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點》:偏見的本質決定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2020-12-11 半碗閒時光

《弱點》上映於2009年,講述了一個無家可歸的黑人男孩因為運動天賦被富裕的陶西太太一家收養,在新家庭的照顧和鼓勵之下,黑人男孩發揮了自身優勢,最終成為了優秀的橄欖球運動員的故事。

該片改編自麥可劉易斯的原著《弱點:比賽進程》,黑人男孩的原型就是真實生活中的美國職業橄欖球運動員:麥可·奧赫。

麥可出生於一個黑人家庭,兄弟姐妹眾多,但癮君子母親無力扶養,所以他從小就流連各個寄養家庭,在最需要關心和照顧的時候,他對世界的認知只有悲傷和被拋棄。

後來,看起來木訥穩重的他因為自身的運動天賦幸運地進入了一家私立高。雖然成績不好,但是他很善良也很有責任心,學生們在體育場打完比賽,他就默默地把垃圾收拾好,也因此引起了陶西太太一家的關注。

陶西太太一家是中產階級,夫妻倆名下有幾百家餐館,條件優渥,生活環境不錯。她們一家跟麥可的生活簡直是天差地別,但是善良的陶西太太意外發現了麥可以後,看著眼前這個無家可歸的大塊頭,她心軟的想要收養麥可。

之後的故事很容易猜到,麥可被陶西太太收養,在新家庭的鼓勵和陪伴之下,大塊頭麥可找到了自己的天賦所在,也就是成為橄欖球運動員。他通過不斷地努力和比賽,最終考上了大學也成為了優秀的職業橄欖球運動員。

麥可的勵志故事聽起來很老套,因為無論是觀眾還是讀者已經從影視作品和書籍中看過了無數個跟麥可差不多經歷的故事。

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一個從小沒有得到好的照顧和教育,並且無家可歸的孩子,在他上高中的時候才遇到人生的轉機,並通過努力可以改變人生,這是多麼的艱難和不容易。

像他一樣的孩子,有的選擇墮落和犯罪,有的選擇離開世界,有的選擇改變人生,後者的難度更大一些,也顯得努力和成功的珍貴。

在《弱點》這部電影中,我看到的不僅僅是麥可的勵志故事,還有陶西太太一家的善良。他們本來沒有責任去照顧陌生的黑人男孩麥可,也沒有義務培養他成長,但是他們去做了,善意的舉動改變了這個男孩的一生。

陶西太太內心的善良決定了她看世界的方式,客觀冷靜又善良柔情。除此之外,對麥可沒有偏見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電影中有兩個跟她相反的例子,因為偏見和無知,不僅蒙蔽了內心,也傷害了麥可。

作家約瑟夫在《盲點:為什麼我們易被偏見左右》這本書中告訴大家,一些固有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自己根本無法察覺的,我們心中是存在偏見的,可自己卻意識不到這一點。

接下來我會以麥可為中心人物,通過陶西太太、黑人朋友、女調查員三個人對麥可的看法來解讀偏見的影響,同時也會提到如何避開偏見的陷阱,做出清醒又理智的決策。

黑人鄰居麥可進入私立高中後,並沒有融入到環境當中。他上課跟不上節奏,老師講得完全聽不懂,作業也不會寫。跟同學們打招呼,不僅沒人理他,麥可還總是會收到歧視的眼光。

收留麥可的黑人夫妻也因為他的去留問題爭吵,懂事的麥可選擇主動離開,但他已經沒有可以住的地方了。後來,麥可在寒風冷雨中,想到去體育館住一晚。

在路上,他遇到了開車回家的陶西太太一家人,陶西太太邀請麥可在她家裡住一晚,麥可答應了。第二天,他早早整理好被褥,準備悄悄離開,卻被陶西太太發現,並接到一起過感恩節的邀請。

麥可想要回自己住的地方看看,於是陶西太太帶著他回到了類似貧民窟的街道。麥可知道這裡都是些什麼人,於是不讓陶西太太下車,而那些黑人鄰居也確實不那麼友好,他們調戲陶西太太,調侃麥可,毫無尊重可言,滿腦子想的都是骯髒的畫面。

當陶西太太提出要收養麥可以後,麥可感到前所未有的溫暖,就好像漂泊已久的船終於靠岸。之後陶西太太用心培養麥可的運動天賦,給他請家教補習文化課,麥可的生活越來越好。

當他再一次回到貧民窟一樣的家裡時,他又遇到了黑人鄰居,他邀請麥可進家裡喝一杯。黑人鄰居是一個小混混頭目,他們這群人生活在底層,犯罪、墮落是常態,當他們見到麥可的時候,我以為他們會表現出一些羨慕或者憧憬,畢竟麥可走出了泥沼般的生活。

但小混混頭目卻想到邀請麥可回來跟他混,在他口中,讀書打球都是沒用的,麥可的新媽媽是不是一個「好女人」?麥可有沒有跟他的「新妹妹」有沒有發生關係?這些才是他關心的。

麥可無法忍受黑人鄰居的侮辱,於是不顧危險跟他們一群人打了起來。

從這裡可以看出黑人鄰居對麥可的偏見,他覺得讀書無用,打球無用,麥可在新家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跟陶西太太的女兒發生關係。因為他心裡有偏見,對世界抱有不友好的看法,所以他看誰都是像他一樣崇尚暴力和低俗。

不僅是黑人鄰居,就連陶西太太的富婆朋友們,在聽到麥可被收養一樣,也想到了麥可會不會對陶西太太的女兒有非分之想。這些觀念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麥可是一個黑人男孩。偏見和無知,蒙蔽了他們的內心,也傷害了麥可。

陶西太太對於陶西太太來講,她在體育場看到麥可的時候就對這個男孩的身世有了興趣,在寒風冷雨中看到他瑟瑟發抖的時候,內心再次柔軟主動收留他。

別人眼裡的麥可是怎樣的?膚色、體格、成績、性格,全部都能挑出不好的地方來。他們嫌棄麥可的膚色和身世,擔心麥可做壞事、恩將仇報,卻沒有人像陶西太太一樣,看到的都是麥可身上的優點。

麥可體格不錯,適合當橄欖球運動員,他穩重細心,經常主動打掃球場;他看到小朋友們玩鞦韆,也開心地過去幫忙推鞦韆;在陶西太太家裡住,總是會收拾好自己的床鋪;麥可還跟陶西太太的小兒子互相照顧,一起學習。

在他身上,陶西太太看到的是善良單純,有責任心和保護家人的勇氣,還有對運動的熱愛和上進心。所以,說陶西太太成就了麥可一點也不誇張,正因為陶西太太心中有善念,所以她看世界都是客觀冷靜,且帶有溫情的方式。

女調查員

女調查員的出現是有原因的,麥可的成績差,單靠運動特長是無法獲得名校錄取通知書的。於是陶西太太請了家教來給麥可補課,而這個家教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她跟陶西夫妻都是校友。

陶西太太夫妻都希望麥可可以上自己的母校密西西比的大學,在他們的影響下,麥可也在猶豫要不要報密西西比的大學。

女調查員奉命來調查,她懷疑陶西太太收養麥可,一開始就是一個陰謀,讓麥可去上密西西比的大學也是在拉攏優秀人才,因為陶西夫妻和家教都是出自密西西比大學的。

所以她用咄咄逼人的樣子,希望麥可說出真相。麥可用一句話化解了女調查員的盤問,他說因為我想上家人上過的學校。這一句話立馬突顯了親情的重要性。

先不說真實生活中麥可是怎麼想的,從電影中來看,我覺得女調查員對陶西太太和麥可一家也有很大的偏見。她覺得有錢人為什麼要資助一個普通黑人男孩?肯定是有陰謀。麥可想上密西西比的大學,女調查員就覺得是陶西太太慫恿麥可做出選擇的。

實際上,陶西太太一家都是發自內心的對麥可好。想讓麥可上自己的母校也是情理之中。但是總有像女調查員一樣的人,總是把情感想的利益化,凡事都是陰謀,利益至上。

其實仔細想想,無論是女調查員還是黑人鄰居,他們都站在自己的認知角度,下意識地去判斷事件的真相,這就是偏見的本質,人們總把自己的認知當做事情的真相。

有的人看到麥可討論的就是膚色,人性,但是陶西太太看到的是善良,運動天賦,勇敢。

偏見會妨礙我們認識世界,所以這部電影也告訴我們,打破偏見,改變思維定勢,才能客觀地去看待世界,做出理智的決策。

END

相關焦點

  • 偏見是自身價值體系的反射——讀《偏見的本質》
    《偏見的本質》裡也有一段類似的描述:在一個白人玩偶和一個黑人玩偶之間,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更喜歡白人玩偶;一般來說,黑人孩子比白人孩子更排斥黑人玩偶。奧爾波特說,這種情況意味著種族意識的初現,意味著社會氛圍對兒童人格、思維和行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最高法院做出了學校合併的決定,可能出於奧爾波特著作的啟發,至少是意見相同的。
  • 《傲慢與偏見》兩百年:偏見的本質
    當簡·奧斯汀在1813年寫下《傲慢與偏見》這個標題時,她已經有足夠的信心確認讀者不會在面對這兩個詞時站錯道德陣營。在這樣優厚的歷史條件下,現代心理學領域對傲慢尤其是偏見的專門研究著作之少就更令人好奇。事實是,自從美國心理學家歐珀特(Gordon Allport)1954年出版《偏見的本質》(The Nature of Prejudice)以來,很少有學者再對此歸納和總結。
  • 為什麼我們總是用偏見看人?
    東野圭吾在小說《信》裡面說,我們不可能生活在一個沒有偏見、沒有歧視的世界。這句話讓人覺得很喪氣,但我們卻無力反駁,因為這是真的。《偏見的本質》一書再次闡明了這一點。事實上我們很多人會和伊莉莎白一樣,心存偏見而不自知。伊莉莎白自以為了解達西,但後來才發現自己所持有的只是一種錯誤的偏見。這種偏見伊莉莎白甚至都沒有意識到,是一種無意識的偏見,在《偏見的本質》中又被稱為是內隱偏見。
  • 《偏見的本質》書評 | 翻越「偏見」那座山
    孩子的觀念、認識都是從父母、周邊人處學習來的,而父母、周邊成員都是在使用「我們」這個代詞,那麼就構成「內群體」的概念。內群體在本質上表達統一的中心思想,當大家都在這個環境當中接受著同樣的意識教導、相互之間意識不斷地加強,這就會造成對弱勢個體鄰居叔叔的偏見,認為他是不可接觸的,可隨意嘲笑和欺負的,這是偏見習得中的順應心理。
  • 偏見是一座大山,我們該如何翻越它?
    似乎人人反對偏見,可人人都或多或少帶有些偏見。那如何不被自己的偏見左右?不在偏見裡栽跟頭,要打破偏見,還得從了解偏見開始。今天想給大家介紹一本由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戈登·奧爾波特編寫的心理學著作《偏見的本質》。
  •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偏見的本質》為你揭開背後真相
    等等一系列,本質上就是一種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而這種刻板印象會給女性帶來負面作用。無論對刻板印象的態度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刻板印象都是一種與類別相關聯的、誇大的信念。其作用是為我們處理該類別下的行為作出解釋(合理化)。
  • 《偏見的本質》:一本書讓你搞清「偏見」的根源、影響及應對之策
    03 分類的思維為何會引發偏見偏見是「大腦偷懶」的常態,它的本質在於「分類」,你想想在你對某個群體產生偏見的時候,是不是和你在識別「正方體」、「天鵝」、「斑馬」、「數學」這些概念的時候,使用的思維方式是很類似的?我們的大腦必須藉助分類來進行思考,不然面對每天數以萬計的事件,我們將疲乏不堪。
  • 從幼兒習得到順應傳統,偏見本質的解讀,讓我們看到包容的重要性
    戈登·奧爾伯特的《偏見的本質》在1954年出版,迄今為止關於偏見的解讀,沒有一本書可以與之比肩。好書通常不用全部讀完,就會看到它的美妙之處,這本書就是。在每一章都會有金句值得讀者反覆品味。《偏見的本質》如此優秀,是因為戈登·奧爾伯特並不誇口自己能夠解決人類關系科學中的所有問題,他僅僅著力澄清一個問題——人類偏見的本質。
  • 劇說《偏見的本質》:那個孬兵!
    這或許就是「偏見」的力量吧。看不慣許三多,是因為他不屬於高連長心目中好兵的標準。這就是高連長的偏見,對於好兵標準要求必須符合自己的標準的偏見,對於許三多這個人的由外觀表現看不起造成心底對他不報希望的偏見。02. 《偏見的本質》那麼,偏見的本質到底什麼呢?
  • 拋棄偏見,客觀理性地去看待、去思考!
    有時候,自以為是的偏見,比單純的無知還要更可怕。無知的人,尚可以通過學習去汲取新知識,去擴寬自己的視野;而懷揣著偏見的人,只會帶著盲目的牴觸情緒,把認知世界的門堵死。我曾經看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6個專業的攝影師受到邀請,給人拍肖像照。拍攝之前,「知情者」提前告知了攝影師們,他們即將為什麼身份的人拍照:有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有救生員,囚犯;也有老實巴交的漁民,神秘的靈媒,成功戒酒的酒鬼。
  • 你看待時間的方式,決定了時間的質量
    在過去的五年裡,要說我做出的哪件事對自己的生活產生了最具影響力、最本質的改變,那一定是我看待時間的態度了。我們已經知道時間是寶貴的東西——從我們醒來的那一刻到我們入眠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在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兒都要把握好時間。想起來我小的時候上學以前,我媽媽會告訴我說:「5分鐘之內必須吃完早餐,否則你就要遲到了!」
  • 我們對世界認知的偏見是如何形成的?
    當我們沉醉於某個觀點和對世界的看法的時候,很容易被認知偏差等因素影響。有時候我們自認為足夠客觀公正,很可能是因為眼裡只有能支持自己論點的證據,從而在偏見中越陷越深。 是什麼塑造了我們對科學的認知和誤解?美國氣象學家J·馬歇爾·謝博德(J.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偏見的本質
    想要理解偏見的本質,首先需要明確其定義,以及與刻板印象、歧視之間的區別。偏見的本質是對一個群體及其成員負面的預先判斷,偏見是一種態度,態度是情感、行為傾向和信念的某種獨特結合,這一結合的產物是態度的ABC理論,一個有偏見的人可能不喜歡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歧視他人,並認為他人無知而危險。負面評價是偏見的標誌,它通常院子被稱為刻板印象的負性信念。
  • 心理學家:毀掉一個人最簡單的方式是,對他充滿偏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遭遇過偏見,也明白百口莫辯的感覺。但有時,我們也會不自覺走進偏見的陷阱,去帶著有色眼鏡看人,給別人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偏見的副作用,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很多時候,我們都不了解事實的全部,就跟風隨著輿論跑,無意識的偏見對別人造就的可能是終身的傷害。心理學家馬扎林和安東尼的研究表明:每個人的心底都對他人存在偏見。遙望世界,種族歧視一直都存在,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沒有最初那麼嚴重,但現今仍有許多人遭受著種族歧視。
  • 心理學家:毀掉一個人最簡單的方式是,對他充滿偏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遭遇過偏見,也明白百口莫辯的感覺。但有時,我們也會不自覺走進偏見的陷阱,去帶著有色眼鏡看人,給別人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偏見的副作用,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很多時候,我們依靠自己的主觀思維對事物下定義,而卻從未用實踐去檢驗真知,這也就增加了我們偏見產生的可能性。又有多少人,不經意的偏見,對他人造成了毀滅式的影響。《搜索》中,正因為主人公葉藍秋在公車上沒有為老人讓座,被人拍下視頻,引發眾民的熱議。
  • 這些人性的弱點,你我都無法逃避
    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一些弱點。優點可能都很相似,但弱點卻不盡相同。然而,存在著一些人性上的弱點,我們多少都會有一個兩個,誰都無法逃避。我們總是在追尋眼前的、暫時的、淺顯的歡愉,而抗拒當下的付出和堅持。2、狹隘偏見小王是一個大齡男青年,孤獨而焦慮。每次逛街,看到一些年輕女孩子,開著豪車,拎著名包。心裡就惡狠狠地想:這個肯定又是哪個老男人包的二奶,靠自己怎麼可能這麼年輕就能擁有這些。
  • 色情直播不是滴滴司機,大家不要帶著偏見看世界
    成人電影喜歡貼「標籤」,保鏢、司機、女僕、老師、農民、餐廳服務員、空姐…「標籤」是理解這個世界最簡單的方式,天性自由卻受種種束縛的人,總是幻想打破禁忌,徵服世界也就變成了徵服各種標籤。成人電影的標籤,新時代新增的有「美團外賣」、「順豐小哥」、「滴滴司機」。
  • 偏見的本質:為什麼猶太人成了替罪羊?
    這裡涉及的思維方式並不罕見。從最早的時候起,這種觀念就一直存在:罪惡和不幸可以從一個人身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萬物有靈論思維會將精神和物質世界混為一談。如果一堆木頭可以從一個人的背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背上,為什麼不能轉移一堆悲傷或內疚呢?如今,我們可能會將這一心理過程標記為投射(projection)。
  • 書單|動物,我們看待世界的另一種方式
    通過認識動物,我們不僅能更好地旅行,也能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甚至更好地去思考我們的生活。今天的書單,無論是在旅行中對動物的觀察,還是由對動物的熱愛而激發出的旅行,或是動物科普著作,都在告訴我們,人類與動物的關係, 人類看待動物的方式,如何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態和文明世界。
  • 《偏見的本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口鍋,並且隨時準備甩給別人
    而在阿道夫統治時期,維也納市長決定給一位傑出的猶太人一些特權,遭到反對時,他回應道:「他是不是猶太人由我決定。」可見,誰是猶太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猶太人背鍋。猶太人過去背了幾百年的鍋,但現在以及未來一段時間,恐怕還得繼續背鍋。