見的解讀,沒有一本書可以與之比肩。好書通常不用全部讀完,就會看到它的美妙之處,這本書就是。在每一章都會有金句值得讀者反覆品味。《偏見的本質》如此優秀,是因為戈登·奧爾伯特並不誇口自己能夠解決人類關系科學中的所有問題,他僅僅著力澄清一個問題——人類偏見的本質。
  • 楊絳:讀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
    ——讀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楊絳議論一部作品「有什麼好」,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或是認真探索這部作品有什麼好,或相當乾脆的否定,就是說,沒什麼好。兩個說法都是要追問好在哪裡。這裡要講的是英國十九世紀初期的一部小說《傲慢與偏見》。女作者簡·奧斯丁是西洋小說史上不容忽視的大家,近年來越發受到重視。
  • 虛構之偏與現實之見:理解偏見
    只要這類道德兩難仍然存在,我們就有一絲希望消除人們之間的敵意,並重新讓友善的價值佔據上風。」 ——戈登·奧爾波特《偏見的本質》 地球上每一個角落的人們都背負著各自的歷史積怨。穆斯林不信任非穆斯林。從中歐的種族清洗中倖存下來的猶太人,感到自己新近建立的以色列國被反猶主義包圍。
  • 偏見的本質:為什麼猶太人成了替罪羊?
    讀者們會注意到,這一術語暗含著一個特定的偏見理論,即挫折理論。這意味著一些外群體無辜地承受了由內群體的挫折所引起的遷怒。這個理論反映了很大一部分現實,然而卻無法解釋為什麼唯獨是某些群體成了偏見的受害者,為什麼遷怒並沒有發生在其他的群體身上。
  • 為什麼我們總是用偏見看人?
    東野圭吾在小說《信》裡面說,我們不可能生活在一個沒有偏見、沒有歧視的世界。這句話讓人覺得很喪氣,但我們卻無力反駁,因為這是真的。《偏見的本質》一書再次闡明了這一點。事實上我們很多人會和伊莉莎白一樣,心存偏見而不自知。伊莉莎白自以為了解達西,但後來才發現自己所持有的只是一種錯誤的偏見。這種偏見伊莉莎白甚至都沒有意識到,是一種無意識的偏見,在《偏見的本質》中又被稱為是內隱偏見。
  • 男人角度讀《傲慢與偏見》,無法理解女人對愛情的不可理喻
    高中時的暑假補課,英語老師讓我們讀了一個暑假的英文版《傲慢與偏見》,現在想想,或許,只是那位英語老師自己對簡奧斯丁的這部小說的喜愛,她自己的愛情幻想在這部經典愛情小說中得到了滿足。《傲慢與偏見》海報少年時讀這本《傲慢與偏見》,完全無感,而今在社會上浮沉多年,經歷的人和事多了,再回頭讀《傲慢與偏見》,不禁感觸良多,從男性的角度來看,女人,太容易被所謂的愛情衝昏了頭腦
  • 經過靈魂的拷問,原來是偏見惹的禍!
    這種帶有預設性的判斷在心理學上有專門的名詞來稱呼它,即偏見。在我們的認知中,偏見似乎是在沒有足夠的依據下,把人往壞處想。然而,美國人格心理學家戈登.奧爾波特卻在他的著作《偏見的本質》中指出,偏見是具有兩面性的,其中既有對人或者事物產生的正面看法,也有對其產生的負面情緒。
  • 打破偏見|「數讀」被低估的都江堰
    在銳理君看來,「西控」的本質意義是對生態的保護,對居住品質的升級。理解了這一層面,市場才會以更科學的眼光去研判成西市場。在廣闊的「西控」區域中,作為全國聞名的宜居旅遊城市,都江堰堪稱近兩年成都樓市外擴的集大成者:有人文歷史、有政策紅利、有產業規劃、有發展思路、有建設行動、有企業跟進,房地產市場也迎來質的飛躍,更多人應該打破此前對都江堰的「偏見」。
  • 《傲慢與偏見》:放下傲慢與偏見,才能遇見美好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女小說家簡·奧斯汀的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通過描寫五個少女對婚姻愛情的態度,反映出當時的英國鄉鎮生活。開篇第一句,一個有錢的單身漢總要找個太太。語言幽默,既而引出賓利先生的到來,貝斯特一家人也因為賓利的到來充滿了期待。貝斯特先生是個古怪人,乖覺詼諧,好挖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